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芥末翻】“去学院”真的就比“上大学”低人一等吗?

作者:尔瑞 发布时间:

【芥末翻】“去学院”真的就比“上大学”低人一等吗?

作者:尔瑞 发布时间:

摘要:浓缩就是精华

fabian-mardi-119790-unsplash.jpg

图源:unsplash

在广袤的中国学术大地上,坐落着这样一些“学院”: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大学)、五角场文秘职业技术学院(复旦大学)、闵行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京津唐地区预备炼钢工人培训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郫县高级男子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积水潭女子师专(不好意思乱入了)......

不知怎的,当把这些高校戏称为“学院”时,地气贴切之感扑面而来;而“大学”一词,在国人眼中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不少学院和学校通过合并或升格更名,“跻身”大学行列。在2018年教育部官网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中,就有16所学院先后升格至大学,其中既包括有一定知名度的上海电力学院(改为上海电力大学),也包括平时未曾听说的钦州学院(改为北部湾大学)。

那么改名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学”和“学院”之间有何实质性区别?

一、规模和硬件差异

我国现行的本科高等院校有“大学”与“学院”之分。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教育部有明确规定。

根据教育部2006年9月28日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和2006年9月26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大学和学院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大学应达8000人以上,学院应达5000人以上;大学应设研究生院,且研究生人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

除了办学规模,二者之间的区别还体现在师资投入、教学科研、学科设置等方面。

屏幕快照 2018-11-30 下午4.41.58.png

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区别;数据来源: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在政府集中管理的情况下,高校资源配置还遵循“选优保重”的思想。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国家在高校布点时,要“贯彻选优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优先选择那些代表我国先进水平的、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起骨干带头作用的专业点”。学校拥有“配套的硕士和博士专业点或国家重点学科地”,也成为申报某些项目基地时必备的条件之一。这无疑使某些拥有强大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大学”越发领先,而师资、资金缺乏的“学院”难以望其项背。

539a44d95b1ea.jpg

由国家教育部审批、原国防科工委确认于2005年成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于2013年倒闭。北航北海学院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图源:百度

但放眼国际,追溯词源,“大学”和“学院”本并不是站在对立面、歧视和被歧视的双方,而是各有各的使命和职能。

二、各司其职:大学研究综合性&学院技能实用性

“大学”与“学院”的概念定义在传入我国之前,主要经历了分分合合的三个阶段:中世纪的“大学”与“学院”、近代欧洲的“大学”与“学院”、以及近代美国的“大学”与“学院”。

现代大学被认为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则来源于当时的学者行会。12世纪在西欧国家的一些城市中,来自各地游学的学生聚集在博学的学者周围,辩论、研究学问,便仿照手工业者的“行会”建立了自己的组织——"Universitas",意为“教师与学生的组合”。后来这种组织不断壮大,形成大学,“Universitas”一词也演变成了英文中的“University”。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正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又译“博隆纳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也被称为“大学之母”。

欧洲中世纪大学仅以传承知识为使命,并带有庄重的宗教意义,以教化人的心灵为目的。如巴黎大学(1179年成立)是从巴黎圣母院教会学校演变而来。带有基督教义的牛津大学(1214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也成立于这一时期。

6523878.jpg

带有浓重宗教氛围的牛津大学Christ Church学院食堂一景。12世纪前的英国是没有大学的。1167年,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大吵一架,召回了正在巴黎大学学习的英国学者,成立了牛津大学的前身。

与“大学”相比,“学院”出现得较晚,且不同国家“学院”的产生方式和含义都不尽相同。比如英国的“College”更有“学院共同体”的概念

在英格兰,游学的学生在“大学”附近租住房屋,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小的社区,这些社区便被称为“College”,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院”。在“College”里师生同食同宿,教学也就自然发生。到16世纪,英格兰的学院已有高度的授课自主权,而大学则更像是承担考试和学位授予的单位。

这种模式发展至今,便有了英国独特的“学院制”大学模式。我国大学也有引进学院制的尝试,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内设有“学而书院”,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同住,书院内设有独立于其他院系之外的活动室和社团,学院内部也有教师定期探访。

timg.gif

英国目前仅存哈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三所学院制大学。和霍格沃茨里的学院一样,每个学院制大学里的学院都有自己的院徽、院服、吉祥物、学院代表色,甚至格言。图源:哈利波特

在西欧的其它国家中,“学院”更有不同的含义。“Faculty”一词在此衍生,意为规模更大、学科交织的“学院”或“学部”

早期西欧中世纪的大学均只有单个学科,如巴黎大学专攻神学,博洛尼亚大学专攻法学。随着大学发展,各大学开始普遍设立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门学科(欧洲传统大学“四学院”)。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开始结成自己的组织,组内包含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这些组织便被称作“Faculty”或“Collgeia”。此种开设多门学科、学科间又有交融的模式,以巴黎大学最为典型,后为众多大学模仿。大学逐渐成了包含众多学院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时至今日,囊括六院七所、覆盖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就被称为“Faculty of Education”。

u=3983198886,306629965&fm=26&gp=0.jpg

包括剑桥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高校,都将教育学院称为“Faculty of Education”。而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将“Education”划分到“School”中,牛津大学将“Education”划分到“Department”中。这三个约同于“学院”的词,彼此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下文阐释)

到了18世纪的近代欧洲,法国和德国为了实际需求,先后开办实用学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时期开办军事学校,后创办专为民用工业培养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德国在18世纪后期开设专门的“技术学院”。直到1892年,德皇威廉二世发布命令,要求“技术学院的教授应该具有与传统大学同样的地位”;1900年,技术学院终于获得了授予工程学博士学位的权利,这才标志“以实用性科学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技术学院’,成为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

如今各种独立于大学开办的学院,其合法性及合理性便来源于此。

1828年在伦敦大学开设实用课程的带动下,众多城市纷纷开办教授实用课程的学院。然而彼情彼景,甚至至今为止,牛津和剑桥都巍然不动,拒绝开设实用性课程,坚持神学教育和自由教育。

纵观18世纪欧洲出现的“学院”,它们都有不同于以往“大学”和“学院”的特征

(1)独立于大学之外;

(2)基于社会需要、为社会服务,开设实用性课程,培养技术人才,专注实用科学研究;

(3)非综合,通常专注某一学科领域。

在19世纪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学都在以传授现有知识技术、培养学生价值观为己任。直到德国学者洪堡等人认为,大学的使命应不仅在于传递学问,还应在于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教师的使命还在于发明“创造性的学问”。于是,新的大学理想开始在美国孕育。到20世纪30年代,大学职能逐渐演变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School”一词的出现,使得细分学科领域研究成为可能。1819年,美国历史上首个独立于教会的高校“弗吉尼亚大学”诞生。其创建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按照欧洲传统大学的“四学院”模式,将弗吉尼亚大学按照学科领域划分为8个“学院”(School),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

“School”一词相对于“College”,是针对研究学科更为细分的概念,也最接近于我们如今对某专业“院”的理解(如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将法学院称为“law school”)。“Department”则是相对于“School”更细分、规模更小的概念,相当于“系”。在“School”出现的同时,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开始出现在校园中,科学研究之精神得以发展。

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学”和“学院”的名称使用是随意的。但是美国人民普遍认为,真正的“大学”还是应该具备如下条件:

(1)能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不仅是本科;

(2)至少拥有一个以上的本科学院;

(3)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学术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

timg (1).jpeg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它也因此被称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虽然“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按照学术规模和综合实力,早就应该被译为“马萨诸塞理工大学”,但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了清朝译名,所以沿用至今。至于“麻省理工学院”为何不自己更名为“麻省大学”或“麻省理工大学”,一是因为“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大学)已经存在,二是因为“Institute”在北美洲本就指理工、工学、技术等专科性高校,如果更名为“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岂不是弱化了自己的理工优势,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三、近现代我国“大学”与“学院”概念的演变

然而在国外对“大学”和“学院”几乎无差别对待的情况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批院校“升格热”。据统计,在1995到2004年十年间,全国有近300所高校因合并或升格而更名。

其实,当“大学”和“学院”最初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时,二者在教育意义上并没有明显差别,只是在规模上有差异界定。

1924年《国立大学条例》颁布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法规规定,“称为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之中的3个以上。而且依照重视应用科学的原则,这3个以上的学院中必须包含理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之中的任何一个。不具有3个学院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独立学院”。因此当时只有文、理两个学院的金陵女子大学不能注册为“大学”,只能改名为“金陵女子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前苏联作为学习对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高等教育主要目标。除了继续把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地理、历史)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作为“大学”之外,还把一些认为不应属于“大学”的系科从综合性大学中划分出来,形成独立的、培养专门生产人才的独立学院。

timg (2).jpeg

当年还是“北京矿业学院”的校园一景

20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工业化号召,各种理工院系从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大学等院校中抽离合并,在当时的北京西北郊形成了“八大学院”。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学院区修筑了一条主干路,名为“学院路”。

马路东侧由南到北依次是: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

马路西侧由南到北一次是: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

“八大学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殚精竭虑,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经过60年代动荡的国际反华局势后,“八大学院”终于重聚北京,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更名为“大学”。

60年代前期,国际反华局面升温;1969年开始,全国战备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疏散人口。当时的一些领导人提出,农业学院、地质学院、矿业学院怎么能待在城里呢?于是,1969年10月,中央一声令下,“八大学院”中四个离开了北京。

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武汉;北京矿业学院1969年开始迁往四川重庆,后又被安置到合川县三汇坝,1982年则迁往江苏徐州矿区;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改称华东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先是迁到了重庆后又迁到河北邢台。北京钢铁学院本来也确定为外迁,临上火车的那晚,紧急通知留在当地,于是钢院幸运地留在了北京。

迁移的几年中,学校只招了工农兵学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几个风雨飘摇的学院才陆续回到北京。他们中大多数重新回到了学院路,只有石油大学搬到了昌平。

——“八大学院”百度百科

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走上扩招道路,高校合并也使得大批“学院”与“学校”并入“大学”。

对于“学院”的“鄙视”,以及众多独立“学院”力求升格“大学”,主要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初步确定了大学与学院、专科学校的政府管理体制。无论是实际资源配置,还是学校级别,都是大学高于学院、学院高于学校。学院更名,也是出于利益动机。升格或改名之后“档次”提高,能更好吸收优质生源、教师、政府拨款和其它外部资源。

不过除了部分符合升级规定的高校,不少高校仅凭借简单的合并和扩招就成了大学。这样做一是会导致人们对“大学”和“学院”的认知日益混淆,因为在中国,“学院”升“大学”似乎是没有什么明确门槛可言的;二是可能会日益加剧人们对“大学”和“学院”的认知偏见,因为“学院”纷纷想成为“大学”,无意中就会给人“学院”不如“大学”的感觉。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除了综合性研究人才,社会建设也需要从事特别领域行业的专业人才。“学院”自挂上“大学”名牌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从专注某一领域到从事综合性研究的跨越。

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学术实力、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作为“蓟门桥北爱情动作片拍摄中心兼青年男女伦理研究与实践基地”的“北京电影学院”本院,表示自己的实力和名字都没毛病!


参考文献:

[1]魏国东,徐巍.“大学”与“学院”概念区别特征的历史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3-34.

[2]杨新兴.“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J].辨析与杂谈,2005,7(1):44-46.

[3]薛建强.试论大学与学院的科学界定[J].江苏高教,1997,(3):36-37.

[4]李泽彧,孙曙光.论我国高校“大学”、“学院”名称的由来、现状及走向[N].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5]杨如安.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大学学院制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时伟.内涵发展:从学院到大学的路径探析[N].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7]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114.

[8]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意见.

[9]中国高校江湖绰号_百度百科.

[10]八大学院_百度百科.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芥末翻】“去学院”真的就比“上大学”低人一等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