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干货分享】儿童数字出版的现状和未来

作者:芥末堆 发布时间:

【干货分享】儿童数字出版的现状和未来

作者:芥末堆 发布时间:

摘要:芥末堆定制活动上海站的【K12 Online&Offline】沙龙活动上邀请到了工程师爸爸CEO李文华、解铃网CEO陆昀、昂立少儿英语总经理栗浩洋、芥末堆特邀作者麦田以及沪江网中小学总经理钱东兴来做精彩分享,芥末堆整理了此次沙龙活动的精彩分享,本篇是由工程师爸爸CEO李文华为大家分享的儿童数字出版的现状和未来,内容整理如下。

【芥末堆注】芥末堆定制活动上海站的【K12 Online&Offline】沙龙活动上邀请到了工程师爸爸CEO李文华、解铃网CEO陆昀、昂立少儿英语总经理栗浩洋、芥末堆特邀作者麦田以及沪江网中小学总经理钱东兴来做精彩分享,芥末堆整理了此次沙龙活动的精彩分享,本篇是由工程师爸爸CEO李文华为大家分享的儿童数字出版的现状和未来,内容整理如下:

儿童数字娱乐出版有一个“童话未来”

今天分享的标题,原来是叫 “数字出版”。后来我在中间加了“娱乐”两个字,想对冲一下在线教育的严肃。因为可能对于孩子来讲,他其实不懂什么叫教育。他来到这个世界,去发现,去学习,而且是怀揣愉悦地在发现和学习。但对家长来讲,他们的内心会有紧张,他可能希望孩子快点学拼音、学汉字、学数学,甚至他会去将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的孩子比较。但是从孩子本身来讲,找寻到让孩子真正产生兴趣到内容才是教育的的本质。因为教育,其实是给予一种学习的兴趣、一种内在的动力。比之以各种方式间接的去强迫他,去要求他,这样的教育才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换言之,对于一个定位在十岁以下的孩子来讲,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素质教育,还有一个重点提的家庭教育。或许这个话题有点游离K12之外,其实定位的这个人群是十岁以下不如说定位的精准用户是家长为主。因为孩子在十岁以下,本质上教育是在影响家长。因为只有影响了家长,家长掌握了教育的方法、资源,他的孩子才能成功受益。

让我们设想一下,未来如果没有大学了,那未来教育是什么?那将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社会化教育,这三者的快速融合。当家庭的、学校的墙、以及社会的开放度,都打通了之后,我们会发现:教育其实是一种资源、方法、互动,是各个方面的一种信息流动和组织方式。它并不局限于墙内和墙外、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

今天我们来谈这个儿童数字娱乐,不由让我想起我原来在盛大的时候,盛大在互动娱乐领先了行业多年,今天其实我借鉴了这个名字“娱乐出版”。详细谈之,就是我们仍旧认为:在线是表现形式的数字化,娱乐其实是要赋予内容以激发孩子兴趣的魔力。那么所谓的出版,是传统的一种过渡,线下纸质的读物、玩具,终究会发展到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而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是未来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谈到未来,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结合让我们这些大人有很多迷茫的地方,但是我们放到一个十岁以下孩子,从他去接触这个世界、以及掌握学习资源来讲,科技的发展绝对是大大提升了教育的效率。iPad上有很多优秀的儿童教育的应用,假若把一个识字App替换成一个识字卡片,两者都摆在桌子上的时候,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iPad会是孩子喜欢的,也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为未来的儿童数字出版起了名字叫“童话未来”。因为它很美好,新科技、新教育 都在涌现。从行业发展来讲,这像童话一样美好。

涌动的儿童数字出版创业潮

工程师爸爸创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工程师爸爸”这个名字很奇特,其实这是2010年的时候我一个个人博客的名字,那时候我在盛大文学负责出版,我女儿四岁。有次同学们聚会,孩子们坐了一圈,全都拿了iPad。我看到后很受触动,觉得这个平台对未来的教育或许是一个很大的推进。举例来说,尤其是对低龄的孩子,其实他的手不能用鼠标,也不能用键盘,但是iPad可以让他进行互动、真正的互动。后来知道在AppStore里确实大量的APP是一群工程师爸爸给自己的小孩创建的,所以博客的名字就叫“工程师爸爸”。

后来一批儿童APP的开发者都会看我这个博客,再后来也因为这个原因促成了我从盛大辞职,去创立“工程师爸爸”这样一个儿童教育APP的品牌。2010年开始到2012年其实是国内儿童数字出版的顶峰时期,儿童APP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两百多家,在这两百多家,现在幸存的应该只有二十几家,这二十几家能生存下来是因为在12年拿到了投资,其他绝大部分已经消亡了。但我个人觉得,他们的消亡并不代表这个方向并无前途,而只为他们是一群开拓者。剩下的这些团队,包括未来尚未入场的,他们会在这条路上重新引发一个高潮。

而目前国内来讲涉猎儿童APP的比较大的公司,比如科大讯飞;比如苹果树——最早的国立儿童图书馆开拓者;魔力小孩——在AppStore获得了长期的推荐;网趣宝贝;Dr.Panda ;宝宝巴士新东方的“多纳学英语”等等。大家可能想不到,单是“汉字”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个这样的APP。

总而言之,平板、大屏幕手机包括智能TV的出现,它赋予了一个可以向孩子提供更多元化、更互动性内容的媒介。从这个角度讲,它可能会快速地取代原来的纸质读物。我持的态度比较乐观,是因为10年我在盛大做电子书时看到了海外在10年的时候已经有电子书的商业化了,只是目前来讲,成本还非常高,尚有一些技术挑战待解决,但设想未来3-5年内,很有可能出现不发光的、彩色的、可完全刷新、频率完全合适的介质,那么儿童数字出版里一个痼疾将得以缓解,家长对于孩子视力的担心的话也会降下来。

儿童数字出版童话里的困境

儿童数字出版行业有两大板块十分关键,第一个是内容。不论是原创,或者代销,或者跟出版社或积累一定资源的平台联合运营,解决内容的来源问题是出版的题中之义。

第二个是终端应用的研发。终端应用其实有很多表现形态,有简单的资源型平台,也有一些互动APP,还有一些比较重型的APP,像是工程师爸爸旗下的一些App,但归纳起来,其实是某一个系列从一个角度去教孩子们学会某些东西。在终端渠道的开拓上来说,11年到12年是苹果主导,到12年底,安卓发展起来,在13年底智能TV也慢慢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智能TV,因为家里的大屏幕有两个主要的受众,一个是老人,另一个是孩子。

而在当下这个领域,我们的确发生了很多困境。

首先是人群受众的独特性,我们今天大多数都提到了K12,但受众定位于10岁以下跟K12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家长对于内容的选择性。家长受应试效应影响比较强,更多的是从有利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有利于素质提高的角度去选择产品的。所以如果一个产品真正让孩子喜欢并且能够让他学到一些东西,那么孩子跟家长在购买的意愿上面是同步的。但同时有个难做的趋势是,家长们正在把内容的选择权部分移交,一旦他信任了某个平台,他会把平台内产品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比方说,我们有一款产品叫“口袋故事”。原本我们认为家长更倾向于选择他所熟悉的诸如“上下五千年”、“西游记”或者“安徒生童话”等作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孩子先去听,孩子听过后发现我很喜欢这个声音 、这个主播或者这里面某个角色,然后告诉妈妈我要买这个故事,于是 妈妈自然毫不犹豫地下单了。显然,这种受众特性跟K12还是有些区别的,那么延伸到商业模式上,我们的困境是究竟怎样摸索确立一个有效的途径去实现所谓的高商业价值。即使互联网能够轻松地积累上千万的用户,但什么东西是可以维持你在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的呢?

其次是的互联网团队和传统出版社之间的龃龉。

如果我们的底蕴是一个技术团队、一个互联网公司或者一个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高管团队,我们是不是可以跟传统出版社结合起来并肩发展、共谋天下?传统的出版业日渐式微,出版社迫切希望转型。而作为一个在内容方面短板的互联网基因团队,他迫切希望拿到内容。看起来双方在战略上有共同点。但从10年到现在,我们尚未看到一个成功融合两者的团队。最大的原因还是传统体制下成长的企业跟互联网基因的团队搭不到一块。诸多的不信任或其他原因,会把团队之间的关系割裂开。再比如技术层面上,在中国发展,内容提供商如果靠卖内容,将面临严重的盗版问题。即使对苹果来讲,虽然越狱的现象比前几年有所改善,但总体付费率还是非常低。教育类的App相当于游戏,只能达到1% 、2%、3%这样一个付费率。再者,我们发现如果几次把孩子托付给iPad,借由一个比较好的应用实现互动,虽然对孩子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孩子由于生理的原因不会长时间对着一个小屏幕呼吸、近距离地互动。还是要还原到有同伴的学习环境,最好还有一定的社交,或者能够走到户外去认识一些东西。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讲,线上的玩具、群体式的学习,应该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点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营。如果说,传统的出版社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平台,他们面临的运营问题是他不懂互联网的运作方式。 比方说,他的时间观总是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他不可能是像互联网7乘24小时支撑。但换做是一个互联网团队来运营,他也会面临很多问题 。

(1)对内容上来讲,做儿童的内容其实是非常精深的。我们看天线宝宝就知道了,那个东西大人并不喜欢但小孩就很喜欢。这说明,儿童的内容其实是非常专业的。如此一来,懂儿童内容的大人团队并不太容易找到。

(2)我们发现其实一个面向十岁以下儿童APP的产品,其实他的受众是家长和小孩两个。那么在运营的过程中,他一方面要取悦家长, 另一方面要取悦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3)因为是在应试教育之外,家长往往带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去判断产品。在运营中,传统互联网一些带有灰色地带或者流氓手段在儿童教育平台根本不行。再者如广告,传统的视频加广告是一种成立的商业模式,但是在儿童这一块是不成立的。如果你希望我把内容全免费掉,就搭一个广告,这是走不通的,没有家长愿意孩子看到的内容上还有广告。由此也给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新科技、新教育、新娱乐

虽困难重重,但总体来讲机遇仍远远大于困境。新科技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它让孩子自发地喜欢上了这个东西,孩子愿意用,我们就能在里面找到突破和创新。这是宏观层面,此外还有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方向。

第一个是“多元互动”。前几年流行点读笔,点读笔是在纸质媒介和科技的互联延伸,它把纸质读物变的可以互动、可以多位一体。但今天点读笔落后了,因为当我拿了一个iPad,我用手指点它一下就可以取代点读笔很多东西。但同时还有一些东西是pad取代不了的,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个叫SkyEVE(天目)的APP,我带孩子到户外去的时候我看到一片树叶、一朵花,因为我不知道这个叫什么花、叫什么树。那怎么办呢?用这个APP对着这个树叶扫描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你对着这个小狗扫描一下它就能告诉你这是什么狗、是什么品种。因此,如果从传感器的角度来讲,能够做到更多的识别、更大的云端数据驱动,我们可能赋予孩子去认知、去感知的空间就极大地扩大了。我带孩子去公园玩的过程就不只是简单的玩了。他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感知实物,同时又借助虚拟的数据和内容支撑获取知识,这个兴趣比原来翻本书肯定高很多。此外,多元互动也可以体现在pad屏幕、TV屏幕,甚至投影屏幕上。从使用效果来讲也会有很多的空间,也是一种多元互动。

另外,第二个的话是“儿童社区”。我女儿现在8岁,小学三年级。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大多开始使用微信。每次到了周末,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群里喊大家去哪里玩,然后约定好了去哪里玩。这是最简单的儿童社区。也许00后这一代的孩子是用微信长大的,所以他们对于互联网信息流动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其实是围绕着家庭的一些需求去创造能够把娱乐学习生活各方面结合起来的空间。如此一来,儿童社群将是一个随时随地的、符合移动互联网特性的无限空间。

第三个是“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其实是某种在线的增强,我今天在图书上看到一个小火车,我可能对着它一拍,然后在iPad就可以展开一部影片或者一种模型。再如“玩中学”等游戏式体验此处按住不表。

第四个是“数据驱动”。举例来说,“工程师爸爸”现在知道上海 、北京和广州这几个城市孩子们晚上是什么时候睡觉的。因为当我们“口袋故事”的流量掉下去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孩子睡觉了。由此来说原先无法接触到的儿童行为数据,依靠现在的数据驱动便可得到了。同时这些数据也能帮助儿童产品研发真正从感性变成科学。

以上,我们再谈谈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Oculus头盔。它能带来完全4D 立体化的体验。这个头盔的出现带来了一个理念的变化:不再需要屏幕,就如课堂不再需要一个面对面的老师。它代表了背后不尽的想象空间。

再如动视Skylanders系列,这是一款“借助实体智能玩具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入虚拟游戏世界”的游戏。游戏配套的智能玩具卖了12亿,设想未来随着蓝牙技术、WIFI、多核电磁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可穿戴式的设备发展,诸如此类的智能构建、虚拟联结将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或者举例QQ研发的小Q机器人,科大讯飞的开机熊宝都代表了未来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语音识别等等技术发展趋势。

最终来讲,为了孩子,为了社会公益,我们尽力构建一个健康的互联网,包括内容健康、原创、本土;符合孩子天性的更立体多元化的交互方式。以及为孩子的领航人——家长,提供资源指导、信息筛选等等… 愿我们以这些方向为夙愿去努力,那么儿童数字娱乐出版的童话未来必将不远。

【推荐阅读】

【干货分享】K12产品的设计逻辑

【干货分享】线下教培的线上发展要不走寻常路

【干货分享】用不耍流氓的精神做线上线下教育的跨越

【干货分享】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小学之路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干货分享】儿童数字出版的现状和未来 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