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给虚热的中小学阅读降降温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

给虚热的中小学阅读降降温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

摘要:阅读本来是一件很隐私的事情,但是如果学校把它提升到“课程”的高度,就另当别论了。

1.jpg

阅读本来是一件很隐私的事情,但是如果学校把它提升到“课程”的高度,就另当别论了。特别是那些区域性、课程化的阅读活动,多数已经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范围,其阅读内容、策略、评价都值得认真推敲。如果我们对阅读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不严谨,就可能造成学生时间的极大浪费。

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存在“背诵有余,阅读不足;浪漫有余,理性不足;重视有余,准备不足;限制有余,自由不足”等问题。

背诵有余,阅读不足

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国学热”的助推。各种民间自发兴起的儒家经典诵读已经深度影响着小学生的阅读。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蒙学读物。再深一点就是以《论语》为主的“四书五经”。上述内容均以背诵为主。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编了数量不等的辅助古诗词、成语、对联等读本让学生背诵,评价多以学生背诵的数量为依据。让学生在记忆黄金期,多积累一些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作品,为学生的一生打下精神底子是一件好事。

但是,除去相对“统一”的背诵之外,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开始纯文本的阅读之后,与经典背诵相比,无论是阅读时间还是推荐书目都有较大差异。

主要体现在文本阅读的内容选择比较随意,阅读时间相对不足,阅读指向目标不明。学生阅读能力高一点的可以开始阅读原版中外名著;能力稍弱一点的可以阅读现代儿童文学。但受多方因素的限制,小学生诵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时间比重与内容搭配的研究还不够,大部分学校只看重数量,不关注内容。

在高年级纯文本阅读种类与难度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上不断复习之前背过的内容,不但挤占了学生原本不多的阅读时间,而且影响了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耐力的形成。

于是,表面看学生整体阅读的数量不少,但其阅读情趣、阅读耐力、阅读习惯、阅读视野等关键指标并不高,甚至有大面积阅读“偏食”的现象——只爱读简单的童话,难以啃读指定的名著。这使得学生进入初中后,阅读能力无法“达标”,初中老师只能进行耗时费力的“阅读能力”补课,但是,很多能力是补不了的。

2.jpg

浪漫有余,理性不足

目前,中小学生阅读或背诵的内容以文学类居多,而科学、自然、地理等内容的科普类阅读相对不足。原因有两个。其一,教师视野所限。学校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多数是语文老师,而语文老师大多是“文学”出身,导致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内容比重失当。

其二,国内市场适合中小学生科普阅读的书籍相对欠缺。从图书发行总量上看,文学作品始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适合学生阅读的自然科普类优质图书远远不够。相反,那些品质不高的“伪科普”类书籍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师生的选择,浪费了宝贵时间。相对于“背诵有余,阅读不足”而言,中小学生学科阅读结构的缺陷更让人担忧。因为这种结构性的缺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认识水平的发展,会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甚至世界观的形成。

重视有余,准备不足

随着社会对阅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积极参与,这是一种好现象。在这种大家都在重视阅读、支持阅读的背景下,学校作为推动阅读的主阵地还缺乏足够的准备。首先,师资素养准备与评价相对滞后。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整本书阅读”,但“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却是个问题。先从师资来看,教师即便接受了几次理念的培训也是难以有效执行的,除了缺乏必要的阅读时间,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更是一个难题。就初中部编教材中提出的36部书单来看,初中教师全部通读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素养还不够,即便老师可以快速完成阅读,但从初读到熟悉,再到有效进行引导是需要一个实践过程的。

另外,各个层级的语文试卷命题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棘手问题。其次,学科教研制度相对滞后。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教研管理机制来看,两个教师群体分属不同的教研员,而同科不同段的教研协作机制效果又不高,这种过度精细化的学科、学段教研制度具有两面性:它在提升教学指导深度的同时也制约了这一学科育人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限制有余,自由不足

我们有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是进入课堂的东西,都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讲授一番,整本书的阅读也是如此。从阅读目标到活动设计,从主题发布到信息收集,俨然成了一种全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课型”。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任何有效的学科教学活动必须尊重这个学科学习的内在规律。

就阅读而言,每个个体的语言体验是无法替代的,复杂丰富的文学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极难测评的,如果像讲数学一样过度强化教师的讲解与标准化的考试,那与目前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海量阅读”的初衷是相悖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背记书中的主要内容,而是要通过书籍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内,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耐力得到培养和巩固。其间需要适当渗透一些适合的方法,但要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

所以,我们不提倡教师对文本的强势解读,更不提倡推荐阅读那些在文本中插入各种阅读提示的书籍。这些“好心”其实都是对学生阅读的干扰。

去年,我在书店发现了一套四大名著分章节的阅读测试题。难道这就是我们阅读名著的最终目的吗?这种出版物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和误导性,它在暗示我们把鲜活的书籍压缩成为若干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记忆,以备考试。这不能不说是阅读的悲哀,同时也反映我们语文学科阅读评价的粗糙与倒退。

第一,从学生终身阅读能力培养上定位阅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中小学生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他们没有在最宝贵的时光内得到最好的教育——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情。作为区域的管理部门来讲,乱不得,慢不得。不能等基层摸出经验再去推进,也不能一味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我们应该从学生终身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区域阅读指导意见,以规范区域内中小学生阅读问题。这些意见虽然不能细化每所学校的阅读目录,但至少要在基本书目、课时要求、阅读时间、测评评价等几个环节予以规范。学校内部也要完善阅读内容的自我审核机制,要多听各方的意见,统筹兼顾课程标准、学生能力、师资水平等综合因素,推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最佳阅读方案。管理者应时刻关注区域内学校阅读实践的最新成果,通过优秀阅读方案推送、月度好书推荐、年度好书评选等活动,自下而上汇聚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以此来均衡推动当地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让一所学校的孩子在阅读中掉队。

第二,学校要加快阅读支持体系建设。但凡列入学校教学体系的科目都可统称为“课程”。但如果学校只是提出一个理念或者漂亮的口号去应付检查,而没有给这些阅读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体系,那么,这些阅读活动只是一张废纸而已。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如此高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与精力,需要长期的呵护与精心的培育,需要多个系统的协作。对学校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没有相关制度与教师的指导是很难将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下去的。除了时间、图书、场地等硬件支持外,还要发挥各学科教师的资源优势,让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阅读指导。

第三,家长参与是学生阅读的基础。现在正在推行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有个栏目叫“和大人一起阅读”。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导向——学生阅读,大人不能缺席。甚至说,离开家庭的支持,单凭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是很难把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培养好的。所以,只有在家庭阅读的小环境支持下,辅助学校的阅读指导,才能逐渐形成利于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生态环境,才能逐渐推动整个社会阅读风气的好转。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相对滞后,书香家庭建设还远远不够,教育理念陈旧的事实仍很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还大量存在,这给农村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带来很多困难,寄宿制学生的能力几乎全靠学校来完成。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寄宿制学校有着充足的时间可以用于学生的读书,国内有不少典型的阅读案例就来自寄宿制学校。而对城市来讲,利用家长学校的培训,让家长成为学生阅读的助手,让家长为孩子的阅读提供资金与指导也很重要,这样才能形成家校共助阅读局面。有了家长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克服众多学校暂时不能克服的困难,会让阅读活动更为持续与有效。

阅读是影响一代人的大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家长与社会的关注,在这种关注下,我们既要注重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更要面向未来帮助孩子打开世界的窗户,这就需要虚心倾听不同的声音,以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孩子们慢慢喜欢上阅读,离不开书籍,乃至若干年之后,他们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职业,但有闲暇时光总能拿起一本好书,安静地读起来,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者来讲,确实是一件功莫大焉的事情。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常亚歌。原标题《给虚热的阅读做一下“冰敷”》。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教育新闻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给虚热的中小学阅读降降温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