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德国父母与小学教育缘何从容淡定?

作者:德国研究者 发布时间:

德国父母与小学教育缘何从容淡定?

作者:德国研究者 发布时间:

摘要:与早早便被作业、辅导班和升学压力绷紧的中国孩子相比,德国孩子显得自在而放松。

640.jpg

与我国高学业负担、高竞争压力、高时间投入的小学教育相比,德国的小学教育显得十分轻松。与早早便被作业、辅导班和升学压力绷紧的中国孩子相比,德国孩子显得自在而放松。与焦虑和忧心忡忡的中国父母相比,德国的父母显得从容与淡定。德国的父母和小学教育为什么能做到从容与淡定呢?

一、德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首先,这和德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定位有关。作为介于幼儿园和中学之间的教育阶段,德国小学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逐步引导孩子从幼儿园阶段的游戏式学习转向系统式学习。除了传授阅读、书写、计算等基本的文化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之外,德国小学教育的任务还包括保持和呵护“孩子们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乐趣”。为此,德国小学保持慢节奏的教学,跟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循序渐进。小学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仍带有游戏和互动的特征,没有正式的评分,更没有排名。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进度学习。每学期期末,教师会为每位学生出具详细的学习发展报告,指出其优点、进步之处以及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从三年级开始(有些州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师才会给学生打分。评分采用等级式分数,通常包括从优秀到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不会公开。学生不会因此有很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

德国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重。每周的课时数从低年级的20学时逐渐增加到高年级的29学时。因为大多数小学生(67%)接受的是半日制的学校教育,所以,每天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此外,德国多数联邦州都禁止中小学在周末、法定节日和假期给学生安排家庭作业。平时虽然允许教师留家庭作业,但是,小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通常不允许超过1小时。如果教师作业留得多,还会遭到父母的抗议。另一方面,德国教师的考评和晋升并不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所以,教师方面也没有给学生更多学习压力的动机。

对德国父母所做的调查显示,德国多数孩子(76%)每天写作业的时间确实低于1小时。因为学习负担不重,德国小学生普遍喜欢去上学。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与 柏林一家杂志(Geolino)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近90%接受调查的 6-14岁德国学生表示喜欢去上学。

二、德国父母的升学决定权和教育观念

其次,这和德国父母的升学决定权和教育观念有关。小学毕业后,德国的学生会升入几类不同的中学,如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总合中学和文理中学。这其中,文理中学是声望最好的一类中学,直接通向大学,主体中学则是声望最低的学校,直接通向职业教育。小学升初中,是德国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过渡。学校和教师会向每个学生提出上哪一类中学的建议,但是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德国父母手里。这在德国被称作“父母的教育权高于学校教育权”。尽管绝大多数父母会听从教师的建议。但是,如果父母愿意,他们也可以不管教师的建议,将孩子送入自己想去的学校。拥有升学的决定权,德国父母便少了焦虑的一个诱因。

此外,德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和中国父母不同。与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相比,德国父母可能只是希望孩子能做好自己就行了。他们似乎记住了雷默·拉尔戈的劝诫:“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或者听从了歌德的建议:如果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成长的话,我们就会拥有绝对天才。与此相应地,德国父母更多的是根据孩子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道路,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为了走上特定的教育道路而不惜以其要求为标准来塑造和改造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德国父母能淡定与从容而中国父母难以做到的一个原因。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德国父母没有类似中国父母的教育焦虑。根据阿伦斯巴赫的一项调查(2015),德国绝大多数父母不担心孩子的升学毕业。83%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能拿到想要的毕业证书,在上文理中学的学生父母那里,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

三、德国教育体系具有贯通性和发展均衡的特点

再次,德国没有“高考”,且教育体系具有贯通性和发展均衡的特点。德国没有“高考”这一压力源,在小学毕业后便对学生进行分流,近一半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了职业教育体系,没有类似我国这种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情况。学生在小学毕业后会升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不过,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存在贯通性: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转学,另一方面,同一学校会提供获取不同类型毕业证书的可能,供学生选择。因此,在德国教育系统中,学生向上或向下的流动通道都是畅通的。上什么学校虽然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到决定一切的地步。即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进入主体中学,参加了职业教育,也仍然有上大学的机会和可能,并不会因此而进入一种死胡同。

另外,德国学校具有发展均衡的特点。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同一类型内部的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不会厚此薄彼,没有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基本法》第72条第2款要求各州在联邦境内为居民“创设同等的生活条件”。不管人们在哪个地方生活,政府都有义务为其提供同等的基础设施、教育机会和条件。这种均衡性和贯通性让德国父母和学生可以更多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四、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

第四,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国家、法治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作为一个社会福利国家,德国会为国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即便人们在教育上失败了,在工作上失败了,还有国家的福利救济作为最后的保障。

作为法治国家,德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均须依法依规办事。不一定要“出人头地”,才能过上好生活。即便是无权无势的“小人物”,也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不用担心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因为保障[教育]公平是德国《基本法》(第3条第3款)的明确要求:“任何人不许因为其性别、出身、种族、语言、出生地、信仰、宗教或政治观点而受到歧视或优先对待。任何人不许因为残障而受到歧视。”在教育选择和决定方面,德国各州的立法者要求学校尊重学生及其父母的需要。例如,北威州的《学校法》在第1条第2款规定:“年轻人的能力和兴趣以及父母的意愿决定学生的教育之路。学校教育的大门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依据其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保持开放。”巴符州的《学校法》(第1条)也保证学生“有权获得与其天赋相符合的教育,不论其家庭出身和经济状况如何”,同时要求学校要“尊重父母参与决定孩子教育的权利”。

作为经济发达国家,德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的,政府还会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教育补助金,所以,私人家庭在教育上的经费负担不重。德国孩子在整个受教育期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花费平均为20700欧元,还不到德国家庭一年的平均年收入(37103欧元)。家庭教育投入少,父母期待回报的压力也小,孩子也少了这方面的心理负担,生活得都比较轻松。这当然要归功于德国政府的教育担当。德国教育投入(2016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4%,总额高达2001亿欧元。政府承担了超过五分之四的教育投入,在中小学领域,政府承担的比例更是高达87%。另外五分之一,由国外机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家庭分担。

因为上述原因,德国人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是很大,加上有法律保障的权利,父母也就不会将未来生活的压力传导至对孩子乃至学校的教育期待和要求。

五、德国理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

最后,小学教育的从容与淡定也得益于德国理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德国社会没有攀比之风,每个人都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德国人的国民性格偏向于务实,讲究循序渐进,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教育问题在德国不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上很少有宣传课外补习的教育广告,也很少有制造紧张和竞争气氛的文章。媒体更多是向德国父母传递科学的、健康的育儿观念,包括批判过度关注和保护儿童的“直升机父母”以及过于挑剔孩子分数的父母,让父母们知道课外补习和家庭作业对于大多数孩子起不到改善成绩的作用,让他们不要盲目行事。

正是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的父母以及小学教育才能够做到从容和淡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轻松”的教育不仅让德国孩子的心理更为健康,而且也没让他们日后因此而在知识和能力获取方面居于劣势,更没有妨碍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2015年的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显示,在参加测试的72个国家/地区中,德国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成绩高于中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得分低于中国学生。不过,若是以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和最终的学习成绩之比(即学习效率)来衡量,德国学生的表现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芬兰,排名第二,远好于中国学生(排名倒数十四)。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一个国家,德国教育虽然在本国也常受到批评,但无疑成功地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培养了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德国的经验表明,轻松的教育一样可以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就幸福和满意的人生。(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删改版刊于《光明日报》,2019年2月21日,第14版,标题是:《德国的小学教育缘何从容淡定》阅读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德国研究者”,作者孙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德国研究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德国研究者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德国父母与小学教育缘何从容淡定?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