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低龄留学,对很多孩子都是过早的选择题

作者:菁kids上海 发布时间:

低龄留学,对很多孩子都是过早的选择题

作者:菁kids上海 发布时间:

摘要:可是,事实是,这并不早,还太晚了。

640.jpg

图|Johnny Mcclung

当我问起刚读完七年级的儿子会不会想去国外留学,13岁的他一脸茫然,不敢相信他这么早就要做如此重大的人生决定。

可是,事实是,这并不早,还太晚了。

以时下主流的时间表,六年级便要准备赴美高留学,开始准备托福,SSAT,也有想去英国的,也应该张罗起来。

至于为什么要那么早就留洋,我用足球打个比方:就像你最终目的是去英超踢球,那你应该更早去诸如英冠等欧洲低级别联赛踢球,才能更早进入球探的视野。

在国内中学读书还是像在中超踢球,要想往高处走,竞争极其激烈,甚至一直相传美国大学对亚裔学生的录取比例,一直控制在5%以内,这个5%还要和印度、韩国等学生争抢。

另一个现实的技术问题是,英美学制和国内都不一样。他们的高中大多从九年级就开始,相当于国内的初三。而且申请至少要提前一年,这意味着初二一上来就差不多要完成申请了。

留给中国初中生准备申请的时间实际不多,因为错过了主要的招生时间段,操作比较困难。

一个在上海读书的学生,因为全国仅有的“5+4”学制,在小学三四年级就要考虑小升初,到了初中一上来,就要考虑申请国外高中。以我的个人经验,在这些年纪,特别是男孩子,其实是没有什么要掌握自己命运的概念的,似懂非懂。

以今天孩子生活的优越条件,他们也很难理解为啥一下子就要拼学习了,考不上这些学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将来在社会怎么了,他们很难联系起来。为什么父母那么如临大敌呢?

这恰恰折射了教育上隔代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的父母都是用“概率论”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名校成才的概率比普通学校高,英美高中申名校的成功率更高……这些概率论看上去没有问题,其实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氛围和体系。评价一个教育机构的优劣,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带我们的孩子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自己最清楚他们的感受。他们也从未把学习过早地和将来自己的社会地位联系起来,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是否在这个学校开心。

如果一切看起来还OK,我想选择低龄留学还是需要慎重的。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而已,它是整个社会以及整个家庭所提供的。

孩子如果独自留洋,即使就读寄宿高中,他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他所接受的文化模式改变,都将是巨大的。自然,他和中国文化的连接关系会变得更弱一些,他的中文水平将会让人担心。

这是低龄留洋选择的第一个重点,其实也意味着对中国当前乃至接下来数十年的文化力是否有信心。

第二个重点则是他和家庭的联系度。一旦把孩子送出国,他从物理上身体上便离开了他从小依赖的家庭,即使回国过寒暑假也不一样了。独立在外和在家庭生长,各有利弊,这是低龄留洋选择的第二个重点。

但我最不支持的是夫妻分居,往往是妈妈随孩子留洋陪读的模式。孩子的教育再重要,也没必要让家庭分离。

当我和自己的孩子讨论他是否想留洋的时候,考虑到的是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可能对他带来的影响。一个从小比较适应国外文化的孩子,可能会如鱼得水。但同时,因为中国父母在国外的资源解决力不如在国内,也可能会面临孩子课外独特教育资源更少的局面。

一个在国内学校习惯独领风骚的孩子,也可能要面临到国外泯然众人的落差。父母要和孩子开诚布公地商量,听听他们的想法。

有一个事情听起来奇怪,想想却不无道理。我听说不少在美高读书的孩子,高中毕业时,回头还要找国内熟悉的中介帮他们申请大学。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过那种阶段,所以不明白,一个在美国浸染四年的孩子,还不能像本地学生一样自己想办法研究和申请吗?

或许他们觉得,和美国的申请机构沟通,还不如和国内的方便。或许,又是一种“概率论”的安全感在作祟。

但是,请不要对藤校有太多的迷信和紧张感吧。

我相信这一代的孩子,更想选择自己觉得适合的学校,而不是他人眼中的“好”学校。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菁kids上海”,作者李梓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菁kids上海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菁kids上海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低龄留学,对很多孩子都是过早的选择题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