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学号42】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你的好奇心都被满足了吗?

作者:墨墨 发布时间:

【学号42】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你的好奇心都被满足了吗?

作者:墨墨 发布时间:

摘要:好奇是求知的原动力,我真的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叫哟哟……

QQ截图20151020160301.jpg

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分享了该奖项。除此之外,最近我们还知道是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可以对鼠疟、猴疟疟原虫达到100%的抑制率。

但这就能满足大众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的全部好奇心了吗?显然并不能,那么就来看看都有谁在发现并满足你的好奇心&求知欲:

声明:是“屠呦呦”,不是“屠哟哟”

抽屉新热榜:你是否也有过误识?

wKgCP1YSSDzfom2JAADgZkIV7oM844.jpg

一个是“you”,一个是“yo”,虽然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但并不代表要通过哟哟切克闹来表达。

争议:屠呦呦远非青蒿素研究第一人

果壳小组谣言粉碎机组员@ben2dan:把蒿属植物代入523项目的人是余亚纲和顾国明;第一个得到青蒿素单体的罗泽渊;解析出青蒿素结构的是上海有机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屠呦呦组得到100%抑制率的粗提取物推动了研究,但贡献不能和上面几人相提并论。(全文阅读

帖子热门评论@有人:但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贡献是最大的。你不服,你和他们说去。

好奇:屠呦呦的名字来源?

知乎答主@狗剩哥: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有意思。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傚。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历史:实至名归屠呦呦

果壳网科学人@蠢猪(肛肠科医生 医学史爱好者):

1967年,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说反侵略战争中对付疟疾实在药物匮乏。这点要求当老大哥的自然不能不满足。于是在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了对抗疟疾的“523项目”。在当时的“文革”背景之下,科学研究几近停顿,这个项目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被坚定地推动了下去。

开始,523项目下达的时候,研究人员曾经奔着灭蚊子、制新药和针灸等五个方面使了两年劲儿,然而并没啥成果。这时候有个军代表提了个建议说不如添点人,于是在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代表北京中药所也加入了进来。(全文阅读

科普:屠呦呦到底对疟原虫做了啥?

自媒体@北京徐启明大夫:

QQ截图20151020124530.jpg

QQ截图20151020124610.jpg

阅读全文

对比:屠呦呦获奖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差距

腾讯·大家专栏@唐映红:

长期以来,内地教育试图要在现代普世的科学体系之外人为地臆造出中西之辨,像将现代医学狭隘地称为“西医”,然后树立相对的“中医”;将现代经济学狭隘地称为“西方经济学”,现代心理学狭隘地称为“西方心理学”,现代社会学称为“西方社会学”。正是这种人为臆造的中西之辨,使中国内地大多数受教育者无法理解普世科学,总是将中国与世界相对立。即便是此次屠呦呦的获奖,也要被拼命证明为世界对“中医”的承认。

实际上在接受中国记者收集时,诺奖委员会的汉斯(Hans Forssberg)已经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诺奖委员会的的观点:“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传统医学‘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阅读全文

脑洞:为什么要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搅一起?

屠呦呦于10月5日获奖,黄晓明和 Angelababy 于10月8日结婚。就因为新闻版面的事儿,很多人的脑洞都停不下来了:

搜狐自媒体@大可为奇NO_9: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让我不禁以为难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演艺圈推动的吗?这真的不会让年轻人以为读书并没有什么卵用吗?让我不禁以为难道中国梦要落到“戏子”身上吗?这样的价值观怎么能有竞争力?!

山东财经大学学生@韩中锋:晓明结婚更像是一场商业化运作,追求的就是曝光率,而科研工作者往往为了工作而放弃曝光,将两人对比,只想说“我叶良辰不服”!事实上屠呦呦的关注度并不低,媒体的收集铺天盖地,来祝贺的同事、朋友在自家门口的电梯外“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另外一个原因,国人对屠呦呦所研究的领域不了解,不可能高谈阔论,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屠老的尊重,也并不妨碍人们对于科学的尊重。

法制日报@陈东升:拿不拿黄晓明与屠呦呦比,都是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利。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一规定,既是对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保障,也是对自由表达的个体利益的保护。

边角料:青蒿素的几个槽点

果壳小组健康朝九晚五组员@Mrtn:

  1. 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每年光二等奖两三百个),反而先拿到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类似于施一公当选美国双院院士却落选中科院院士。相比之下造假院士张尧学居然都拿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版的中药典籍对药材青蒿的解释就是青蒿,青蒿素发现后,解释改为:“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均可入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184页显示,青蒿:“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不再提青蒿,中药的青蒿被偷梁换柱成了黄花蒿。所以说中医没有自我纠错能力,只能靠外来力量扬弃。

  3. 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而葛洪的偏方中却记载着“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以晋朝的度量衡来算,1升相当于现在的204.5毫升,即使是浸泡黄花蒿,也很难泡出药理浓度的青蒿素。(阅读全文

最新:多年前的事儿终于被出书了

QQ截图20151020175240.jpg

  • 书名:《呦呦有蒿》

  • 作者:饶毅、张大庆、黎润红

  • 简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

Ps:看清简介,有兴趣或有用的话可以去买。

最后:送上一枚1979年杂志的彩蛋

由堆友 @林桢 提供,“青蒿素”第一次被海外所了解,来自1979年8月 "China Reconstructs"(中文名《中国建设》) 杂志的一篇报道,"China Reconstructs" 由宋庆龄在 1952 年创办。

fff.jpg


42-3.jpg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学号42】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你的好奇心都被满足了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