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李镇西:我不主张中小学直接从博士毕业生中招人

作者:镇西茶馆 发布时间:

李镇西:我不主张中小学直接从博士毕业生中招人

作者:镇西茶馆 发布时间:

摘要:“博士”不一定有学问,有学问的不一定是“博士”。

教师节前,某媒体就博士当校长当老师的现象对我进行收集。记者说,现在成都市仅有中小学教师中仅有四五位博士,当校长的也就我一个。记者要我对此谈谈看法。我如是说——

也许在别人看来,博士当中小学老师或者校长,是一件很牛的事。读了博士,居然还在中学任教,令人敬佩。但在我看来,博士真的没有什么。我的名片上从不印“博士”二字。在外讲学,我也不说自己是所谓“博士”。我多次说,我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博士,这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不客气地说,包括我在内的相当多(的确是“相当多”)的博士,最多相当于民国时期的本科生;而现在许多硕士,也就相当于民国时期的高中生。是社会把博士神化了,好像一个人有了博士学位,就多么有学问一样。至少对相当一部分有博士学位的人来说,不是这样的。比如我,名不副实。

我的博士文凭当然是真的,当年考博士我还考了两年呢!第一年外语没关过,第二年才通过。我是完全脱产攻读学位,是国家统招的,真正是读了三年书,因此我不是说我没读多少书,和许多老师相比,我的确也多读了一些书,但完全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博”学之“士”的水平。钱梦龙只是初中毕业,流沙河只有高中文凭,面对他们,我敢说自己是“博士”?最近读了好多关于民国知识分子的书,我不得不再一次感慨: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      

现在的文凭普遍有水分,本科也好硕士也好博士也好,好多人——不是所有人——往往名大于实。现在中学都本科化了,城里的小学也基本上本科化了,但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素养比“过去的老师”强吗?过去的中师生,那可了得!现在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降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民间也有许多真正的读书人,倒不一定是博士。比如,很多人怀念的深圳中学已故的马小平老师,文凭不高,但读的书不比一些博士少,至少比我多。他以读书为乐,不在乎那一张文凭。所以我说,“博士”不一定有学问,有学问的不一定是“博士”。

所以我招聘老师从来不看你是本科还是硕士,只看真才实学。有一年,两位应聘者来我这里考核,一位某重点大学的新闻硕士,一位是普通师范学院的本科生,她俩竞争语文老师。我就出一道题:“请背诵一首你能够背得的最长的古诗词曲赋。”那硕士傻眼了,憋红了脸,只结结巴巴地读了几个字:“十年生,生,生死两,茫茫,两茫茫……”就读不下去了;而那本科生,脱口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一气呵成。我当即就决定要这位本科生。现在我们学校也有硕士,当然更多的是本科,但我真还看不出硕士和本科在教育教学上的差异。博士也好,硕士也好,我现在一点都没看出和教育水平教育成效有什么关联,至少我没看出任何规律。

因此我说,没有这四五位博士,对成都中小学教育没有什么影响。没这几个博士,成都教育不会因此而衰落;再多几个甚至几十个博士,成都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兴旺。还是那句话,不要神化也不要迷信什么博士硕士。当然,通过深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多读一些书,总归对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

坦率地说,在现行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没必要进什么博士硕士。因为现在搞应试教育——当然,任何一所学校都不会承认自己搞应试教育,而都说自己是在搞素质教育——真正的博士完全无用武之地。所谓“应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无非就是应试的技巧,反复训练,模拟,包括猜题押题。只要认真教一遍或几遍高三初三,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专家”的,这是熟能生巧的技术活儿,和是不是博士一点关系都没有。真的。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这个例子是真实的。十年前,有一个朋友和我一起复习考博士,这个朋友教中学物理,我知道他物理课上得特别糟糕,学生成绩也老提不上去。校长拿他很头疼,还不好批评他,因为我这朋友人很好,忠厚朴实善良,工作特别卖力,可就是不会上课。后来他还真考上博士了,而且他的专业就是课堂教学方面的专业。十年过去了,现在我这朋友成了课程教学方面的博士后,到处以“专家”的身份给人开讲座,专讲“上课的艺术”!呵呵,因为不会上课,后来成了博士,于是便成了教学专家,教别人怎么上课。真是搞笑。

一般人总是认为,中小学的博士硕士多了,说明老师的素质高。这在理论上是对的。问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教不出真正的博士。就算他拿到了博士文凭,也最多是他的专业书籍读得比一般老师多一些,却不能说是真正的博学之士,因为他缺乏人文素养,缺乏知识分子的胸襟与视野。只有专业知识不能算是有学问。只有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养,才算得上博学的知识分子。

什么叫“有学问”?不是说你懂生物化学,熟悉金融,会计算机编程,精通几国外语,或者有MBA,就算是“有学问”了。不是的,那只是专业知识。真正的学问在文史哲中。中国古代把文史当做真正的学问,哲学史从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而哲学是文史的升华与总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只重人文而轻视理工,而西方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人家更注重科技。其实,大多数西方人跟中国传统的看法是一样的,把文史哲才看做真正的学问。西方几乎所有的科学大师,无论他是哪个领域的大师——生物化学,天文地质,音乐美术,等等,最后都献身哲学研究,到头来都是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达•芬奇、卢梭等等。

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当属爱因斯坦,可正是这位物理学家说过这样的话,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科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历史学。对此我非常有共鸣,而且很震撼。在爱因斯坦看来,自然科学还不算真正的学问,只有具备了历史的学识与眼光,才算有学问。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眼光。所有的“知识”“技术”都是工具,而历史关系着我们及整个人类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文史哲,关系着人类的灵魂。可现在,有多少博士有这样的灵魂呢?太多的博士硕士只注重“专业”,而没有人文情怀。而中小学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点燃孩子的精神之火,如果教师没有人文素养,没有对生命的情感,没有对这个社会的思考,是难以胜任真正的教育的。

我不主张中小学直接从博士毕业生中招人,他们到了中小学会很难受。他一肚子的这个理论那个观念,一下子要他带高三,琢磨考点,研究试题,他会很痛苦的。你把博士要来放在你学校,你让他干什么呢?他读那么多书,用得上吗?还不把他给憋死呀!

如果校长真有思想有眼光,立志要提升学校的教育境界,决心让学校有博士,那我建议让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去考博士。有了几年的一线经验,再去读教育方面的博士,这样比较好。不过,也要注意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好多中小学教师之所以要去考博士,他恰恰是想脱离中小学教育,而不是读了博士又回到中小学。所以,校长想培养的博士,必须是热爱中小学教育,读完博士之后,真诚愿意回到原来讲台的教师。  

你问我为什么读博士,呵呵,纯属偶然。当年我应邀去苏州讲学,时任苏州市副市长同时又是苏州大学博导的朱永新听了我的报告,便建议我考他的博士生。最初我以为也许可以有什么“绿色通道”而免试,结果没有。主要是因为英语,我考了两次。考上后,成都市教育局还不让我去读,担心我不回来了。这也难怪,因为的确有些老师去东部发达地区读书的最后结果,就是不回来了。可我反复给教育局领导说,我是纯粹的去读书,肯定要回来的。

三年后我也真的回来了。其实,这个“博士”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惠,比如,我工资没有涨一分。评职称也没有占一点便宜,因为读博之前,我已经是高级教师了,这在中学已经到顶了。而且读博之前我已经被别人认为是所谓“专家”了。所以读不读这个博士,就物质利益而言,对我没有丝毫影响。当然,我因此而被别人尊敬,别人叫我“李博士”,这点虚荣心我是享受了的。博士毕业后回到成都,市教育局杨局长把我安排在市教育所教育发展研究室当主任,这在旁人看来,太正常了。读了博士了嘛,自然应该“搞研究”。但我呆了两年就不习惯,觉得还是教书好,所以三番五次找杨局长谈,强烈要求回学校去。他当时问我,你回学校去干什么呢?我觉得他这问题很奇怪,我回答:“当班主任呀!”本来我就没有想过读了博士就不回学校教书就不当班主任了,所以我回去教书,不很正常吗?结果杨局长理解了我,放我回到学校。记得我回到学校见到校长的第一句话是:“让我当班主任!”

我这样说,不是说我很“高尚”,决不是的。因为我的兴趣就是教书,就是读书,就是写书。我多次说过,一个人出于兴趣做事,和“高尚”没有任何关系。当然,我读了博士,对我的教育还是有意义的。主要是视野更开阔,对教育的思考更深入,站的比过去高一些,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加自觉一些。

我刚才说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中,中小学没必要进那么多的博士硕士,并不意味着教育环境较好的地方就不能大力引进博士。实际上,在北京上海等地,有的学校博士很多,学校的教育境界的确不一样。比如,北京的十一学校,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叫李希贵的,在那里做校长。他的学校,有几十个博士,因此他搞教育改革,包括开放课程,还有学校文化建设,等等,有声有色。对他的学校来说,有博士和没博士,就是不一样。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有越来越多的真正“博学”的博士,而且这些博士又真正热爱教育并精通教育,尤其擅长当班主任,课也上得特别棒;我同时希望,我们的教育土壤,能够让博士们在学校能够如鱼得水,大显身手。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希望所在。否则,为了提升学校的所谓“品位”,而简单进几个博士,没用的。

                                                     2012年9月4日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作者李镇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李镇西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李镇西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李镇西:我不主张中小学直接从博士毕业生中招人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