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中产教育困境:我是985学霸,陪孩子写作业几乎心脏病发

作者:升值计 发布时间:

中产教育困境:我是985学霸,陪孩子写作业几乎心脏病发

作者:升值计 发布时间:

摘要: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还会是。

微信图片_20190528100137.png

图源:Unsplash

1、学霸的故事

辉哥是我的朋友,top4 的本硕,成绩非常好,他太太也是学霸,本来是一路重点上来,高考的时候失了手,没有上清北交复,但也是985毕业。但是他们儿子却非常令人头疼,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学渣。每次陪着写作业,都弄得鸡飞狗跳,就这也带不动,眼看着小升初就要跟名校无缘了。

这个哥们是从县城中学考进985的,是典型的县城学霸,从小到大,父母从来就没有管过他的学习,完全是他自生自灭。他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家长管过学习,还是能考进985,怎么到了这一代小孩?就是拉着拽着,都带不动呢?是不是基因出了问题?

我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陪孩子写作业?

一说到这个,辉哥一下子吐槽开了:因为现在的老师不负责任,很多作业都是给家长留的,你要是不管孩子,真的就没有人管孩子了。人家老师说了,现在减负,上课只能讲书上的内容,作业也不会太多。但是谁都知道,要想上好的初中,这些东西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小时候哪有这样的老师,李老师你记得吧?恨不得掰开了揉碎了教给你,这样的好老师哪还有啊?

他是我小学同学,我们俩是一个小学出来的,不同的是,我还在农村上了四年,后来才转到他在的那个小学,他说的老师我知道,现在我还能记得她的名字,当年就是她把我带进那个奥数班,我才开始接触奥数。

那我就问他第二个问题:李老师为什么那么负责任?

辉哥被我问住了,然后说,那就是那个年代呗,大家都说老师是蜡烛,是火炬,都信这个,现在全完了。

我说那不是这样的,至少其他班的老师没有李老师这么负责的,而且不光是负责,还很有教育方法。

辉哥点点头,李老师的很多教育思路现在看也是很牛逼的。然后说,那你说,为什么李老师这样的老师那么负责?

我说,李老师那么负责,是因为她和他老公都是WG时候的青年,来到我们那里的。

辉哥说,这有什么影响?

我没回答他,问他,你知不知道,咱们上的高中,以前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有多少个?

辉哥说,这个我知道,以前咱们高中上清华北大的有4-5个,从咱们前几届开始不行的,一年1-2个,有时候还没有。

我点点头,那你说为什么不行的?

辉哥: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你说?

「因为在我们上高中前几年,那些到我们那里的知识分子、老青年都退休了。」

我跟辉哥讲,负责任的李老师,其实本来是北京的青年,后来完美的错过了回城招工、招军,高考也没有考上大学,最后留在我们这里当了老师,因为没有别的证明自己的机会,李老师和他丈夫两个人都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模范,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在教学上。我和辉哥本质上都是「上山下乡」的受益者。

2、扎实的公立教育对谁有益?

今天,很多人批判教育改革,说教育改革破坏了教育公平,对穷人家的孩子最为不利,并举出例子,证明自己的童年,就是靠着成功的公立教育,最后考上了985,以此来佐证过去教育的成功。

作为同样是公立教育的受益者,也是这样考上985的人,我必须问一句:原来的公立教育真的公平吗?

再讲一个故事吧:

我在高中时代,我所在的高中,曾经转过来一个非常厉害的英语老师,这人年纪已经半百,她对高考研究的非常透彻,解题技巧和提分技巧非常实用,就是口语有点不太好,而且带有浓重的河南口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没有那么优秀,但是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而言,这个简直是个神器,而且这位老教师非常耐心负责,给很多英语不好的同学带来了福音。

后来我们跟他熟了以后才知道,才听他说到,他是原来一个偏僻县城的英语老师,我们校长在一次交流中,听他讲了一节课,立刻决定把他挖过来,还给他的孩子一个入学名额,当时我们那个学校也是省重点,这样的入学名额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于是他就欣然前来。

他的口音为什么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呢?因为他全是自学的哑巴英语,他是WG时期下乡的知识青年,后来别人有关系有背景都回了城,那时候招工只针对的是城市知识青年,他这样的农村知识青年是没有机会的,高考考了几次都没进入大学,他只能进入学校教书,幸好他对业务比较钻研,几十年研究下来,自学成才,终于成为一个高考英语的教育专家,专门带高三,负责给那个县城的高中考生,在考前突击英语提个十几二十分。

有一次,他又在课余讲他的经历,忽然有一个同学提问,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了,那你原来教的学生怎么办?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的场景,那个老师一下子怔住了,教室里也一下子安静下来,然后忽然教室里全是读书声。

因为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那个县城的很多孩子们,因为我们学校挖走这个老师,已经在高考中失去了20分的英语分,而20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在竞争中从一开始,起跑线被推后了20米。不仅仅是这一届考生,还包括下一届,下下一届,那个县城的孩子可能永远失去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们何其有幸,能在高考前的关键时刻,拥有这么一个神奇老师,而那个县城的学生又何其不幸,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少了一大助力。

但这不是事情的全部,事情的全部是什么,是我们这个地级市的最好的高中,每年都面临教师流失的问题,这些老师去了国家机关或者更发达地区的学校,所以我们学校,只能被迫从这些县高挖这些优秀教师来补充,我们曾经在高一有过一个非常棒的英语老师,一口正宗伦敦腔,在接到一所省里知名高中的邀请后义无反顾地跳槽,于是我们这一代学生只能学「哑巴英语」。

成功者在讲述成功经历时,总是会滤掉很多客观因素,强化自己个人奋斗的色彩,就拿高考这种事来说,很多人都会强调自己的天资卓著和勤奋刻苦,而往往忽略了另一些因素,原生家庭,教师,学校,城市氛围,社会历史,人们只看到了小县城学霸,没有看到小县城学霸的背后。

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无数「小县城学霸」「小镇知识青年」的背后是什么?是中国历次政治风潮中,上山下乡,被迫留在农村,留在县城的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们命途多舛的人生,是他们把当时的先进知识带进很多偏僻的县城、小镇、乡村,拉平了这些地方和大城市,富人的差距,才有了很多县城学霸上清北交复的传奇,这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以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代价换来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巨手的产物,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某种意义上说,我和辉哥,还有很多父母从来没有操心过教育,凭公立教育考上985的所谓县城学霸们,既是这种历史的受益者,也是这种历史的受害者。

一方面,我们借助小城市的红利,掠夺来了其他县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更大的城市和名校的孩子们,也通过各种途径掠夺了我校的教育资源。

是的,在我们这些人回忆的时候,总是提及那个时候物质的贫瘠,由于贫乏产生的单调,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都不是真正的社会底层,我们其实是那个年代的中产

真正的底层教育什么样,真正的底层,是我小学前四年待过的农村小学,很多民办教师天天忙着打牌,甚至上学的时候,命令学生去给他家割麦子。大部分这些农村的孩子,上到初中就开始辍学,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

我之所以能转到市里的小学,就是因为父亲在体制内工作。

诚然,在所有成功者的叙事中,都充满了对应试教育公平、高考公平的赞颂,但实际上,那时候的公立教育绝不公平,只会比现在更倾斜教育从来就是拼爹拼妈。结论显而易见,扎实的公立基础教育,对中产最有利,因为只有通过制度之手,他们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制度红利。

3、 扎实的公立教育从哪来?

口号谁都会喊,我们要扎实的公立教育,我们要优秀的老师。

但是扎实的公立教育从哪来?优秀的老师从哪来?或者,就是我问辉哥的问题,李老师是怎么炼成的?

李老师从哪来的,正如我所说,李老师是上山下乡来的,更早的李老师是知识分子。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知识青年、知识分子,都是中产阶级,确切地说,是上一代的中产阶级。

所以,所谓的扎实的公立教育的本质就是,上一代的中产阶级阶层滑落,当了下一代的中产阶级的教师。

教育这件事跟别的现代化产业不同的是,它本质是依赖人的。煽情点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么美的话不是我说的,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再煽情点说,老师是蜡烛,是火炬,是偷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但是教育的前提是,你得有棵树,你得有朵云,你得有个蜡烛,最不济点火你得有根柴火不是?

现在的老师为什么不行?就是因为现在的老师只把老师当成一个职业。而老师为什么不行?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优秀的学生做互联网去了,做金融去了,做什么都比老师强。我们老家的老师队伍,不瞒大家说,基本是我们当年班上比较差的在当老师。

一些一二线城市的名校还好一些,可以吸引到素质不错的人才进入教育行列,但即便如此,愿意进入公立教育行列的优秀人才也不多,愿意把这个当成终身事业的更少,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个跳板。

「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就是因为基础教育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相比起其他行业来说,实在太低了。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教师的意思,相反任何在今天还留在公立教育领域的老师都值得敬佩。

因为社会和制度造成了基础教育天然地成为一个人才洼地,想要扎实的公立基础教育,很简单,要么给公立教师大规模涨工资,这是不现实的,财政必须向教育倾斜,而这种倾斜,其实相当于拿全社会的钱给中产发福利,因为正如上面说的,公立教育中,受惠的永远是城市中产,因为不光是一个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师的人生规划,家庭规划的问题。当教师变成高收入的中产时,他是不是也想让孩子享受高水平的教育?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投入过高的教育资源的结果就是,教育资源总会以某种方式向更高阶层富集。

要么,就是,用已经成功过的方法,让一代中产阶层滑落,为下一代中产培养出优质的孩子。这就是中产的转移支付。

4、中产的衰落

微信图片_20190528095412.jpg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记得去年一个考上北大的女孩,写过一个《感谢贫穷》,我专门去查了一下那个女孩的经历,结果查到了一句话:

王心仪高中就读于河北枣强中学。据其高中年级主任吴国胜介绍,王心仪一直很优秀,成绩好但不死学,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爱好广泛,在写作、演讲、画画方面表现突出,是一位特别有灵性的女孩。高考前,学校积极争取了针对优秀农村学子的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和北京大学「筑梦计划」。那时候,王心仪就已经获得清华大学50分、北京大学40分的优待。

这姑娘确实很优秀,但是清华优待50分,北京大学优待40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等于说,这些贫困的孩子,一下子,超出与他们竞争的城市孩子50分。

更重要的是,题变简单了。

不但题变简单了,而且英语和数学的比重下降,数学的难度也在降低。参加过高考的都知道,英语是对城市的孩子有利的,而且通常中产以上的家庭,英语比较好,数学难度越大,对城市中产的孩子越有利,因为他们可以培训奥数,通过各种补习增加难度,而县城和农村的孩子只能刷题。

一个事实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不仅仅是教育。中产阶级的竞赛中,如果上了清北,还要上常青藤,上了常青藤,还要留在硅谷,永远是不知满足,同样也不会感恩。而贫困的农村女孩,只要给一个北大的机会,就已经《感谢贫穷》了,那么政策会倾向谁?

中产阶级的返贫,对于中产阶级是个悲剧,但对于整个社会却是一个福利,因为中产阶级的下沉,意味着底层民众要经历一次教育的洗礼,由下滑的中产阶层对他们完成教育。国家的底层民众接受现代化的价值观,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完成整个国家的进步。

这是无数国家验证的事实,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那天我告诉辉哥一个事实,我说,你猜,我们现在那个高中,能上清北的有几个?他说,一个都没有?

我告诉他,去年8个,全是贫困生。

辉哥一下子沉默了。

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还会是。你总想让别人给你发福利,殊不知,你就是那个福利。

身为中产,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宿命,中产是不能依赖学校教育完成教育子女的任务的,必须依赖家庭的力量完成教育,这就是几乎所有时代所有国家验证的事实。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升值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升值计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升值计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中产教育困境:我是985学霸,陪孩子写作业几乎心脏病发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