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高考志愿 | 城市在先,兴趣在后

作者:诸葛冰箱 发布时间:

高考志愿 | 城市在先,兴趣在后

作者:诸葛冰箱 发布时间:

摘要:我为什么建议你去一线、强二线城市?

green-chameleon-21532-unsplash.jpg

图片来源:unsplash

知乎提问:对于 2019 年高考志愿填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目录:

一、写在最前面

二、我为什么建议你去一线、强二线城市?

三、如何让兴趣爱好科学指导专业选择

四、专业选择入坑避坑指南

写在最前面

马上就是 2019 高考志愿填报了,我特别想把自己知道的关于志愿填报的技巧和心得写出来。去年和前年在湖北做志愿填报咨询志愿者的时候,我去过钟祥一中等几所中学,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填报志愿不知道怎样下手的同学。我觉得写出来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此刻我正在电脑前敲字,在构思怎样让阅历不够丰富的高中生也能掌握科学的志愿填报方法。我不禁想起自己在 2013 年高考结束后的状态。

我生在农村,在高中之前都没有过 QQ 号码,第一个 QQ 号还是我姐给我的。我记得高三那年室友买了个三星的智能手机,有一次我借来打电话,老是用指甲去划屏幕,鼓捣了半天都不会用。封闭的高中生活让我对志愿填报很不适应,我实在不知道从哪下手。我第一次听到专业这个词,第一次认识到大学原来是这样自由。

原谅我思绪纷飞。我的高中母校可能不是特别出色,每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属于凤毛麟角中的凤毛麟角。在我高考的 2013 年,湖南的数学特别难,而我一直对数学很害怕,最终考出了历史的低分。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对于学校毫无概念,都没有比较分数,想着要不填报中南大学吧。搜了搜中南大学最好的几个专业,也不知道这些专业是做什么的,就随手填上去了。记忆深刻的是第一个志愿填的是冶金工程。

好在老天保佑,如果当初就这样填报了,那你现在肯定看不到这篇文章。随后我的一个学长问我分数和填报情况,我和他这么一说,他把我骂了一顿。最后他推荐了华中科技大学,推荐了光电信息工程这个专业。

庆幸的是当时我的分数足够,不然现在可能要读机械工程了,因为填报的第二个专业就是机械工程。虽然本科我一度后悔为何没有选择计算机专业,但也一直庆幸没有读到自己更不喜欢的专业。

此刻反思自己当年的鲁莽,我只能拍断大腿。我仔细回忆当年每一个细节,总结了我当年的心境和鲁莽的原因:

成绩不如人意导致的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真以为大学随便读一读而已

没有掌握足够的填报技巧,想当然地认为没有填报技巧

在进入大学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察觉自己的决定有什么问题。后来在大学遇到的一系列挫折告诉我,这其实和社会阅历、家庭环境、有没有人指导关系很大。

我生在农村家庭,家里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父母、亲戚对我的指导非常有限。我基本上没有出过远门,准确来说是没有出过小县城,对外界的认知基本为零。我很少接触到数码科技,不知道信息检索、信息收集的方式。

表面上问题就是这样的,但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没有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我相信绝大部分高中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高中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一个封闭的塔,在这个塔里你学习到的是老师、家长希望你学到的。你很少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你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很稚嫩。当遇到第一次要自主决定人生的时候,你会觉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第一个门槛。

多少人就是这样进入了一生的坑。我问我身边的同学,当年你是怎样选到这个专业的?

大部分回答都是:随便选的。没有深思熟虑,没有货比三家,就这样随意选择了今后四年甚至一生的生活轨迹。

我现在告诉你你的选择对你今后的影响会有多大。但这绝对不是吓唬,更不是为了让你害怕。我只是阐述这样一个事实,让你对自己的抉择引起足够的重视。

你可能读的是理科,你现在很喜欢生物,你很喜欢花花草草,你觉得学生物的肯定是研究花花草草鸟兽虫鱼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这大多也许是对的,但你不知道的是养小白鼠、养兔子有多臭,把小动物开肠破肚有多惊悚,毕业了找工作有多难。很大一部分学生物的本科生都转行业了。

信息收集不全面是第二个门槛。

国内的很多专业设置得并不合理。很多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此刻你可能无法感受到,但真要遇上了你的感受可能是绝望与悔恨。也许会有人告诉你说他当年也是从别的专业成功转到现在的行业,但那只是个例,你无法忽视的是概率问题。永远不要想象自己是那千分之一,从一开始就做好选择,人生会轻松很多。

「全面」是什么样的概念?就是你收集到的信息有好有坏且都是关键信息。你去大学官网看学校宣传语,一定全是正面的。

以华科为例,你可以试试看这样一大段文字你记得住吗: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 2000 年 5 月 26 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和「985 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 7000 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 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10 大学科门类;设有 99 个本科专业,202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9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7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5 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7 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 44 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 4 个学科进入 A+,A 类学科 14 个,B+ 及以上学科 33 个。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数 8 个。

……

我相信绝大部分高中生看到这样的文字会觉得很高大上,但又不知道讲了啥。我并不是说这些信息是错的,但这些信息是不全面的。全面的信息需要你努力去获取。

我知道很多准大学的同学对信息收集了解不深刻,这里我也提供一些途径:

  • 大学官网:学校概况、师资力量、专业情况

  • 搜索引擎:正面评价、负面评价

  • 父母亲戚老师:评价与期望

  • 毕业的学长学姐:对学校的评价,学校的体验

  • 志愿填报辅助机构:学校、专业之间的比较

当然,你看到的听到的信息不一定真实,需要进一步进行筛选。不偏信偏听是我能给你的最大的忠告。

如果你家庭环境很不错,父母经商,或是父母有很高的文化水平,那么恭喜你,你的父母能给你很大的帮助。他们的视野,不是你的学长学姐,不是我所能比拟的。

像我,只能给你志愿填报技巧一类的帮助,但你的父母也许能够给你人生规划的建议,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如果你身边环境一般,但有表哥表姐混得不错,一定要多去请教。如果和我一样,来自农村,没什么可以请教的对象,那还是好好利用互联网吧。利用得当网络可以成为最好的老师。

说起来现在比我那个时候要好的多,2013 年网络还没现在这样发达和普及,但现在,我相信大部分高中生也都接触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

兴趣爱好是第三个门槛

其实我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到现在都是。我高中很喜欢生物、化学,喜欢语文、英语,讨厌数学、物理,但我选择了一个偏物理的工科专业,说实话读本科的时候我很痛苦。

后来读研究生的时候,本来有机会可以换专业,可我犹疑了。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容易产生依赖性,对未知的恐惧让我不敢迈出那一步。

现在其他人向你介绍填报方法和技巧,或多或少他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思考。他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你都懂。但去年我去给很多准大学同学做义务志愿指导的时候,很多人连专业是什么都不清楚。这些基础的名词、概念,很多人都没有仔细去了解。

先不说你是否有学习了解志愿填报,前面我已经提到过,这是你不够重视的原因。但有一点你是绝对可以掌握的,那就是填报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这点上,任何人都无法帮助你,喜欢什么只有自己清楚知道。但我开头也说了,你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毕竟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题,接触兴趣爱好的时间太少了。这时候也许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到你,比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它能帮助你听懂内心的声音。

明白自己兴趣所在最大的用处其实不是找出自己最热爱的专业。毕竟在苦闷的中学生活中,任何有趣的事情都有可能被过分放大,让你误以为这是你的挚爱。它最大的用处是让你排除那些你讨厌的专业。倘若你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专业选到了机械工程一类的理工科,岂不是要生生郁闷四年。

若你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请一定要多问问自己,以后想要什么。必要的时候使用工具来辅助选择。在这个维度上,身边的人只能引导你选择,做出抉择的终究只能是你自己。

但前提是在你已经获取到了足够多的信息。我会在专业选择的时候进一步阐述到这个问题。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是第四个门槛

有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子承父业,也有的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学一门实用的学科。我师姐当年在选择专业时本想选建筑规划的,但父母一致反对,认为建筑规划需要在工地上奔波,不适合女生,最终我师姐选择了光电信息工程。

如果父母坚持要你选择你不喜欢的专业呢?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有这种困扰。但可能极少数人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我的建议是父母的建议可以听听,但一定要遵循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有冲突可以解决,想办法说服你的父母。

以上总结起来就是:

  • 引起足够重视

  • 全面收集信息

  • 遵从内心愿望

  • 处理家人冲突

我为什么建议你去一线、强二线城市?

说起地域选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直观的感受。每年一到志愿填报时期,很多人都建议填报一线城市,但给出的理由是:经济发达,有发展前景。但你要问其中和大学就读的联系,却又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来。今天我站在自身立场来讨论这个问题,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开门见山地说,我是无比支持去一二线城市就读的。但一来囿于我本人的见识,二来每个人考虑的点、每个家庭的家庭情况不一样,很可能本文所述只适合大多数人。

我所说的每个人考虑的点不一样,主要是考虑到很多家长想让孩子离家近一些。因此您若看到这篇文章,并对文章产生了怀疑,请一定旁加佐证,并提出您的疑问和建议。本文仅作为参考,并非真知灼见。

在阅读下文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或者让孩子去)一二线城市?又或者为什么想留在周边小城市?是基于发展前景还是安全问题考虑?

去陌生的城市读书,对学生自己来说意味者面临陌生的环境,对家长来说意味者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大多数人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是因为选择意味者权衡利弊,要有所得必有所失。

趋利避害,这是动物的本能,人类的天性。因此人总是会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心理。面对去一个全新的城市学习的机会,很多人心下惴惴不安,并企图说服自己:要不还是算了吧,懒得折腾了,就留在本市了。

事实上你在躲避内心的真实想法,企图逃避选择。这就是你问自己为什么想留在本市或为什么想让孩子留在本市,却支吾着回答不出来的原因。

因此对于任何选择问题,一定要理性分析利弊得失,不要觉得麻烦就不思考,特别当你的选择关系到你未来的职业发展甚至人生走向的时候。

城市发展,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这几年非常流行「新一线城市」的说法,在很多文章下一旦涉及城市排行必定招致猛烈的口水攻击。但不可否认,城市排行大局已定。强者恒强,如今人口红利慢慢消失,后来者想要追赶前者只有越来越难。

根据公开资料[1],中国 20-50 岁人口于 2013 年见顶,未来将进入老龄化时期。从区域看,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区域分化突出,城市发展潜力差异巨大。总体上来说,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居榜首,区域中心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表现强劲,东北整体落后。

2019 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前 100 强如下图所示:

微信图片_20190621171135.jpg

纵览榜单,更详细的结论如下:

2019 年深北上广稳居中长期发展潜力榜单前 4 名,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居前十;东部地区有 32 座城市进入前50名,东北地区有超八成城市位于 200 名之后。百强城市以全国 13% 的土地,集聚 50% 的人口,创造约 73% 的 GDP,占全国商品住宅销量的约 62%。深圳占据城市发展潜力榜首,北京、上海、广州紧随其后。

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位列前 10 名;郑州、长沙、西安、济南、合肥等省会城市,厦门、青岛等计划单列市,苏州、东莞、佛山等发达地级市进入前 20 名。省会城市除呼和浩特、银川、西宁、拉萨外均排名前 50。在前 50 名城市中,东部地区多达 32 个,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 6、8、4 个。

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 50 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 8 个,珠三角城市群 4 个,海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各 2 个。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排在 200 名之后的城市占比分别为 4.6%、22%、64.1%;东北地区有 30 座城市位列 200 名之后,占本区域地级单位个数的 83.3%,发展潜力总体靠后。

注意,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清华经管博士后、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说的。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优秀人才选择去一线城市和排名靠前的二线城市发展[2],

2018 年流向一线城市的人才数量占到了总体的 60.8%,选择一线城市发展的职场人仍然占据多数。良禽择木而栖,一线城市作为经济资源聚集地,综合实力强劲,不仅内部人才流动量大,也受到了来自海外和国内其他地区人才的瞩目,自然在人才多样化上占据上风。

北上广深拥有绝对优势,但新一线城市也在分秒必争地赶超,在落户和购房方面向人才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新一线城市发展成为更多职场人的不二选择。

15 个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 杭州、 重庆、 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无锡,已表现出成为人才吸铁石的潜质。

其中杭州、成都和南京三地毋庸置疑地成为了近三年新一线城市中增长最快的人才引流地。海外人才也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些城市。

过去五年中北京和上海始终扮演着海外人才回流的第一站,但是随着各地陆续推出更加优惠便利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一线城市吸引海归人才的霸主地位也开始被成都、南京、大连、杭州、天津等城市动摇,更多海归求职者在布局职业发展时优先「择城」。

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名单中,多数位于一线城市的经济辐射圈。人口结构、政策优惠、发展机会、薪酬激励等因素决定新一线城市的竞争力。

在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位居非一线城市第一,达到 3.9%,也就是说中在杭州工作的领英会员中每一百位中有近四位刚刚在 2018 年成为新杭州人。

成都和南京也达到了 2.8% 和 2.6%,远高于其他城市。流出一线城市后首选杭州作为下一站的职场人占据多数,杭州在人才吸引方面已经远远甩开其他非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多、人才落户难度较小、薪资相对高、生活环境好,城市的综合优势对本地和外地人才均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建议在选择城市时优先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其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无锡等靠前的二线城市,再其次是各省省会二线城市。一来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好,二来大城市可选学校多。

但很多人不以为然。我曾对身边的朋友阐述这一观点,但他不认同。他认为应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城市。我的出发点是对于有选择偏好的人来说,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肯定是不错的决定,但对于大多数在出生地待了十几年的高中生来说,「喜欢」这个词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所以这些建议只能供你参考,并不是唯一标准。真要确定自己喜欢某一座城市,那就勇敢地去吧,没有什么比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更开心的了。

我自身是非常功利的,这和我的生活环境有关。我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小时候父母经常为我的学费发愁,一到开学,父母就要去左邻右舍家里借钱。我学习十分刻苦勤奋,从未让父母担心过。二十多年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一定积极上进、要有自己的一番事业。

为什么我会强烈建议去一线城市上大学?那是因为我自己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在我心里,个人成长、发展前景是排在第一位的。至于什么喜好、环境、气候,我都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如果你更看重这些,大可和我建议的不一样。但我仍然建议你适当考虑城市的发展状况。

最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优先选择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相较于小城市来说有 4 个优势。

  1. 一二线城市新兴产业聚集,重视对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资金投入多,人才虹吸能力强,前沿科技发展较好,基础建设完备,市民素质较高。

    像国内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金融企业,多数集中在上海、北京。而一些传统行业,像汽车制造、机械加工、传统能源等,则主要在二线城市,比如武汉、郑州。

    去一线城市,你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城市活力。事实上,二线城市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比一线城市逊色很多。因此,如果你读计算机、金融、经管这样的专业,我强烈建议你去一线城市。

  2. 一二线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多。大学毕业一般有就业、读研读博深造、自主创业、出国等几条路。

    单单从就业方面看,一二线城市的企业数量多、体量大、招人多,这就意味着你找到好单位的机会更大。在就业时,本地学历认可度更高,更易被本地单位接受。

    像华东地区一些金融企业,毕业季招人时不会去华东、华北以外的地区。另外,从创业角度来看,资本历来集聚在北上广深杭。武汉这样的二线城市甚至都被称为创业「盐碱地」,更别说其他小城市了。

  3. 一二线城市视野更开阔,人际关系更优良。在一线城市,你遇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概率远大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远大于三四线城市。

    尽管我很不想提起,但不得不承认,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比同龄人更早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更早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在每年的就业蓝皮书里,都有统计毕业三年后的学生发展情况,得出结论是农村生源孩子发展普遍要差。

    你若想接触更优秀的人,尽量去一线城市,在那里你的同学大概率会发展得更好。再过几年,这些优秀的同学或许能成为你的人脉。同时,在一线城市,你的眼界会有更大的提升,会有更大更广的抱负,会有更大的概率接触到涉及财经、科技的新兴事物。

  4. 一二线城市薪水更高,教育医疗资源更丰富,有利于自身和下一代的成长。想要在一线城市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融入它。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拿深圳和武汉应届生对比,深圳薪水普遍比武汉高出 2~5k。注意这只是应届生。能发出高薪资的公司经营状况更好,那在好公司大概率你今后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一二线城市更有利于你职业的发展、优良人际关系的构建、视野的开阔和下一代的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更大的压力,更高的消费以及可望不可及的房价。

来自家庭状况一般的孩子首先可能会想到一线城市的消费会不会高到自己或者家里 hold 不住。一般来说大学食堂还比较便宜,像我在武汉学校食堂一个月消费在 600 左右,一线城市学校食堂也不会贵到哪里去。

据我观察,大学里光吃饭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但欲望永远难以满足,网购、恋爱、交友,这些花费才是大头。适当节制你的欲望,把时间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开源节流,都是可以做到的。后面我再写写如何在大学里做好时间管理,如何赚到自己的零花钱。

现在读大学都有政府或者学校的无息贷款,只要申请,大概率没有问题。我在学校的几年学费全是贷款获取的。至于生活费,课余花点时间也还比较容易搞定。因此,家庭状况一般的同学不用太担心消费 hold 不住。

但你可能会想,一线城市房价太高,买不了房我也定居不下来。确实如此。很多人月薪五六千,在一线城市租房两千,消费两千,明明白白的月光族。事实上这涉及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在一线城市,忍受短期的艰难时光,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划算的。

毕竟职业生涯有四十年,财富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房价太高,有很多替代方案,你从一线城市回到二线城市,是比较简单的,但你要从二线去一线城市,相对而言就要付出更多。

无论你是即将进入 985、211,还是进入普通院校、高职高专,我都建议你去一线城市,最不济也要去二线城市。在那里,你将面临最激烈的竞争,人在竞争中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之所以把这篇放在学校、专业选择之前,一是因为我认为城市选择最为重要,二是城市选择与学校专业选择冲突较小,选择好了城市,学校的可选范围就小了。

如何让兴趣爱好科学指导专业选择

专业选择千万条,兴趣爱好第一条!你要真选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生活是真的仰天长叹,以泪洗面的!

首先为了说明专业选择遵从内心愿望的重要性,我来举个栗子。

我一个同学填报志愿的时候,反正也不知道那么多专业是什么,也懒得详细研究,想着高考生物成绩还不错,于是读了生物工程。大学第一年,成绩院系前三名,想转专业,学院不让转!没办法,不喜欢还能怎么办,硬生生重读了一年大一,只为了从生物工程转到生物医学工程。

多么痛的领悟!

很多志愿填报指导文章,给出选择专业的意见时第一条都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这自然是正确且重要的。

但问题是,你真的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吗?你认为的兴趣是你真实的兴趣吗?

这里有几个关于兴趣的常见认知误区:

  • 我对所有专业都不感兴趣

  • 我语文成绩好,我对文学一定很感兴趣

  • 兴趣是一成不变的

  • 我不喜欢物理,我一定要排除所有物理相关理工科专业

  • 我的兴趣只有我自己知道,别人无法得知

  • 兴趣只能自己用心感受,无法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探知

  • 选择专业我只考虑自己的兴趣,其他的因素一概不考虑

最了解自己的人的确是自己。但由于你对自己太熟悉了,每次涉及到自己相关的事情你都是下意识地判断,从没有深入思考这样做的动机,再加上信息收集得不够全面,导致在判断哪个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时,你总觉得「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

除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以外,你还不知道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未来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就更让人苦恼了,如果没有目标,我又怎么知道我要怎样选择呢?

相信我,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而且即使你毫无人生目标,凭借科学的测试方法也可以选择到适合你的大学专业。

对于其他的认知误区,有两个事实需要阐述。第一,兴趣爱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培养的;第二,通过科学的测试可以大致测出你的兴趣爱好,帮助你看清自己,以此辅助决策。

把虚无缥缈的感性问题转变成选择题,其关键就在于这三个测评神器的应用:

  •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

  • MBTI 职业性格测评

  •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 1959 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

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Holland 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1. 社会型:(S)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2. 企业型:(E)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常规型:(C) 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3. 实际型:(R) 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典型职业: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

  4. 调研型:( I )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典型职业: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5. 艺术型:(A) 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典型职业:喜欢的工作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为避免打广告的嫌疑,测评链接就不推荐了,不建议付费测评。

MBTI 职业性格测评

MBTI 职业性格测试是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作为一种对个性的判断和分析,是一个理论模型,从纷繁复杂的个性特征中,归纳提炼出 4 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擅长不同的工作、并且有时不能互相理解。这个工具已经在世界上运用了将近 30 年的时间,夫妻利用它增进融洽、老师学生利用它提高学习、授课效率,青年人利用它选择职业,组织利用它改善人际关系、团队沟通、组织建设、组织诊断等多个方面。在世界五百强中,有 80% 的企业有 MBTI 的应用经验。

同样的,测评链接就不推荐了。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是一种心理测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潜在才能,预测个体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可能达到的成功程度,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内容结构有五大部分:

  • 第一部分为数量关系测验。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从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个角度测查。

  • 第二部分为语言理解与表达。这一部分主要考察应试者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包括词语替换、选词填空、语句表达和阅读理解四种题型。

  • 第三部分为判断推理。这一部分测验应试者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包括事件排序、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和定义判断四种题型。

  • 第四部分为常识判断。这一部分测验应试者的知识面并考察应试者对常见的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引起的后果等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常识判断试题取材范围广泛,要求对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因此应试者平时的知识积累对完成这部分试题十分重要。

  • 第五部分为资料分析。这一部分测验应试者对各种资料(主要是统计资料,包括图表和文字资料)进行准确理解、转换与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应试者在阅读理解图表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观察、指标换算、分析、比较或综合判断等过程,作出符合资料实际情况的结论来。

这三个测评,分别给出你喜欢什么专业、你的性格适合什么专业、你的能力匹配什么专业三个问题的答案。但测评终究是死的,在测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干扰因素。

测评结果可以作为辅助填报的工具,借助它你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但不能作为填报的终极标准。

另外,比起通过测评找到喜欢的专业,更重要的是通过测评筛选出你讨厌的专业,避免踩坑。你若很讨厌某个专业,大概率很难通过培养兴趣来爱上它。

除了测评外,关于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其他的人就很难帮助到你了。如果在测评后依旧无法确定选择什么专业,不妨多问问自己:

  • 我未来想要什么生活?富有竞争性还是闲适散漫?

  • 我拥有哪些过人之处?到哪些专业我会如鱼得水?

  •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商人还是科研工作者?

专业入坑避坑指南

知乎上有个很有趣的问题——国内大学设置的专业里,哪些是很水的?之所以说它有趣,是因为有人翻遍了回答,发现「答案基本涵盖了文理农工商医所有学科门类,连计算机也未能幸免」。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自己专业水?我翻了翻回答,有回答专业所学太杂的,有回答毕业出路窄的,有吐槽毕业薪资低的,还有说学校太差的。

事实上就没有完美的专业。回答者从自身出发,很容易得到片面的结论。对个人来讲,最合适的专业要契合个人兴趣和能力要求,同时也有好的发展前景。

个人兴趣我在前面已经写过了,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你真的懂自己的兴趣爱好吗?利用测评可以评估个人兴趣和能力。那如何来衡量专业的发展前景呢?

咨询身边的学长、老师、亲戚,或者上知乎搜索相关回答,对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会发现很多专业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自己周边的事物很熟悉,但对自身圈子以外的信息了解甚少。

获取别人的建议时,每个人都是基于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作出的评价,其大前提是不一样的,因而无法放到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比较。这就导致你无法知道他的意见到底是事实还是偏见。

而大量数据统计下的结果可以客观衡量专业的发展前景。恰巧就有这样一份报告,统计了每年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就业情况。这就是官方发布的就业蓝皮书。

就业蓝皮书指出,2019 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化学、法学;

黄牌专业包括:心理学、美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物理学,以上专业部分与 2018 年的红黄牌专业相同,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些专业具有持续性。

2019 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

以上专业与 2018 年的绿牌专业相同,属于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需求增长型专业。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629.jpg

从薪资水平上看,2018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收入排名前 50 的专业: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648.jpg微信图片_20190621172719.jpg

毕业半年或许不能说明问题,毕业三年后本科生的薪资水平是什么样的呢?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740.jpg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755.jpg

可见,发展前景较好、薪资水平较高、需求量较大的专业类别主要有:计算机类、金融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交通运输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电气类、建筑类、设计学类、仪器类、电子商务类等。

从就业满意度的角度看,毕业半年的就业满意度排名前 30 的专业为: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821.jpg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833.jpg

毕业三年的本科生主要专业类就业满意度排名为: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851.jpg

在职业方面,满意度最高的前五位职业类

可见,满意度较高的职业要么薪资较高(计算机、电子科学等相关),要么工作稳定、假期较多(教育学),要么专业和职业匹配度较高(律政、公检法等)。

职业发展角度来看,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937.jpg

微信图片_20190621172953.jpg

微信图片_20190621173005.jpg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有利有弊,一方面就业去向明确,另一方面意味者就业面窄。对于本科生,我认为弊大于利。

那在选择具体专业时,我认为只要在个人兴趣内,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都是可以选择的。

主要包括计算机类、金融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交通运输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电气类、建筑类、设计学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类别。选择这样一些需求较大的专业,在毕业择业就业时不会很被动。

比起选择到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选到自己不喜欢、同时发展前景也比较差的专业!那发展前景较差的专业有哪些呢?

收入上看,排名靠后的专业类别有

微信图片_20190621173043.jpg

微信图片_20190621173058.jpg

满意度上看,排名靠后的专业类别有

微信图片_20190621173124.jpg

微信图片_20190621173138.jpg

微信图片_20190621173152.jpg微信图片_20190621173204.jpg

所以,选择专业时要尽量避免的主要有:

生物、材料、环境、化学、历史、采矿、测绘、制造业等专业类别,具体的有根据蓝皮书给出的,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化学、法学;黄牌专业包括:心理学、美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物理学

那是不是这些专业不能选择呢?也不是。这是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来分析的,我认为在选择的时候还应该考虑:

  1. 你如果特别喜欢这一专业,或者与你的理想很匹配,不要管就业率、发展前景这些,在确认你足够了解它之后,直接选择你最喜欢的。比如你想成为物理学家,那就大胆选择物理学吧;

  2. 你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如擅长绘画、表演等,选择你最擅长的;

  3. 选择某些替代性的专业,比如你擅长绘画,你可以尽量选择设计学科而不是美术学;

  4. 就业前景只是针对普通人来分析的。如果你家庭条件很好,大可不必拘泥,抛开这些,选择博雅型教育更加有前景。

  5. 专业选择和学校知名度有很大关系,比如清北的金融和二本的金融就业那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不考虑学校单看专业的意义在于避开发展前景差的行业。更具体的专业选择需要结合学校来看;

  6. 专业选择必须同时考虑:

你渴望得到什么?

你的家庭条件怎么样?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分数能选择的学校层次是什么?

你对这个专业的了解程度怎么样?

那对于家庭条件一般(中产以下)以及中产阶级的孩子,我建议多花点时间思考专业选择,选择一个高势能、有前景的专业将会是一生的幸福源泉。

很多同学可能不是主动选择的化学、历史这样的专业,而是被迫调剂的。这是在志愿填报时没有拉开填报梯度的原因。志愿填报一定要适当控制填报梯度,规避调剂风险。

总而言之,我认为填报计算机、金融、管理学科、电子、通信、设计这样的专业是很稳妥的,未来十年不会变成夕阳行业,而医学、教育这样的学科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也不会缺少需求。

本文转载自“知乎”,作者诸葛冰箱。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诸葛冰箱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诸葛冰箱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高考志愿 | 城市在先,兴趣在后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