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李婧:学术资源应当如何付费?

作者:IPP评论 发布时间:

李婧:学术资源应当如何付费?

作者:IPP评论 发布时间:

摘要:“知识不应该只提供给那些付得起钱的人”

微信图片_20190328175805.jpg

加州大学宣布终止订阅Elsevier旗下期刊

2019年当地时间2月28日,加州大学官网发布了一则名为“UC终止对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出版商的订阅,以推动对公共资助研究的开放获取”的新闻,正式宣布停止订阅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的所有期刊。Elsevier是全球科学、医学信息专业提供机构,旗下拥有2500多本期刊,包括《柳叶刀》《四面体》《细胞》等学术期刊、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和Scopus在线引文数据库等。每年其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超过40万篇。

加州大学终止订阅Elsevier的主要原因是其数据库内的期刊订阅费用过高。作为一个出版商,Elsevier以高昂的收费而著称,2017 年利润就高达37%。Elsevier向学校收取的费用主要分为“订阅费”和“文章处理费(APC)”。据STAT新闻报道,2018年加州大学系统向Elsevier支付了1000万美元以上的费用以访问其期刊,此为订阅费。此外,加州大学系统的研究者每年还需支付近一百万美元,用于开放获取文献,此为文章处理费。

早在之前,美国已经有多所大学包括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川大学等相继退出过Elsevier这种捆绑式销售、价格高昂的期刊订购模式。像瑞典、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大学图书馆联盟也采取过抵制行动,与Elsevier商讨新的收费协议。英国牛津大学也曾与Elsevier中断学术合作。而学术界中一个名为the cost of knowledge(知识的成本)网站上也在宣传抵制Elsevier的运动,截至今年三月,网页上显示有17399名科学家已经签名支持抵制Elsevier。国际上除了Elsevier外,还有其他著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出版商例如IEEE/IET、Wiley、Springer link和Taylor & Francis等同样每年向高校和学术机构收取昂贵的文献获取费用。

中国知网也是争议不断

国内论文出版商收费的争议同样可见。前一段时间翟天临“知网是什么东西”事件使中国知网这个网络学术出版平台变得家喻户晓。中国知网作为我国最大最权威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而随着中国知网近期关注度的提升,针对它的非议也是不断。

首先,关于知网的订阅费用过高的问题。虽然知网并没有像Elsevier那样引起众多学者联名抵制,但是其订阅费用逐年攀升的问题还是不断引发热议。学生们可以免费使用知网下载文献的背后是众多高校艰难的续费历程。据媒体数据显示,2017年度,知网的营业收入为9.7亿元,毛利率达61.23%。2018年上半年,知网的营业收入为5亿元,毛利率为58.83%,预计2018全年收入过10亿,毛利率超过61%。而从2000年起,知网的使用费用每年上涨10%。

如此高的毛利率以及连年上涨的价格,引发众多高校不满。201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都曾因知网续费价格过高而发出过停止订阅知网的声明,但是因其丰富的学术资源,最终又不得不重新使用。据武汉理工大学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中国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涨幅高达132.86%。事实上,很多高校也都曾出现过暂停使用中国知网的情况,但最终都因缺少知网无法维持研究的无奈而不得不妥协。

其次,关于开放获取的争议。前文提到加州大学停止订阅Elsevier,一是认为订阅费用过高,提出只付文章处理费;二是为了论文在出版后可以快速免费开放获取。加州大学一直倡导公共资助科研成果可以免费公开给读者,希望加州大学系统里的10所分校的所有研究(占美国所有出版产品的近10%)能以最快的速度免费为全世界开放,不需要读者付费,以加快科学研究的步伐。显然,Elsevier并没有同意以上两点要求。

而我国知网同样存在用户下载文章需要付费的问题。据网上公开数据显示,知网论文下载1页为0.5元,而撰写文章需要庞大的资料支持,使得学术研究成本加重。近年来,由于文章付费而引发的充值规则不合理性也逐渐被提出。今年2月11日,江苏省姑苏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关于中国知网设置的最低充值额的案件,最终判定其最低充值额无效。该事件源于2018年5月,苏州大学法学院学生小刘在中国知网下载一篇需要付费7元的文献时,发现无论用哪种支付方式,都设置了最低50元的充值条件,而当其充值50元购买文献后,余额却无法返还,因此将中国知网告上法院。针对此,知网在今年2月份修改了充值规则。 

最后,关于知网“垄断”的声音也是不断。国外的学者抵制Elsevier是认为其在网络上的收费涉嫌利用垄断地位抬高收费标准,而我国对于知网“垄断”的争议也是时有发生。其实国内拥有众多论文出版商,例如维普、万方等数据服务平台,但是源于知网丰富的学术资源,众多高校师生发表论文以及进行学术研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知网,同时90%以上国内高校在论文查重上同样依赖于知网,使得近年来知网的“垄断性”不断增强。据媒体数据显示,从2000年起,中国知网的使用费用每年上涨10%。当然,这种行为是否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垄断,还有待有关机构的认定。

论文出版商的收费是否合理?

Elsevier创办于1880年,当时旨在立足于学术交流与传播。中国知网董事长王明亮也曾在接受媒体收集时指出,建立中国知网的初心就是为了给全中国的科技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及时的资源服务。但是,无论是Elsevier还是中国知网,抑或是其他国际、国内的论文出版商,发展到后期均逐渐以牟取商业利益为目的,商业开发手段层出不穷,包括“捆绑销售”、充值查阅、订阅费逐年涨价等。诚然,像Elsevier和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一个非慈善企业,为了日常维护和运作,盈利也是应该的。但是过高的收费以及毛利润不仅有损名誉,也让各种学术机构和高校难以负担,怨声载道。

也有声音指出,为了尊重知识产权,付费获取文献资源也是应该的。但是,令人讽刺的是,一方面论文出版商不断获得巨额的利润,另一方面那些真正发表论文的作者却没有得到或者只能获得非常低的论文出版稿酬。前面提到,近两年中国知网的毛利润都超过了60%,那么这其中知网上那些文章的作者可以获得多少呢?中国知网官网上的稿酬通告显示学位年度2008年(含2008年)以后的稿酬支付标准如下:

  • 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

  • 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3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现金稿酬。

笔者收集了几位有文章收录在知网的博士及硕士朋友,他们都表示并没有收到过知网的阅读卡或现金稿酬,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可以收到稿酬。然而,当笔者告知他们知网的官网上有标注稿酬支付标准及领取流程,全部人的回复都是不想去领取,认为“麻烦、钱少、没必要”。这里又引发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的产权究竟应该属于文章作者还是出版商?出版商获取内容的唯一渠道来源于作者,而作者在平台上下载自己的论文却还需要付费。出版商的存在究竟是为了学术传播,还是为了牟取暴利?

出版商一方面声称提供便捷的学术数据库平台,另一方面却不断销售并上涨查看文章的费用。出版商的存在究竟是保护知识产权,还是在扼杀科技创新?如果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那么为什么很多学者无偿发表和评审论文,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相反还需要花钱购买自己的知识产权?过于高昂的订阅费用实际上阻碍了学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减缓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知识不应该只提供给那些付得起钱的人”

针对论文出版商的争议,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第一,回归本分。论文出版商应该降低费用,更关注于为学者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分享服务。这就需要构建一个透明合理的收费模式,以达到一个学术与商业的平衡点。作为一个学术平台,需要盈利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将学术成果置于高昂的付费墙之后,人们获取公共资源的机会就会被剥夺。知识学术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应该更鼓励开放共享,以推进科学研究的步伐。

  • 第二,回归合理。给予文章作者更合理的报酬,或以贡献量获得平台部分文章免费阅读的权利。大多数学者都尊重知识产权,也愿意付费给文章作者,但绝不愿让出版的“中间商赚差价”。

  • 第三,回归初心。论文出版商需要加速改革,提供更加便捷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与全新的评价体系。当前大多数高校及机构都需要通过各自图书馆或者特定的数据库访问入口进入期刊论文数据库,效率非常低下。出版商应该提供更加便捷的访问方式,同时采用全新体系允许学者在发表论文的同时,选择免费或开放式发表自己的成果而不需要支付高昂的“open access”费用。正如加州大学学术评议会主席Robert May针对近期Elsevier事件的回应,“知识不应该只提供给那些付得起钱的人。”

目前学术研究基本都离不开论文出版商,对其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从学术的发展角度看,支持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有助于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应该建立起一个更为完善的公益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为科研学术服务,以防止对单一学术资源平台的过度依赖。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IPP评论”,作者李婧。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IPP评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IPP评论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李婧:学术资源应当如何付费?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