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如何赢得人才战争?——美国的人才引进策略

作者:中国教育财政 发布时间:

如何赢得人才战争?——美国的人才引进策略

作者:中国教育财政 发布时间:

摘要:截至2015年,美国是最大的移民目的国。

259985322670293167.jp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18》,截至2015年,美国是最大的移民目的国,在2015年有4600万移民,新入籍公民以亚裔居多,且大部分都有大学学位。那么,美国为何能够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人才?

一、美国人才流入状况

在流入美国的人才中,有众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两个对美人才输出国。这些人才中,有许多在美国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富豪、科学家和政治人士,比如出生于南非的特斯拉、spaceX和solar city的CEO埃隆马斯克,出生于印度的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出生于俄罗斯的谷歌CEO谢尔盖·布林以及出生于中国的美国现任交通部长赵小兰,等等。

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才流到了美国。英国作为上一任世界霸主,由于霸主地位易主,导致大量科技人才外流美国。为此,早在1960年,皇家学会就提出了Brain Drain(脑力流失)这个概念,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扼制人才流失(Carr, Inkson&Thorn,2005)。在欧洲大陆,仅2006年一年就有超过20多万人移民到美国,其中葡萄牙经历了西欧最大的人力资本外逃。该国已经失去了19.5%的技术人口,正在努力接收足够的技术移民以弥补损失。加拿大在上世纪90年代也有大量人才流失到美国,主要是在软件,航空航天,医疗保健和娱乐行业。直到最近十年,加拿大人才流失才得到有效的遏制。对于曾经的老对手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几年里,美国更是对苏联科技人才进行了全方位的抄底。如今的美国,在人才吸引方面,正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二、美国的人才引进政策

美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吸引众多的优秀人才,除了自身强悍的国力之外,其搭配得当的人才引进政策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投资移民、专业技术人员移民和绿卡

美国在吸纳移民的时候主要考虑两种人——高净值人士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应有两种移民政策: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对于投资移民来说,申请条件相对比较宽松,并且从申请到入籍的流程非常迅速,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对海外的高净值人士打开大门,并且相对于欧洲发达国家来说,美国的税率也对高净值人士比较友好,在美国高收入部分的税率远低于欧洲,而且已经有一套很完善的方式去规避遗产税。美国也不是高福利国家,富人和中产阶级不需要缴纳高额的税费补贴穷人。此外,美国的法律体系完善,且可操作的空间大,对于高净值人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美国的法律判决不仅仅依靠法官,律师和陪审团的权力也很大,对于富人来说 ,可以请得起更优秀的律师,可以更轻易的影响陪审团,这点对官司帮助很大。此外,美国的保释条款对富人也更有好处,最近的例子就是某中国富豪在面临指控的情况下依然安然回国。

如果想要使美国高科技新兴公司腾飞,就需要在全球市场上进行人才竞争,尤其要挽留住STEM学科的人才。因此国会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并逐步实施,提供更多的针对STEM的签证和绿卡,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美国也吸引了大量的技术移民。

而对于不想放弃原国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双国籍身份)的海外人才,美国政府也推出了外侨登记卡(绿卡)制度,既不需要入籍,也可以享受自由出入美国等待遇。

(二)吸引留学生

对于人才的争抢,美国更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争取,不仅仅把人才吸引过来,还可以培养他们认可美国价值观。留学生也给美国带来了数百亿元的经济价值。即便在新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绝对收缩H-1B签证的发放,但是对高新技术人才却没有很多限制,甚至特朗普总统的《改革美移民强化就业方案》被解读为美国要专精于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改革。

在留学生政策方面,美国主要采取了提供奖学金、留学生工作签证以及提供优质科研环境等方面的优惠。一方面,从1946年开始,美国政府制定了《富布莱特计划》并开始实施,到现在美国每年都会有各种奖学金项目资助优秀的学生赴美攻读学位,其中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十分丰厚,不仅仅科研保障,对比英国的博士奖学金的申请难度,美国对博士奖学金的发放十分康概。另一方面,应届外国留学生还可以获得为期一年的滞留工作签证。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还推出了科学与数学学科学生实习计划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凡是持有STEM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实习工作期将由12个月延长至29个月。再有就是,美国可以为优秀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设备,以便将赴美研读学位的高材生留在美国做科研。

(三)专项计划与猎头

20世纪初,由于美国移民的饱和以及新老移民的矛盾,美国政府开始考虑调整移民政策,为此美国改变全面自由移民政策转向限制移民政策,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可以被优先吸纳为美国公民。早在1930年代,美国就开始从欧洲尤其是纳粹德国的难民中寻找优秀的人才接收为移民,其中将近三千名来自纳粹德国的科学家被美国接收,成为了美国曼哈顿计划中的骨干分子。二战期间主动移民美国的科学人才数不胜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此外,不仅仅是难民,对于敌国的科学家,美国不仅仅没有将他们列为罪犯,还成立专门的小组去争夺人才。当时,为了抢在苏联之前争夺轴心国人才,罗斯福总统专门批准成立了一直名叫“阿尔索斯”的间谍部队,其任务就是争抢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被占领国的科学家,让其为美国效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德国的火箭专家冯 · 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这位火箭专家帮助纳粹德国研制出了杀伤力极强的V-2火箭,但是美军并没有将他送上纽伦堡审判,而是给予他极高的地位和待遇,在冷战时期还让他带头领衔“阿波罗计划”。

在冷战时期,美国也有一个专项的计划针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其中包括在古巴与美国对峙的年代里,先后接受了80万古巴难民,包括大量的高端人才。并且在苏联进驻捷克斯洛伐克期间,吸纳了1500名捷克斯洛伐克科学家。

除了政府牵头的专项计划以外,美国的一批猎头公司也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些猎头公司帮助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网罗人才为美国企业效力,使得跨国公司在全世界都能招募到顶尖的人才。

(四)鼓吹人才流动有利于流出国

在舆论的控制方面,美国做得也非常到位,分别从学术界和新闻传播界宣传了人才流动对人才流出国的优势,以降低人才流出国政府和人民的防范心理。其中,2017年的一篇论文宣称,H-1B签证计划为美国提供的高技能印度人移民机会促进了印度IT部门的发展:为了移居美国,更多的印度人被诱导参加计算机科学课程,而且这些印度人中的大多数没有成功的移民美国,或者在赴美签证过期以后返回了印度,这样印度就积累了大量的IT人才(Khanna& Morales,2017)。。此外,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从技术工人移民的长期来看,作为一种积极的外部性,输出国间接受益,因为这些技术工人能够在发达国家进行更多的创新,而输出国能够从中获益,如美国发明了智能手机,但是现在智能手机的主要厂商都集中在中国,中国的人才帮助美国做出了新发明,新发明又有利于中国的经济(Rapoport,2016)。除了学术论证以外,在新闻媒体宣传上,美国也在宣传人才流动对双方的好处,其中华尔街日报更是说印度成功的秘诀是人才流失。

(五)总结

美国通过强大的国力,配合适宜的政策,再把控住舆论的话语权,在扩大自身影响的同时也吸收了海量的人才。其实不仅是美国,罗马帝国、大唐帝国、以及大英帝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吸引了世界上最多的人才,几乎每一任世界霸主都会成为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如今我国在对外吸引人才方面已经推出了很多政策如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以及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但是这些还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还需要培养更多本土优秀的人才以及吸收世界各地的人才来华效力。

参考文献

Carr S C, Inkson K, Thorn K. From global careers to talent flow: Reinterpreting ‘brain drain’[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5, 40(4):386-398. 

Beechler S, Woodward I C. The global “war for tal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9, 15(3):273-285. 

Khanna G, Morales N. The IT Boom and Other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hasing the American Dream[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Rapoport H. Migration and globalization: what’s in i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6, 37(7):1209-1226.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财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教育财政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财政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如何赢得人才战争?——美国的人才引进策略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