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想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多元视野?以美国语文教材为例,避免教学材料的单一性

作者:新读写 发布时间:

想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多元视野?以美国语文教材为例,避免教学材料的单一性

作者:新读写 发布时间:

摘要:“尽量避免把单一的观念灌输给学生,把正反两方面的作品都选进来。”

jonas-jacobsson-545909-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美国语文展示的是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它把所有的困惑、矛盾甚至对立双方的说辞都搬到讲台上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分析与思考。

美国的语文教育,在中学阶段一般会选择三部教程:一部是《英语》,主要讲授语法知识;一部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部是《文学》,介绍各个时代的美国文学作品。

大陆引进的《美国语文》(马浩岚编译)就是其中较权威的一个《文学》版本。

微信图片_20190402184222.jpg

这套语文教程从编排上与中国大陆习见的语文课本完全不同。

首先,它采用“编年体”的形式,从欧洲人登上美洲大陆写起,然后选用各个时期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来介绍美语及美国的文化习俗、道德法律、政治社会的演进历程。这就使得美国语文获得了一种历史的维度、文明的维度,而不仅仅是一种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工具

也许在他们看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仅仅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这套教程,我们可以看出编写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让孩子掌握一般的美语读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体验文学的美感,了解历史的走向,以及美国现代文明的诞生和演变历程。

选课文:把正反两方面的作品都选进来

它选用“课文”的标准也与我们不一样。

我们理解的“文学”,主要指作家写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而《美国语文》选用的“文学作品”包括日记、书信、演讲词、论文、宣言等所有和语言文字相关的体裁。这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但在我们看来,好多不是“纯文学”啊。

我们的语文课本当然也选了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如《荆轲刺秦王》、《报任安书》、《与妻书》、《记念刘和珍君》等,但区别在于,我们对这类作品的选用和编排上,视角过于单一,思维过于狭隘,让学生接受什么,反对什么,编选者的意图十分明确;而恰好在这一点上,美国人的观念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在介绍美国文明的演进时,尽量避免把一种单一的观念灌输给学生。

因而,在选用具体的文学读本时,往往会把正反两方面的作品都选进来,供学生比照。

比如,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到1865年的春天战争结束时,已经有超过62万名士兵失去了生命。对于这场战争的是非,南北方直到今天都存有异议。

《美国语文》在第四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中选择这一时期的文学读本时,没有站在胜利的一方,谴责南方的“叛乱者”;而是将南北双方的不同声音,从联邦士兵沃伦·李·高斯的回忆到南部种植园主的女儿玛丽·彻斯纳特的日记,从南部邦联的将军托马斯·杰克逊写给妻子的信到出身自由的华盛顿黑人牧师亨利· M·特纳的记述……都收录进来,然后让这些文字本身呈现自己的观点。编写者并没有先入为主告诉孩子们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尤其令我们感到诧异的是,除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和《第二次就职演说》外,它同时也选了南方邦联的军队总司令罗伯特·E·李将军,在辞去联邦军队职务前,写给儿子的信。

在这封信里,他对联邦国家面临解体感到担忧。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并“愿意牺牲除了荣誉之外的任何东西使联邦保持完整。”但同时他坦言:“一个只有靠剑和刺刀才能维持的联邦,一个冲突和内战要代替亲兄弟般的爱和善良的联邦,对我而言没有任何魅力。”

这是美国战争史上最为悲情的一页: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李将军本来反对奴隶制,反对联邦分裂,然而,当林肯总统提出让他指挥联邦军队与南方军队作战时,他拒绝了。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剑指向自己的家乡。在信的结尾,他沉痛地写道:“如果联邦解体了,政府也分裂了,我就要回到我的家乡的州,和我的人民一起分担苦难,并且,除非是为了自卫,我不会用我的剑对着任何人。”

我们知道,战争的结果是南方失败,北方胜利。但由“胜利者”编写的教材没有贬低南方的“叛乱者”,介绍作者时也没有说罗伯特·E·李是“伪将军”、“伪统帅”,也没有斥责南方士兵是“反动派”;反而在课后的“问题指南”里布置习题说:“内战以后,罗伯特·E·李申请完全赦免他带领邦联军队对抗联邦军队的行为。

在这篇课文后面,教材的编写者设置了这样的思考练习题:

1. 如果你是一名国会议员,你会投票同意赦免他吗?为什么?写一篇简短的日志来讨论你的回答。

2. 李和林肯都具有什么共同的品质?为什么两位作家的措辞都很适宜?

微信图片_20190402184808.jpg

罗伯特·爱德华·李,美国军事家。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他是美国南方联盟的总司令;内战中,他在联盟军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另一方投降,从而结束了内战。战后,他积极从事教育事业,在美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局限于名家名篇,从冷门作品来全面理解作者

《美国语文》也选用了亨利·大卫·梭罗的文章。

梭罗是美国十九世纪先验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瓦尔登湖》曾经风靡一时,影响了美国众多的环保主义者以及宗教和政治领袖。该教程节选了《瓦尔登湖》的片段让孩子们领略美国式的个人主义生活态度,本不足为奇。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这样的隐逸者,中国读者对这样的“山中高士”更是见怪不怪。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实际居住的时间很短,只有两年零两个月。最后终因寂寞难耐,回到康科德城,住在他的导师兼朋友爱默生的家里。我们的陶渊明四十岁时,挂冠归隐,直到去世,都在山中耕读,精神之超迈比梭罗更甚。但陶渊明没有写出《论公民的不服从》,而梭罗写出了,这就是区别。

中国读者只知道梭罗写了《瓦尔登湖》,而对他的政治学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知之甚少。《美国语文》的编写者慧眼独具,选了这篇享誉世界的政治学名文。在这篇文章里,梭罗以他惯用的冷嘲热讽的笔调论述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以及当个人面对非正义的法律和制度时所应采取的立场。

他说:“不公正的法律依然存在:我们必须盲目地服从这些法律,还是暂且服从,然后依照合法途径慢慢地去修正他们?抑或立即反抗,破坏这不合理的法律?”对于这三项选择,梭罗认为,盲目地服从太过愚蠢,不必考虑;“依照合法途径寻求改革,时间拖得太长,不等它们奏效,我已经命赴黄泉了。

“人生有多少日子?我又不是吃饱了没事干,一天到晚绿头苍蝇似地改造社会。”

因而,对一项不合理的法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即抵制。果然,当马萨诸塞州的一名税务官向他征税时,他当场拒绝,理由是他反对墨西哥战争,为此梭罗曾坐牢一天。

对这样一篇开篇即骂美国政府为“一支对着人民的木枪”,指责政府的贸易管理者为“车匪路霸”的文章,编写者并没有主题先行,引导孩子们反对这样一种观点,而是在课后的习题里,让孩子们“讨论梭罗对政府作用的看法”,然后问孩子们:“关于一个人应该反对他所不同意的政府政策,梭罗所做的论述是否具有说服力?” 

微信图片_20190402184938.jpg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表达了作者对简朴、自由生活的崇尚,作者试图在这本书中挑战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界限。

如果伟人自述是别人写的,会有怎样的不同?

与我们的教材一样,《美国语文》也收录了好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比如林肯的演讲、杰弗逊的《独立宣言》、富兰克林的《自传》等,但收录这些演讲只是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杰弗逊的《独立宣言》意在让孩子们领会劝说文应当如何利用感情或理智打动读者,富兰克林的《自传》目的只是让学生了解自传这种文体的特点,并不是为宣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

在林肯的演讲后设计了这样的习题:“林肯是怎样利用语言来安慰和治愈听众的心灵的?”

《独立宣言》后布置了这样的“阅读理解”:“根据杰弗逊的看法,什么时候一个政府应该被解除?”

读完富兰克林的《自传》特意提醒孩子们:“自传是一个人写下的他自己一生的故事。因为作者的态度、思想和感情会影响他的自我描述,所以自传是主观的。

例如,富兰克林对道德的理解就在这篇《自传》的节选中表现了出来。”接下来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富兰克林表达了他性格的哪些方面?

2.如果这不是由富兰克林写的,而是别人写的关于他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不同?”

这是不是在提醒孩子们,因为自传是主观的,所以里面提到的那些个人美德,如果由别人写来,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微信图片_20190402185205.jpg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慈善家,是美利坚开国三杰之一。

美国没有统一高考,教育理念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

美国课本是为培养”公民人格“的。用马克思·韦伯的术语说,美国追求的是“价值理性”。如果仅仅把语文教材看成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看成培养一种思想的工具,那么仅仅剩下“工具理性”了。

 价值理性当然离不开工具理性,但如果只有工具理性,人就会被工具所奴役。落实到语文教材上,如果一本语文教材仅仅强调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语言说到底,不过是思想的剪影。语言之美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来体现,否则就成了一堆僵死的符号。

在这种价值理性的引领下,美国语文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从《一个美国农民的信》到《葛底斯堡演讲》,从《公民不服从》到《一次经历种族歧视的记录》,从《对<解放黑奴宣言>的反应》到《葛底斯堡战役邦联方的叙述》,从《一个士兵的回忆》到《我将永不再战》,从南北战争时南军首领罗伯特•李将军《给儿子的信》到亚伯拉罕•林肯的《第二次就职演说》……

美国语文展示的是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它把所有的困惑、矛盾甚至对立双方的说辞都搬到讲台上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分析与思考。

微信图片_20190402185343.jpg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SA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只是俗称的美国高考,其实不是全国性的考试,而是由第三方组织的评估活动),教育部也没有权力过问各州的升学考试。

他们当然也有考试,但那些考试由各学校自己出题,自己招生,自己决定考试的时间、地点以及应试方式。教材的优胜劣汰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套教材要想在出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依靠诚实的信誉和专业的水准。这个专业水准当然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质量、课文选择、习题编排等“工具理性”的内容。

但更重要的是,你的编辑思想、教育理念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什么?公平、正义、自治、合作、开放、多元、自由与爱。

在这种价值理性的引领下,人,那个在宇宙中被造的、活生生的、有尊严的生命,才是一切手段的目的,而不是相反。这种价值理性并不讳言功利,但并不以功利为最高旨归;它并不反对满足当下的需要,但并不以当下的需要为满足。一切训练都是为了提升人,而不是降低人;为了完善人,而不是割裂人。

 简言之,这种价值理性是以人为主体的目标理性,它是批判的,也是建构的。它要批判的是一个冷酷的、专断的、充满歧视与不平等的世界,它要建构的是一个人文的、自由的、充满关爱与道义感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是一个个独立的、大写的、有灵性的生命,而不是一架架冰冷的考试机器。

初看《美国语文》,也曾对其中不设“外国文学”章节感到不可理解,但后来慢慢就有了领悟:《美国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美国本土的语言与文化发展历程,也许这才是“语文”二字的真正内涵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读写”,作者狄马,编辑艾彼,原标题《美国语文的文明视角:尽量避免把单一的观念灌输给学生,把正反两方面的作品都选进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新读写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新读写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想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多元视野?以美国语文教材为例,避免教学材料的单一性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