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作业负担重的真问题在哪里?

作者:光明微教育 发布时间:

作业负担重的真问题在哪里?

作者:光明微教育 发布时间:

摘要:中国学生缺少内发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和快乐体验。

学生作业负担3.jpg

图片来源:Pexels

作业,看似是整个教育环节中很细微的一个环节,但由于作业产生于教师,形成于学生,联系于家长,是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介入参与、有切身感受与真实体验的活动。因此,作业问题容易成为引发各方关注、争论的教育热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究竟有多重?压力有多大?本版今天就这一问题,展现各方面的声音,希望对于这个“小”问题,有真触动。而所幸的是,教育部等9部门在2019年元旦前一天出台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公布“减负30条”,其中要求严控作业总量,并对中小学各年级作业时间给予了严格规定。

我国学生作业普遍“超时”,负担普遍高于国外

作业时间是对课业负担直接且客观的描述,时间越长说明课业负担的客观负荷越重。因此,国际通常采用统计作业时间的方式,衡量学生学习状况与学业负担。

1、国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作业时间最长

针对15岁学生的国际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是各国作业平均值的2倍,以数学调查结果为例,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九,但作业时间(13.8小时/周)位列第一。

针对小学生的一项六国首都城市学生学习状况的国际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五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间为60.0分钟,远超过东京(33.4)、首尔(39.5)、赫尔辛基(43.8)、伦敦(46.8)、华盛顿(44.9)的小学生的作业时间(Benesse教育研究开发中心,2006)。值得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家庭作业时间。而北京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也为最长,作业以外的课后补习班等时间也长于多数其他城市。

2、国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作业普遍违规“超时”

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

然而,诸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作业超出规定时间的问题普遍存在。如: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小学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66%,初中生的作业时间超标率超过78%,休息日的作业时间超标率则在80%以上。一项针对五省4000千余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每日作业时间明显过量,且随年级升高问题更加突出,重点学校的超量问题比普通学校突出。

无论是国际调查的比较分析,还是国内诸多调查的统计结果,均显示中国中小学生作业时间长、负担重。

学生作业负担1.jpg

作业负担:非重压但隐患大

1、出乎意料的压力感受:负荷重≠压力大

但是,远多于其他国家且违规“超时”的作业,并未绝对地让中国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有研究对6000余名初中生开展了对于语文和数学家庭作业的调查,当问到“作业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时,有约80%的学生不认同这一消极陈述。多项国内外研究都反映:作业负荷是客观事实,但压力大小是主观感受。当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是不得不承担的负担,而是一种自我认可的内隐需求时,作业对他们来说就会变得有兴趣或有价值,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反之则会成为负担与过度的压力。

2、作业问题的真正症结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

虽然学生的作业压力感低于我们的判断,但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却存在很大的隐患,更加不可忽视。

首先,中国学生缺少内发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和快乐体验。国际比较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积极应对作业的原因来自于学校和家长传递给他们的“成绩的重要性”“升学竞争的严峻性”“出人头地的必要性”等,学生具有强烈的外在学习动机。因此,在“想上好大学,想有好成绩”“现在学习最重要”等题目中,我国学生的得分值都优于其他国家;而面对“解答出问题或学到东西时感到快乐”这一问题的得分,却远低于其他国家。而这后一题目恰恰衡量的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相似的,PISA科学测试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学业成绩世界第一,但“将来是否愿意从事科学领域工作”的统计数据却偏低,这反映出分数理性与学习情感存在着反差。

中国学生积极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的背后是功利性的学习目的,透支的是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导致的结果是缺少内发的学习兴趣与持久的学习力,甚至阻断了从事相关领域事业的可能性。

其次,中国学生的作业“重负低效”,学生付出多收益少。中西方教师在作业类型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中小学生的作业形式以封闭式的书面作业为主,作业内容以复习为主。有研究表明:中学90%、小学80%是书面作业,84.9%的学生表示作业内容是复习当日所学。

当我们在封闭的室内,埋头伏案不断刷题,大量地背背、抄抄、算算的时候,国外的孩子在做什么呢?

在美国,教师注重作业在帮助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迁移、综合与创新,如语文作业的拓展阅读、写读书摘要、编写童话、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数学作业让学生编题、写论文;历史作业让学生看相关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等。可见,美国作业多是体验型、探究型的作业。在日本,作业的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要求学生养一种植物并观察植物的成长等。近年来,日本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提倡学生做“自由研究”。

可以看出,国外的作业不仅不少,而且很难——“少”的只是书面作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却很多,而且鼓励学生体验感受、应用迁移、发现创造;从难度看,国外这种完成小论文、准备演讲、开展项目研究或者培养观察植物都不是短时、单次可完成的,且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作业更难完成,但却充满挑战与趣味。

学生作业负担2.jpg

改革配方、改良配料、调整搭配,作业大餐可以更科学更营养

作业作为连接教与学、连接家与校的重要一环,其改革远滞后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们对于作业功能定位的认识、作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实施,都亟待改变。

1、改革作业配方,让作业科学合理

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可以说是教师为学生开出的课后营养餐的配方。配方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餐体验”和“营养吸收”。

在我国,作业长期以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对技能的强化。因此,要解决这一观念下作业负担重的问题,要重新认识作业的内涵与价值,进而改进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作业不仅是复习巩固,还是校内课程的动态延伸与生长,更应该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活动。因此,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不能局限于书面的训练式作业,更需要活动作业、实践作业、研究式作业。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规律、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需求,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作业。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四点规则,第一,在学校无法实现的内容优先成为作业,如各种体验与实践的作业。第二,在学校可以实现但在校外更适合实现的内容,适当布置成作业,如扩展阅读、资料搜集、项目研究、活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第三,与环境无关、家校都可以实现的内容,尽可能通过高效课堂的方式整合在校内完成。第四,各种类型的作业均需适度适量。美国作业问题研究专家哈里斯·库珀提出,家庭作业存在一个最佳量,它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结构及发展水平,而一旦超出某个节点,家庭作业可能起不了任何积极作用,甚至产生消极效果。

2、改良作业配料,提升作业品质

“配方”决定作业是否科学合理,“配料”则决定作业的品质,即作业多大程度上达成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在清晰配方的基础上,实现作业素材的“筛除、精选、创新”三步走。第一,筛除、清理不良品——惩罚性作业。罚算、罚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作业,不仅造成学生“重负低效”的学习体验,还会导致学生身心压力。第二,减少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精选高品质作业素材。作业需要明确的指向和效果的预判,精选更必要、更有效、更能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第三,设计创新综合性强、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较为复杂,评价也具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合作研究、开发积累与共享,形成更大范围优质作业的资源库。

3、调整作业搭配,实现多元共赢

首先,加强教师间合作,关注多学科共进,关照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信息阻断、缺乏配合,是造成作业超时超量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教师难免只考虑到自己的学科,忽略了其他老师的作业布置量,甚至一些老师还有多教一些、多留作业、多学一些的以“量”取胜的心态,用作业数量代替了作业质量,其结果是每一科目叠加,辛苦却都堆积在孩子们身上,牺牲了学生拓展多种能力、发展兴趣的时间与精力。其次,加强家校配合,共同为学生减负。一边是教育部发文、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减负,一边是家长增加补习班和课外学习量为学生“增负”,而原本主张减负的家长越来越多地迫于这些周围潜在“竞争者”带来的压力,只好屈从焦虑被迫增负,形成中小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怪圈。教育评价与教育现实的距离、教育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信任缺乏,导致这样的困境,却往往不是最利于学生成长。没有政策的支持、家校的配合,学生作业负担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作业负担微观却不微小。祛除作业负担的陈年顽疾,需要新观念与新配方,更需要教育利益相关群体的共同努力。

那么,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作业呢?

“作业是不是我的敌人”

身为学生,作业是位每天都光临我家的“客人”,时多时少。而我,无论客人多少,都必须好好“招待”,有一丝怠慢都不行。

日常,语、数、英三科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语文作业最多:每天都会送你一份需要手写以及背诵的“礼包”。手写“礼包”几乎占到全部语文作业的三分之二,常常让我写到手酸。如果哪天再加篇作文,睡觉便遥遥无期……

相比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业的担子似乎轻一些了。数学日常作业基本是做做配套练习册,单元学习结束时会加个单元知识的整理。作业不多,难度也OK。而且我觉得单元知识整理还挺有用的:它让我更加清楚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个考试前的复习利器。英语作业项目不少,但数量不多:预习、背诵课文,口语、听力练习,句子练习,抄写、默写等,周末会加一些综合练习。

每到周末,我都会想:作业是不是我的“敌人”?

因为周末作业通常很多,有时甚至铺天盖地。妈妈让我理解老师们:因为周末有两天,当然要增加一些作业了。我想理解老师,但是我周六有一天的辅导班,辅导班又有作业。我每天还坚持练毛笔字,我还想做喜欢的手工……还有,好不容易到周末了,总得给我个放松的时间吧?

但自从上了六年级,我的周末几乎都被作业和辅导班占满,我已经好久好久没出去玩了……

对我来说,作业就是任务,没兴趣也必须完成。但我还是想向老师提些建议:每天写写、背背重要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能减少一些重复性的作业,增加一部分有趣味,可以在学校和同学们“玩起来”的作业,比如举办一些小组知识竞赛,老师既可以考查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不也更加深刻吗?

还有就是那些经常“突袭”的手抄报作业。经常每个老师布置一份,我就要一次做三份,甚至更多。但我是真心觉得大部分手抄报是没用的,而且写写画画太浪费时间了。而很多背诵默写的作业对我来讲不需要抄、默也都会,我痴心妄想一下:这样抄写、默写的作业,我能不做吗?

孩子的作业,家长的修行

当卫生间成为孩子的乐园

儿子今年读五年级,公办小学,成绩中等。

公办学校一向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回家作业总量严格控制在三门主课不超过一小时——这里的关键词是“回家”。其实,学业比较紧的学校,语文、数学每天一张课后练习卷,文科类每天还有抄写和默写、背诵等作业,老师基本上都会督促孩子抓紧课间和午休时间来做作业,以确保实际带回家的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的限量。

在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很生气地投诉男生家长:“我们班的男同学,课间就躲进厕所玩儿,我到门口叫人都没用!一点儿不自觉抓紧时间做作业。”回来后,我问儿子有没有这回事儿,儿子说:“当然啦,你不知道,厕所是我们男生的课间乐园,大家只有在厕所才能愉快玩耍,因为女老师不能进来抓人啊……”我批评他:“你们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做作业?这样回家以后不就轻松了吗?”他委屈地说:“我做完了作业,也要做家里买的练习卷,还有课外补习班的作业,做得快与慢有什么区别。”

我竟一时语塞。肯定有人会说,负担都是你们这些家长造成的。但事实上,家长们也是有苦衷的啊!

为什么作业要加码?

首先,学校每天布置的作业无外乎抄写生字词、课后阅读卷和练习卷等。作业的功能原本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然而,有的孩子抄一遍能记住,有的孩子抄4遍也未必过脑,学校却对每一个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于是,面对相同的作业量,牛娃是在浪费时间,学渣则毫无用处。

而现在课堂教学只够老师讲授新知,知识内化过程必须依靠“家庭教育”时间。于是,牛娃加码更多的课外“家庭作业”以加油助跑;而学渣则必须接受家长的强化训练和额外鞭策,在大哭小叫间继续加码复习。

家长的无奈也来自公办和民办的择校之痛。为了在激烈的升学选拔中不被落下,竞争已经前移到中小学阶段了。目前,上海地区广大家长的普遍择校路径都倾向于初中阶段选择民办,这就必须经过小升初“择优录取”的过程,而公办学校那点教学内容又如何能应付这个筛选的机制?

有同事的孩子在民办就读,一年级的孩子,每天就必须面对语、数、外各两张卷子,还有一堆抄写、默写和背诵的作业。在校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赶作业,动作慢的孩子回家都可能要做到半夜十一二点。每次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默默地想起自家那个整天还热衷于在“厕所乐园”社交、游戏的娃儿,就他这个没心没肺的样子如何应付小升初?!

狂做题不是好作业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件特别因人而异的事情。所谓因材施教,每个孩子学习的习惯、记忆的方式、“开窍”的时间都不一样。学校教育,在传授新知的同时,更应该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过程。

作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或许更应该成为养成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的工具。而传统的抄写生字词和狂做题是不是一种好的作业方式,我以为是有待商榷的。这两种形式的作业更像是机械的重复劳动,对记忆的帮助有多大,很难评价。

至于那些为了择校而增加的“家庭作业”负担,需要家长认清自己和孩子的能力。平心而论,牛娃加码是锦上添花,学渣加码可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着实没有必要。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没心没肺快乐男孩儿的妈,在经过无数次焦虑和自我斗争后,今年已经把他所有的课外培训都停了。如今,我更关注他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督促他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即使有错,我也不会帮他指出,而是要求他必须通过一遍又一遍检查,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

怎样通过无差别的作业内容,针对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弱项进行适当的训练,实现个性化的教育目的,把简单的作业过程转化为养成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途径,这大概也是属于家长的“自我修炼”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光明微教育”,作者依次为项纯、宋天泽、兆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作业负担重的真问题在哪里?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