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偏激!论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思维核心

作者:中华帝国—彩—贾 发布时间:

偏激!论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思维核心

作者:中华帝国—彩—贾 发布时间: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升温,在线教育还会一直火爆下去,但是笔者同很多有互联网思维的教育行业思考者一样,对在线教育的火热和线下教育的低调有着不一样的观看和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在教育行业,谈教育就不能不谈在线教育,在线教育从2013年被公认为在线教育元年,也被很多互联网教育机构或企业认为是在线教育业务发展元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升温,在线教育还会一直火爆下去,但是笔者同很多有互联网思维的教育行业思考者一样,对在线教育的火热和线下教育的低调有着不一样的观看和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我看“互联网思维”

首先,我们简单普及下什么叫互联网思维?百度百科给出这样的定义: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还根据不同的时期分为Web 1.0、Web 2.0和Web 3.0;泛泛地讲,Web 1.0就是有个网站,有人能访问,我有信息可以放在网上,这样的概念被很多人打上单向信息无法互动的标签;而Web 2.0 是有了越来越多的网虫在网上蹦跶,有了社区,有了博客和论坛等;Web 3.0在近年来被爆发增长的数据所包围后形成的大数据、大互联的要求所定义。概念我们就讲到这,如果读者有不同的看法更好。

2009年,笔者有幸为一家纯互联网企业工作,公司的整体氛围和互联网思维方式一直影响着我从事IT行业的信心。个人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有几点:流量,免费,极致的用户体验。互联网流量代表着有用户流,代表着各种可能。试想,在一片没人去,没人生存土壤的空间里怎么有发展,怎么会有竞争?免费,让一大群人可以随时、随性的“把玩”;当然互联网产品也不是完全免费的,盈利在积累了足够的用户流量和软硬件需求的可能基础上才能完成的。而终极目标是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互联网的产品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使用或感觉怎么好,就怎么设计,不会刻意考虑“条条框框”,因为最终的产品要由用户的反馈说了算。设计要有个性,有内涵,能得到鲜花、掌声和银子;设计得不好,用户用脚投票,扔来鸡蛋,设计者也陷于低落。

我们处在一个革新的年代,有时需要以一种可能看起来偏激的思维方式来打破常规,进行变革。从历史来看,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民族精神中有一些极端化思维、精细化思维,而恰恰就是这种极端、偏激的思维被用来做自己革新的民族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跟世界上普通民族不一样,甚至普通民族看不懂,学不来,更企及不了。而当下国内的教育模式呈现的是反推力状态,互联网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客观环境下,由教育体制外的互联网企业或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来设计、规划、引导教育行业的新产品和重新定义教育新思路,反在倒逼教育体制内的不断革新,这本该教育体制内通过教学方式和教育经验自行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体制外的教育却风生水起。不断的新产品和新思维、新教育培训机构的建立在告诉体制内的专家、学者们,体制外教育是条高速公路,可以有无数新款车型都在路上奔跑;反观教育体制内则像是在土地严重沙化的“石子路”上颠簸,而就是这条“石子路”,国家每年还不得不拿出巨额经费定点“保养”着。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途经或只是一个工具,互联网思维也是人类诸多思维中的一种,真正的教育和实践还是要靠学习者本身的主观能动。先哲们没有互联网、没有互联网思维,但却给后人留下诸多富矿。

线上教育必须和线下教育相结合才有发展前景

搞线上教育的大部分创业者自称是不太懂教育的,单单依靠互联网思维的驱动和饱满的创业热情,希望改变教育现状,让教育平等化,让更多的人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然后真正懂教育的人基本都是搞各种出国、考证的培训机构和教育体制内的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方法论研究者们,但这些人中一大部分对互联网和新型的互联网产品形态持冷静围观的态度,不温不火,稳扎稳打,似乎不轻易浪费幸苦赚来的每一分钱。在线教育的投资火爆浪潮却不是由这些人掀起的,而是由前者发起的。有人不仅要问了,为什么懂教育的不干自己的事,不懂教育的人反而要“多管闲事”呢?这个问题无解,不同立场的人看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有投身教育行业的激进者、实践者、研究者对教育本身是有特殊的感情的,每个人都希望教育在当下是应该被重视的,否则民族精神危矣,子孙后代祸矣!因此,笔者认为,每个行业或领导的精英将自己的能量最大化,为同一个目标或愿景各自付诸实际,并严格执行,那将是教育行业的幸事,线下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与线上教育极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有机的结合,必须是前景光明。

教育方法论的重构是线上教育能生存的核心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之庞大,信息之错综,诱惑之层出,浮躁的人们在这样的“土壤”里吸收到的关于教育养份只有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才能不至于偏离轨道。已经被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学方法论可以批量的用在各个教育学科中,而不流于形式。采用多重教育心理学理论,如格式塔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等进行重新构建,注入到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研发中。比如有教育理论证明,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7至10分钟,基于此,围绕某项核心技术完成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研发完全可以参考微课的形态进行拓展和衍生。

最近一年,笔者曾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一个国家级的教育试点项目,有关电子书包的,这个课题刚刚开始时被太多的人关注,有说影响孩子视力的,持反对或怀疑态度的;也有思想激进的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士持乐观开放的心态的。笔者对这个课题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课题里蕴含着诸多成功的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论:发挥学生主观的自主学习潜力,资源共享,无时无刻学习、移动端碎片化学习等等,但是这个课题最终在一片骂声中被验收了,纸质的验收报告足有半人高,写报告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几乎每日加班,Word文档和PPT报告不计其数。我不知道官方的课题结论是什么,但我所接触的所有的关于本项目的用户(学校教师和教研人员)都对这样的项目形式“表演”深恶痛绝,这不是在浪费国家资源和浪费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士的青春吗?不知道,也不能主观评价。也许试点工作本身就存在两面性,失败有失败的理由,“开数字化学习的先河”也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自找台阶下的说法。我们这些搞教育信息化的,茶余饭后也开玩笑相互问,“你会让你儿子,用电子书包上课吗”?结果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NO!”

移动互联网只是学习者想学习的入口之一

笔者认为学习者有诉求、有兴趣,是学习本身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无论学习的途经和入口是什么,都会得到良好学习的效果。当下被抄的火热的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所谓“利用业余和空闲的时间学习”,“移动APP”,“离线学习”等五花八门的“招数”都不是关注学习本身,只是设计不同的途经和入口来满足学习者的某些好奇心罢了。或者这些途经或入口最多起到的作用是让学习者了解到了某项工作技能或某些个人修为原来还可以这样来玩,挺好。笔者个人到目前为止接触互联网和计算机有10年时间,至今没有养成使用手机屏或PC来学习的习惯,纸质书还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从学习诉求的角度讲,我希望学习的途经越多越好,多意味着可供更多人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学习。而真正对于学习本身而言,要想学习更多,理解更深,记忆更长久,就老老实实使用既已习惯性的学习方式和多维度思考方式吧。

所以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思维核心就是用偏激的思维方式思考,用各领域精英的人才和成果来做融合,来做教育信息化。衷心的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国内教育信息化的突破性进展,这一点也要靠所有读者和所有关心教育发展的有心人一起共同奋斗。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偏激!论互联网思维下的教育思维核心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