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为什么北美的学校推崇Buddy文化?

作者:温哥华故事妈妈 发布时间:

为什么北美的学校推崇Buddy文化?

作者:温哥华故事妈妈 发布时间:

摘要:学校Buddy文化是一种“小社区”文化。

640.jpg

从女儿读幼儿园开始,就经常会听她提到“ Big Buddy”两个词。比如:

“我今天打不开午餐盒,是我的Big Buddy帮我打开的。”

“今天Big Buddy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太好玩了!”

“我可以看《Harry Potter》电影吗?我的Big Buddy说她看了Harry Potter所有的书和电影!”

“妈妈能给我买一双系鞋带的鞋吗?我的Big Buddy的鞋子有鞋带。”

Buddy文化,也就是结对子文化,在北美的教育实践中十分常见。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Buddy项目。图书馆和各类公益组织,也常常会给孩子们设立Buddy。在这些项目中,通常由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孩子结成一对一的伙伴,高年级的孩子叫作”Big Buddy“大伙伴,低年级的孩子叫做”Little buddy”小伙伴。

01 Buddies协作的手工课

在女儿的学校,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来自不同年级的Buddy。Big Buddy通常会陪Little Buddy一起午餐、阅读、协作完成手工项目或参加户外活动等。

不久前,我作为义工家长去协助女儿班上的圣诞手工课,见识了一群Buddies互相协作的场景。老师解释说,由于这次的手工课要用到针线,她考虑到很多二年级的孩子可能是第一次使用针线,所以把这个课程选作了和四年级的Big Buddies合作的项目。

在上课前,孩子们就已经围坐成一个大圈,每个孩子的旁边都留出了一个位置,等待Big buddies到来。据说Buddies在开学时就彼此认识了,经历了几个月的一些合作之后,孩子们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了。等四年级的孩子到齐之后,大家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和伙伴。

手工课的内容是将棉花糖和彩纸用针线串起来,再挂在小树枝上,是一种传统的圣诞装饰品。

据我的观察,孩子们都是独立完成自己的手工,低年级的孩子动作会相对慢一些,但是高年级的孩子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去“命令”低年级的孩子,低年级的孩子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笨拙”而依赖大孩子来完成任务。在给丝线打结或绑树枝的时候,两个伙伴会彼此协助一下。

课堂上,还有一个来自七年级的小摄影师,给大家留影。完成手工后,每个作品上都会写上两个孩子的名字。

0.jpg

两个buddies一组共用材料

1.jpg

Buddies完成的作品展示

02 学校Buddy文化是一种“小社区”文化

维基百科里记录,Buddy体系最早出现,可以被追溯到1942年,指的是两个人组成一个单元,在互相监督和协助下完成一个任务。后来,它被广泛应用在美国军队、孩子们的童子军、教会、公司、学校等。结对子的方式很灵活,可以是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结对子,可以是老生和新生结对子,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职员和实习生结对子等。

意大利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里,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孩子,而艾费多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热爱电影,他们一老一少成了一对忘年交,其实也是一种深厚的Buddies的关系。这种Buddy关系,对小多多和艾费多的人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jpg

《天堂电影院》

关于Buddy文化在学校的带来的正面影响,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了。北美很讲究建立社区文化,而Buddy体系是建立学校的小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我们国内的教育,常常以班级作为一个小集体,我们对班集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而对于不是本班的孩子,总觉得隔着一层墙。

而在北美的学校,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每一学年虽然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但是换了一个学年之后,不仅换了老师,班级的同学也开始在全年级内重新组合。因此,孩子没有班集体的概念,孩子作为个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朋友圈。

而学校的Buddy体系,让孩子还可以认识其他各个年级的人,并且通过互相合作,孩子们能接触不同的课堂,在不同的教室里走动。

这种自由性和包容性,正是加拿大学校的小社区文化的一个体现。通过学校小社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孩子们“集体感”的缺失,增强了归属感。

还记得罗大佑在《童年》里唱道:“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这种感觉,住在北美的孩子估计无法体会了,套用一句话,大家都是朋友嘛。

03 做Buddy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合作意识

女儿今年的Big Buddy,是一个来自韩国的四年级的女孩。她们在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会有“面试”,了解对方喜欢的颜色、书和电影之类,女儿因此对韩国人产生了兴趣。和他们一起午餐的Big Buddy,是女儿班上同学的哥哥,由于常常一起午餐,她的哥哥因此认识了妹妹班里所有的孩子。

小孩子在和大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来自同伴的榜样力量,并且常常能从大孩子那里学到新的东西,获得帮助和支持。因此,很容易理解小孩子喜欢Big Buddy。

但是,对于大孩子来说,他们有必要和更小的孩子相处吗?

答案是肯定的。和小孩子在一起,培养的是大孩子的责任感、价值感和同理心。

曾经与一个西人老师聊天,他在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任教多年。他说他教过许多来自中国家庭的孩子,发现有很多孩子都非常聪明,也很优秀,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简单说来,就是换位思考和共情的能力。他认为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难以真正地建立合作意识,这一点成为了这些孩子在团队合作项目中的短板,阻碍了他们与本地文化的融入和进一步的成功。

事实上,反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理念,同理心的培养确实是我们缺失的一个部分。

虽然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大部分孩子还是独生子女的状态,他们在需求方面受到过多的关注,缺乏机会去倾听别人的需求和声音,更不用说换位思考的能力。

在教育方面,我们也习惯了无时无刻不在的竞争,习惯了“丛林法则”的思维。各种考试和竞赛排名在一次次的强化“输赢”的概念,但是对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合作意识方面,无论是大的教育环境还是小家庭环境,我们的引导都还明显欠缺。网上常常的爆出公众场合的熊孩子闹剧,以及二胎家庭由于孩子争宠发生的悲剧,都是孩子缺乏同理心的一个表现。

可以想像,一个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和Big buddy一起合作的孩子,会更乐意在长大后去做一名Big buddy。一个曾经得到过同伴支持和帮助的孩子,会更乐意与比他弱小的孩子合作。在这样的角色变换中,孩子建立了换位思考的能力,同理心和合作意识也自然而然地被渗透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温哥华故事妈妈”,作者晓谈。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温哥华故事妈妈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温哥华故事妈妈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为什么北美的学校推崇Buddy文化?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