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教养孩童,要警惕浪漫主义

作者:带上光明的兵器 发布时间:

教养孩童,要警惕浪漫主义

作者:带上光明的兵器 发布时间:

摘要:正确的认知,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233.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1

去年,在朋友圈看到一则貌似温馨浪漫的小段子:

幼儿园门口一个小男孩对一个小女孩说,我有棒棒糖,你要不要吃一口,小女孩说,我不要,我怕怀孕,小男孩又说,怀孕了就生下来,大不了我们三个一起上幼儿园。

去年到今年,我对这个片段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中。写作文写得心疼,又想起这个片段,找出来重读,再读,终于发现问题所在。

当我仅仅藉此感慨“上帝造小孩子是为了让人们重新学习爱”的时候,就一脚踩进了浪漫主义的坑。

如果这是一个成人编写的寓言,可以这样理解。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敢去爱。生活需要的,就是爱的勇气。

但如果是真实发生的事,监护人就有责任和义务纠正他们的认知:女孩吃男孩吃过的棒棒糖(或者反之)不会怀孕,但最好不要吃,因为有可能发生交叉感染,以及人与人应当保持一定的交往界限。在当下中国社会,个体生存原子化与公共生活人情化同时发生、纠缠不清的环境中,对孩童的教养,仔细分辨发生场景,是审慎判断和积极引导的必要前提。

如果孩子问,什么时候可以吃别人吃过的东西。那么,可以解释,除非是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比如两个人一起掉下悬崖(或陷入其他类似困境),被救援队发现之前,两个人身上所有的食物就只有一根棒棒糖,那么应该彼此分享,互相支持;或者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比如情侣或夫妻,而他们不是那样的关系。

如果孩子继续问关于怀孕的话题,要看他们怎么问,以及眼神和身体的反应,相机作答。不同的小孩,在不同时机提出关于性的问题,都有不同的触发契机,寻找并发现那个正确的契机,然后才谈得上如何回应孩子的问题。

豆瓣评分8.2的《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7岁的孩子》,主张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谈“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使用“我从彩虹那边来”这样浪漫的说法,目的是保护甚或刺激、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很多女人,尤其是妈妈们,极易被这种稀里糊涂的浪漫打动。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听上去很美。但这种毫无逻辑的回答,恰恰不是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是在把孩子往思维混乱的坑里推。尤其在当下奇异的社会生态中。

2

让我们对比另外一个故事,来看看不同时代儿童的性教育有什么区别。

2013年第10期《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的专题《童年的秘密》,是我主持策划编辑的,所选文章,都是对我理解儿童深有启发的。第一篇《我十分满意他的回答》,节选自荷兰钟表匠柯丽·邓·波姆的个人回忆录《密室》。柯丽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家庭,书的前半部分,都是在回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成长期的生活。我想再一次引用那个曾经深深打动过我的片段:

记得有一次,当我还只有10岁或11岁的时候,我问父亲一首我那年冬天在学校里读到的诗,诗中有一行是描写一个年轻人,说到他脸上并没有“性罪恶的阴影”。在学校里我是个极害羞的女孩,从来不敢在教室里问老师什么。后来我把它拿去问母亲,她听了之后脸立刻红得发紫。那时是20世纪的初期,就连在家中也没人讨论性的问题。

因此这一行诗就一直盘旋在我脑中,我知道“性”就是“性别”,是指你是男孩或是女孩而言;“罪”则是个叫贞苏姨妈一听就要生气的东西,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为之大惑不解。因此,那一次在火车厢里,当我坐在父亲身旁的时候,我突然开口了:“爸爸,什么是性的罪恶呢?”

他转身望着我,正像他往常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时一样,但令我奇怪的是,这次他并没有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把他的皮箱从我们头上的放物架上拿下来,放在地板上,说:

“柯丽,下车时你替爸爸拿这只箱子好吗?”

我站起来,尽力试着去抬它,但是拿不动,那里面装满了他早上买的钟表和零件。

我说:“爸爸,可是这个箱子太重了。”    父亲说:“不错,如果一个父亲要他的小女儿提这么重的一只箱子,那他真不是一个好父亲。柯丽,知识也是一样,有些知识对小孩来说,实在太重了,要等到你够大、够强壮的时候才能担当它。至于现在,你必须信任爸爸来替你承担它。”

我十分满意他的回答,其实不仅满意,而且内心深觉一种异样的平安。我知道不仅是这个问题,我所有的问题都有它们的答案的——但目前我甘心让父亲为我承担和保存我所有的问题。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欧洲,父亲的回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没有今天这样的“性开放”,甚或还有很多“性禁忌”——基于爱的表达,在事实上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并且抵挡了可能发生的羞耻心对孩子的折磨。

让他人——尤其是让孩子——对未知产生羞耻感,是一种邪恶的行为。所有的邪恶都源于无知。或者不如说,无知才是真正的恶。而出于无知,把任何一种存在神圣化或妖魔化,恰恰是宗教的特点。今天的宗教主流,是虚无主义和娱乐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中,本文开头那段发生于本世纪初的儿童对话才让爱无能的大人心动。但是请注意,心动的感觉或许很美,但若不能溯流而上,发现心动的原因,藉以更加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而仅仅停留于感觉的美好,满足于做一个思想的“印象派”,就是把感觉当上帝,自己给自己按摩。这种心理上的自慰,是懒惰的表现。

不如换个思路,今天的孩子何以能如此“开放”地谈论关于性的话题?和20世纪初一名10~11岁孩子接触到的性的话题相比,今天幼儿园3~6岁孩子谈论的性的话题,要真实得多。并非因为他们在家里接受了合适的性教育,恰恰相反,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合理的性教育,而是经由自身生活环境进入“性”的世界的: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遍布大街小巷和公交车上的人流广告,以及放纵无极限的成人世界现场剧。这些场景,真实再现着现代、后现代人类的当下生活。这些,就是今天的大部分小孩接受的“性教育”。

网络小说的受众,分男生、女生两大类,男生类,都是“斗破苍穹”及其变体,各种幻想“我欲齐天,颠倒乾坤”,女生类,主打“言情套路”,各种幻想“霸道总裁”“热血男儿”等完美“男神”,这些小说的主要读者是中小学生。成年人拿来开玩笑的“男神”“女神”,是小孩子心目中真实的爱情幻梦,在小说里各种“撩”“扑倒”“开车”。诡异的是,看“斗破苍穹”的男生,大都是现实中无能落魄的失败者,借幻想麻醉自己,看“霸道总裁”的女生,有一部分会在现实中长成真正的总裁,然后被落魄的失败者各种追杀,以爱情的名义;还有一部分,9岁就开始堕胎了。这个数据,是我在反堕胎事工小组里得到的,它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我要再说:

堕胎者的年龄不断下降,堕胎者的数量逐年增加,还可以说明另一个事实:成年人的诡诈败坏和堕落在孩子眼中是无所遁形的,从大人那里看不到真心,她们转而把盼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爱情上。如果你不带领她们认识神却教她们相信爱情,就是在把她们往淫邪和毁灭的火坑里推;如果你任由他们宣泄对人性败坏的愤怒而不帮助他们把真实的信心和盼望放在神的面光中,就是在把他们往魔鬼的怀里送。

3

只有理性的爱才能帮助人创造幸福的生活。每一对为人父母的,以及每一个孩童的监护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克制自己对孩子的想象,学习正确的教养之道,至少,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人。当一个人说“上帝赐给我们孩子,是为了帮助我们重新学习爱”的时候,他的意思,绝对不只是表达孩子有多可爱,更是在说,意识到自己有多无知,背离上帝的教导有多远。因而,多么需要学习,学习如何做父母。

我有一友,曾经因为担心儿子受伤而在关乎生命的事情上没有对他说实话,骗他说死去的小鸭子是去旅游了,以为自己是好意,实际上给孩子造成一个认知的障碍,反而让他精神不振。直到告诉他真相,说它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他反而淡然接受。

小孩子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坚强,也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脆弱。正确的认知,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浪漫的想象,或许可能成就一桩姻缘,但可能导致更多的堕胎、跳楼和被谋杀。

把小孩子的无知当可爱,结果就是长大之后依然无知,并且不自觉地传播甚至鼓励无知。须知,无知才是最大的恶。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带上光明的兵器”,作者金三不顺。原标题《教养儿童,警惕浪漫主义的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带上光明的兵器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带上光明的兵器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教养孩童,要警惕浪漫主义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