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GES2018】素质教育:摆脱“应试”阴影?

作者:那子 发布时间:

【GES2018】素质教育:摆脱“应试”阴影?

作者:那子 发布时间:

摘要:考试是实现阶级提升较快速的通道,这本身并没有错。

WechatIMG3.jpeg

芥末堆12月6日文,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12月4日举办的“素质教育:摆脱‘应试’阴影?”分论坛上,嘉宾围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两者是否有结合的可能性,以及硅谷和以色列的教育发展现状等议题进行分享。

论坛嘉宾包括:CodeMonkey首席执行官Jonathan Schor、Tynker首席执行官Krishna Vedati、夏加儿艺术联合创始人劳坚群、好未来教育集团助理副总裁王伟。主持嘉宾:天使和坚果派创始人陈蓉。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否对立?

主持人(陈蓉):今天的题目是“素质教育:摆脱‘应试’阴影?”王伟老师从学而思到摩比思维馆,整个好未来系统也从偏刚需培训过渡到现在偏思维培养。这个主题王伟老师以及各位老师怎么看?

王伟:对于学科培训和素质培训,我的观点比较明确。学科培训和素质培训的运营和教学方式是有差异的,但不对立。谈不上摆脱阴影,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劳坚群: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理解的话,艺术教育本身也不是纯素质教育,也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分。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分,第一,对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整个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目标,或者教育的理念,跟素质教育的方式和目标、理念是对立的。应试教育更注重灌输、模仿,它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可能是为了孩子的考试或者为了高分。我认为,素质教育更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教学方式来说,更注重引导、启发、唤醒,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达成让孩子成为一个生动之人,豁达之人,以及快乐之人,最终成为一个幸福之人。这是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当中所给到孩子最终的一个理念。

主持人(陈蓉):您说到同样都是艺术教育,但是有的方式偏应试,有的方式是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你有没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

劳坚群:比如说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同样画一个长颈鹿,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可能是老师先画一幅范画,孩子根据范画模仿画出来长颈鹿。但在素质教育当中,用感觉、感性的方法引导。他觉得长颈鹿的脖子非常长,他觉得这很有趣,他就会把脖子画得非常长,把脚画得非常短。但有的时候又会觉得长颈鹿的鼻子非常可爱,他就会突出对鼻子的感受。所以因为孩子观察角度的不一样,所以他画出来的作品也是各种各样的。这就是孩子的表达,我认为艺术本身也就是自由的表达,所以他不应该是模仿、复制,而应该是各种自由的表达作为素质据教育的核心。

在硅谷,在以色列

主持人(陈蓉):这两位一位来自硅谷,一位来自以色列。他们跟我们的成长环境非常不同,刚刚我跟Krishna聊到他的孩子在美国平常有没有上课,有没有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分享,在座的很多可能也都是父母。在硅谷,你的孩子都学些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Krishna Vedati:我有两个小孩,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入学没有考试,是一种自我学习为主的学校,他们是主动想上这类学校的。我们当时评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要那种纯应试的学校,我们更喜欢激发创造力的教学理念。正如之前讲者所说,学生诉求、个体素质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他们在学校能够愉快、自由地学习。

主持人(陈蓉):你有没有担心过他们以后的发展呢?他们有没有接受任何标准的考试?比如说考大学,申请大学的时候怎么办?

Krishna Vedati:当然在美国考大学是需要标准考试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其实更希望他们充满热情地学习,开心地生活,他们在学校能学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而现在看来他们确实做到这一点了,非常好。

主持人(陈蓉):没有应试阴影笼罩在头上,而且他们的父母也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情。这是不是还是我们的父母想得太多了?

Krishna Vedati:我倒不是说在硅谷大家都是这样子,也有很多家庭悲剧发生,他们可能去了南加州大学,去了麻省,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以悲剧收场。应试的教育理念可能分数很高,但是从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不值得的。

主持人(陈蓉):我同意还是让孩子健康发展比较好。Jonathan ,在以色列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Jonathan Schor:在以色列在学校的教育最后肯定都要考试的,在每个年级都有考试。除了考试之外也有很多面试,就像美国的大学一样。但是我们没有其他评分,主要是基于考试分数。父母对于学生的成绩也没有那么在意,对于家长来讲,他们更珍视的是孩子的发展,所以他们的分数压力并没有那么大,有余力的时候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我想这是很好的事情。

主持人(陈蓉):在以色列也是有考试的,但是考试非常简单,所以家长和孩子也都不用焦虑,大家都很幸福,那为什么我们还有这么一个典型的题目存在呢?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是从您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讲,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总得来说,中国小孩负担太重,放学还要学其他课程,周末又要报很多兴趣班。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Jonathan Schor:我对于中国文化不是特别了解,我并不是专家,所以我很难说特别细节的看法。总得来说,可能跟整体环境有关,只有高分学生才能考到好的学校,才能有好的出路,未来的一切都被分数决定,这样的压力就会很大。我可以想象咱们学生家长所面临的压力。

Krishna Vedati:我当然也不是一个专家,我来自于印度,本身还是有一些同感。我在印度上过学,对于一个阶级来说,要实现阶级提升可能考试是一个比较快速的通道,这本身并没有错。当然考试是一个比较公平的测评手段,但是不是意味着一切就是以分数为准,在这个当中要做什么样的取舍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两者有融合的机会吗?

主持人(陈蓉):刚才在聊像国外,他们可能都是在一个即便有应试也是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为什么我们这里大家都感觉到家长和孩子压力都很大,另外素质类机构总是非刚需。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伟:之前工作内容的原因,我考虑学科教育比较多,后来调整到素质培训。随着孩子的发展,我的心态也有一些变化。我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发展阶段或者发展过程的原因。像中国非常大,有超级一线城市、大城市、发达城市或者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有三四线相对教育资源部不那么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大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三四线城市,家长希望学习效果提升,学校考试成绩提升,最后能申请一个好的学校。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可能已经有一部分的家长不这样想了。

主持人(陈蓉):我个人感觉,评价标准有可能是这件事情的核心问题,评价标准完全不一样。美国的一些顶尖中学和大学已经取消了标化考试的成绩,标化考试是一张门票,进门之后成绩便被清零,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素质能力。它的难度是,怎么融合在一起?这两者有没有融合的机会?有没有可能性它们会有互相融合、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激发的机会?

劳坚群:从艺术的本质上理解,艺术是一个纯粹无用的东西,越大、越无用的东西越艺术,一旦艺术有用了它就不是艺术。从这个本质上来讲,艺术的理解和艺术教育的理解应该是一样的。如果要把艺术教育当成一种工具,或者当成一种有用的东西,就偏离了整个对艺术的理解。如果我们过分功利看待艺术教育就会遮蔽我们的思维,就会把它当成一种有价值的利用方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何从艺术的本质去理解的话,它跟应试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背离的。

主持人(陈蓉):对于艺术考生来讲,他们都要提供一个作品辑,作品辑就是个人的审美表达力的呈现,但事实上它就是应试本身。你交上去的作品辑就是那个考卷嘛,但是它不是当天考,而是持续不断的进步。从作品辑里应该能看得到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他对艺术的审美水平、表达的能力。是不是这样?

劳坚群:对,考试的形式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品辑的考试也是慢慢从应试教育当中一步一步更开放,因为它的标准和呈现方式很多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也是应试的一部分,考试的一部分。

主持人(陈蓉):大家都谈到科技,你们觉得未来创造、创新是不是可以改变现状呢?

Krishna Vedati:当然事情是不断变化的,现在很多大学也开始审视他们的考试体系、评价体系。

Jonathan Schor: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我觉得技术的创新有很大的潜力在未来的应试教育和兴趣教育之间获得更好的平衡。科技使得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更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东西,也能够让他们在学有余力情况下,有办法发展其他兴趣和爱好、情绪、心理等。

要实现阶级提升可能考试是一个比较快速的通道,这本身并没有错。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GES2018】素质教育:摆脱“应试”阴影?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