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创投思考:什么是新职业教育?

作者:36氪 发布时间:

创投思考:什么是新职业教育?

作者:36氪 发布时间:

摘要:新职教的新不限于职业品类,还涵盖赛道结构化升级的其他变量。

brooke-cagle-195777-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最近由于输出了系列职业教育创投相关文章并将新职业教育概念引入其中。不少业界读者和我交流时,希望进一步理解“新职业教育”,并发出疑问,“新”是指泛互联网的职业品类吗?大概部分也受此前我文章中的分类影响,如下图:

捕获.JPG

但新职业教育的“新”,不止于品类。在对应品类之下,其人群属性、模式、品牌、消费习惯等维度也区别于传统职教:对应的是一种结构性变化。此处读者可以类比新零售的“新”——不局限于品类、业态、场景等,本质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零售升级。

本文尝试从以上五个维度,对“新职业教育”赛道做一个特征梳理。下文统一用新职教,代指新职业教育。

在梳理之前,我想解释下为什么要用“结构性变化“去总括新职教赛道的新,借用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系统化的创新七大来源之一: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变化。”按我目前的认知,新职业教育的“新”使得该领域赛道获得了对应的创新空间,而且可能是整个赛道系统性的革新

1. 品类

品类方面,此前已做过梳理,主要分类如上图,其他长尾的新型职业,在此不再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新品类对应的职业教育产品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从业者,各产业升级、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对其也有需求。相较而言,前者可能更多就职于虚拟产品相关。而后者侧重实业,相较而言,新品类学习者需要对实业有更多理解,比如在教育行业,产品运营者不仅要学习运营技能,对教育本身也要有较深认识。

2. 人群属性

人群属性,主要分为职业阶段、素质基础。

(1)职业阶段

我在此前引用过雨萌老师的见解,职业教育产品,消费人群更多是职前人群,通过培训获得就业机会——是“花钱买工作”。就业是刚需,因此消费意愿集中。目前国内主要的职前教培产品在“应试式”职业面试、求职培训。而我的理解是,另外两个维度,也存在拓展的创新空间。

  • 职前:不仅是求职阶段,还有新品类职业的体系化教育

    目前国内的职前教育产品,更多侧重传统品类、或者是在求职环节。我目前的理解是,这一阶段,新品类体系化教育产品,面向在校学生也是有机会的——校内体制设置新型课程的效率“非常差”(我目前的感知),而且引入产业界实战导师的可能性比灵活的创业项目要低。

    假设一个专门做新品类的教培项目,面向想往泛互联网职业就业的学生提供体系化教育产品,考虑到相较而言学生群体的付费能力,引入分期付费机制,也是一种可能性。我有时候会将这种可能性:对比先发者携程、去哪儿,和后发者飞猪——飞猪主打年轻人的旅游服务平台,确实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量体制衣式的新体验与服务,并且越加占领新消费者心智。在新品类的教培项目,假设能考量到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也存在构建一个不错的产品可能,其中引入分期机制可能是一个重要环节(这里要强调,是真正有价值、能为学生提供权益保障的课程产品+分期,区别于传统“培训贷”不良目的的模式)。

  • 在职:

    我在另一篇文章,就三个职业阶段,人们付费职教产品的意愿强度做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如上图。相较而言,在职技能培训提升,待进一步开发——这一群体在消费力上存在优势,但付费意愿相对职前就业培训弱,其中的市场空间如何通过创新维度获得?

(2)素质基础:头部学习者会增加

在传统的职教领域,比如在IT培训,大众对其相对固化的负面判断,是因为付费学习的消费者相较而言,不是传统意义的高水平学生。而在新职教,无论在相对碎片的知识付费,还是相对体系的职业培训付费课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付费人群有越来越多的中部乃至头部学习者

这一个现象,我在上一篇文章也提及一个案例,并且在近日和一个新职教类别的头部项目创始人对话时,也得到进一步验证——付费学习者集中在本科以上(可以理解为超过5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国内在读普通本科:高等专科,人数比例大概在1:1。每年毕业人数分别在300-400万人。除普通本科、高等专科外,还有高职、中职等。相对而言,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主体在相对上游。

按我目前的理解,未来这个趋势越加明显:越是头部学习者,越是主动学习者——只要市场能提供足够优质匹配的职教产品。

3. 模式

模式上,主要是技术、交付形式、场景。线上直播、录播基础设施逐渐成熟,新技术如AI、VR等为新职教(以及其他教育品类)提供更多可能性。在交付上,一对一、一对多、小班教育的互动搭配,视频、语音、图文、即时通讯与线上作业指导等交互形式。交付知识的讲师资源上,强教研的高校、强实战的产业界,两者融合越加密切。场景上,线上线下是否能形成类新零售的OMO探索空间,有待观察。

但无论模式上,技术、交付形式变化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回归教育本质做产品,否则容易成为“为模式而模式”的低效案例。

4. 品牌

品牌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可能性。

这里定义的品牌化,是指新职教产品可以通过形成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定位,进而强品牌、相对低成本获客。假设新职教领域可以基于产品质量本身取胜,形成强口碑、品牌化,尤其是调性区别于从前“低端”的品牌调性,这是有可能使其突破在线教育“经营亏损的普遍现象”的瓶颈。这方面,在我目前的了解范围内,三节课是一个相对有意思的案例,我在此前也曾提到。

在线教育产品亏损(此处指被动亏损,比如难获客、获客成本高。不考虑主动性亏损,比如为了快速占领市场)的原因,我的基本判断逻辑是:在一个足够市场空间的领域,如果教育产品不能解决用户学习需求、满足体验,即便做出大量的营销工作,对应产品也很难盈利。教育产品(非泛知识付费类)最终依赖质量取胜,产品质量为品牌调性奠基,营销是后续的锦上添花。

再进一步推演,如果新职教各品类项目都往品牌调性上升方向发展,整个赛道可能会从1.0、2.0上升到类似第三消费时代,产品变得“品质化、个性化、精致化”。

5. 消费习惯

关于消费习惯,这里想提及的其实是人们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及对应的消费需求。

国内头部学习者,在终身学习概念上可能有更多认知,愿意主动学习,无论付费与否。对于稍被动一些的学习者,也在接受碎片化知识平台贩卖的“不学习就落后”式焦虑感。

一个很理想的情形是,国内新一代职场人(尤其是泛互联网人快速迭代的技能需求下)在逐渐形成在职技能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那么新职教产品市场空间可能性会逐渐被扩展。

当然,理性情形与实际差距,还待数据进一步探究。

最后

在本文,我尝试梳理新职业教育区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的五个特征:和消费领域的新零售一样,新,不局限与品类的新,它还在其他维度呈现出结构化升级的特征:包括上游产品品类和调性(品牌)、中游产品模式,下游消费者属性与消费习惯等。这些特征,可能为赛道提供有意思的创新空间。

但能否看到这个赛道的创新升级,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产品构建者格局、产品质量能否匹配新一代(尤其是新品类相关)消费者的需求,此前也曾提及。

备注:由于作者相对集中关注职教新品类领域,本文的五个特征维度更侧重描述新品类职教赛道存在的特征/结构性变化。至于传统品类领域,可能存在差异,读者可以按需尝试进一步思考。

本文转自36氪,作者何沛宽。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36kr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36kr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创投思考:什么是新职业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