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GES2018】供给侧改革走向何方:大国背景下的复杂探索

作者:未微 发布时间:

【GES2018】供给侧改革走向何方:大国背景下的复杂探索

作者:未微 发布时间:

摘要:东部、中部、西部在不同政治背景下的改革尝试


供给侧改革.jpg

芥末堆 未微 12月4日

12月3日,在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来自中央及地方的体制内教育研究者们,围绕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在东部、中部和西部,教育的资源分布和需求状况各不相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难点也各不相同。观一叶而知秋,通过这篇文章,或能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地域复杂状况有更直观的了解。

圆桌主持人: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 黄荣怀

参与嘉宾: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张力

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 张志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李奕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倪闽景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崔昌宏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芥末堆整理)

一、各省有哪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尝试?

微信图片_20181204172630.jpg

主持人(黄荣怀):各位朋友,下午好。谈到教育改革我们经常把问题归结到我们今天的体制、制度,所以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走向何方:教育的需求与满足。

我们今天邀请到了我们几个地方的领导同志来一起探讨目前的教育供给侧如何改革。第一位邀请到的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先生。他是非常资深的专家,也帮助国家在政策起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另外我们请到了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副主任,一直在前线做了很多的工作。另外我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先生,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张志勇主任,还有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主任,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会有一些分享。

首先请张力主任谈谈供给侧改革这个概念到底怎么理解?然后我再问问其他省的同志。有请。

张力.jpg

张力:首先,供给一定是针对需求而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这样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判断。可以说,人民群众对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在迅速地分化。但是供给侧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和体制机制,还是沿着原来的惯性在运作,没有迅速地对需求的分化做出足够的反应,这恐怕就是大家今天所关心的问题。

学习和教育都是一种服务。世界银行通常把政府和市场提供的服务分成两个部分:公共的和非公共的。在中国的政策话语当中。已经把公共的服务切一刀,就是区分基本的和非基本的。我们将来有可能通过政府配置的公共资源和市场配置的非公共资源来提供供给。而这种供给的格局,包括学校系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用户,现在还在磨合期。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张力老师。他谈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资源,一个是服务。我想从北京的李奕主任开始,谈谈他们的理解。有请。

李奕.jpg

李奕:谢谢黄老师。关于教育供给我们的理解是逐步深化的。早期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教育的供给者,我们都是家长,当然也是老师。只不过我们供给的内容不一样,作为老师供给的是教案、课堂教学和作业。家长供给的是对孩子的每天的呵护。所以在2010、2012年,我们谈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我们的教育的供给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是不是还按照特级教师和专家的想法提供供给?还是要满足孩子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成长的需要?

当时我们找了一个比较敏感的切入点,就是中高考的命题。中高考的命题也是一种供给,它供给的是学生在高利害的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里消费的试题。我们仅仅把实体作为工具划分出等级?还是让有不同能力的孩子在这样的消费过程中也有所展现?

当时在试题供给结构上做了一个大的调整,就是题目的可选择。所以当时北京高考的语文作文题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选择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写记叙文。这当然给我们的阅卷和评判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样的供给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孩子在考试消费过程当中的成长需要。从作文题的选择做进一步的延伸,到题目的可选择,答案的开放性,合理即给分,这都是我们在早期供给中做的一些探索。

这些年我们围绕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来调整供给侧的结构。比如说在家庭里,供给的调整包括成长比分数更重要,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供给是围绕孩子成长。在学校这个层面上,环境和氛围比标准更重要,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比如最近推出的走班教学,给孩子更多的活动空间,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增长,其实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氛围。从政府层面上来讲,促进教育发展的新动能的形成,比简单的硬件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可能更重要。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开放和合作比数量更重要,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服务于孩子的整体成长。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北京有学生的社会大课堂,有面向初一、初二学生科学动手实践活动,都是把孩子赶到学校之外和新同伴一起接触新学习材料,接触新的教学和老师,让他有更广域的供给,突破一所学校的教育供给。面向老师我们有开放型的教师进修活动,也让老师穿越学科边界,甚至穿越学段边界,有更多广泛的教育的吸收和相互的借鉴。最近我们依托北师大高精尖研究中心推出了双师工程和智慧学伴。在网络虚拟空间上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教育供给形式,在供给形式、供给节奏上做出一些探索。让每个北京孩子有更多的老师,能够进行互动,交流,获取他喜欢学习的东西。还能够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形成智慧学伴。所以这方面我们在做探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保障。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他提的关键词有几个,从高考命题开始,谈到资源有效配置,谈到统一战线,大家的协同工作,最后是信息技术,通过双师方式怎么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李奕主任。下面有请倪闽景同志谈谈上海的情况。

倪闽景.jpg

倪闽景:教育是从供给侧谈的,学习是从需求方谈的。从政府部门来看的话,供给侧实际上能供什么呢?一个是学习的空间,比如学校。一个是课程,还有一个就是教师,但是还有一种类型的供给,我觉得是为供给侧提供供给的。比如说评价,比如说PISA考试。可能家长并不需要PISA考试,孩子也不需要,但是政府需要知道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课程实施情况。上海从2009年开始参加PISA考试,当时我们没想到会拿第一的。只不过想去看一下人家怎么做评估的。数学,科学和阅读用什么方式来可以普遍地在一个城域的层面上来判断教育质量。通过两轮的学习,我们有团队深入到了命题和运作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我们上海自己的评价学校和区域教育的办法,我们把它称之为绿色指标。我认为它是一个供给侧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

我们把原来无法体现的一些指标纳入了绿色指标。比如说师生关系,我们甚至把它称为教育成功的第一指标。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学生的体质健康、近视率,都纳到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考察中。用评价方式引导学校做出改变。

供给的角度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如果我对某一些学校给予特殊的关注、给予特殊的投入,这个学校就好起来了。这是过去二三十年前重点中学、重点小学,中心小学的做法,这种做法在现代已经不适合了。

在要求教育均衡的大背景下,在资源配置方面,重要的是从行政命令转化为思想引领、专业引领。上海在做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叫新优质学校。新优质学校项目是政府提供的一种新的办学策略,就是改变我们把这个学校变好就要给它多一点钱、给它招好的学生、给它好的老师。而优质学校的做法是不挑生源,还是原来这些老师,但来改变校长和老师的办学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和绿色指标之间的互动,让我们的家长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全面的素养。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一所学校。而且这些做法都是学校自己提出的,要加入新优质学校团队。

有的专家会说,你们上海什么时候搞新优质学校了?你们老优质去哪儿了呢?实际上新优质学校不是挂牌,不会说这个学校挂一块牌子它就是新优质学校了。它是一个项目,是一个行动。所以对政府部门来说,应该改变原有的一个行政思维方式。如果能够通过发一个文件,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是内涵发展阶段的事情。我们的供给方怎么更加体现它的内涵,更加体现它的思想性,这是我们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倪主任。他从评测的角度看,用目标导向引导行为改变。下面请四川,看看这边有什么一些新的做法?有请。

崔昌宏.jpg

崔昌宏:谢谢主持人。今天谈供给侧改革在教育,供给侧原本是一个经济概念,准确的提法是“供给侧结构”,具体指三去一降一补——去杠杆,去产能,去存量,降成本,补短板。现在我们讲教育,怎样通过增加供给,提高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刚才几位领导都讲了,专家也讲了,是让我们的需求去跟我们的供给相适应,对供给实际上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四川的教育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成都平原的教育可以和我国东部整体比肩,但是我们也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比如甘孜、阿坝、凉山。所以我们四川在供给侧教育方面关注点仍然放在数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率上。

还有规模和结构问题,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义务教育以后往学前发展,还是往普通高中发展?我们感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非常重要。有一个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像在凉山州这些贫困的地方,为我们的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今后成才、成人都非常有好处。在结构上应该去统筹考虑。

另外就是质量、效益如何共享,怎样让成都平原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共享。四川很多年以前就实施了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当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就是我们搞的9+3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当地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再花三年时间到我们的城市来接受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我们还实施了15年免费的教育,近期我们也在凉山州开了一村一幼,这个甚至在藏区很早就有了。我们关注教育公平,同时也关注质量。七中的网校、四中的网校都通过网络信息化给我们的边远的民族地区传播优质教育资源。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对全国而言,教育改革质量、公平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四川在这两方面花了更多精力,在解决公平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四川做的非常好。下面有请山东。

张志勇.jpg

张志勇:我对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的结构改革,这是我们各地政府做公共服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方面,大家都比较重视校舍的标准化、师资配置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山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源供给的改革。从2008年开始山东着力解决两个问题——生源的供给和教育质量的出口。现在很多地方存在高中抢生源、跨地域招生的问题。山东从2008年开始就有一个重大的政策,一直坚持到现在:哪一级政府办的高中,只能在这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里面招生。比如这个县的一中只能在本县招生,不能跨地域招生,因为纳税人建立这个体系只是为这个区域的人提供公共服务。政策坚持下来的效果非常好,这是公共治理非常重要的方面。

教师公共资源的配置是影响教育质量另外一个重大因素。在解决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方面,我们采取了很多举措,比如给乡村教师两房两贴两单列。什么是两房?我们希望乡村教书的地方有周转宿舍,城里也有优惠购房的政策,孩子可以在城里上学,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什么是两贴?基层公务员津贴加上交通补助。还有单列评审,比如说专业晋升机会单列。用这一套组合拳的政策来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差距,效果是非常好的

第二方面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供给侧的改革,比如说今天讲党的教育方针的德智体美劳,我们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这种教育的供给是不是我们当前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包括统一的课程资源供给和差别化的课程资源供给。供给侧改革就以后就会进入到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我们山东省在高中推选课走班;在义务教育阶段,2015年我们出了一个重大政策,义务教育学校的自主选课日:每周希望有一天或者半天,孩子可以自主的选择他的课程。

第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山东在全国首先做了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监测的结果让我们非常高兴,比如说记忆型的学习策略和建构型的学习策略,在解决普通问题上没有差别,但是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来说,建构型学习策略马上显出它的优点,所以这需要我们全方位的进行系统的推进。谢谢大家!

二、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如何?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张主任。他说的第一点就是把老师的待遇提上来,特别是山东东部西部的差距在缩小,这是非常非常符合实际的一个做法。第二点谈到生源问题,因为在不同学校的平衡中这个问题还是很严重,所以进行结构调整。第三就是课程的供给,以及课程各要素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北京、上海、四川、山东都有很多举措,现在回到另外一个问题层面那就是到底有什么成效?结构上变革的效果如何?我们倒过来说,先从山东开始。

张志勇:我们改革还是见到了很好的成效。重点大学到山东招生,比如说中国科学院招生的40个名额分布在山东不同的17个城市。各地把自己的教育办好,老百姓对于教育的满意度提高了,我们的教育生态就会越来越好。北大清华说山东招生最困难,为什么?因为生源分布太广,没有像某些省份集中在几所高中里面,招生只要锁定几个学校就可以,而山东可能会分布到一百所高中。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百姓对于身边的高中更信任,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更信任

第二点是我们的老师。比如说工资的变化,2015年前,山东各地老师的待遇差别很大,东部老师拿3块钱,西部老师拿1块钱。现在差距缩小到3:2。我们最近开教育局长分管人事的调度会,他们说很多农村的老师不愿意动,因为乡村交通便利,待遇也好,他不觉得乡村工作有什么不合适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崔昌宏:我们四川以9+3免费中职教育为例。十年前刚开始推行的时候非常困难,我们把藏彝的孩子放在成都和德阳这些有产业基础的城市。刚开始我们执教的老师对环境不适应,但是十年过后我们先后有九万藏彝区的民族受益。这些孩子有的留在城市的发达地区,但大部分回到了他们家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做出了贡献。现在我们在彝区开展一村一幼,重点让小孩学会普通话。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彝族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听不懂普通话,上课接受知识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一村一幼项目重点推广说普通话。

刚才提到我们成都七中网校,也是随着民族十年行动计划开始的,现在网校不仅辐射少数民族地区,也辐射到我们周边的省,比如云南、贵州、广西。今年开学的时候我们省委书记接到广西一个学生的信,就是说通过上七中网校他考上了清华,他向我们省委书记报喜,我们书记也给他专门有回复,当时提出我们将通过各种手段,信息共享来共享我们的优质资源,让更多人享受公平的教育。

主持人(黄荣怀):刚才谈到成绩的时候,崔厅长嘴角都是上移的,特别自豪。尽管有广告嫌疑,但是工作确实做的不错。我们看一下上海。

倪闽景:我们每年都请第三方做教育的满意度测试,结果反应,越是发达的中心城区老百姓对教育越不满意,越是郊区的越满意。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家长对教育的要求更多样化。我们以前只提供一种类型的教育,家长不满意。还有一点,我们现在学校的改变很多,但是家长往往对学校缺乏了解,他脑子里还是想他自己读书的时候,这是一个菜场小学。我们现在也在推广走进学校活动,让家长亲眼看看学校的变化。对于水平相对薄弱的学校,我们派最好的校长过去,或者集团化办学。

总体上海老百姓对于基础教育还是非常满意的。当然挑战也很大,我觉得要满足家长多样化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包括现在更多学校开始购买服务,走出校园,到博物馆去上课。有的学校向一些专业的体育公司购买服务,足球课请专业人士到学校来上课。这样的开放、多样,可能在发达地区是一个大的趋势,不能再关起门在学校里研究,这也是供给的改变。

主持人(黄荣怀):他说上海人民对上海的教育是满意的,现在看一下北京。

李奕:这个问题不应该让我们来回答,我们说出大天人也不信。看改革效果是不是好,要看孩子的实际获得。因为我们的教育供给,最终看能不能被消费者消费,不仅消费还能够吸收,还能够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力量,其实回想我们很多教育供给,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很好,但是孩子消化不了,吃不下去转化不了,这是有问题的。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待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之后孩子的实际获得的话,用行为数据来看会更有效。

比如高考试题的可选择带来一个结果。那两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的满分作文增多了。是不是判卷放水了?其实不是,因为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之后,可以让不同优势的孩子在同样时间里的同一张试卷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写记叙文得满分,有的写议论文得满分

从宏观看,孩子的朋友圈子是不是只有本班或者本校的同学,有没有其他学校、跨地区的好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一直推进的学区制和集团化的改革,不仅仅完成择校的问题,也在形成新的供给侧的结构,使我们由单一的学校供给变成集团供给和区域供给。还有看孩子的笔记本,给你讲课的老师是学校的老师,还是更多课外其他方面的老师?如果这个方面丰富,我认为供给侧结构调整可能对于教育的消费者来讲有真正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关注孩子的实际获得,其实也是关注我们国家和民族对未来的期待,特别是教育大会刚刚谈到的,未来我们期待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合格和可靠这两个维度中,孩子能够消费多少?能够固化下来多少?将来成为不管对家庭还是社会和国家来说,都是我们指的上的一代,同时也是合格本领高强的一代。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李主任!先请张力老师总结一下。

张力:很高兴受主持人的委托,对刚才几位厅长的发言做一个体会的梳理。

我觉得大家谈的非常好非常接地气。对于党和国家宏观的政策意图,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怎么在学校层面、在师生、家长和社会各个层面逐步推进

从刚才北京所谈的经验来看,能感受到你们在协同各个方面的资源去共同发力。

上海在研究中央政策和地方的政策之间精细的结合点之间很有想法。不光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考虑,而是从上海本地的老百姓的诉求来考虑,看一下怎样进行改革,进行调整。不光停留在资源的配置上,更重要是理念的引领。

接下来是四川,崔厅长着重谈了欠发达地区怎么有差异化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基础补短板方面所形成一些主要的思路,少数民族学生们感觉到从改革举措中得到了实惠。这个牵扯到党的十九大,让每个孩子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你们在这个方面做的是非常不错的。公平有质量,最终还是对他的谋生发展有用。

最后是张厅长,山东的基层改革实验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结构性改革方面,不光着重改资源配置,而是从资源的配置到教育的内部结构到学习方式的一个变化,我觉得这种立体性的变化值得鼓励。

刚才黄主任谈到了校外的问题,其实我一边听一边感觉,我们今天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可能还有许多需要补充的地方。比如没有特别看重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的贡献。现在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已经接近3万5千亿,而民间投入如果宽口径算来不只是八千亿。民办的学校在高等教育层面已经占到五分之一,中小学基本是百分之十几,小学应该是8%,而幼儿园阶段民办学校占半壁江山,非学历的培训中占比估计是三分之二。

我们现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14亿中国人的教育和学习需求,除了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公平有质量之外,我们要调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进入我们的教育和学习领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补充的背景跟大家分享的。谢谢主持人。

三、未来,校内外教育和线上线下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

张志勇:三句话。第一,线上教育已经成为常态。第二,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不应该分道扬镳,应该走融合化道路。第三,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都要不要初心,去功利化,回归育人本位。

李奕:面向未来,线上也好线下也好,课内也好课外也好,要构建穿越多种边界的、资源和服务共享的教育体系,建立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供给的统一战线。

倪闽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都是教育的供给方,我这里特别呼吁我们体制内应该向体制外学习,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崔昌宏:我感觉首先还是要树立我们十八大决定的新的发展理念,要创新,要关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想说一下绿色,教育的绿色就是有效益,符合教育生态,让我们的小孩能够茁壮健康的成长。

主持人(黄荣怀):谢谢几位。我们听得出来,第一,几位领导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以及未来的方向有明显的认知,而且认知非常充分。第二,政府稳步推进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还有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GES2018】供给侧改革走向何方:大国背景下的复杂探索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