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弟子规读不读?汉服穿不穿?当下最完备国学教材编撰者揭秘国学究竟怎么学

作者:外滩教育 发布时间:

弟子规读不读?汉服穿不穿?当下最完备国学教材编撰者揭秘国学究竟怎么学

作者:外滩教育 发布时间:

摘要:因龄施教,取精去粕,形而下学。

theodor-lundqvist-438530-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近年来,国学教育的热潮不曾停息,国学班、读经班、女德班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对于注重国学的家长来说,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一直是个大问题。 上海市儒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李耐儒深耕国学领域,编写了该领域目前最为完整,最成体系的《国学基本教程》。近日,外滩君对其进行专访 ,谈谈他理想中正确的国学教育模式。

这几年,国学教育总是很“尴尬”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从一直不被外界理解和认可的“读经班”,到孙楠女儿退学转读的“女德学校”,国学教育彷佛总是披着一层纱,让人“摸不清,看不透”,深陷各种争议。

这些年来,国学教育难在哪里?

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讲,教育部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也没有完整的国学教学大纲,更没有国学师资的概念,一切都是民间教育在筚路蓝缕地前行。

另一方面,民间机构的逐利性,不可避免催生一些利益当先的“江湖国学”。他们将国学作为谋财的工具,制造噱头,不仅重形式轻内容,而且在国学教育方法上,也有失偏颇。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241.jpg

在这场“国学乱像”中,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耐儒,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积极践行他心中所向往的国学启蒙教育。“我想做的,是让中小学生能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摈弃浮躁的心态,找到文化的根。

2008年,他发起了秋霞圃书院,这是一个致力于传播国学文化的公益组织。创办十年来,他像“苦行僧”一般,呕心沥血地做着国学教育的推广。每周六,秋霞圃都以亲子课堂的形式,面向学生和家长讲授国学。目前,在嘉定、浦东、徐汇均开设了公益教学点。

2011年,为了让国学教育更加系统化,在孩子们心里播下国学种子,李耐儒又联合他人编了一套《国学基本教材》,几经再版修订,目前已增至27册。从诗歌启蒙,到儒学经典,从历史散文,到诸子百家,几乎囊括了古典文献的经典之作,成为目前最完整、最成体系的中小学国学教材,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学教育?当下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国学启蒙?”带着这样的疑问,外滩君收集了李耐儒老师,请他帮我们厘清关于国学启蒙的种种困惑。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348.jpg

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秘书长   李耐儒  

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名目繁多的国学机构、国学课程,让“国学”这一概念变得泛滥。在开展国学教育之前,我们需要把握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国学?哪些内容可以称作国学?

李耐儒表示,国学这一概念,是近代以来,面对强大的西方思想,由中国学者们提出,以守住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一般认为“国学,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 3000多年经典文献的总汇”。让现在的学生,去学习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经典文献,不太现实。所以,针对今天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以儒学为主,融合各家思想

当下,针对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还是以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四书”为核心。但是,我们不能将“国学”仅仅理解为儒学。

因此,这套国学教材中,除了有《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还收录了《老子 庄子选读》《墨子 荀子 韩非子选读》等内容。

中国3000年的文化发展脉络,基本是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教、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相互之间融合碰撞,才形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如果没有老庄,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它的灵动性,哲学意义上的美,也会少了很多。”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439.jpg

所以,在儒学为主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精华,更独立、辩证地看地这个世界。

2、诗词歌赋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本来就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思想著作,还有一类更悠远绵长的文学样式——诗歌,它作为中华文明中灿烂的文化载体,在国学教育中同样不可或缺。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这些诗歌展现了一段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能为孩子奠定良好的母语文化根基。

因此,《楚辞选读》《汉魏六朝诗文选》《千家诗选读》《诗词格律》《诗经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大量与诗词相关的著作,也被编入了这套国学教材。

3、史学典籍

“读史,可以明鉴”。我们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能了解中国文人有怎样的历史观。历史观的建立,对一个学生的视野开拓也很重要,它将决定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

在浩瀚历史著作中,学生们不妨首先读《史记》《左传》,它们不仅对历史有非常清晰的梳理,同时,也是一种优美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编者们选录了其中部分篇章,收进国学教材,希望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接触历史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506.jpg

《新编国学基本教材》

最早给到孩子的,应该是诗歌启蒙

千百年来,《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必读书,古人最初学习基本的“小学”功夫(文字、音韵、训诂);七岁左右通读“四书”;十五六岁,就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了。

那么,对应今天的国学教育,我们应该何时开始启蒙,又该遵循怎样的学习顺序?李耐儒结合自己多年研究学习经验,提出了一些需要家长注意的地方。

1、音韵节奏的启蒙,最早开始

首先,我们要遵循基本的认知规律。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等感性认知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后,才能产生抽象认知的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三四岁时,正处在具象认知的阶段,他会对图像、声音类的刺激物更敏感。这个时期,我们不妨选取《千家诗》《声律启蒙》中的浅显内容,作为儿歌念给孩子听,让他们感受到音律节奏的美感。

此外,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不同,有的孩子对语言敏感,学语言很快,有的孩子可能在语言天赋方面弱一些。所以,具体的启蒙时间,也因人而异。

2、先“诗歌”,后“四书”

对于孩子来说,儒学里面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恐怕难以理解。建议我们在国学启蒙时, 先接触“诗歌”,再学“论语”等儒学经典。

李耐儒建议,诗歌的学习,不妨从《千家诗》开始。它主要收录了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分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这四种题材,并按照一年四季的时节顺序编排。从“春日佳气多”到“萧萧送雁群”,可以让孩子在四季变化中,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生发最真切的情感。同时,他的表达和沟通欲望,也会变得更加强烈。

3、体系化,而非碎片化地学习

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我们不能将所有经典内容都拿来学习,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依然要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里,我们继承母语文化的美感;从《三字经》《千字文》里,学习行为规范、励志榜样、感受自然之趣;从《史记》《左传》里,我们了解中国人的历史观;又在《论语》《孟子》的学习中,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核心思想、明晓是非善恶、践行伦理道德。

目前,这套国学教材分上、中、下三部共27册。李耐儒表示,如果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读一到两本,则可以在高中毕业前,对基本的国学典籍有一个很好地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603.jpg

新编国学基本教材(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国学教育,不能“形式大于内容”

如今一提到国学、儒学,我们就会想到很多国学教育机构里,打造书斋式环境、让学生仿照古人的穿着打扮,营造出一种“复古”的氛围。让人不禁疑惑:“这样的形式,真的有必要吗?”

对此,李耐儒认为,学习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不要被外界所束缚。关键是,你在哪种环境中,能静下心来读书。

“都说要穿汉服,行周礼,可是你能保证自己穿的一定真汉朝服装吗?真的要追求仿照古代的形式,你为什么说普通话,而不是古音呢?”所以,这样仪式感,只是一种外界形式,它没有标准,也不是国学教育所必须的。

面对社会上“形式大于内容”的国学风气,李耐儒提醒家长和学生,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无论哪种学习,本身都是一种思想解放、人格独立,探求心灵自由的过程。太注重形式的国学教育,反而是另一种禁锢和约束。这样的国学,还不如不学。”

还有一种饱受争议的学习方式,则是“读经班”。让学生对数十万字的文献,整本书背下来,却不求理解。

《三联生活周刊》曾收集了一些送孩子去“读经班”的家长,他们认为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能够提升智慧,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

李耐儒强调,且不说它选取的教材内容,是否真的有学习的必要;这种只知吟读、背诵,不加理解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反学习”的。

收集时,李耐儒刚刚结束《千字文》这一内容的教学,他带着学生诵读文句的同时,为学生梳理一些古文中常见字的字音字义字形,甚至穿插讲解一些汉字的字形演变,这样对将来的古文学习很有帮助。

在他看来,这篇已有1500年历史的启蒙韵文,好像一部基于自然万物、人世百态的小型百科全书。一千个不重样的汉字里,不仅有文献典籍的作用,而且蕴含着生命之美。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659.jpg

秋霞圃书院亲子国学讲堂

哪些内容,是需要舍弃的糟粕

除了媒体热议的华夏学宫,有很多国学培训机构,都会开设女红这类课程,以及饱受诟病的“女德班”。

好像任何古代的东西,都可以放到这个‘筐子’里来,包装成国学教育。李耐儒对此很反感:“如果女红作为一种手工兴趣课,提供给学生,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将它抬到很高的位置,甚至贴上‘女德’的标签。

要知道,古代传统的‘女德’,是有一定思想文化背景的,主要讲一个‘从’字,强化贞节观念。进入21世纪,性别平等已成为共识。这些已经被历史淘汰的糟粕,怎么能重新披上‘国学’的外衣?”

不过,对于《弟子规》这本书的争议,却让很多家长疑惑。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744.jpg

一方面,它的某些内容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被认为是一种“愚孝思想”;一方面,它却依然是目前主流的启蒙读物,而且被李耐儒收入了这套国学教材。 那么, “究竟还要不要让孩子读《弟子规》?”

李耐儒的看法是,所有传统文献,都应该有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不可否认,《弟子规》中有部分内容,存在历史局限性。不过总体来看,它的很多行为规范,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而且其音律节奏,能给到孩子很好地启蒙。

“一部作品中,哪些内容在今天仍有保留的意义?哪些内容已经远离现代社会规范,需要舍弃?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符合时代语境的内容,进行辩证性思考,这样的国学课堂更有现代价值。”

每周六,秋霞圃书院的国学课程,都以亲子沙龙的形式展开。开办十年来,累计已有一千多个家庭参加,有的家庭甚至从孩子一年级开始,直到初中,坚持学习了六七年的。

李耐儒发现,这样的亲子国学课程,不仅让学生的自律性提高,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孩子的认知理解和语言能力,也比同龄人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家长心态,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一切都好像是不期然地,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李耐儒回忆,有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因为父亲平日里比较忙,主要是母亲在照顾她,孩子又处在叛逆期,母女之间冲突不断,最厉害的一次,孩子把家里的餐桌椅子都砸烂了。

偶然有一天,她和母亲走进了李耐儒的国学课堂。仅仅半年时间,不仅脾气收敛了很多,母女关系也明显有了好转,甚至开始无话不谈。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熏陶和内化的过程。因为言语文字和内心世界是高度统一的,你耳濡目染的文字内容,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内在。”

微信图片_20190326171820.jpg

李耐儒

这十年来,李耐儒和他的秋霞圃书院,在国学教育上的步子迈得很小。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书院为了能长久运转,只象征性地收取少量费用,用于教师讲课劳务和日常开支。而李耐儒自己,则坚持每周六去书院义务授课。

回首秋霞圃创办的这些年,李耐儒深感最难的地方在于,建立一支优秀的国学师资队伍。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国学老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内外兼修、知行统一,还能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辨能力,让学生对传统经典产生兴趣。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国学教育。

“小小的秋霞圃,并不能左右整个国学教育的现状。但是我们要努力让它走得更远一点。”

李耐儒更希望有一天,体系化的国学教育,能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依靠国家资源进行梳理和传播,而不是完全交由民营机构,在资本市场中“沉浮”。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周滢滢。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弟子规读不读?汉服穿不穿?当下最完备国学教材编撰者揭秘国学究竟怎么学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