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GES2018】圆桌论坛: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教育

作者:未微 发布时间:

【GES2018】圆桌论坛: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教育

作者:未微 发布时间:

摘要:不确定的社会,去中心化的教育


微信图片_20181203175209.jpg

12月3日,在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好未来教育集团素质教育事业群总裁吴颖先生主持《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教育》主题圆桌,对话嘉宾包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先生、GSV全球硅谷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 Moe先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施柯先生。

以下为会议精彩实录(芥末堆整理):

一、未来的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对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微信图片_20181203175220.jpg

吴颖:大家好。我是来自好未来素质教育事业群的吴颖。我想请每位嘉宾阐述一下您对未来社会教育的看法,包括教育的目标、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社会整个教育的方向的变化。

方晋.jpg

方晋:我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不是把人变成一种工具。过去可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要谋生,所以教育起到技能培训或者能力证明的作用,成为一种敲门砖。人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这种想法或者说现状是比较功利性的。我觉得随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技术进步,人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未来教育的价值、使命和目标应该是帮助人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陈丽.jpg

陈丽:我觉得主持人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其实教育要变,可能需要我们从历史的方向和国家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矛盾两个角度来认识。

一是人类正处于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快速变革的阶段,未来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教育如何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对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我们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阶段的矛盾是现有的、标准化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的和形式的教育供给,跟我们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优质的、灵活的、终身的、个性化的,除了获得技能以外,还能让自己拥有美好的体验的这样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满足这样的需求,顺应这样的时代变化,需要的教育变革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阶段,也许是五年、十年、或者三十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变革没有规定的路径。我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有一些设想,我们作为不同的角色都会有一些探索。但是我觉得简单的从一个维度来描绘未来教育,可能都会容易偏颇。

所以我们需要全社会关注教育,从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力量来推动这场变革。特别重要的是,这样的推动需要协同。如果整体的发展不同步、不配套,可能我们就要走弯路。这场变革充满了机遇,特别是技术赋能给了我们很多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教育远远比一种技术在特定情境下应用有效性的实验来的复杂。所以我们应该综合地、多方位地推动这样一场变革。所以它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这也恰恰因为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这样的高峰论坛就变得特别有意义。

李朝晖.jpg

李朝晖:我非常同意陈教授刚才提到的很多的观点。我稍微展开一点,一是陈教授刚才提到了供需。对过去的三、四十年来说,可能整个教育行业是比较简单的供需的状态。在座各位大多都是从高考体系走过来的,但现在教育出口方面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多样化已经变成整个教育需求的不可逆的趋势。这个趋势给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所有教育相关的参与者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

第二,刚才陈老师提到一个词——技术。技术在过去和教育的关联可能没那么大,但这两年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和冲击。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从2016年和2017年开始,人工智能AI大规模地进入到大家的视野,我们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人以后到底应该干什么?当技术已经能够做这么多的工作的时候,它对人产生了替代,还是产生了赋能?在强大的技术能力之上,什么是人所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未来,这样的讨论还会不断地持续下去。

第三,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多样化。我们看到世界本身的多样化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在过去我们认为可能有一条既定的轨道,让每个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是事实上,不确定性可能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一个主旨。包括这几年经济的变化和国际政治的变化,都使我们在一瞬间觉得现实世界和我们过去所认知的世界有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改变,这样的不同,在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深入地发生下去

对于我们所有的年轻的被教育者和教育的参与者来说,如何才能够应对这样一个高度变化、高度竞争、在集体和个体之间寻找平衡的世界,我觉得会是一个新的命题。

moe.jpg

Michael Moe:我们坚信,人们的天赋在世界上的分布基本上是比较公平的,但是机会并非如此。因此在GSV我们所做的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赋予每个人平等地参与未来的机会。而它的核心就是让人们能够平等的获得教育。

教育和技术提供了机会,让教育和学习实现民主化,让人们更公平地获得教育,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教育。AI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们个性化的学习的效果,给个人提供需要了解的知识,而且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让人们去学习。我们对于未来教育的展望是非常乐观的。

施柯.jpg

施柯:教育的未来就像前面的嘉宾所讲到的一样,有着不确定性。教育在当下要解决如下问题:一个是目前的困难,比如教育不均衡,包括大量的信息差的存在。互联网能够帮助当下问题的解决;在当下问题的解决的同时,可能我们会对未来看得更加清晰。

二、MOOC不能代替学校,教育不是信息的分享

吴颖:谢谢。刚才每位嘉宾都从个人的视角给大家描述了未来教育的目标、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方向。下面我们回到每一位嘉宾的专业特长,我先收集一下方晋秘书长,您可否谈谈过去一年里,您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教育普惠方面的想法和视角?

方晋:我们基金会运用了很多信息化的手段,一方面直接推动教育的普惠和公平,另一方面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破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通过远程教育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比如说现在农村因为条件落后,生活比较艰苦,所以老师的水平和城里的老师是有差距的。另外因为人口的流动等因素,农村的孩子减少,有的地方一个村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两个孩子,这样配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肯定教不了英语和计算机,就会有好几种教育是缺失的。这些农村的孩子要等到上了中学以后才开始接触外语教育、信息教育、音乐和美术教育,他跟城里孩子的差距更大了。

我们基金会和微软、好未来这样的机构合作,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他们和城里的资源校对接,他们可以实时接受城里孩子享受到的优质教育,村里的老师可以起到辅助帮助的作用。今天介绍的我们所有的项目,我们的山村幼儿园也好,我们开发的APP也好,都可以在后台做研究做分析,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更好的政策依据;也可以直接帮助老师,帮助幼教志愿者。

吴颖:我们回到陈丽校长,您怎么看未来的高等教育?有没有可能全部线上化?

陈丽:高等教育需要改革的地方,不比基础教育少。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无论是满足国家的发展、满足国际社会人的发展,还是满足个人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我觉得都有差距。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高等教育要改革的地方非常多。这是时代的命题,无法选择。

刚才提到在线,经常有人问我,有了MOOC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传统的大学了?我们想一想,到底MOOC的创新是什么?

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教育的人,在过去几年里说教育发生了革命。但如果革命仅仅是把传统的课程放到网上,那么20年前我们就开始做了。MOOC是什么?MOOC是供给方式的变化。原来我们提供一个项目,现在MOOC变成以课时为单位,不收费或者少收费。那么以后的教育都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要回答不是。因为我们有过这样的历史。在电影出现的时候,人类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信未来不需要大学,不需要学校,用电影就可以了。事实上大学仍然存在。今天互联网教育应用中有许多创新的实践令人振奋,MOOC是一种,还有一些公共服务体系的新模式。但是我不认为这些方式可以替代学校,甚至这些方式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情况都有待检验。

我个人明确的观点就是,未来30年内大学还会存在。大家一起来思考,教育只是简单的信息资源分享吗?如果这样的话,谁去点燃我们的学生?如果教育就是经验的分享,我连MOOC都不需要,我们有网上那么多的开放的视频就可以了。教育远比知识分享要复杂的多。如果我们仅仅分享人类已有的经验,怎么让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呢?我们的学生一直觉得有一个权威存在。更何况有永远免费的午餐吗?

我借这个机会呼吁,我们一起来探索,到底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对整个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停留在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可以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优秀教师的讲解汇聚起来,这是一种作用,但是它的作用远远大于这个。我特别提醒业界各位同仁关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的媒介,它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具有重构我们各个行业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而这里有三个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第一就是供给方式的变化,绝对不是把传统学校的课堂简单搬到网上。第二我们思考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生成、知识传播和知识获取有没有新的规律?刚才会前和李总讨论,我们已经研究发现互联网环境下面有一种新的知识生成的方式,不再是某一个智者认识到后写成书去传播,而是群体智慧汇聚、不断优化、传播和生成的过程。这样的规律又是什么?它已经变成一个复杂系统,这些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有效利用互联网推动教学,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在推动教育的科学化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我们利用过程的数据,这一切跟我们以前所理解的简单的把课堂教学放在网上去分享,要复杂的多。所以最后借这个机会说一下,互联网+教育,远不是把传统学校的课堂放到网上,应该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连通的功能、生成的功能、汇聚的功能、包括过程的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科学精准决策的可能性,重构教育,改变目前学校这种单一形态的教育组织体系

吴颖:谢谢陈老师,非常深刻!我想转到施柯老师,因为我本人也是新东方的学生,我在高等教育阶段之前也接受过新东方当年的教育。施柯老师,您能不能分享一下对未来的高等教育的方向的看法。

施柯:我不是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陈校长是。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不同的领域,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有一个词我特别喜欢,叫 “人机协同”。新东方做了很多探索,比如通过智能批改,降低老师的工作量,解决一些基础教育和一线教育者不愿和不能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同时思考,人机协同从经济角度上来讲,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带来更多企业效益。这是机器给人带来的一些协同和赋能。反过来,既然是协同,是双向的,那么人能给机器带来什么样的协同和赋能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企业把成本降下来,花的钱少了,其实我觉得应该更多地投入到教师、人的发展的角度上去。我觉得从企业的角度讲,虽然我们是一个培训机构,但是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当节省了大量时间,提升了效率之后,我们知道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有一个重要方向,叫做教育者作为研究者。大量的数据沉淀,大量知识的汇集,其实企业应该把省下来的钱再次投入到教师的发展当中去,让这些教师能够研究出一些新的方向,或者是基于产生的大量数据,学生的数据也好,学习者的数据也好,做出新的研究方向去给机器赋能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各个机构都在做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教育相结合,但是由于投资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一些平台未来的开放程度不同。像这样的机器学习,无论在哪个领域,我自己大胆地想,那天跟我们CEO周老师在讨论,像这种技术的开发是否能够变成真正的免费开放?

综合来说,我觉得从两个角度思考,第一,教师人本发展问题,第二,关于这些工具未来能否更加民主化使用的问题。

三、未来教育的去中心化趋势

吴颖:谢谢施老师。施老师也提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看法。就是我们未来全社会,甚至全球的学习者的数据,这些应用领域投入所带来的成果能不能够变成开放的、普惠的、全社会乃至全球受益的资源,这个方向非常值得深入思考。下面请每位嘉宾再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您心目中未来教育的终局或者您对未来教育的期望

方晋: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未来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我们回顾历史大概可以猜测未来的走向。其实任何一个通用技术大规模推广,都会使得一个社会更加平等。我们看交通、能源、信息技术都是这样,因为它后面边际成本会比较低。比如说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让更多人更加平等。而信息技术发展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所以我想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也是如此。我刚才讲了,将来的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供给我觉得会是分散化的,就是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人人也都可以当老师。我相信教育的回报在上升,教育的私人供给也会上升。我相信未来非政府部门会在教育事业发展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丽:我觉得未来教育的投入肯定不止是政府投入,我总说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也要投入吧?第二,未来的教育,智慧的贡献者一定不止是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共同服务、共同贡献、共同参与的教育。

李朝晖:我想提一点,我觉得技术在教育领域渗透刚刚开始,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把教育最初的门槛、知识的传播、初级知识的普及等等这样的问题解决,甚至能够解决很多的跨领域的沟通,比如说我相信在不会太久的时间之内,甚至三年、五年之内,翻译软件就会解决很多语言的障碍,使过去很高的沟通成本降低,使我们过去很重视的一些教育领域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但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自由去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教育的需求。比如说关于创造的,比如说关于多样化的,比如说关于技术创新的,我相信在未来,教育会越来越变成一个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世界,大家如何竞争、如何合作的重要手段和课题。

吴颖:谢谢各位。我代表本次GES的六个主办单位,最后表达一下我个人也是我们集体的愿望:创新融合,让教育点亮每一个人。教育是每个家庭的,也是全社会的,有民族性,有国家属性,同时也是全人类的。人类基因的传承可能是生物学的范畴,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传承是我们教育的范畴。再一次感谢并呼吁全社会所有的家长,包括我们的政府,包括我们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包括我们学界的领袖,包括我们的资本,包括我们的互联网技术的专家,一起来关注教育,让明天的教育更美好!谢谢大家。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GES2018】圆桌论坛:探索现在与未来的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