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各省在新高考迷雾中跌撞前行

作者:蓝鲸edu 发布时间:

各省在新高考迷雾中跌撞前行

作者:蓝鲸edu 发布时间:

摘要:“6选3”改革后,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虽然增大了,但却使考学竞争更加激烈。

微信图片_20190419080053.jpg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以浙江、上海为高考改革“先行军”,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紧随其后,各省份改革方案陆续出台。截至2018年末,第三批高考改革省份新增8省。加上第一、二批的试点城市,高考改革省份已近半数。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8年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曾对外表示,对于高考改革省份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凑数。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2018年末,原定2018年启动高考改革的18个省份中,已有半数以上推迟了改革进程。

时至今日,新高考改革已近5年,纵观全国各省,哪些省份已做出了改革?各省细则之间,有何异同呢?蓝鲸教育对此加以梳理,如下图所示。

微信图片_20190419080207.jpg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第一批次省市的细化方案仍在完善;第二批次省市借鉴第一批次的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尚需高考检验;第三批次的省市则持有“学习和观望”这一相对保守的态度。

但无论是哪一批次,高中都离不开各种“套餐组合”的设定。因此,蓝鲸教育选择重点剖析各批次省市“套餐”设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地区考生适应不同“套餐”的过程及成果。

试点范围扩大,“6选3”延伸出的套餐制需逐步完善

在杭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看来,套餐制度是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时的折中之举,“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学校有能力提供任意组合的套餐,“还是要尽可能提供所有的组合,毕竟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长此以往对其人生规划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在实际操作中,目前仍有很大限制,“包括资金、教室、硬件、教师成本等,都会制约学校开设全部组合”。据其了解浙江省的三四线城市中仍有不少高中在使用固定套餐制度,只有少数大城市中的重点高中有能力提供任意组合的课程。因此“套餐制度短期内仍会是高中的主流选择”。

使用套餐的学校若仍出现师资过剩/不足的情况,据其观察若师资过剩的话,浙江省内高中会选择将学生小班化,“本来1个班50个人对应1个老师,现在调整成25人1个班,开2个班就安排2位老师”;师资力量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例如物理老师转岗教技术的可能”,尽量保证教师排班任课的合理性。

师资力量相比于浙江较为缺乏、本身又是高考大省的山东,对套餐制度的运用更为灵活。“先不考虑师资能否支撑全部走班,单从管理上全部走班的学生就较难管”,山东潍坊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表示,因此山东高中更倾向于设置套餐制度。

该受访教师表示,目前山东各高中主要基于高考出成绩的难易度,及科目受高校招生认可程度高低划分套餐。“物理这一科受高校认可度最广,历史比较容易考出成绩,那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山东考生选这两科”,针对于此,扩展出山东高中的“固定组别、小范围走动”套餐分配方案

目前山东高中普遍采用的套餐方案,在大体框架上主要分为三类——“3+3”、“3+2+1”和“3+1+2”,以此设置固定班。

据该受访者表示,“3+3”是“6选3”中的“3”相同;“3+2+1”是“6选3”中有2科相同,比方说某一批学生都选了物理和历史、以此为固定班,语、数、英、物理和历史都在一个教室上课,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只走1科;而“3+1+2”则是“6选3”中1科相同,这样的班级里学生走2科。“学校希望的,还是组合越少越好、小范围组班,这样班主任也好管理”,该受访教师说道。

河北作为第三批次省份,承德一高中的受访教师表示,“套餐组合”目前主要由校方统一安排。河北约定俗成的方案是“‘6选3’里的物理和历史必须优先确定一门,划分学生趋文还是趋理,以此安排相应的授课教师”。据其了解,虽然学校会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组合,“但除衡水一中、石家庄一中/二中等省级重点高中外,大部分高中好一点的也就能安排七八种”。

“想要扩大组合数,就需扩建学校、扩招学生,以此向教育局申请扩招教师”,他说道。这样,才有能力扩大课程套餐的组合。

就此现状,廊坊一高中的受访教师指出,“教育局能否出统一规定至关重要”。在其看来,如果河北地区同一批次、同一教学水平的高中“假设能硬性规定6种组合让学校排班授课”;这才能在更短时间内解决师资需求波动性大的问题。

辽宁虽然同样是第三批次省份之一,但大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反映,据其了解“辽宁省更多是跟着已经实践新高考政策的省份走”。

“原来说是跟着浙江的方案走,后来发现问题不少;现在看起来山东的方案更严谨一些”,该受访教师说道。“因为浙江对学考的要求太严格了,大连文理分科时期的学考要求特别松散,全A的不少都是中等生。日常成绩好的学生对学考并不重视,考出的成绩反而是合格就行、很难作为考核指标”,如果辽宁按浙江的方案改革,在她看来学生观念一下子扭转过来并不现实。

“学考一旦没上A,学生哪怕考670、680也很可能报不上985中的顶尖大学,该方案未免过于绝对了”,她表示。

“6选3”虽增强学生自主权,但可能使考学更激烈

“6选3”新高考改革细化出来的课程套餐制度,对高中生学业发展而言到底有何影响?

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个例我们不计算在内;蓝鲸教育与第一、第二、第三批次省市的受访教师进一步沟通,了解新高考改革落实对基数更大的普通考生而言,造成了哪些实质性变化。

上文中来自浙江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新高考政策已在浙江实际执行过两批学生,但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做合适选择。比方说浙大的物理系和数学系,对物理这一科有硬性要求,如果没有选的话无法报考相应专业。

因此很多理科强势的学校会建议学生选物理课。但实际学习中,有学生发现自己的物理成绩不上不下、拉不开优势,“最后还需放弃物理,这就要求学生懂得权衡和取舍。而该能力对学生人生的发展都很有益处”,因此学校近年来都在开设针对性课程给学生和家长,引导他们做学业生涯的规划。

上文中来自山东潍坊的受访者则表示,“6选3”改革后,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虽然增大了,但却使考学竞争更加激烈。

在其看来,“6选3”虽然可以任意组合,但高校在录取学生时有一定要求。比方说现在其了解到的招录方案,不同专业承认最多的一科就是物理。“将来选专业时,学物理的学生可选范围最广”,因此学校大多鼓励学生选物理。

“鼓励选物理的原因不仅是招录限制,更重要的是减轻文科生的压力”,她指出。因为“6选3”后偏文的学生依旧很难报考对理科有要求的专业,大多只能报科目不限的专业;但偏理的学生却可报上述两种类型的专业,原因在于大部分文科院校不限专业。

“分文理的时候比方说有20万文科考生在相互竞争,‘6选3’却可能出现60万考生在相互竞争”,这无形中加大了文科生的竞争压力。此时学一门物理,对偏文的学生而言就不仅是“多一种选择”那么简单。

来自河北承德的受访者则认为,“6选3”虽然同样会出现纯文或纯理组合,但“组合模式”对学生而言的确要强于原先的“文理分科”。原因很简单,有的学生在三门理科中物理就是不行,或者三门文科中地理就是不行。现在出现课程组合,他们终于有机会避开非常吃力的那一科,“这是文理分科时无法实现的,且的确降低了学生的学业压力”。

高中是否可能建成“缩小版”大学

不同批次落实新高考政策的省份,区域中的学校和教师对“6选3”选课模式的看法侧重点也不同。但在蓝鲸教育调研过程中,发现山东青岛一所公私合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部,其对“6选3”政策的落实方案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据受访教师表示,该校高中部是私立学校,目前只招生了两年;且是北京十一学校的盟校,参照其教学体系而建。因此学校从招生开始就使用“6选3”选课机制。在她看来,“6选3”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文理分科时文科三门中有一门地理,但地理的部分课程对文科生来说难度很大;且大学地理系大部分文科生很难学好,理科生才学得明白”,她说道。因此文理分科把地理算进文科,从根本上来说就有一定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理科成绩过硬,但又特别喜欢地理”,那“6选3”对他来说,就远比“文理分科”合理。若该生以后想从事地理相关职业,那他在高中就可打下基础;要比在大学从零学起少走很多弯路。

该受访者表示,虽然“6选3”的组合机制普遍增加了学校的操作难度,但对其所在的高中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我们以学科为教室,没有行政班更没有班主任”,学生走班跟大学上课的模式完全相同。

由于在建校伊始就确定了该制度,学校教学场地的建设、师资的配备也完全按照设置所有组合的标准招募。“因为是十二年一贯制,学生上高中前老师都会潜移默化地灌输‘6选3’的机制理念,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所以学生在升入高中时就很清楚自己未来的选课方向”,她说道。

虽然该校的情况较特殊,与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公办高中相比更像是一个“乌托邦”;但“高中之前就帮助学生理解‘6选3’,高中就是缩小版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民办高中尤其是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而言,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办学模式。

学校:师资需求波动大、硬件设施匮乏

浙江作为第一批新高考的试点省份,其省内学校目前仍难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全国所有省份,未来面对改革时都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如果不稳定,学生学习没法进行,甚至会出现知识断层。

对此,杭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对我们表示,对校方而言问题最大的就是师资需求的不稳定性,“所有7选3科目的教师(浙江地区多一门技术),每年的十一月和四月会特别忙”。因为教师可能同时要带学考(学业考试)班和选考(7选3)班两种班型,学生的层次和考试目的完全不同;并且由于学生走班,学校很难安排教师代课。

“教师被闲置还好说,对学校而言最麻烦的是师资不足”,该受访者表示,此时学校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寻找代课教师。“因为学校编制一旦招满,教育局就不会再给编制”,出现该问题时,学校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找与公立校有合作的私立学校教师;二是找高校师范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这种一般是教高一”。

该受访者表示,“这些代课老师没有编制和福利,工资是按代课费计算”。另外学校也会考虑人员成本,招来的代课教师数量有限,“每个正职教师的工作量基本都会到临界点”。而且,代课老师对学校而言较难招募,“据我所知,需要大家一起发挥力量去寻找。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甚至学生和家长都会去找”。

其次,学校还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就是硬件设施的缺乏。“3+7选3”的排课安排共有35种组合模式,这对学校的教室数量有很高要求。”“不仅师资不足,且场地安排都成问题,所以现在浙江不少县区都采用固定套餐的模式”,她指出。

相比于新高考政策已经实行、且师资力量较优的杭州,河北承德的一所公立校,则更可能是新高考第三批次省份学校的缩影。

该校的受访教师对我们指出,河北普通公立高中的师资力量大多达不到“6选3”的要求。“河北大部分学校,一个年级十二三个班、一千人左右。这种规模的学校老师数量有限、能排出的套餐数量必然有限,比方说我们学校就只开了四种组合”,他说道。

因此,如果学生选择的组合在整个年级都是“少数派”的话,学校不会开相应套餐,给学生做工作让他们选择其他组合;如果选择某一组合的学生数量过多,“我们也会劝学生转其他组合,实在没办法就只能从别的年级调教师来兼职”。至于外聘教师过来救急,该受访者表示,“公立学校普遍可用资金有限,很难负担外聘教师的成本”。

教师:工作强度大增、教师编制体系急需完善

新高考政策落地后,对教师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强度大,且任课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过强。

来自杭州的受访者对我们表示,除了上文提到的“学考班/选考班”问题,教师需跨层次授课、教学变动性大外;教师的教学安排是“走班”模式,学生选了科目走班,这对走班排课系统的考验很大。教师如果临时有事或生病,很难协调其他老师代课,“名副其实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难动”。

其次,这种走班排课的模式,大大增加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班主任也是任课老师,要教一天不同班级的课;自己班的学生也要走班一天上课,只有一天结束后班主任和学生才能一起回到行政班,相处时间过短,学生就很难管理”,该受访者指出。

另外,廊坊一所高中的受访教师则指出,改革后教师编制上存在明显问题。如果某一科/几科的教师配不齐,学校就要想办法招募教师。“但公立校受限于教育局安排的编制,新招的教师无法安排事业编,只能用劳务派遣的方式。”

“这两年选课学生多的科目需要招募教师,过两年风向一转选的学生少了还得把招来的教师裁掉”,在他看来,但凡有能力的教师,都不愿做以劳务派遣形式入校的教师。赚得少、被裁的风险又高,这直接导致临时师资相当不稳定,“这些都是细节问题,学校落实时没人愿管,尤其是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山东潍坊一重点高中的受访者,同样提到了教师编制的问题。据其观察山东公立校已有的教师,同样不存在因选课学生数量少而裁岗的情况;但也很难出现增加编制的情况。所以如果某一年份选某一科的学生特别多,对应科目教师数量不足时“只能多教几个班,实在没办法了才会外聘”。并且山东与河北相似,外聘教师没有编制和福利待遇。“既然选择接受外聘,那他肯定没有更好的选择”,她说道。

据其了解,外聘的教师大多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但还有一部分是家庭地址跟公立校更近的私立学校教师。尤其是自己执教的科目在私立校选课学生数量很少的这一批,“如果教得好,公立校一旦扩编,他们也有机会留下来”。

学生:学考难度骤增、兴趣与实用的冲突、选择的迷茫

新高考政策落地,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高中学生。但不同批次执行省份的高中生,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

对于第一批执行的浙江省而言,除“7选3”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难度外,浙江地区考生首先要面对的,却是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不逊色于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

“目前各高校通过‘三位一体’提前招生的数量明显上升,不少学校对在学考中拿了多少个A有明确要求,只有达到才会给学生‘三位一体’的报名资格”,因此目前浙江的高中对学考的要求明显严格起来。“尤其是最近两届学生,学考若无挂科就不允许参加第二次考试,杜绝刷A的可能;对学生日常学习状态要求十分严格”,来自浙江的受访者说道。

其次,在该受访者看来,目前学生在选择课程时,“一部分是盲从,一部分则受限于成绩和个人能力”,学生可选择的组合,最终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其学习成绩。“哪门成绩好就选哪门,这其实和新高考政策落地前,学生选文理的角度差不多。”

最后,若学生所选的课程组合所在学校的确难以提供的话,还是要服从学校的意愿。

“毕竟如果真的开课了,选某一组合的学生只有3-5人,和选某一组合的学生有几百人相比;同一科老师,在两个组合的学生身上所耗费的精力肯定不同”。因此“少数派”就可能需花费漫长时间自学,所以学校也会劝学生做调整。

如果学生非要坚持自己的选择,甚至到了需要转学、去一个其选择的组合受重视的高中读书的地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很难操作的转学机制。“在杭州很难调整学籍,转学一事甚至对未来的高考影响会很大”,她说道。

对于第二批次的山东省而言,考生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如何与所在学校的强势学科相匹配——必须要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和学校的强势学科中作出权衡。

来自山东潍坊的受访者表示,“6选3”中的“3”在山东高考中是按全省考生名次计算最终分值,而非学生的实际分数;“例如一个学校物理、历史是强势学科,那么学生选这两科在高考时与全省考生竞争时就有优势”。但如果不是该校的强势学科,那么在学校里考得再好,在全省的排名也可能不占优,“这是影响学生选课的关键因素”。

另外,该受访者也指出了与浙江省高中相似的问题——比如学生最终要服从学校的意愿,人数过少的班肯定不可能安排特别好的教师,“肯定是优先保证某一组合选择人数够多的获得优质师资”;转学同样难以操作,“学籍能转过去还好,转不过去选择借读的话,别的学校也不会把其当‘亲’学生培养。问题在于学籍基本没法转,大多还是借读”。

最后,该受访者指出,“虽然改革的好处是学生更有机会自由发展,但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文理科更利于孩子实际考学”。因为高一入校就要按组合分班,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该选哪些课。“高考对他们人生发展的意义,他们还理解不了。因此的确存在哪一科简单就选哪一科的情况”,据其观察大城市的孩子还好一点,三四线城市的学生还是要以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为主。

对于第三批次的河北和辽宁而言,学生则更多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来自河北承德的受访者在与我们沟通时表示,除了选课不适配、转学难操作外,“学生现在并不知道该怎么选课”。在他看来,目前虽然说是学生自主选择,“但大部分还是老师安排、做工作”。学生真正自己想学哪门就能学哪门的情况不现实,“师资跟不上,学生根本没有那么多选择权”。

甚至在来自廊坊的受访者看来,“最麻烦的是学生本身就逃避选课”。据其观察,自己所在的高中有不少高一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管得稍多,就明言不会选他的课”。这直接导致高一不少学生学习态度散漫,“未来他们总要高考,届时选完课为了高考会更加疲于奔命,完全没有长期规划”。

辽宁大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则对蓝鲸教育指出,“这一届高一马上就要学考了,但具体的课程组合安排却没有下来通知”。之前高二分文理,现在如何分班完全没头绪。“新高考改革在各地的反响很多,但学校没办法提前做出相应安排,因为细化政策都没确定”。

且该受访者发现,目前与新高考对应的新课改教材,跟文理时代的有不少差别,“因为细化政策的通知还没下来,我们目前只能保守授课;拿着旧教材,增加一些新课改内容,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在她看来,“细化政策最晚高一下结束时也得拿出来,否则高二都不知道如何分班”

据其观察,“6选3”和“分文理”相比,的确有合理之处,“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和减轻学生负担是肯定的”。但实际上观察其他省市的执行后她发现,“上了大学问题却会显现”。

“比方说一个学生选了物理、历史和生物,高考考上了某大学的物理系。但学了一阵子不想学了、想转化学;高中开始就没学过化学,如何转系”,她说道,“大学的专业选择没有跟上高中的调整。比方说高中学物理和历史,大学也应有物理系和历史系的双向选择”。

但问题在于目前大学并没有相应政策,“原来理科生考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专业都可以选,如果‘6选3’从高一开始执行,那么原来没选过的,大学再学基本不可能”。

家长:对家长的素质要求过高、出现“家长考生”

新高考政策落地,家长遇到的问题比较纯粹。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 第一,家长需要对细化政策有非常深的理解,这对家长的素质有很高要求。例如来自杭州的受访者指出,“家长一要持续关注教育局给出的信息,二要持续关注高校给出的招生信息,并要作出正确解读”。因为“6选3”给出的选择路径数量远超过文理分科,“选择多了,对政策理解不如专业人士的家长必然会更困惑”,因此家长需耗费大量精力去适应“6选3”所带来的变化。

    而这还是已经历过“6选3”的浙江家长所遇到的难题。对于第二批、第三批的试点省份考生家长而言,基本是“两眼一抹黑”。

    例如来自山东潍坊的受访者就表示,“大部分家长都不明白分科组合意味着什么,基本上就是老师怎么引导,家长就怎么执行;只有极个别的家长才较懂政策的内涵”。而来自河北承德的受访教师,基本与其持相同观点。

  • 第二点则颇具戏剧性:“6选3”催生了一批“家长考生”。山东潍坊的受访教师指出,据其了解在“6选3”的“3”是按照全省排名计算考生科目分数后,第一批试点地区出现很多家长报名参加高考。

    “原因很简单,比方说全省考物理的学生有1000名,一个学生排在900多位,那他按全省名次计算分数就会很差。但这时候出现1000名家长参加高考报了物理这一科,家长为了孩子肯定会往差里考,那么2000名物理考生,那个排900多位的学生在全省就成了中等生”,她分析道。实际上,这一批家长是拿自己的成绩做“分母”,“曲线提高”孩子们的成绩。

本文转载自蓝鲸edu,作者迟磊。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蓝鲸edu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蓝鲸edu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各省在新高考迷雾中跌撞前行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