芥末堆芥末堆

冬至礼物:吃货老师带您尝尝在线教育的“伪需求”

作者:蔡老师 发布时间:

冬至礼物:吃货老师带您尝尝在线教育的“伪需求”

作者:蔡老师 发布时间:

摘要:假作真时真亦假

参加芥末堆GET2015教育科技大会以后,吃货老师会了很多的朋友,看了许多,听了许多,聊了许多,思路才渐渐明晰起来,终于敢提着脑袋,打起精神,来喷一喷在线教育的伪需求。

dongzhi.jpg

教育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立国之本,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所以挟着互联网爆发之势而来的在线教育若要是自以为能随意地进入,搅局和颠覆,应该是在认识上出了问题——因为只要你不能切入现实教与学的场景,在这个盘根错节的环境里你就不可能驻留、生根。尤其是K12教育阶段,学生本就已经疲于奔命,负重不堪。如果在线教育者们也没有很好地解构教学过程,只看了一些表面现象,找不到学生,家长、老师或者政府在当下的需求,那么我们的实践多半就会是“自娱自乐、过眼云烟”。

所以,在线教育针对的需求必须客观存在,在介入教学的过程中,不需要持续的烧钱来培养用户习惯,只有这样的产品与服务才能够为用户带来满足感,也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与商业价值。

认清伪需求的真面目

先说说什么是“伪需求”。首先,伪需求并不等同于假货,它并非是虚假的需求或者不真实的需求。合理地讲,在线教育实践过程中涉及的伪需求是一种未经打磨或者打磨不彻底的表面需求,或者说是建立在开发者自己不充分探索基础上而得出的想像。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开发者自认为非常有用但最终市场反馈并不好的需求。并非是这个需求不存在,而是开发者对这个需求的认识与解构不充分,所以,有的伪需求打磨到了一定程度,也是可能成为真需求的。

在经济学的定义中,需求又叫需求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我们从这个定义中找到了需求的三个关键词一定时期 、愿意、购买,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从学术的观点上来说,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需求就有可能是伪需求。

  • 一定时期

这个概念就是指产品与服务的落地要生逢其时,不能太超前,更不能太落后,如同我们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拿我们做饭来比喻,火候太猛了饭会糊,火候不足饭则会夹生一样,掌握火候是成败的关键。 比如说电子字典在九十年代末就是一个生逢其时的产品,快速发展,如日中天。但短短的十几年,到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使命就已经从一个单一的核心产品变成了手机里的一个附庸,现在的电子字典,价格再低又有几人还会购买?因此,当下谈原来的电子字典形式就几乎是伪需求。

  • 愿意

这里讲的愿意,是指消费者有使用意向,他有这个客观需要去使用你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这个需要一方面是消费者自己内在的心理期望,另一方面是受迫于环境或者他人外在的力量推动。比如说玩游戏,快点写完作业就是不少孩子们的心愿,而必须写多少作业,必须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就是老师或者家长的推动,也是孩子在督促下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家长愿意为稀缺的资源,为专业化的服务付费也代表着一种愿意。没有激发用户主观愿意的需求也基本上是伪需求。

  • 购买

任何没有直接或者间接与销售价格相挂勾而去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都是难以持久的。由于在需求可以被确定的情况下,需求量的大小也通常会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价抢用户是很多商家的必选战术。但在这一点上,传统教育行业截然不同,几乎不走免费之路,也很少走低价路线,他们更狠的地方是先把高额的钱收进来再让用户慢慢消化。可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与他们是截然相反,独辟蹊径,通常走的都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路子。以免费的方式在基本使用功能上达到用户最大化,然后再利用其他的项目介入使得核心用户在相关的个性化服务中付费从而获得增值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互联网企业的模式更符合经济规律,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抢到最多的用户,也有着更强的竞争优势。

喷喷我们可能碰到的伪需求

前段时间有朋友说:“你写这篇文章是要得罪人的,好好做你的生意,别惹事。”但也有朋友说:“应该写一写,让大家能更有激情参与与讨论,去伪存真,于人有利,于己也清晰。”我想,教育行业的人毕竟是读书人,读书人嘛还是要面子的,还是得讲理的,还是得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的。所以,不管今天说得有理还是无趣,大家看后也可以各抒己见,也符合我想“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初衷。

  • 第一、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有人说你竟敢把人人通放到第一个来聊?找死啊?做为江湖中人,胆肥嘴大,说说错话也就当抛砖引玉,何乐而不为?不过一番胡说之后很可能会遭到各方纷至沓来的批判,对这个结果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翻来覆去,我想想还是得把人人通放到伪需求的第一位来提提。也算是对一位老友的回应:——“要说伪需求,有种你就聊聊人人通”。

我们为什么需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个词在基本定义里是这样说的:“网络学习空间首先应该是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一个网络化的社交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我们的官话就是厉害,目的说的冠冕堂皇,四方周正,布局严密,水泄不通。但我们不禁还是要问一下:我们是不是缺少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平台呢?不缺!不但不缺,我们已经熟练地在诸多QQ、微信以及各种家校沟通平台上开展了应用。在有那么多免费专业平台的服务下,我们究竟还有多少个理由需要自己投入去建设?另外,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活动,这么多年来,至今在K12阶段也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进行全国推广的案例。至于教研活动,也是生搬硬套,泛善可陈,在网络条件早已具备,教师信息化素养已经基本普及的今天,又有几个教师不是在政策的威逼下开展起来网络教研的呢?再进一步说,这种威逼能持久吗?如果要威逼,就说明在教育口的真实需求里,这种教研的需求得不到老师们的响应,它就有可能是伪需求。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之所以是一个伪需求,并不是这个需求的描述不合理,而是这个需求的打磨不彻底,尤其在K12阶段存在着很多漏洞与缺陷。作为学习空间,能让学生开展高效学习的功能与内容并不够多,即使有,但比传统方式下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策略与手段也不足。大家调查一下就可以发现,当前K12阶段在线教育进展最难的地方,是家长与老师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特别是到了初高中阶段,在家长会上几乎很少老师不提及要家长配合控制好孩子对网络的接触。

吃货老师有一个“搬家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搬家?是因为我们想居住的面积更大,我们想居住的地段更方便,我们想居住的环境更优越,我们更想的是推开窗门,面朝大海,春暧花开——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一定不会选择搬家。因为搬家一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一定是一件劳命伤神的事,一定是一个要花费巨大成本的事。所以我们不要怪老师们、家长们的观念落后,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让他们把传统学习搬到互联网上来的必然理由,在他们的思维里,通过网络学习的各种学习成本巨大,但学习收效难测,这才是人人通几年以来发展现状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人人通从战略的角度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是,无论是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也好,网络学习空间也罢,为什么学生要利用网络上开展学?为什么教师要利用网络开展教?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解决,而一味地以为:进入信息社会了,我们的教与学方式就得发生相应的变革,那就是在开国际玩笑了。就像《皇帝的新装》里说的那个故事一样,其实那大爷什么都没穿,但大家竟都不敢明说,一味地在旁边看着笑话。

就着人人通,我们顺带再说一下公共教育服务平台,现在各级教育部门都在打造公共教育服务平台。有不少地方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投入以后如何呢?反正我看到不少投入成百万上千万银子的平台没发挥什么作用,除了开发者自己登录,那么多省市级公共教育服务“大”平台很少人问津,但可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呐!省出来给有需要的穷孩子们多买点装备不好吗?我最近与一位为教育部门建平台的朋友讨论他们为诸多地方建的平台,他说:“反正政府愿意给钱,我干嘛不赚呢?据调查确实也没有什么亮点的应用,但需求是他们的提的,我按要求完成就行。”讲到这,他发现好现这样说也不好,又补充说:“不过还是有少量一些老师上来进行网络赛课与评课的。”

另外,企业高调免费为政府搭建所谓公共教育服务平台而提供服务,也是典型的伪需求,抛开刚才提及的诸多不合理之处,您不收费以为是解救了劳苦大众吗?人家教育部门本来就是不缺钱,本来就有这类型的专项经费,本来就是要以此来打造一点政绩,您老人家还说你要免费提供?您动了人家奶酪还以为人家会感谢你?真是笑话!嘀嘀打车是满足了商家找客户与客户找车的双重需求,您老人家满足了什么需求?

有一次和一位教育局领导在谈心时,他说,我们要建设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你给我提点建议,我说:“对于教育局来说,本来就不缺平台,因为你能准确地知道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家长,如果没有强的新应用,你需要平台干嘛?你有了平台 ,就得要求各级企业把优秀应用非得接到你的平台上来,各种用户对接,收费对接都会因为你的平台而大受限制,从而影响本来设计的学习体验。我认为现在教育部门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把各种可能的优秀应用都放进来,让他们在各自原生的平台上施展才华,从而有利于你找到各种优秀的产品与服务模式,为未来的综合应用与统一管理探明方向。

综述:在当前的形势下,人人通看上去像平台战略,像大而全,像军阀割据,设计时过多的权力设置不利于在线教育初期的应用与普及,不符合当前的教与学实践,不能自觉调动用户的参与积极性,盗用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李勇老师的话来说:“教育信息化不能干‘宽度一公里,深度一厘米’的事”。所以说,如此地不完善,如此地不能深入教学过程,用户当然不愿意用,因此,当前情形下所谓的人人通,完全符合伪需求的条件。作者认为,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让各种在线教育产品与服务在实践中深入教学之后,人人通也许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记住,我说的是也许。

  • 第二、电子书包

百度上的定义,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国内外均有对该类设备的教育功能进行研究。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地区都开展了试点,但若干年来却仍然一直处于实验阶段,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过一些亮点,但瑕疵太多,以至于几年来的起色一直不大。

电子书包为什么要拿出来作为伪需求的代表来评说?是因为它属于典型的需求不明晰,并非以教育需求为导向,纯粹是产业推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有时甚至沦为了产业的附庸。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不同的部委,不同的专家,不同的企业联合起来,起草了不只一个的所谓电子书包标准,信誓旦旦地要对在线教育行业进行规范——连应用也没有想完整就想推标准?倒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想想清楚再说吧。

吃货老师自己也是电子书包的践行者之一,跑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傻事,看到了很多现象,虽然无怨无悔,但仍然心有余悸。我对电子书包的评价就是:一直在试点,从未被超越。为什么呢?

  • 一方面,就其成效而言,其效果常常难以界定,学习的效果本来就是多种归因所促成,你说成效归功于电子书包,老师当然不太高兴,所以两者有时候还会打架。

  • 另一方面,应用成本也让人心里打鼓,一是害怕学生上网不可控制,于是乎在网上加了诸多的控制软件,有时这些软件都对正常的教学开展增加了难度,二是只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不让学生带回家,原因是怕有人抢,从而给学生带来安全问题,但没想到用于开展自主学习才是数字化学习的真谛;

  • 三是要动员学生家长购买,或者申请政府财政支持,要在学校里安装网络、配上各种充电设备,要为这个资产增加诸多管理成本。从“搬家理论”的角度来看,楼层高,没电梯,属于搬家困难型!

为了所谓的电子书包,国内的一些教材出版机构也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因为有了电子书包,所以就应该有数字化教材,所以电子书包这个概念不是教育部先提出来的,而是新闻出版总署先提出来的。一时间,教材数字化甚嚣尘上,国内几大教材出版机构纷纷出手,大有拿下这一高地从而取得君临天下之势,然而,飓风过后,一地鸡毛,估计他们现在要么已经清醒地收拾着行装,要么还在蓄势做着最后奋力的一搏。

大家都在说要学腾讯,要学阿里巴巴,都要做学框天下的大平台,殊不知腾讯当年就是一个功能:在线聊天,阿里巴巴也是一个功能:找到商品。禅学里有这么一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当我们都害怕自己不能成为平台的时候,当我们都梦想像腾讯,阿里巴巴一样的功能社区的时候,我们不经意成了凡夫,我们忘了我们的初衷,我们忘了为什么我们要开展电子书包,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数字化学习,忘了我们为什么要落实互联网+战略。我们只在追求那个表现,只在追求那个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只在追求,忘了思考。

综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电子设备与网络条件早就不是什么障碍,老师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也早就可以应对各种新的应用,但在教育里之所以有效的应用不多,是因为我们太追求大而全,忘了初衷,丢了方向,应该是一个个微小的应用在教育的土壤里绽放,而不是我们不分由来,不顾好坏地去改造土壤,所以电子书包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并没有真正符合教与学的需求,属于标准的产业推动型伪需求。

  • 第三、在线的信息化作业

在线作业是近年来的网络教育新宠,已经有诸多同行获得了不菲的风投资金,也是吃货老师自己十年来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在线作业是基于能对用户开展有效可行的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而推理出来的需求,吃货老师更进一步,以“自适应作业”的旗帜在业内奋力打拼,这个需求的理念听起来很高大上,也很合理,消除题海战术,追求因材施练,使得学生练得更少,考得更好。

说得好听是一回事,做得好看是另一回事。现实情况是你究竟能不能替代传统作业?回答是:“不能”。为什么呢?

  • 第一,你必须要有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的支持,在十年前特别困难,但在现在也并非能轻易解决;

  • 第二,作业并不能完全在线,因为你适合练习的题只是一些标准化的题,对于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作图题等你的解决方案就很苍白,学生老师面对你的应用也很无奈,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半拉子应用,纵然有一些亮点,但你仍是一个半吊子!

  • 第三,还有之前所述及的诸多应用环境上的困境让老师家长望而却步。所以,做不了主力,你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当替身,这时候你才发现主力的身体是那么的出色,那么的坚挺,那么的持久,这时候你才发现你这个替身根本无用武之地,也就是说,你哪怕当个替身也不易,你就是个摆设。

要把作业进行搬家必须要有两个能力: 一是在线的作业操作必须比传统环境下更便捷,二是你网络资源必须比传统资源更能打动老师,在当前来看,这两点几乎成为两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至于让老师在网络上批改从而得出数据统计之流,也是伪需求,因为除了教研员对阶段性考试的数据统计有强烈需求之外,任课老师的需求并不强烈,他们通常不太愿意为了这个他们不一定看得上眼的数据而改变自己,麻烦自己。至于什么作业零批改等话题,就更是可笑,完全不顾教育的本质,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综述 :在线作业,从软硬件条件上来看,还不是现在的事,不符合“一定时期”的要求,老师也不敢拿来替换纸面作业,说明不符合“愿意”,所以,要他们“购买”更是难上加难,没想到自己多年的经营竟是标准的伪需求!——在给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的同时,把自己打醒了。在线作业要成为真正的需求,要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一是在线的配置内容,二是在线的输入能力,三是在线的批改与统计,这三者解决了,在线作业才有可能成为货真价实的强需求。

  • 第四,微课及各种名师视频

打击完自己还没完,还要打击我的一众好友,再来谈谈K12阶段微课资源或者名师视频!

在当前传统模式下,K12阶段的微课及名师视频几乎都是伪需求!(我是不是又得罪了一大帮人?)

K12阶段的教学与成人阶段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差异,一是成人的学习通常都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二是成人教育中的生师比通常都非常高,老师成为绝对的稀缺资源,所以,成人教育中的不少视频通常都是有着强烈需求的!

那为什么吃货老师说K12阶段的微课及名师视频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几乎都是伪需求呢?

第一,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要问学生有没有时间看这些微课与视频呢?没有!学生回家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作业里,做完作业几乎已经是筋疲力尽,他们用什么时间看?还有的人要问,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这一现状?您问得很好,别问我,因为很多人一直在问,但现状也一直没变,也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第二,我们要问,学生究竟能不能知道他们要看什么?不知道!因为如果他们知道了他们要看什么,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问题,看书也能解决何必要看什么视频?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不用看!如果学生们上课都没搞懂,下课他们就更不可能清楚要看什么才能搞懂,所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不会看!

第三,老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理解,融会贯通,老师没能力,而让资源去解决问题或者老师讲的和视频有差距,那是老师的失职,所得出的结论是:老师不让看!——“你们只要在课堂跟好我这45分钟就不会有大问题。”老师常常这样说的!

教育部推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所能满足的也是伪需求。一师一优课这肯定没问题,但一课一名师就是八股文了,就是在凑字数般地与前一句玩对应,一课一名师?我们不想要教学上的百花齐放?我们不想有教学中的百家争鸣?一师一优课,各地投入了一大把,可评出来的好课与我们原来教研中评出来的好课有差别吗?有的优秀老师说,在对面没有学生的情况下讲这个微课,我特别郁闷,怎么都觉得不如实际的课堂感觉好,这才是现状!

近年来的翻转课堂模式讲座与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我本人是挺喜欢这个模式的,因为这种模式真的能让学生从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能使得课堂更有意义与效率。但从伪需求的定义角度来看,他也没能成为老师们的愿意,大多是校长高压下的结果,或者是个别老师追求新鲜的一种教学尝试。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翻转课堂也是一种伪需求,能不能成功翻转,估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并不可能以某几个的学校的所谓成功而证明其成功。

名师视频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实践一直延伸到今天,我们有没有记得哪一个是成功的?

综述:视频并非没有需求,而是视频的应用模式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地建构,没有一个视频应用的闭环。另外,阅读的能力是一个大能力培养,我们的考试都会在纸面上,太多的屏幕功夫都是对未来空中楼阁的期许。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主战场,这个战场里的主要功能是师生互动,这时的微课与视频有多大的意义?课后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作业,在这个环节里,微课与视频又会有多大的功效?所以,微课与视频只可能是一种微小的补充,不是一种普遍的应用,其伪需求的特性也就昭然若揭。找到应用场景是视频产生的首选任务,而且不能牵强,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 第五、拍题神器

拍题神器是2015年最火的在线教育应用,发展人数之多,竞争商家之猛,有目共睹。虽然屡有刷用户造假的曝光发布,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个功能真的非常符合用户愿意用的原则,以至于用户间的扩散真的非常快,打到了学生的痛点,与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也相当契合。一时间,你融一笔我融一笔,筹钱能力之强令其他商家艳羡不已。然而,到了2015年底,他们突然开始调转方向,往体制内学校应用、线上答疑以及在线辅导杀将过来。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伪需求呢?因为针对这个需求主体在付费设计方面遇到了巨大的问题。

  • 首先,我们来看付费语音,其说法是如果学生看不懂解题过程可以听语音?我的天!看不懂能听得懂?这产品经理是怎么想的?

  • 其次,我们来看视频解题,据我们调查,这个看视频的转化率本来就不高,但要把它做好却并不是很容易,学生不懂的最直接需求就是看到答案,看不懂的到底要不要看视频?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个调查?

  • 第三,看不懂,愿意来付费听懂的人又会有多少?学生之所以用拍题神器的原因是因为不会,但其搞不到答案的结果是想办法等别人想好了再说,而不是自己想办法搞懂,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搞懂的时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再进一步,这个需求只是单方面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但对于控制学生学习时间的老师,对于控制学生学习资金的家长,这个功能迅速沦为抄作业的工具,成为他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君不见好几个省已经在红头文件对这类应用进行了封杀?君又不见江苏城市频道专门做了家长的调查与讨论,97%的家长反对这项应用?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连参考书后面的参考答案都要剪下来,你说你把那么详细的过程给学生他能不反感吗?教育行业不同于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眼里的用户就是一盘散砂,每一个各自为阵,为自己做主。但教育行业,尤其是K12阶段的教育行业,其用户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是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共生体,学生没有主动权,任何单独想从学生这一点进行突破的企图,就很有可能是白白辛苦打造了一个伪需求,就很有可能最终陷于不能自拔的泥淖。

综述:找答案的功能在之前的教辅图书中就有那么一类,专门针对各种教材的课后练习出解析答案,一度卖得挺火,拍题神器这一互联网的免费应用把这一类的图书市场基本打死了,但在发展了大量用户的同时,不转入辅导与答疑收费肯定是死路一条,但转入以后,针对的用户群以及用户群的心理需求变了,你还能不能适应?这才是金刚钻!至于以拍题神器进入公立校市场的活动,我实在是佩服之余又担心会不会难以为继。大家努力吧!现在先定一下你们是伪需求,别生气哦。

  • 第六、O2O教育平台

近一年来,O2O成为了最火热的话题,而教育O2O融资的高歌猛进也使之成为了在线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GET大会上众位大咖的交流与报告影响下,我研读了很多人对这个板块的判断,受益良多,启发不少。可为什么我要把这项应用也列入伪需求的范畴呢?难倒说那么多风险投资人的眼睛不够明亮吗?难倒说那么多年从事在线教育行业的资深人士研究不够透吗?听吃货老师给你慢慢道来。

吃货老师有一大帮做线下各种实习的朋友,有的甚至处于全国的前列,但教育O2O平台的出现,让大家都感觉到了一股寒意。显而易见,在一对一补习这个行当里,培训新的老师及争抢老师资源是一项长期而又苦逼的工作,教育O2O平台的出现,一下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又加之滴滴打车的模式,让众多人衍生出了所谓“滴滴打老师”的梦想。一对一的“黎叔”们一下子觉得:队伍不好带了!经过一段疯狂之后,别人得了不少好处,自己队伍却是死的死,伤的伤,好几家都断了顿,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粥场不开了,人气也就下去了。当然也不乏大财主,还能顿顿有肉,但是也不能看着粮食一天天减少吧?

任何新的优秀应用,都在针对用户的切身需求与切实感受上下足功夫。和拍题神器只考虑学生感受一样,当前的O2O教育平台只是单方面地考虑了一部分普通老师的感受。因为,好的老师从来不缺学生!而家长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师,更经常的办法是问同事,同学家长或者亲戚,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平台。与滴滴打车的车找用户与用户找车有着天攘之别。所以有的O2O教育平台已经开始做线下培训的工作了。但这时候我发现又产生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你原来的承诺可能成为你新进的负担,你也要做线下培训,你还敢不敢再重新降低老师的收入?打了一圈,你是不是又将重回线下培训的老路?但这时候你的环境更加凶险,更加残酷,更加前路茫茫。你现在是滴滴打老师把老师抢走了,将来谁再来一个滴滴打学生家长,您是不是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呢?

综述:说白了,O2O教育平台的路最为凶险,也最为艰辛。其实我理想中的O2O教育平台不是这个样子的,它只是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解构,找到开展信息化的落脚点,以教育过程大数据为核心,把线下的师生交流,家校沟通进行得更彻底,开展得更有效的一助辅助手段。所以,O2O教育平台的“滴滴打老师”模式是一种解构不完全的模式套用,并没有在用户根本需求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伪需求!

一个原则与一把量尺

在线教育应用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消除伪需求。最好先满足以下特点:使用频次高,可持续性强,需求旺盛,传统方式达到困难。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切入时快速融入教学活动,属于雪中送炭。有了这样的生长点,才有希望逐渐长大并在此基础上把用户的其他习惯也慢慢地,有机地迁移过来,从而在教育领域实现充分渗透。因此,我们给出了一个原则与一把量尺,可以更加方便地帮助我们判断在线教育应用是否能绕开伪需求的雷区。

  • 一个原则

这一个原则就是简单、粗暴、有效。这个原则是互联网游戏行业发展以后提到的最多的原则,今天我们来看对于互联网教育来说也是非常地适用。从字面意思所说的,就是在应用设计上,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暴力地解决彼此的矛盾。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也就是简单直接的方式,粗暴武力的形式,取得最直接的效果。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教与学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本来就已经成熟定型,本来就把时间已经挤得不能再挤。如果新的应用插进来,并想覆盖到方方面面,那么在应用中用户所碰到的阻力一定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用户对你的应用的报怨也可能是多方面的,新应用的这种设计就会给自己设制了一大堆的困难。就不简单,因此,在线教育应用就必须很好地解构现有传统的教学过程,从其间找到在线教育应用的合理切入点。这时,在线教育应用一定是像针灸的针那么简单,就是那么一根,就是找到穴道那么一针下去,直接给用户带来瞬间的酸麻,这个过程就叫做简单、粗暴,而针灸过的效果也一定给用户带来愉悦,这个结果就叫做有效。我给这类在线教育应用定了一个基调供大家参考:微应用、强需求、大数据。

  • 一把量尺

这一把量尺就是我们要在三个指标上对我们的进入成本进行考量: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机会成本。

经济成本——是用户进入应用时的花费,这就是经济成本,也就是用户开展你的在线教育应用所花的钱会是多少?这个成本越低,无庸置疑你发展用户的能力也一定越强。当然,在家长为学生花钱的调查中,经济成本始终不会是太大的障碍。

时间成本——是用户开展应用时的耗时,由于用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他们很难有系统的大块时间开展新进入的应用,尤其是新应用的效果还无法明确的情况下。所以,时间成本越小,用户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越多,你的新应用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

机会成本——是用户替换现有应用的可能性,在用户时间大量被挤占的情况下,一个新应用的插入必须带来一些旧应用的挤出,替换的成本越高,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小。

如果三个条件您都是能优化进入的,您就拿到了打开线教育应用大门的金钥匙。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认为英文学习中,口语与听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以前的传统条件下,老师必须一个一个地听才能比较准确地发现与纠正学生的不足,但老师不可能有这样的时间进行这么大运动量的工作,不少学生往往是以滥竽充数的方式完成了K12阶段的英语学习。在线英语口语听力测评,就符合简单粗暴有效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师的难题,老师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学生听说的质与量,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很好地在课上针对这些数据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并且以科大讯飞驰声科技,口语100等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把产品打造得越来越成熟,使得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教育”实现对传统教育的“弯道超车”有了最响亮的回答。从三个成本上看,这类产品也是符合量尺的优秀应用要求,能够在三个成本上为用户带来愉悦。

结束语

在线教育应用中伪需求必然大量存在,所以我们现在都在努力地探索着正确的方向。时间一方面是验证伪需求的试纸,另一方面也是伪需求向强需求过渡的磨刀石。您今天被吃货老师评为伪需求并不要紧,因为吃货老师就是个吃货,他说的并不能代表真理与判决。但如果您听了吃货老师的话却不自省,也不自查与自纠,真正到了拉清单的那天,可就真的不好玩了。今天只是例举了吃货老师认为的部分伪需求,希望能引起您的警惕,也希望能看到您的脱胎换骨。让我们共同在冬至,在一年最黑暗的日子里,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迎接在线教育明媚的春天。

吃货老师

2015年12月22日(冬至日)于金陵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冬至礼物:吃货老师带您尝尝在线教育的“伪需求”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