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中国科普的“DOU式”迭代

作者:鹿鸣财经 发布时间:

中国科普的“DOU式”迭代

作者:鹿鸣财经 发布时间:

摘要:让知识的活力在集体智慧中迸发。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22.jpg

《百科全书》被视作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最高成就之一,可它的主编狄德罗却忧心忡忡地表示,“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的东西,就像是从浩渺的宇宙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

这是从古罗马时期就困扰着我们的信息过载问题,而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几乎不会被真正的过滤掉,它们永远存在。

事实正在逐渐失去它古老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无力,轻易就能推翻。举个例子,我们在世界资源研究所收集的数据里可以找到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但如果以欧洲动物群物种分布数据库里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得到的就是完全相反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13.jpg

大到不可知。

01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知识的大众传播历程

信息创造价值,传播知识尤其是向大众传播知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因其关乎科技创新、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群居的人们依靠口耳相传,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传承。后来文字出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识字能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还是将大多数普通人挡在了知识的门外,差别只于在门槛的高低。

随着视听媒体的发展,曾经被文字抽象的声音和画面得以“复活”,知识的传播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直到互联网的出现,为大众化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可能。

大约上个世纪70年代末,被称作“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的罗洛·梅发现,“焦虑,走出了黯淡的专业办公室,进入了市场。”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警报和忠告,有惊悚的社会事件,有经济和就业的灰色新闻,以及同龄人的成功故事

有人对不确定性耿耿于怀,“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这个市场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参与而变得空前庞大。乘着这股东风,沉寂了多年的在线音频行业兴起,喜马拉雅FM推出《好好说话》、《小学问》,蜻蜓FM拿下《矮大紧指北》、《文青许知远》,得到、分答等新产品也有了一席之地。截至2017年8月,知识付费的用户超过5000万。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18.jpg

有人说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但我看到的是仍有很多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截至今年4月30日,抖音上发布了超过644万条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近6600亿。

抖音变了,或者说,它本就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活跃在抖音的科普短视频作者超过两万名,其中既包括像“向波老师”和“地球村讲解员”这样粉丝超过百万的草根达人,也包括包括中科院12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的“学院派”短视频作者。

有人说,短视频传播的知识是碎片化的,但事实却是,不论通过哪种方式学习,知识的获取都是循序渐进的,没有人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所有的内容,也没办法“一口吃成个胖子”。短视频更像是一本书的目录,而不是整本书的内容,它起到的是知识检索的作用。

通过短视频,你可以接触到这个知识点最精华、最有意思的部分,如果你真的感兴趣,可以去了解更多,甚至拜师学艺。换言之,短视频将晦涩的知识“方言”转译为易懂的“普通话”,降低了复杂知识的理解门槛,让普通用户也有机会接触到原本“高冷”的知识。

正如芝加哥大学的教授Andrew D.Abbott在北大演讲时所说的那样,“你们不是在巢里张着嘴等着老师来喂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的小鸟。教育并不在于内容,它甚至不在于能力,它是一种心灵的习惯或者思维方式。”

传统的知识讲述,往往是严肃而枯燥的,并且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短视频的简明、趣味和互动性,将原本一方人的专长转化为打破知识壁垒的“通行证”,让知识的活力在集体智慧中迸发。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26.jpg

“人为什么会晕车”、“祖国各省有多大”、“学霸在初中”,这是去年11月“抖音公开课”上三位平日活跃于抖音平台的科普大V向孩子们抛出的问题,坐标贵州阿妹戚托、普安和贵阳的三所“益童乐园”站点。

他们以短视频为“教具”,向当地的学龄儿童现场讲授了地理、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科普知识,与孩子们共同完成了趣味视频的创作。

孩子们既是学习者,也是创作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短视频为纽带进行的知识分享和连接,其本质是知识的普惠,从文字到短视频,知识传播完成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

02知识呈现的人格化,“冷”知识的“热”传播

知识在“回归”,回归为一个个易于动手的实验、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个性鲜明的讲述者。

传统的知识传播环境下,因文字的抽象性而“去人化”的知识在短视频时代得以回到人本身,它还原了苏格拉底传播知识时的人际场景,讲述者本身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他们拥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和社会角色,知识因可见的人而具有温度。

在抖音粉丝数TOP 100的知识类创作者中,56个都是以人格化的方式呈现,知识类大V正在成为新的“网红”。

“长知识了”“万万没想到格陵兰其实没有那么大”“以前课上教过的不记得了,不过你一说我就能理解”……

一条名为“现行世界地图有太多假象”的抖音短视频,收获了185.1万个赞,它的创作者“地球村讲解员”,自去年7月发布第一条视频至今,收获了846.0万粉丝,作品累计获赞超过3507.8万。在抖音上,像“地球村讲解员”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截至今年4月30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2.9 万个。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30.jpg

“冷”知识的“热”传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与平台整体相比,万粉知识类作者所发布的视频,条均播放量和分享量都远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 人均粉丝数是平均线的两倍,超过 15 万。从粉赞比(即粉丝数/累计点赞数,可用来衡量有效粉丝转化效果)来看,知识类作者也远高于平均线。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33.jpg

图片来源:《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过去,个体的经验、技能和生活智慧等隐性知识,往往很难通过文字表达。但如今,通过直接的短视频拍摄,隐性的知识得以显性化。

知识的边界被拓展。小至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大到容纳浩渺星河的宇宙,从一道奥数的解题思路,到白T变黄的应对办法,知识类短视频的内容如此丰富,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37.jpg

图片来源:《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在抖音上,有一个汇聚各路“大牛”的话题——“15秒学会一个新技能”。话题里活跃的知识达人,既有日常生活经验丰富的普通人,也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手工、绘画、乐器、美食、健身、街舞……在抖音,每个有能力的个体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老师”。截至2019年1月1日,话题的投稿数超过2万,累计播放量超过4.7亿。

百闻不如一见,短视频具象的呈现方式让动手跟做变得更加简单。按照视频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开始播放第一个动作步骤,暂停,完成这个动作,再接着播放下一个步骤,再暂停,跟着做,如此往复,直至完成。

“我居然可以做出既立体又优美、 几乎与视频里一模一样的效果。”这是十岁的小雯第一次尝试做樱花折纸的经历。

另一方面,抖音原生的“跟拍”文化能够激发学习者参与和分享的热情。正是由于个体教学角色的切换,知识完成了一个动态的再创造过程。

03“科抖”:科普先行者的风景

有时候,不是知识本身艰深,而是它没有远行的车票。

被束之高阁,不是知识必然的命运。

中科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群曾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科普工作就像把一块石头投进水里,波纹涟漪会慢慢展开,影响很多人。”

如果说科学是种子,公众就是土地。科学首先要让公众接受、认同,只有撒在这样的土地上,科学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霍金在天体物理领域的成就是业界公认的,同时他在公众传播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启发了很多人对于宇宙的想象,而想象力正是科学的源泉所在。

林群曾在一次对外的收集中坦言,“有一位领导曾经非常直接地批评我们,你们写的儿童读物连我都看不懂,我的研究生也看不懂,恐怕其他专业的院士也看不懂。”

2018年9月,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首次在北京举行,大会报告提到:“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二者都是集中体现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劳动,都关乎人民幸福、国家发展和 人类文明进步。”

短视频丰富的表现力和抖音天然的流量基础,吸引了从事科学传播多年的专业机构入驻,科学不再只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还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

一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证研究发现,视频长度对参与度的影响很大。在长度为0-3分钟、3-6分钟、6-9分钟、9-12分钟、12-40分钟的五种视频中,时长最短的视频(0-3分钟)参与度最高,75%的学生都看到了视频四分之三处。

“在抖音上,知识科普短视频的影响很深远,比过去出一本书的影响要深远多了。”在谈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科普价值时,“抖音科普顾问团”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如是说。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40.jpg

如何在15秒到1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进行知识的有效传播,做到以短见长?

如果把长视频比作一堂课,那短视频更像是这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提炼核心的知识点进行讲述,以短视频呈现的知识更加凝练、轻量和触手可及,正如同大分子物质要通过消化成小分子,才能为人体所吸收。

用工程院院士卢耀如的话说就是,“每一个学科底下都设立工作组,邀请一些学科专家加入,并由顾问介入进去。”

3月2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技馆等四家权威机构联合字节跳动共同发起的全民短视频科普行动“DOU知计划”,“科普顾问团”由13位两院院士和24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通过抖音#人人DOU是科学家#话题发起“DOU知短视频科普知识大赛”,探索科普创新模式。

一个月的时间,评审会就收到了1078部知识科普短视频作品,累计播放量超过3亿次。

在抖音,科普短视频的单条播放量高出整体条均播放量近4倍,在六大类知识短视频中,科普类的内容也是最受欢迎的,它的视频播放和点赞量最高,作者人均粉丝数也最高。

微信图片_20190515175344.jpg

图片来源:《知识的普惠——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事实证明,越“硬核”的知识,越吸粉。

从42家科技场馆入驻抖音平台进行科普内容宣传,到“最美科技辅导员”趣味短视频征集评选活动的广受关注,再到“我的科学之yeah”与中国科技馆馆内活动的相互配合,抖音正一步一步地通过全民参与的创新形式,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普内容也从以前的曲高和寡走向如今的道近易从。中科院物理所点赞量最高的一条视频收获了258.2万个赞,是通过两性关系中的异地恋来形容电磁学里的库伦作用。

人们总是容易被更有趣的事物吸引。

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做出“乐”的效果?是平面知识的立体化,是抽象概念的具象化,也是旧词新解的动画化。

短视频的知识传播就像是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激发更多人探索知识的兴趣,并在人们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生根发芽。

当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文化脉动的喜悦与蓬勃生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鹿鸣财经”,撰文强家宏,编辑封成。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鹿鸣财经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鹿鸣财经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中国科普的“DOU式”迭代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