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语文原来可以如此美好:《美国语文》带来的教育启发

作者:问对教育 发布时间:

语文原来可以如此美好:《美国语文》带来的教育启发

作者:问对教育 发布时间:

摘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1.jpg

我们太多的学校和太多的老师把语文狭隘化了,导致语文像风干的丝瓜,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美国语文鼓励孩子说真话,提倡真实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因为批判意识是一种创造意识,能够始终保持自我的在场,灵魂的在场,能够让一个人不断超越自己。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广义的语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狭义的语文只是把语文当作工具,忽视了语文的本质内涵。语文与生活连结,关涉人的存在。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构建、快乐情感的获得都与语言有关。可以说,人是在语言中长大的。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因为语言表达思想,而思想是人的根本存在和最后的尊严。读完整本《美国语文》,也实在感受到美国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以及它丰富的内涵。

01 发现美国文化的包容与理性力量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立国不过200多年,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成为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中的秘密就在它的文化里,文化才是它的核动力。阅读《美国语文》,你会发现,美国文化的包容与强大的理性力量。

《美国语文》不仅仅是一本美国语文书,也是一本美国历史书。全书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分为六个不同的单元,涵盖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国家的诞生以及南北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收入了在这些历史时空里产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品。

每个单元均有一个主题,由“时代故事”和“单元课文”两大部分构成。“时代故事 ”是介绍与本单元有关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几篇小文章,讲解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大事件及文学的变迁和发展特征,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出现的大背景,这就避免了学生对文章的封闭狭隘的理解。

文章都出自这个时代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又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之手。每篇课文都按照“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问题指南”、“作品积累”的布局来推进学习的进程。

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篇课文开头,《美国语文》都要不厌其烦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著述,因为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字。与中国语文教材只在课文注解中对作者的简要介绍甚至根本不介绍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出教材编写者对作者的尊重,对原创思想的尊重,因为文明根本上是一种思想价值,而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产品。

纵观整个《美国语文》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多元。美国语文很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因为质疑和批判能力体现着一种创新精神。

2、没有有意教育学生如何“爱国”,甚至鼓励学生去思考国家的暴力特征,鼓励用文明的方式争取权利,推翻违背民意的国家政权,追求美好的生活。编者贯彻国家价值中立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摒弃了宗教意识和党派意识。

3、将文史哲熔于一炉,综合性很强。因为文史哲修养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人文素养,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力也建立在文史哲的基础之上。《美国语文》中,文史哲的交融共通,不仅打造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也体现出美国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对全人格教育的关注。

4、尊重历史,追求真,不隐恶。因为真善美的价值链条中,真,是基础,离开真,善是伪善,美也是不靠谱的。在对一些历史事实的陈述中,尊重不同人物的立场,让学生有多元的视角和独立的判断。

5、没有死记硬背,没有标准答案,鼓励个性化思考。

其实,最精彩的还是它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2.jpg

02 让学生学会真思考

美国语文在每一篇文章后都有“阅读理解”与“思考”,其设计都是紧扣教材,力求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真正理解作品,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节选)后的练习是这么设计的:

  • 1、梭罗在想象中做了什么事情?

  • 2、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他最后为什么离开森林?

  • 3、他从他的“试验”中学到了什么?

  • 4、梭罗对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提出了什么忠告?

这种提问法和中国大陆的语文教材区别并不大,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篇文章,只不过美国语文的设计更细致,更科学,教师只要带着学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即可了解课文内容,这就使课堂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为教师不同而带来的教育效果的不同,不像中国大陆的语文课,好坏全在于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际操作。

因为语文教材编得比较粗糙简单,“阅读理解”与“思考”在我们的教材上是没有细分的,问题的设计也过多关注编者意图,较少考虑学生。比如会问到本文的主旨与结构层次,甚至会问一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本文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是怎么结合而在一起的?”等等,美国语文则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比如提问时会问“你认为……,请解释原因”“请为你的观点找出证据”等等具体问题,这就拒绝了标准答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看看他们设计的“思考”题,还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 1、梭罗的评论“受到一个农场的束缚和受到国家监狱的束缚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意思?(分析)

  • 2、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梭罗对于个人主义和遵守常规的态度。(解释)

  • 3、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比富人好?(证据支持)。

在解释了这三个问题之后,编者又设计了一个“应用”问题:

  • 4、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解释原因。(假设)

这就来了一个历史的假设,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这种思考题可以让学生穿越历史,思考现实。

美国语文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本。比如在《一个美国农民的来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里,他的辛勤劳动与他获得的报偿是平等的,他的劳动是建立在自然和自利的基础之上的,难道还需要更大的诱惑吗?”课后思考题这样设计:“克雷弗科尔暗示说,自利是一种有价值的品质,因为这能促使人们更勤奋地工作。现代社会普遍将自利作为一种值得赞扬的品质吗?为你的回答做出解释。”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充分实现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从教材编写看,美国人很有职业眼光,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比我们的教育要早许多年。我们的许多大学生毕业时才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而美国教育从小就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比如本课在“扩展”部分设置的“职业连线”题目:

  • 今天的旅行社和假期活动组织为想回归自然的人们设计假期。为什么这样的旅行很有吸引力?

这就把对课文《瓦尔登湖》的学习辐射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大自然,把学生的思考引入更大的时空,也为学生的自主择业和创业打下思想基础。

在梭罗的另外一篇文章《论公民的不服从》中,美国语文的“社会研究连线”思考题是:

  • 关于一个人应该反对他所不同意的政府政策,评价梭罗所做的论述是否具有说服力?

同时也让学生去思考社会,思考政治问题,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 梭罗说:“如果他们(人们)真心地想把它(政府)作为一支真枪来彼此对抗的话,它就必然会破碎。”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对这一论断做出判断。

这样,美国语文就突破了狭隘的小语文圈子,走向历史,走向社会,走向政治,走向广阔的人生,真正成为大语文,让学生学会真思考,让一个人真正成为公民。

3.jpg

03 写作不是为了考试

其实,写作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可是在中国大陆,学生入学的第一篇作文有可能就在撒谎,比如某小学布置《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不知道什么事情“有意义”,就想大致是做好事吧,于是许多学生写的无非就是捡钱帮妈妈洗衣服之类。

长期的谎话训练,以至于到高考写《战胜脆弱》时就有许多学生编造从小父母双亡。这些都是属于为了获得外界好评的道德伪装,力求政治上正确,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培养道德生物、政治生物,学习雷锋好榜样,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但却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再加上还有一个考试淘汰,就更加强化了学生的伪崇高意识。

许多学生平时的自由随笔还是写得很好,可一到考试就紧张起来,加上一些语文老师强调作文要有主旋律、要升华、要有高境界,学生们一到考试也就板起面孔作“小大人”状,讲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大道理”,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废话,这就使作文和内心背离,与成长无关,变成了游离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而且,作文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试才搞写作,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文都应该是写作的关涉范围,而不是只有考试考的题目类型才需要练习,其他一律荒废。

与中国大陆语文写作训练的单一性和过强的功利性不同,《美国语文》很注意小论文写作,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多方面的写作能力,同时注意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大凡生活中需要的日记、书信、随笔、通知、倡议书、历史研究报告、军事研究报告、葬礼上的讲话、书籍广告、人物传记、编辑评论、旅游宣传册、照片簿的说明文字等等,都有涉及,在小说作品的课后写作练习中还有戏剧电影的改编。

更难得的是,美国语文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注重培养人的生命感。比如它会提醒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个性化语气来反映你对主题的态度。为了保持你的文章的非正式语气,你需要避免使用高级词汇。”而且提出明确具体的修改要求,这就摈弃了一些“大词”的误导和矫情的词语对学生真实情感的伤害。

美国语文的“微型写作”课还同时注意写作与历史的联系。比如在《论公民的不服从》后有一个报告写作,要求学生解释美国内战的起因和结果以及美国民众的反应。这些内容,语文课本上是没有的,按照我们的标准,属于历史学习范畴,语文可以不管,而美国语文这个题目设计打破了狭隘的学科切分,让学生自己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这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历史感知和综合思考。

在美国内战中,指挥南部联邦军队的罗伯特将军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课后的微型写作课要求:“假如你是罗伯特的儿子,写一封非正式的信,对你父亲信中的看法做出回应。”这个题不仅是社会连线,也是历史连线,让学生可以回到历史现场。

写作是通往自由的路,也是自塑人格、自我疗救、培养公民意识的工具。

在《葛底斯堡演说》后有一个写作题这样设计:

“选择美国内战使你一直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写一封调查信或请求信,来收集相关信息。把你的信发给着重于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历史的机构、图书馆、或历史社团之一。使用适用于商业信函的语言和格式,使你的信收到效果。”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作业能不能落实,但能够想到这些,让学生去做就能够看出《美国语文》的编写理念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这样写作,学生有现场感,有具体的情境,学生更容易写出特色,写出个性,而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在更多情况下呈现一种油水分离的状况。

美国语文鼓励孩子说真话,提倡真实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因为批判意识是一种创造意识,能够始终保持自我的在场,灵魂的在场,能够让一个人不断超越自己。

比如在《战争插曲》的写作训练中有这样的练习:“写一篇报纸社论,揭露疾病和恶劣的卫生条件是战争中的最大杀手。”这和我们每每要求“宏大抒情”的写作宣传要求是多么的不相符,似乎就在鼓励学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说出真相,捍卫新闻真实,捍卫新闻良知。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美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敢于提出敏感问题,写作中敢于报道社会真相,是否和从小进行的这种训练有关?

而且美国语文的课后写作训练也很有意思,操作性很强,每一个训练都有一个具体目标要求,不像我们几十年的作文训练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加之应试八股的摧残,学生作文基本处于和应试同构的单质化、模式化之中,对真实的拒绝也让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成为镜花水月。

4.jpg

04 通过语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一,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工具性被拔得过高,人文性严重稀释,带来的问题是,语文也成了为应试教育添砖加瓦的道具,只关注外在的效率,漠视人的内在本质,对心灵胡乱涂抹,学生越学越迷茫,教师也越教越困难。原因是,我们太多的学校和太多的老师把语文狭隘化了,导致语文像风干的丝瓜,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其实,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社会,语文就是生命,语文就是整个世界,因为语文关涉人的思想,而思想和整个世界是统一的。

看看整个《美国语文》,它走的完全是“大语文”的路子,是在一个系统中确立语文的位置,有非常清晰的课程意识。它不是把语文仅仅定义为科目,而是定义为培养人的教育行为,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和人的生命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生活背景中把握语文,促使语文突破课堂限制与学校约束走向广阔的世界,走向生命的自觉。

在美国语文的课后练习设计中,能看到编者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等等全方位的关注,能看到地理探险、电影改编、喜剧表演、新闻写作、历史连线、职业连线、社会研究报告、多媒体报告、公民演讲、纸板游戏、影视传播、广告设计、搜集民间故事、给杂志写文章等等许多与生活有关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趣味横生,把“大语文”观念发挥到极致,充分体现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我想,这些有趣的练习和活动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

美国语文努力让不同的孩子都在语文学习中寻找自己的乐趣。比如《穷理查德的年鉴》之后的练习题设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格言网页,为该文写一篇吸引人的介绍,然后制作两个到三个链接,例如“穷理查德谈友谊”,以便你的用户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浏览相关的格言,并且对不同媒体(广播、电视、新闻杂志)设计不同的语言风格。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这一课甚至设计了纸板游戏,要求学生“设计游戏规则和一块游戏纸板”,游戏卡片上标明的主题可以有“友谊”“教育”等。在“分裂、和解与扩展”部分甚至还有一个网页制作计划,要求“提供与美国内战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制作一个流程来说明你的网页将要包含的链接”,这就给那些网络高手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更让我惊讶的是,美国语文竟然没有一篇课后练习要求背诵课文,难道他们没想到让学生接受自己的优秀文化?我想,死记硬背只能把学生的大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利于接受传统,却容易复制传统思维病灶而抑制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三纲”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类,加上考试强化,最后学生长大了,却可能失去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用功名利禄诱惑,用考试强化,这些学习方法并不能使人变得聪明,相反,它容易把人培养成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知识顺民,甘心接受外在的奴役,而教育恰恰是为摆脱奴役而存在的。

读完整个《美国语文》,我想,我们在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学习美国,当我们有一天在文化教育制度上能够低下头虚心学习美国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个国家真正有活力、有希望的时候。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问对教育”,作者杨林柯。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语文原来可以如此美好:《美国语文》带来的教育启发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