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读中专的人,没资格谈未来”

作者:有间大学 发布时间:

“读中专的人,没资格谈未来”

作者:有间大学 发布时间:

摘要:从分配工作,到“尴尬无奈”。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635.jpg

不久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的一位新生称因为自然卷,被学校要求开证明,自证没有违反中学生不准染发烫发的仪容规定。

这位同学在医院表示没有相关发质检测项目之后,只能跑到厦门美发美容化妆品行业协会开了仅此一份的特殊证明。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441.jpg

医院表明,自然卷的证明我也开不了。图/微博@澎湃新闻

自然卷证明虽然后来被校方解释为传达要求时发生了错误,但这些年来,学校要求同学们开的奇葩证明确实不少,五花八门的吐槽也让人日渐审美疲劳。

先放下欢乐向的吐槽,小新同学今天想和你聊聊新闻发生的背景——中专。

中专的存在,尴尬又无奈

中等专业学校,更为人熟悉的名字是“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以“2年学习+1年实习”的模式,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科目,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导向。

至于经常被混淆的职高,与中专属于同等学力,属于中等职业教育。除了档案存放地、派遣地等行政操作上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毕业生的导向。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527.jpg

上中专,其实学的就是技术。图/图虫创意

中专毕业生一般直接就业,或者通过“3+2”继续转往大专学习,而职高毕业生可以通过各种考试方式进入大学(当然,正如小新在之前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能不能考上就是另一回事了)。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目前共有普通中专3322所,比上年减少24所,招生241.93万人,比上年减少4.31万人。

中专教育的疲态尽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中专,曾经是人人争破头的神仙学校

回到最初的起点,中专也是有过威风八面的黄金时代的。

中专诞生于1951年,当年,国家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制,将其划分成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医药及其他中等专业学校三类。

在恢复高考至1997年的二十年间,中专学生毕业时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通常是派往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自动获得国家干部身份,国家也经常出台政策鼓励初中毕业生选择中专。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558.jpg
读完中专,工作有了,身份也有了。

在红利的诱惑下,中专成为大多数县城和农村家庭的首选。初中成绩最优秀的那群学生,才有机会到中专进修学业。成绩排行榜上靠后的同学,就只能依次上高中、技校、职高了。在那个年代,中专班上有个中考状元,一点也不稀奇。

但是,当我们梦回199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市场化,中专毕业生工作不再包分配之时。

丢失了按指标分配而来的生源,又面临因大学扩招潮而更受青睐的普通高中的“抢食”,职业学校只能卸下政策的庇护,按照市场法则来吸引学生。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635.jpg

南通市中等学校咨询会上,中专学校的咨询摊位依然络绎不绝。图/图虫创意

城市职业学校由于设施较好、政策到位,招生情况相对乐观。但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职业学校就只能以行政手段来“强行招生”,比如将市区职业学校排除在县级初中的宣讲计划之外、将入读本县职业学校的学生数量与初中校长的绩效挂钩等。

在这种近乎封闭的招生生态中,中专面临着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生源质量低导致的学校风气差等问题。

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读中专的学生,要么不够聪明,要么生活条件一般。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713.jpg

中专热血故事,可能多是传说

垫底也能考上东京大学、保安逆袭考入北大……吃瓜群众总是对谷底反弹的热血故事寄予浓厚的兴趣。以中专为底色的奋斗故事,虽少但有。

比如来自山西的刘文辉,在美术中专毕业后到玻璃厂工作,之后决心考大学,在海外任职高管,之后又辞职回国创业,以38岁“高龄”二战考入中国美院的研究生,将做出中国最好的斗拱作为自己的愿望,现在已经和多家国家级博物馆开展合作。  

但我们不难发现,改变刘文辉命运轨迹的,不是那段短短的中专经历,而是接下来一系列跃过阶层、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的勤勤勉勉的学习。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737.jpg

当年只有中专学历的刘文辉,还是下定决心要考大学。图/澎湃新闻

这就意味着,从中专到硕士,中专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起点相距大概有十万七千里。

演员马伊琍也曾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在可以选择读正规中学的情况下,选择专业艺校中专并不是好选择”,因为越走越宽的艺术道路背后,需要扎实的文化基础支撑,若然“弃文从艺,终将留下无尽遗憾”。

由此可见,中专教育的问题,是从基础的教学内容就决定的。残缺的知识框架,造就的也是“不完全”的人才。

在追求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对中专生来说,热血都是别人的,冷眼才是要被迫承受的;成功都是别人的,寂寞才是永恒的。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809.jpg

“弃文从艺,终将留下无尽遗憾”。图/微博@马伊琍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中专生(或他们的家长)心中都有个学历升级梦。能从中专生变成个大学生,过年亲戚聚会面上也有光。理论上说来,中专学生获得大专/大学文凭的方式有好几种:

统招升学:普通高考,和普通高中学生正面battle,胜出概率极低;单招考试:以“3+x(语数英+综合专业课)”为考核形式,相对比较适合中专学生;自考升学、网络教育、成人高考、电大等:形式自由,但学历含金量堪忧。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834.jpg

对于一个成绩不够理想的初中毕业生来说,要获得理想文凭要经历一大波复杂且风险未知的操作,何不复读一年,从中考成绩开始为考大学铺路?

毕竟,中考的对手量级与高考相比,还是残存一点点胜利的希望的。

但这条路,可能也会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大旗下渐渐走向闭塞了。早前,陕西宝鸡市教育局颁布了“中考复读禁令”。

为了确保省考指标普职比6:4任务圆满完成,该教育局“紧急通知”,禁止全市所有公、民办初中学校、普通高中、校外培训机构严禁招收初三复读生。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919.jpg

图/微博@新浪新闻

大锤落下,宝鸡这届初三学生的求学道路算是被官方定型了。

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战略要求,需要引导同学入读中专、职高、技校这三校,类似的复读禁令也许很快成为常态。

中专生翻盘,不能只甩锅给学生自己

中专生与那些学习相似专业、通过高中-大学路径获得聘用的同事一样,都值得同样的尊重。

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他们是地位平等的劳动者。在书本里学知识与在实践中攒经验,是不同的发展方式。谁能走得更远,是由底层素质而非学历背景决定的。

但是与自身努力同样重要的,是改变社会根深蒂固的认知。 

微信图片_20190906082953.jpg

在当下的网络世界里,大家一提到“中专”二字,都会不约而同地先给自己戴上“防暴头盔”,先行声明自己“不是歧视”,然后开始谴责“只是中专毕业的人,都是xxx”,一副自己公平公正,仅以事实作为评判标准的姿态。

但是,这句话听起来不就正是温和版的“我不是针对你”吗?如果真的不是在歧视,又何必将别人的学历夹杂在对其人品性格的评价中?先声明自己非歧视,岂不是在此地无银三百两?

让我们承认吧,中专生受歧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虽说“读个差高中不如读个好中专”听起来很有道理,去接受低质量的理论教育,不如稳打稳扎学习新技能。

但家长和同学们一旦有得选,大部分还是会选择听起来更高端的普通高中。        

微信图片_20190906083041.jpg

而真正要有的环境和氛围是,对学课本知识没兴趣的人,应当有选择其他道路的权利。让他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只遵循自己的内心,而不因为被世俗眼光评判而做出后悔的选择。

要逆转社会大众对中专生的印象,不是仅靠政府出台政策将成绩不佳的初中生推进中专校门就可以完成的。要让中专生的未来看起来是一池活水,而不是一堵黑墙。

没解决好“未来”的事情,怎么能让人“现在”就敢去读中专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隋浩然,编辑秋裤,排版mushroom,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有间大学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有间大学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读中专的人,没资格谈未来”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