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GES2018】老师的挑战:政策之争,现实之困,后喻之难

作者:未微 发布时间:

【GES2018】老师的挑战:政策之争,现实之困,后喻之难

作者:未微 发布时间:

摘要:创新教育什么时候能取代传统教育?

1.jpg

芥末堆 未微 12月5日

12月4日的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由澎湃新闻主持圆桌《未来科技驱动的教室和教师》,探讨了科技和数据的应用给学生和老师、教育与学习带来的改变,同时展望了未来教育的图景。

主持人:澎湃新闻编委、北京新闻中心总监 吴玉蓉

嘉宾:通州教师研修中心院长 李万峰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陆

          龙之门教育董事长 黄向伟

          作业盒子创始人兼首席公共事务官 贾晓明

一、批判性/ 创造性问题的数量与课堂教育质量正相关

主持人(吴玉蓉):首师大的王教授常年对课堂大数据进行研究,他在全国24个省市区的400多所学校进行了长达19年的课堂行为大数据研究,根据您的研究,我们目前中小学课堂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有一些什么样的短期办法?

王陆:做课堂教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教学,我们国家教育学的长江学者(朱多全)教授说教学就是一切问题的延伸物,换句话说教学的延伸起点就是问题。然后是数据。我们可以用自动录播系统采样所有课堂行为大数据,低端一点的设备不到一万块一台。至于以音频、视频为标准格式文件的非结构化数据,怎么转化成结构化数据让计算机进行处理,这个过程全世界也已经有了方法,包括有编码体系方法和机号体系方法,目前我们团队已经掌握了16种分析方法,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可以把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转化成结构化的数据,然后在计算机中利用我们算法进行分析。

我们从2000年开始启动这个项目,到今天已经满19个年头了,让我也特别骄傲的是,我们的团队从一开始的4位教授,到今天已经扩展到了58个人,已经形成全中国所有学科(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所有学段、所有课型的教学行为大数据群。我们也是国内第一个用云客户端的,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在实体存储这些数据了。我们发现按照教学本质和实质来分析,在小学学段、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最缺乏两类课题,一类是没有严格标准答案的创造性课题,还有一类是批判性的课题。我们需要思考,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的方法,到真正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怎么样把这两类课题带入到课堂。教师通过微观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进,是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质量的。这个研究来自于我们全国24个省十几年的数据积累形成的大数据。这个研究的整个内容也发表在《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3号整版的报道上,大家也可以查到电子版的资料。

有人提中国这么大,教育的强区和中区会不会出现一致性的结论呢?2011年的时候我们借助北京市的协同创新基金,在北京市三个教育发展水平完全不同的区做了研究,每个区抽样108位老师,每个老师按照等比例、多维度均匀抽样,包括新手教师,胜任教师、成熟教师,分别来自文科老师、理科老师,初中、小学和高中,我们用了IRT模型分析以后,呈现了非常高的显著差异,教育强区具有相当多的批判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而教育中等发达地区次之,教育薄弱地区更次之,出现这样一个显著相关性的研究

主持人(吴玉蓉):就是说不同的地区,从发达的地区到不发达的地区,呈现的问题层次是不一样的。

王陆: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的数量,按照地区教育水平的递减也相关递减。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新手老师、胜任老师和成熟老师在这个问题的教学短板上也呈现不同属性的差异。我们也发现了如何干预新手老师,使其能够尽快成为一个成熟教师。因为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大致是由内隐的时间性知识组成的数据和外显的时间性数据表达的,这两个数据挖掘一共是188个维度来做这个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谢谢!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贾晓明:我们希望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有没有可能把枯燥的作业变得有趣;第二,我们有没有可能让每一个孩子做不一样的作业,他缺哪儿我们补哪儿;第三,让孩子做适量的作业

孩子每天写作业的过程就是数据产生的过程。只要孩子愿意去做作业,我们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非常简单地把作业数据采集上来。所以最初设计的时候我们做了大量的趣味性的尝试,比如PK、闯关、班群大乱斗。2014年孩子们答了40亿道题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统计,40亿道题中,将近80%的题是孩子的自主练习,只有不到20%的题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

作业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的、高密度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每一个孩子会形成一个知识图谱,后台根据孩子不同情况推不同作业。到今天我们实现了每个孩子做不一样的作业。

举个例子,刚刚过去的暑假,每个孩子的作业可能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全班50个孩子做一样的;第二部分是自选的,系统根据上个学期整个作业的情况,自动生成一个题包给到这个孩子;第三我们有一些扩张性的题包给到孩子。

因为这样一个电子题包的推送可以定时,不像我们小时候做作业要么一放假、要么开学前做突击,老师也没有精力去改。现在可以定时每周二、周三或者每周二、周四早上十点推一部分题给他,他想提前做做不了。到开学的时候,整个系统把整个班里所有孩子的作业数据情况形成一个报告到给老师,全班有多少孩子完成,完成率怎么样,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差。这样对老师来讲,负担大幅度减轻,对学生来讲,训练更精准。

所以考核孩子的方式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次考试,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数据,他平时的数据你随时可以拿得到。通过这段时间的试点,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过程,所以在短短四年时间积累了3000万的用户,大概有10万左右的学校,几十万的老师在用这样的产品。接下来我们会做一件事情,我们在统计小学数学可能有4000多个考点,2000多个知识点,加起来7000多个点,做成最小单元的题包,根据学生不同的方式来推送。我们刚刚接触一个班,发现效果不错,老师的完课率、续课率都达到99。所以我们觉得AI真的有可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解决学习问题,提高他的学习效率。谢谢!

主持人(吴玉蓉):谢谢贾总给我们分享了特别好的案例,但不管是在您刚才提到的形式上不一样,闯关也好,PK也好,是不是课本上老师布置的作业移动到了移动端上,其实在本质上并没有大的改变呢?

贾晓明:刚才谈到的形式的变化是对客观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闷头在家里写作业,和一帮孩子在网上PK排名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您说的创造力我们在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支持一些业内的专家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把这些题放到我们的题库里面去。

三、老师面临的挑战:政策之争,现实之困,后喻之难

主持人(吴玉蓉):面对这样巨大的时代变化,老师会不会有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来自于哪些方面?

李万峰:说到老师的挑战,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政策之争,第二个是现实之困,第三个是后育之难。所谓政策之争就是我们进入了信息化2.0时代,教育部出台了文件,三全两高一大,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最近又出台了一个文件,保护孩子视力,手机不能进校园,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不能超过30%。这两个文件都很重要,我们如何来权衡?如果教育部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者教育部各司之间不能统一回答的话,老师会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个现实之困,我当过老师,当过校长,现在是培训老师和校长,经常去学校。附加给教育的东西太多了,教师很难有时间专心做他应该做的事儿。

第三个后喻挑战,大家知道前喻时代是老的教育小的,中喻时代是平等的交流,后喻时代就是岁数大的人的向年轻人学习。现在的家长和部分年长的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有困难的,比如我会经常向我们家孩子请教,让老师在信息技术这方面来引领教导孩子就很难。

主持人(吴玉蓉):那您觉得和传统的教学比起来,老师的课堂核心定位有所改变吗?

李万峰:现在我们趋向于双中心、双主体,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师要主导。我们国家颁布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建立新的学习单元,不是过去那个单元,过去几篇课文搁在一块可能就是一个单元,数学一个知识点下分散几个知识点,现在不是了,强调的综合学习和深度学习。这种设计是机器做不到的,需要老师来进行设计,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来设计单元学习,不断进行调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

四、创新教育什么时候能取代传统教育?

黄向伟:刚才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新教育,也可以说是创新教育未来什么时候会取代传统教育。新教育现在中国已经开启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课程改革方案》的颁布,还有招生考试改革,这些措施可以看出从国家层面上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正处于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接力区,这两种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应该是共存、共处的,未来一段时间后教育水平一定会稳步提升。

给大家讲个故事,广东江门下边的一个镇,是一个孤岛,开船出去大概需要2个小时。在这个岛上只有一所初中,很多年没有一个孩子考上高中,为什么?因为那个学校没有好的老师。一般的年轻教师不愿意去,因为到岛上想找个朋友、找个对象都找不着。有一年江门教育局有一个人自告奋勇当那个学校校长,然后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做对口的支援。他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老师你可能学科专业不是很强,那好了,这个知识点不用你教了,你自己先看,看明白之后然后推给学生,再让学生看视频的同时,你抛出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学科专业在提升,学生获取的优质资源跟本地老师讲课完全是不一样的。几年之后,这个学校慢慢有学生考到大陆上高中了。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我们已经在很多教育欠发达地区推广。中国现在很多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学科老师都不健全,我们通过这么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我们把它定义成也是双师课,可以帮助这些地方的孩子们。

五、未来评价体系会怎么变?

主持人(吴玉蓉):刚才谈到了老师面临的挑战,谈到学生现在的变化,以后不管是对老师的评价也好、评估也好,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也好,评估也好,未来是不是应该也会有一个大的改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谈一下。

王陆:改变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变和从什么地方变。现在教育学当中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面向未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在未来的世界当中我们自己国家的公民怎么能够占有主导地位,能有影响力,这件事情倒推回来,对我们的教育就有新的需求,就是研究未来教育的流派。还有一个流派是关注当下。我们当下有哪些短板,怎么样解决当下的短板,这是另外一种趋向。这两种趋向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研究方法不一样。

我相信今后无论是考试的制度,还是课程体系,招生制度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据我所知,国家也一直在召开不同层面的不同的座谈会,收集意见,包括决策层也有一些讨论,开始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贾晓明:未来教育我一直在讲一本书,《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一个原则,以终为始,倒推。未来教育的终局是什么?我希望将来每一个孩子能够享受到适合他的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接受适合的教育,这是我们的目标。除了获取作业和题型的数据之外,将来可不可以采集到孩子的性格、情感各方面的数据,形成一个比较丰满、完整的孩子画像?我们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黄向伟:更多人关注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异,但其实班级内的个体差异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一个班的学生之间有很大差异,怎么能依据数据给学生做精准的教学,而不是依据过去的教师经验给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另外评价一定要有数据,而这个数据目前来看国家也在构建。目前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的数据都是一个个孤岛。学生在校内的数据有可能很容易搜集,学生在家的数据有没有可能搜集?学生在辅导班的学习数据有没有可能搜集?所有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场景,只有打通这样的数据,才有可能给学生更全面更科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六、一句话描述未来教育

李万峰:未来教育肯定是以育人为本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是古今中外的,是边界打开的,是科学赋能的和可持续的,是基于脑科学的。

王陆: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让更多的技术去支持有效的学习。

黄向伟:八个字,“随时随地随想随学”。未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会更加多元化,教学资源的供给也会更加丰富,更加人性化,教育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个性化发展。

贾晓明:麻省信息媒体实验室的主任伊藤穰一写了本书叫《爆裂》,提到未来的九个趋势,其中一个是指南针优于地图,我希望未来的教育给孩子点亮、引导方向,而不是教他全部,所有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去摸索、主动去学习。

主持人(吴玉蓉):谢谢四位嘉宾精彩的分享!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德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了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用这句话与所有的教育者共勉。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GES2018】老师的挑战:政策之争,现实之困,后喻之难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