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互联网语言学习产品(一)互联网教育产品散谈

作者:森歌巴乐 发布时间:

互联网语言学习产品(一)互联网教育产品散谈

作者:森歌巴乐 发布时间: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力量推动下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一度略显沉寂的在线教育市场也再次升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VC和互联网巨头将目光重新投向了这个历来被认为是最难以改造的领域。引领浪潮的可汗学院等诸多国外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正在空前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国内,新浪、网易公开课、腾讯微讲堂,以及各垂直领域内站点陆续推出的类似服务虽都还在布局和探索的起步阶段.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力量推动下出现了颠覆性的变革,一度略显沉寂的在线教育市场也再次升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VC和互联网巨头将目光重新投向了这个历来被认为是最难以改造的领域。引领浪潮的可汗学院等诸多国外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正在空前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国内,新浪、网易公开课、腾讯微讲堂,以及各垂直领域内站点陆续推出的类似服务虽都还在布局和探索的起步阶段,但成长速度十分迅猛,发展潜力也不容低估。

教育是一个庞大而抽象的概念,在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创新形式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常拿其它行业来和教育作参照,最常见的例子便是电商。比如人们往往认为新东方学校和新东方在线的关系,就几乎等同于苏宁实体店和苏宁易购的关系,认为多贝、传课网这样的产品,就几乎等同于教育领域的淘宝、天猫。客观来说,这样的比喻不无道理,至少在用户支付手段(都可以借助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工具)和商家提供商品的途径(对实体电商来说是物流配送,对教育电商来说是教学工具)上,二者的变化很类似,发展历程可以借鉴。然而,本质的不同在于,你无论在苏宁实体店还是在苏宁易购,无论在京东还是淘宝买一台iPad,差别仅仅在于价格和交易的过程,而到手的产品本身还是一样的,而教育电商改变的则远不仅仅是交易的过程,而更是产品本身。新东方学校和新东方在线各自能提供的课程服务,虽是一个牌子,但就像iMac和iPad一样,仅是具备一部分可以相互替代的功能而已,事实上完完全全是两个东西,其操作方式和使用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如何更全面地描述互联网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变革呢?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三个层面:商务模式、授课模式和学习模式。任何的互联网教育产品,都是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面,沿着各自的方向,进行组合创新。

商务模式的变革,实际上发生在教育的外围,和其它行业相通,包括B2B、B2C、C2C各种类型。十多年前,李如彬开发出Ejiajiao网上师资匹配系统并推向家教中介市场,正是凭借这现在来看还很表层的信息化优势,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圈占了北京近80%的市场份额,为学大教育后来的转型、扩张、上市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然而,单纯商务模式的变革,并不触及教学活动本身,在教学模式上,学大一对一模式的创新点集中在了线下,而线上却没能取得过突破,长期积累下来的企业文化仍是传统培训机构的属性。虽然IT出身的创始团队一直希望在互联网项目上有所作为,融资上市后迫于扩张需求更是大量烧钱在产品技术上,但种种当时无法把控的原因影响了部门协调,大多来自IT行业的人才尽管能力上没问题,却缺乏对教育行业的深入了解,在这个本身利润就很薄的摊子上套用互联网企业发展方式,最终败走麦城,留下沉重教训。

授课模式的变革,则是将传统教学中最核心的授课环节移植到互联网上,包括录播、直播两大类,录播课程具备集中优秀师资的质量优势、不受时空限制的功能优势、资源反复利用的成本优势,代价是以牺牲现场互动的体验和因材施教的针对性;直播课程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但除了打破地域限制外,对录播课程的其它优势则难以比拟。以专攻远程教育的正保为例,从2000年朱正东打造中华会计网校到今年3月推出教育开放平台,录播长期占据着主流,而形式上更接近面授的直播,更多是作为辅助和补充而存在。授课模式的变革,将优质的课程资源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形式推向了更广的范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形态。日趋成熟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激发着人们对革命性产品的探索欲望。不是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一定要靠讲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互联网为教育带来最深远的变革应该是:真正有望实现将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学习模式的变革,是最贴近本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诞生的E-learning产品,是将学习作为要解决的核心诉求。具体而言,这个层面的变革又可分为人机互动(PC时代学习工具软件的互联网化,将内容更新、用户行为记录分析等模块由端转移到云)和人人互动(包含信息传播、问答、资料分享等功能中一种或几种的SNS学习社区)两条脉络,它们是信息时代独有的学习形态,但它们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传统的授课模式之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配合的共存关系。当今在互联网和教育的交叉领域内奋战的人们不断探索的主题,正是从这种共存关系中寻求一个足够合适的平衡点。

下面将以国内外一些典型产品作为探讨案例,结合上述三个层面,对这看着既热闹又迷糊的互联网教育乱局做一点注解阐释。

教育培训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很早就开始有互联网元素的渗入了。以2004年上线的培训通和2005年上线的神州培训网为代表的课程营销平台,起到的便是“不改变产品本身,只改变商业模式”的作用(虽然现在也分销线上产品,但主要收入仍是依靠价格相对较高的线下培训机构的返点提成)。从形式上看,这种网站有点像卖课程的网店,但实质上它只是营销平台,而很难担当起交易的任务。

对比一下搜购实物的情形,我们逛网店时一旦发现了自己想要的产品,经过查阅信息、比价、商议后,便可直接下单进入购买流程,这时网店的角色便由展品货架变成了交易柜台。相反,我们在找到看上去适合自己的课程时,所留下的,仅仅是自己的购买意向和一个联系方式,距离最终签单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互联网在教育电商中起到的作用通常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步骤,依旧要由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接手,回到电话约访、接访的传统渠道中。也就是说,网络只是部分改变了通过广告、地面推广等宣传方式,吸引潜在客户来电或到访咨询的过程,增加了一条通过网络和潜在客户取得联络的途径。

那么难道后面的环节不能也跟着改变吗?若能将整个过程都集中到线上,减少销售人员工作量,就可以节约大量成本,降低课程售价,提高品质和竞争力。何乐而不为呢?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会强调一个原因:教育培训企业普遍不懂IT,看不到在这上面的投入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提升。是的,尤其是对众多小型公司而言,这确实可算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课程,作为一种价格不低的非标准化服务产品,很难套用实体电商的在线销售模式。

一门课程不是一本书、一件衣服、一台电器,没有ISBN、标准尺码和产品型号,虽然也有众多响当当的机构“品牌”,但各地分校各个老师各期开课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若不亲自感受一下,只凭网上的图文介绍(就算基本属实),客户几乎无法判定这门课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这个买课的流程,与其说像“淘宝”选购,不如说像“搜房”寻租——查到貌似合适的房源后,总要去实地看看,与中介或房东谈谈的。最终的交易环节通常还是线下完成,一份亲笔签字的纸质合同拿到手里,还是比对着一份电子文本点击确认,心理上感觉靠谱点。

(二)第九课堂、5课网

不过话说回来,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精神就在于打破常规,一种商业模式在现有情形下不可行,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行。在什么情形下课程有可能会成为人们接受在网上交易的商品呢?试想,偶尔我们会发现一件或者新奇好玩、或者功效特殊的小商品,单价很便宜,周围又没见过什么与之类似的东西,这种情形下,一部分人就可能抱着尝鲜心态选择购买。那么,倘若这件小商品不是实物,而是一门新颖别致的小课程呢?

顺着这个思路,便可以追溯到Skillshare的源起,在国内,北京的第九课堂、上海的5课网(原91师徒网)等一些线上组织线下授课的C2C平台,正是在实践这种模式。

为什么特别提到了地域?因为上课是在线下,内容不是刚需,课程不是像传统培训那样可以连续多堂甚至全日制的,所以这种模式一开始只有在北京上海这样人口规模大而交通又比较发达、知识密集、人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度相对高的一线城市才更有可行性。

做刚需还是做长尾,是人们在谈到这类平台时经常争论的问题,而争论的焦点更多是在供求的角度,做刚需人们会更愿意付费,但做得人也多,并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做长尾是进入蓝海,但人们为此付费的习惯还没培养起来,各有利弊。然而究竟要从哪类起步,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平台本身的商业模式属性,是C2C,还是B2C。

K12、考研、公务员、外语、职业培训等刚需课程,正如前面提到的,像租房,大多时候,一买就是几十个课时,动辄上百课时,一次性花费通常要成千上万,就好比租房不是住酒店,不可能一天一天算,因此人们在选择时要慎重得多。换言之,人们虽然认为有必要花钱购买,但要买谁的却不是轻易就能定下来的。若单看价格而不考虑商品性质,还可以联想到家电的交易。为什么当年淘宝就没和电器巨头唱对手戏,玩什么真假价格战呢?因为淘宝是C2C,而买一件很重要的、价值不菲的商品,客户会更看重品质保障。再往前追溯到线下交易时代,人们买小件会去集贸市场,但买大件还是倾向于去大型商家,为了省心,为了放心。同理,在选择以K12、考研辅导为代表的这些“刚需”课程时,B2C有天然优势。在这片红海中, C2C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但要培养起用户消费习惯和对平台品牌的忠诚度,目前来看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然而,更大的市场永远有更大的诱惑,将那些需要一次大批量购买的刚需课程交易挪到线上,纵有千难万阻,也总有人想做。

有些课程是“大路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去试听一下并不算麻烦,然而更多课程却不是。像一些全日制的培训,大量依赖外地生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课程顾问(也就是销售人员)要说服客户在还没“看货”,还不知道最终买不买的情况下就大老远地跑来“体验”,而这个花费谁来买单呢?教育培训不是搞房地产的,一笔买卖没有几十万上百万,不可能自己掏钱组织个类似“免费旅游看房团”的“试听团”。而客户还不知道商品怎么样,单听一面之词,也很难下定决心去“试听”,于是很多就没有下文了。倘若可以在网上模拟出一个真实上课的场景,让客户如置身现场般亲自听一听老师的课,像面对面似的聊一聊,尽管和最终效果还是会有所差别,但至少可以了解得更直观些了。如果课程确实给力,那么这样无论对客户还是对商家,都节约了达成交易的时间和成本。

嗯,看上去很美,其实也早有人在尝试。当初YY教育还叫“YY教育培训“的时侯,曾将重点放在吸引线下教育机构的入驻上,用的就是类似的理论。方式日益趋同,成本越来越高,转化率越来越低,便捷性和选择性差,如此种种制约,使体验式销售深陷困境。而基于YY语音软件的课堂,貌似能提供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

各个细分领域的不少知名机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驻过这个平台,可是大多也就只是“进驻”了而已,一年多过去了,也没怎么能有效地利用起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工具。为什么呢?

众说纷纭,有拿用户体验说事的,有拿运营能力说事的,有拿商业基因说事的。拋个问题,这种号称能模拟真实课堂的工具,是否确能达到与真实课堂接近或相当的效果?

这个问题引发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如果不能,那就无法替代掉客户去实地试听的过程,如果能,那么既然能替代掉实地“试听”,是不是就有可能连实地上课的全程都替代了呢?

事实证明,线下机构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互联网带来的变革,绝不仅仅会冲击到商业模式这个表层,传统教育培训中最核心的授课环节,正在面临创业者和跨界巨头的新一轮挑战。

(三)多贝网

既然扯到了YY教育,不妨先谈一谈多贝。创新工场孕育的多贝属于那种典型的一句话就能说清的创业项目,而YY背负多重属性,里面的水就深得多了,二者虽看起来不乏共同点,但本质上仍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

多贝,简单说就是给公开课搭建的C2C平台。从内容的主题分布和运营的商业理念来看,和前面提到的第九课堂、5课网没什么差别。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将授课环节转到了线上。

与其它在线授课平台相比,多贝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不使用客户端,无需下载安装,操作简单,而且能将授课界面直接嵌入合作机构的网页中。

教室同步录像,能还原包括现场互动在内的课堂原貌,便于链接分享;

白板使用普遍,加载率远高于其它平台,接近100%,用户体验良好;

绑定注册,降低门槛,借助新浪微博、人人网这些主流社交平台的使用习惯来增强用户粘性;

真正的C2C,用户角色只剩讲师与学员两种,讲师入驻、课程发布、收费结算完全摆脱了机构限制;

主要形态是讲座式,以每节而不是以每门或每个月为课程单位,虽也有相互关联的系列课程,但每节都可以独立来听;

目前仍以培育市场为运营重心,网站主推的多是免费讲座,对收费课抽取10%的佣金。

多贝运营至今,很少大张旗鼓地与机构合作过,即使像创新工场、智联招聘、速途网、四海商舟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受邀做过的一些主题讲座,形式上也更接近于个人分享。今年9月,多贝和新东方旗下的留学社区"留留学网"进行了首次相对深入的合作,将互动播放插件嵌入到留留学的公开课页面中,不必跳转即可实现语音交流、白板演示、举手发言、文字沟通、录像回放等功能。这种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擅长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天空,但多贝显然比能力天空更重视自己的“主场”。这很好理解,新项目做强自己平台的意愿,通常都会胜过单纯依托技术为别人的网站提供实现某种功能的解决方案。尽管这意味着冒更大风险,活下来的几率更低,但在当今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已很少有人能做到既有一流的技术,又有像早期的百度那样足够的耐性了。

(四)YY教育

回头来说YY教育。不久前YY教育首页又进行了最新一次改版,可算是完成了脱胎换骨,单从新页面只能看出YY教育现在做的是怎样一件事,却已完全看不清一路走来的印迹了。

2011年暑期至今,是在线教育产品重登舞台的又一轮狂潮,这轮狂潮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2011年10月,2012年3月,2012年7月,2012年9月。不只是YY教育,前面谈到的多贝、正保开放平台、后面将提到的传课网、安博旗下孕而未生的博乐网,以及一些垂直领域的在线教学产品,迭代和运营的重大变革,时间几乎都集中在这几个节点附近。

比照前面对多贝的介绍,几乎在每个维度上,YY教育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YY教育最重要的依托是语音客户端,虽然目前网页版也已投入使用,但性能还很不稳定。欢聚时代(以前的华多,即多玩游戏网的运营商)旗下的YY,最初是一款为网游团队作战而生的产品,凭借多玩社区深耕基础和不卡不掉不延迟的技术优势,一路PK挟先发之势的iSpeak、新浪UCtalk,后起的AK,以及网游巨头的盛大EzTalk、网易CC,在抗衡腾讯QTalk中也至今未落下风。眼下,正在抹淡游戏出身的欢聚时代,试图从在线教育领域复制曾经的辉煌,尽管这一步跨越远不像之前从游戏到娱乐那么顺顺当当。

授课基于客户端,也就意味着用户必须跳出网页,意味着使用YY教学的机构对用户行为的跟踪、引导和控制无法按照网站运营的常规模式进行,而必须依靠YY环境独有的一套规则。而这套从游戏、娱乐等原生公会衍生过来的“规则”,教育行业内的大多工作人员并不熟悉。

作为一款称得上是“豪华版”的产品,YY不仅拥有白板,还拥有上麦名片、一对多视频、桌面分享等一系列应用插件,但实际使用率并不很高。不免让人想起当年各地教育机构兴建多媒体教室,直到如今,除了放映幻灯片辅助教学外,其它炫酷功能被老师真正用到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室就是教室,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中心,固然是进步的象征,但却不能喧宾夺主,就如实体学校不能只比拼硬件建设一样,更重要的,永远是将最关键的一两个功能做到最好。

除了插件多外,YY还有一个优势在于每个教室内同时能容纳的人数。这个优势对举办大型讲座很有意义,对一般授课则是大材小用了,人数过多必然以弱化互动效果为代价,若用户难有与讲师互动的机会,那除了能模拟现场感觉以外,功用上和听录播课程的差别就不大了。

YY不支持全程录像,自带的功能只有录音。而若不与白板课件和公屏互动结合起来,单听录音很难还原现场效果。这一点,不是技术上做不了,而是理念上,YY教育一直极力推崇的就是刻意强调现场互动效果的在线教学,如果录下来再放那不就和视频公开课一样了么?YY课程市场运作了已有一段时间,也的确卖出了一些签单,但距离撼动传统网校的目标还太远,原因之一就是过于强调在线教学与录播课程的对立。长远来看,一个绝对去除了录播,全程都采用在线授课的产品,从性价比上是很难与包含录播模块在内的竞争产品相匹敌的。

由于已经在游戏和娱乐领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并建构了一套完备而闭合的生态系统,旨在引领“富集通讯”时代,打造新型社交平台的YY不依赖与其它平台帐号的绑定,它的想法是:用户可以不用微博,在YY的平台上也能关注别人并拥有粉丝;用户可以不用微信,在YY手机版上早实现了多媒体对讲的大部分功能;用户甚至可以不用QQ,YY本就是功能齐备的IM软件并且在群聊方面能让任何人都比QQ会员拥有更尊贵的体验……但问题在于,如何让游戏和娱乐领域之外的用户尝试并最终认可这些想法呢?最新的YY5.0版本似乎向QTalk借鉴了某些元素,着眼于场景的拓展,比如为教育频道专门定制了更加“去娱乐化”的模板,力求能让新用户更容易适应。新版本在早已习惯了旧版的YY粉丝群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YY圈内与圈外的用户在使用偏好和取向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要想靠同一款产品通吃各界,还有太多的环节需要耐心去打磨。

商业模式上YY更不同于多贝,它从来就不是在线教育的C2C,而是B2C。YY课程市场上交易的主体是学员和机构,而不是学员和讲师。当然这里的机构并非指法律意义上的机构,而是指由教育企业、教育网站、学校社团或YY平台用户群体自发组织运营的所谓“公会”,虽然理论上一个老师也可以开一个公会,但就像一个人也可以开一个公司一样,相比团队,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不易。

引导公会进行公司化管理是YY的创举,使它将实体教育培训企业的运作模式复制到了虚拟世界。公会管理的体系化、制度化程度足以令外人惊叹。然而就在同时,实体教育培训企业的问题也随之被复制了过来。最根本的,就是机构和讲师之间的博弈,也即以OW(频道所有者)为首的管理团队与所属频道签约讲师之间的博弈。这种矛盾一次次引发公会的冲突、分裂、重组,却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化解。以外语频道为例,每当有新公会组建时,圈内其它机构的“资深外交人员”常会随口问到这么句话:“你们是从哪里分出来的?”

从最早一批外语教学公会LF、EH到今天仍在运营的千百个频道,YY公会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兴衰史。处理不好机构和讲师之间矛盾的公会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无论虚拟还是现实世界都是如此,惟有适应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YY虽也曾借讲座之力聚集人气,但当人气做起来之后,为寻求将用户规模优势变现的途径,已将运营重点转移到了“一次性批量购买”的成套课程上,以各种形式鼓励引导各主要公会开设收费课程,并承诺在年内不收取平台使用费。经过从7月到9月的过渡期,YY教育的转型变局基本收官,现在的样子,更像纯做在线教学的传课网了。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时,传课的客户端KK也进行了升级,新出的2.0版本中添加了“频道”功能,反倒更像YY。

这两个正在相向而行的产品,原本是在两条路上,YY教育频道是一个包含授课功能的语音社区,而传课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的在线授课平台,登录进去除了讲课听课,没有别的事干。

再用现实中的例子来打个比方。传课网运营的是虚拟的教室, YY教育运营的是虚拟的校园。

假如你是学生,想象一下多数商业培训机构中教室的感觉,周围没有校园,孤零零存在着,你来这里就是为了听课,下课后顶多向老师提点问题,和同学聊几句,然后就离开了。教室唯一的意义就是学习的场所。

但校园不一样,你通常不是赶在正式上课前才来,每天你都先经过校门口,可能会碰到老师或同学,会和他们招呼寒暄,你可能会早早地进入教室,但老师还没来,你也不一定直接就进入学习状态,可能会参与到一些同学正在进行的游戏中,或者就某个话题和同桌闲侃一番。课间你可能会去听校园广播电台的节目,课后也可能不会马上走,而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的,学习生活,校园是能容纳下完整学习生活的社区。

YY教育里成熟的频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社区,而传课不是,这就是二者质的区别。

若论商业模式,现今的在线教育平台运营商还没有谁堪称赢家,但若单以社区运营论成败,那么YY教育算是成功的,这不在于其宣称的500家教学机构,50000堂网络公开课,600万月活跃用户,而在于成功缔造了一个能够被用户群体自我维系的生态系统,很大一批忠实用户会像挂QQ、刷微博一样习惯了每天一上网就登录进这个环境里,校门口、广场、教室、自习室、办公室、交流区、公寓、校园电台、K歌大厅……YY教育频道的学员很多都不只是在这里上课,而是将这里当成了网上的家园。

这种模式,无疑能聚集起更高的人气,可却未必值得其它平台效仿。在YY官方不断力推下仍然表现平平的课程市场,难免引发人们的另一个疑问:平台热闹,转化乏力,这不和新浪微博有点神似吗?但YY已几乎没有选择,面对咄咄逼人的腾讯QTtalk,只能一面据守优势背水决战,一面创新模式摸索出路。

而传课网面对的局面却没有这么混杂。借鉴其它产品的长处以改进自身,无可厚非,但成功地借鉴往往很难。对一个创业公司而言,逆势而上,做加法来借鉴,通常不是明智的决断。

YY做教育,并呈现出这种社区化的形式,最初不是什么刻意的选择,而是顺势而为的结果。一年多以前,在YY教育培训这个版面还没设立的时候,以教学为主题的频道在这个平台上就已存在了近三年,几乎与YY语音软件的历史一样“悠久”,有的频道已发展到相当成熟,常规时段就能达到两三千人同时在线。YY只是给这些频道划分出了“教育培训”这么个新类别而已。“频道”这个东西,本和教育无关,是从游戏娱乐里移植过来的概念,对于一个根本没有过这方面基因的新产品来说,刻意仿效似无必要。

随后,为了提升影响力,让自己显得更专业,YY开始游说机构入驻,重点是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等一批在线教学品牌商家,以及大耳朵英语、普特英语等一些影响力较大但运营模式单一的学习门户。后者与YY平台上固有的公会优势互补,结合形成了几个更具竞争力的频道,而前者终究与YY过于复杂化的环境和倡导的模式存在冲突,基本无所作为。学而思网校做了做样子就把频道丢在了一边,新东方在线凭借最响亮的牌子,虽然一直排位还算不错,但也只是靠志愿者撑着。教育商家总是追求看得见的效益的,很难会乐意在这个看不太懂的社区里有更多投入,更何况还可能蕴藏着潜在的威胁。

当YY的运营重点转移到课程市场之前,这种威胁不仅来自于授课模式上直播与录播的对立,更来自于免费对收费的冲击。

YY教学平台最初成型的基础,得益于四个领域内“元老级”教学频道的内容积累:外语、软件、网络营销(最初主要是SEO教学)、艺术(最初主要是广播剧教学)。其中外语频道规模最为庞大,形成了最鲜明的以免费为主导的特征。

不懂这个圈子的人们不明白,免费能形成多大的规模,造成多大的影响力?讲师上课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免费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吗?

想想盛大投资前的榕树下、红袖添香等那批原创文学网站吧,当年在这里创作根本没有直接的收入,而网站却成功完成了作者群、作品和读者群的原始积累。首创于起点的VIP在线收费阅读也只是在本已存在的供需基础上打造了商业链条。能成为优秀作者的人首先是要有创作和展现的欲望,为他们订制的商业模式不过是顺风点火,而绝非凭空臆造。最早最活跃的一批入驻免费教学平台的明星讲师,亦然如此。

打网游能挣钱固然更好,但不挣钱也照样有人打网游。这谁都理解。

但另一点却不是谁都能理解的了:任何在大多人眼里看来是正事的东西,也总会被一部分人视为游戏。尽管这样的人所占比例要小得多,但当数以亿计的网民聚集起来时,极小的比例也可能会意味着一个可观的数字。

传统教育培训业就像传统出版业一样,锁住了太多人的梦想。

当初众多的教育类频道能在YY平台上自发地成长起来并发展壮大,正是对这个梦想的释放。

这条道路,不是一个从开始就规划好商业模式的典型创业项目所能学来的,也没必要去学。

后起的传课网有自己的基因,若能利用好,同样有机会。

(五)传课网

其实几家在线教学平台的先后差不了多少,YY教育培训虽从去年暑期就开始造势,但真正发力已是10月。而多贝网、博乐网和传课网也都是10月注册公司,从起步至今刚好一年。

传课网的构架包括三部分:一款集成了IM、课件播放和在线支付功能的KK客户端软件,一个可进行直播或转播的网络教室,和一个C2C的课程交易系统。换言之,YY教育暑期才打造的“课程市场”,其实更早前传课网就已做出来了,而且由于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于教学,没有娱乐模型的包袱,不用考虑固有用户的习惯,UI设计上直接走简约路线。

由于没有用户积累,运营方面最初是线上与线下推广相结合的模式,第一个市场切入点选择了K12领域,后来扩展到英语和IT互联网。

2012年3月28日,也就是YY教育培训改名“YY教育”向专业化转型的同一天,第一家在传课网平台上进行教学的原生机构鼎学教育正式注册成立。此后,北京艾迪学院、学而思网校、以及YY上起家的利为汇等机构陆续入驻,但也仅是作为布局,并未推出多少课程。

4月28日,KK客户端发布新版本,完善了一系列专为教学定制的交互功能,通过优化教学控制栏,使讲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意切换模式,切换学员查看列表界面,用起来更容易上手。6月15日,传课网完成了上线以来的最大改版,新增三大模块,使学员可以按分类筛选课程,讲师可以自由与机构互选签约,并可以上传本地视频,从而兼具了传统的录播课程和YY主打的在线实时互动两方面功能。

7月31日,YY课程市场试运营一个月后,传课网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在北京宣布完成A轮投资交易。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原因归结为它有可能使讲师越过教育机构的盘剥,直接面向学生提供授课服务。

实质上传课也是一种B2C,平台上的主体也是学校、老师、学生三方,而不是师生双方。老师不是像多贝那样直接就能开课,而是要像在YY上建频道那样先开个虚拟的“学校”。不同之处在于如前面说过的,传课的“学校”更像是培训机构,只有“教室”,没有别的。这里就存在着一个矛盾,如果真的“使讲师越过教育机构的盘剥”,也就意味着“学校”里除了老师外不宜再有纯从事管理的人员,既然这样,那“学校”这一层存在的意义不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吗?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传课里绝少有YY教育里那样规模庞大组织健全的“公会”,多数所谓“学校”,其实就是一个老师单干。

9月以来,传课改版,KK升级,似是尝试像做“频道”那样运营“学校”,但这条路怕是难走得通。

而另一条虽也艰难的路,倒是更值得尝试的,就是与新东方在线这类主流网校进行深度合作。

孙畅掌舵的新东方在线,技术上一直走的是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并重的道路,在这样的机构看来,倘若不打算自行开发语音教学客户端的话,也许传课KK是个比YY更合适的工具。

其实无论线下教育培训机构也好,网校也好,当初进驻YY,就像进驻微博一样,更主要是考虑它作为辅助营销手段的作用,而不是像YY期望的直接用这个工具来授课。

所以当后来发现营销作用好像没有夸张的那么大时,他们对此就没有太多兴趣了。

前面说过,直播与录播的对立,免费对收费的冲击,是传统网校顾忌的两大要点。在这两个要点上,传课和YY微妙差别使传统网校与之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有了更大的可能。

第一点,传课并没有像YY那样将直播和录播对立起来,传课的课程列表中,二者兼而有之;

第二点,传课从开始就将收费模式的购买交易流程设为默认,即使免费课也是按0元购买。

这意味着传课对用户群的引导与传统网校在大方向上有更多契合点。虽然前景还扑朔迷离,但至少从最近合作的口语风暴活动来看,传课与新东方在线尝试了将各自的帐号进行打通,这已是其它平台与课程供应商之间很难达到的合作深度了。

(六)正保开放平台

垂涎课程开放平台这块市场蛋糕的当然不只有创业者,在这个教育与互联网两大朝阳产业的交叉领域,任何商机都注定会吸引到上市巨头的关注。

就在多贝、传课、YY先后进行改版的2012年3月,领军远程教育的正保强势推出了自己开放平台,安博旗下的博乐网更新了占位页,并开启了网络认证渠道。

俞敏洪很早就说过“谁把网络这一块做好了,谁就是新东方最大的对手。”新东方早在2000年就和联想推出了新东方在线,但在历经数次调整后,在线和新东方实体学校仍然分属不同系统,难有默契。在线教育虽可以盈利,但比起各地实体学校,营收贡献却相形见绌。尽管背靠教育界最大的航母,运营新东方在线的迅程公司却难以担当起互联网行业的一流角色。

正保和弘成则是将全部身家押在了网络上。弘成从提供技术支撑的角度切入,主攻高等教育,并通过101网校分羹K12市场。而正保则更直接地面对用户,主攻职业教育,并通过建立一系列网校站群横向拓展领域。

本文开篇就已提到,教育是一个庞大而抽象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以不同形式面对不同人群的教育,是不能用同一个模型去套用的。千遍一律的套路无法在更大范围里复制中华会计网校、法律教育网的成功。

一家切入教育的公司最可能成功的有两条路,要么将教育横向细分为具体的小类,深挖其中一种或有限的几种,要么将教育纵向切分为不同的环节,将其中某个环节对应的层面展开。

既然想涵盖最广的门类,而自身又无力在每个小类都做出足够好的产品,正保只能选择后者,在整个链条中选择了开放平台这个网络时代最底层的环节。

这个思路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2005年,从图书音像起家的当当网拓宽领域,开通时尚百货,各类商品统统上架,并于2009年正式推出了招商平台,历史如出一辙。但自身兼任最大商家的“平台”,终究难以赶上天猫那样纯粹平台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既做商家又做平台,将两种本质不同的利益诉求摆布妥帖,谈何容易?

(七)博乐网

安博倒是没有这层顾虑。这家硅谷孕育的公司虽然早就有很强的IT属性,但却一直还没有推出过自己的网上品牌。

技术、资本和良好的政府关系是安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长期与用户直接距离过远,前方战线太广,在细分市场中缺乏绝对竞争力也是其避不开的发展制约,一系列并购未能从根本上提升品牌影响力。这种形势下,安博寄望于“整合”,将互联网作为第二个10年的战略核心,意图搭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平台。拖了一年的博乐网,就是其整合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由于逾期未能上线,只能从作为配套社区的教师联盟论坛和7月初上线的测试版看出当初规划的轮廓。博乐网可算是多贝和第九课堂的结合体,既做线上也做线下,教师发布课程时可以选择线上授课还是线下授课。在线上授课方面,也是和传课那样,既做直播也做录播,

课程内容涵盖领域更是空前广泛。此外,进军移动互联网和SNS社区也是这个号称将教学、娱乐、交流集于一体的云平台的目标,作为安博和思科共同投资的项目,构想可谓空前宏大。

但一切都只是图景而已。没曾上线的产品,总有无穷的变数。

(八)直播课堂

早在去年就已被培生集团收购的环球天下,仍是互联网教育中不可小视的一支力量。在以YY教育为代表的一些开放平台上,环球雅思的名师出现频率尤其高。虽然除了广州分校外,环球雅思并没有开办频道,只是以其它形式与一些公会有过合作,但直播互动这种授课模式屡次的良好收效,显然引起了环球官方更多的关注。

2012年8月,环球英语网校推出了自己的直播课堂。单从功能上看,这个直播课堂与同类产品相比可算非常简陋。然而从用法上看,专业教学机构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环球并没有滥用直播,而是有选择地将其设置在雅思口语、听力、考前预测几个最能让互动见效的环节,通过对实际考场的模拟,使之成为了融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类似的产品很快扩展到其它教育热门领域。2012年9月,公务员考试界的华图网校也推出了直播课堂,同样主攻考前讲练强化。实际上,这种单靠助教和学员互动的形态还并不真正等同于“直播”,但比起之前刻板的模式,确实称得上是一大进步。

(九)微课

尽管直播课程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大的潮流之一,录播也还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录播课程的领域,同样也有诸多创新,其中锋芒正锐的便是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微课。

微课模式,简言之就是将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分解为一系列可以单独提取的学习点,将对每个学习点的讲解录制成短时间的视频片段,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按需购买使用。

这种授课模式主要适合用作辅导。辅导不同于新课,学生学过的内容,没掌握好的通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识点。而传统网校课程多是要求一次性大批量购买,可能无形中向用户捆绑销售着很大一部分根本不需要的内容。并且在使用的时候,通常像线下那样每堂课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可以手动进退、暂停、重放,操作上也极为不便,庞大的文件更不适合移动端。

针对这些问题,微课的解决方案得到普遍认同。在外语教学领域,环球网校推出了雅思微课,海词推出了“微课堂”;在公务员考试辅导领域,华图网校继续跟进推出“微课程”;在IT教学领域,创业项目博览网尝试了支持用户录制上传的微课;在K12课辅领域,除了引领微课创新并借助社交网络来整合强化运营的微课网以外,传统网校也开始将这类模式纳入到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像学而思网校推出的“专题课”就是如此。

微课,只是在这个“微”时代兴起的概念,本身没有太大的技术门槛。一旦这种商业模式被证明可行,拥有强大师资的教育培训巨头很容易跟进,最终决胜的关键还是要比拼内容质量。

互联网企业若单纯依靠微课模式,要想进入被传统教育产业所覆盖的刚需课程领域,无疑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十)几分钟网

那如果像第九课堂、多贝那样,重点放在被商业性培训机构忽略的知识传播和技能分享上,从挖掘用户潜在的长尾需求入手呢?杭州的几分钟网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角度,以微视频来展现生活百科。

广义上的公众教育,一直是国内最大的缺环。致力于这项事业的主体,需要承载更多的社会使命,但却往往不能凭借自身之力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尽管有诸如根据用户观看记录进行针对性信息推送、在尽量不妨碍观看体验的前提下插入软广等一些可以探索的途径,几分钟网也还是难以在短期内具备自我供血的能力。目前只能先以平台聚集用户,再以用户规模和技术经验为依托,开展为企业制作形象宣传和产品展示短片等服务,借助“副业”支撑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于需求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培训,做长尾确实更适合互联网企业,但这片蓝海却未必更适合从零开始的创业者。

(十一)微讲堂

“比如一个男孩子第一次到女朋友家里作客的时候,‘岳母’说‘一块儿来包饺子吧’。这个男孩子在家没做过饭,当时就手足无措,不知道饺子皮怎么擀,饺子馅怎么和。这时候你也许会觉得,如果网上有这样一个平台能教你如何包饺子的话,也许就能解了燃眉之急了。”

不同于书本上的某个学科总能划分为有限的知识点,生活百科所涵盖的知识点是不计其数的。上面这段话试图阐释的理念和几分钟网的主旨恰有几分类似,而演讲人刘畅以此来说明的则是一个虽在去年年底就已上线但至今还算是在试验中的平台。

这个至今依然很低调的名叫“微讲堂”的平台,出品方是腾讯。

这个至今已汇集了100多名签约讲师,发布了106个系列500多节课程的微讲堂,关注的不是考点和答案,而是真正的拿来用的知识和经验。它所做的是将这些知识和经验通过免费视频的形式传达给更多网民,“让知识没有围墙”,并网聚社会的力量,不仅邀请知名人士,也邀请各领域的草根达人来演播室参与讲座录制,旨在“让天下没有被埋没的才能”。

相比于新浪、网易在做的公开课,微讲堂除了在时间上体现“微”的特点外,内容上更注重原创,风格上近于网络版的“百家讲坛”,以人格魅力而不是按知识体系来组织系列节目,并以高投入为保障,制作堪比电视的专业级精品视频,更好地激发受众观看学习的兴趣。

从大范围来看,微讲堂也属于MOOC接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的衍生形式。开放课程在世界上早已不是新生产物,最近一波互联网教育浪潮中,人们对这方面的探讨也是最多的,相关文章到处可见,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近年“微”概念的流行,最初大概是源自于微博。孤注一掷的新浪顺着这条“微”思路打造过几十款“微”产品,无非是寄望沿着这个传播力最大的社交媒体脉络做活几个更实的点。从这个角度考虑,运营上一直借力微博的新浪公开课,日后由开放教育突入更需互动的教学范畴,让社交属性发挥更大的功用,似乎也很有可能。

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终归还是媒体,教学平台却不需要开放教育那样外向的媒体属性。

前面讲到YY和传课网时就用到过新浪微博作类比,虽然YY和新浪微博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处境却有点神似。大杂烩的新浪微博,目前也很难在某个垂直领域成功地推一项迎合某种具体需求的实用服务。而在这个间隙,一些远远与新浪微博不在一个量级上的垂直领域类似产品也已在迅速崛起。

比如粉笔网,比如雪地社区。

(十二)粉笔网

授课模式的变革,归根结底是教研工作的命题。互联网所做的就像搭建基础设施,可以研究怎么打造更先进的教室,怎么制作更好用的教具。而互联网企业若主攻课程本身,替代教师去想课到底怎么上,就成了以短搏长,喧宾夺主了。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早已成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活动,课堂以外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被改变。

那些不以替代为目的,只是被设计用来润泽教育链条中某些环节的轻型产品,倘若运营得好,也有机会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粉笔网给人的感觉,很像是新浪微博和百度文库的结合体。

如果没有色调差别,粉笔网的web界面几乎就像旧版新浪微博的一套模板,移动端也一样。

这个平台上的角色主要只有老师和学生两种。其余一小部分机构和专题的公众帐号,作用也等同于一个归纳能力较强的“老师”。

老师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发布信息,创制资料,与学生互动。

学生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关注老师,下载资料,与老师互动。

这和微博上明星与粉丝的关系如出一辙,但微博上二者间的互动名存实亡了。以明星和营销大号为代表的一方成了自媒体,而互动实际上主要只存在于在粉丝与粉丝之间。

粉笔网上线第一天发布的第一条微博上面写的第一句话是:“考研的同学,想过可以@任汝芬本尊吗?”当时,粉笔网上已经入驻了359位经过实名认证的各界权威讲师。

名师大多都有微博,在粉笔网上@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也许一开始想强调的是,在这里能够就自己所学习的领域与名师实现真正的互动。这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名师必须真正拿出一定时间登录这个网站运营自己的帐号(这点至少在初期粉笔网用心引导下还算不错),二是名师的粉丝还没有达到太大的根本顾不过来的数量级(这点就和运营目标不好协调了)。否则,尽管这里话题的范围比大杂烩的微博窄些,学生和名师互动的效果也难有质的提升。如果运营成功的话,粉笔网起到的作用,确切来说,最有可能的是:争取到名师更多的时间,将其由微博上的社会自媒体转变为粉笔网上的垂直自媒体。

当然,由于专攻教育,粉笔网在相关功能上比微博做了一些优化,在发布接口除了正常图文表情外,还加强了对公式、题目、资料的特殊支持。并资料下载方面提供不但远胜于微盘,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百度文库的功能。针对版权受限、排列混乱、收取积分、获取麻烦等弊端,粉笔网通过支持在线原创、PDF直接作为长微博预览、对注册用户不设下载限制并支持手机离线下载,按收藏排序并按48个领域进行更细致的规整等优势吸引学生。这些创举,对新浪共享、百度文库、豆丁、专业门户论坛等文档下载站点的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

粉笔网正式上线半个月后,借教师节之机,百度文库宣布推出全国认证教师计划,给认证教师像微博加V那样冠以特殊标识,并大打版权牌鼓励原创文档。与此同时,一些细分领域内有影响力的网站也相继加入到认证教师的争夺中。

不过这对粉笔网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说明自己的方向还是被业内看好的。做轻型产品不像做视频那样烧钱,船小好掉头,日后在商业模式上也留有了更多的应变时间和回旋余地。

(十三)雪地社区

2012年8月27日,几乎就在粉笔网web版高调上线的同时,另一个虽还不为众人所知但也极具潜力的轻型产品——雪地社区也发布了V1.0版本。

两个产品的移动端也都已开发完毕,进入上线前的最后测试阶段。

雪地社区看上去也很像微博。粉笔主题色是粉红,而雪地是蓝色。

两个产品的功能设计没有质的差别,而运营就完全是两个思路了。

虽然形式上像微博,但雪地构建社交网络的思路更像人人,不,更像人人的前身——校内。

这并不是指雪地面对的用户群体和校内网一样,相反,这个平台主要面对的用户群体是家长

这是指,雪地的社交网络类型像校内网一样,是强关系、弱内容型的对等社区。

微博是典型的弱关系、强内容型社区,我们关注的人,很多和自己之前并没有现实中的任何关系,我们刷微博,固然也有一部分社交目的,但更多地是作为接收和传播内容信息的途径。

而雪地像校内网那样,是反过来的,彼此在这个社区里相互结识,通常是因为彼此的孩子是同龄、同城、同校。通过查找就读过、正在就读、准备考某所学校的孩子的家长,标记自己孩子读过、在读和想读的学校,还可以找到自己孩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校友的家长。

微博是典型的不对等社区,虽然形式上对每个用户角色的定义没有差别,但发展到成熟阶段总会分化成自媒体属性的明星型、受众属性的粉丝型以及影响力和行为模式居中的过渡型。

而雪地社区里家长与家长的角色通常是对等的,都是将这个平台作为互动交流工具的用户。

说起来好像一段绕口令,但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产品。学而思在多年办校和运营e度论坛的基础上推出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社区,对学生家长关注点的把握可称得上是独具匠心了。

(十四)爱班网

雪地并不是唯一引入家长这个主体的教育社区。在同一时期的宁波,爱班网以另一种形式,将家长这个角色请入了与老师学生同台的社交网络。

爱班网外在形式上像校内网,但以课群为互动的基础,并由老师统一管理,因而它所营造的环境不像校内那样偏重生活,而偏重以班级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模型接近于被称为教育版Facebook的Edmodo,教学互动管理平台。

结合国情增设家长帐号,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以积极的形式与之互动提供了方便,这是爱班网与Edmodo以及国内其它教学管理平台相比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如此一来社区便由老师、学生、家长三个主体组成,各自的角色、权限和操作有明显区别。首先只有老师才能建立课群,并向学生和对应的家长发放邀请码,后两者均需凭邀请码才能注册加入到课群中,确保社区环境与实际班级的严格对应。在课群里,各主体之间除了可以进行普通SNS社区那样进行信息互动外,还支持在线管理作业与测试、编制教学日程安排、共享教学资源、发放勋章奖励等班级功能。

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多数家长观念仍较保守,对于爱班网在运营初期主打的中小学市场,家长是否放心让自己的孩子长时间接触互联网,是很多创业公司都面临的疑问。让家长参与其中也许是个值得尝试的办法,但如何将这一行为引入双向互动的积极状态,避免重蹈家校串联片面“监督”的覆辙,使家长放心的同时也尽量让学生和老师舒心,这分寸的把握可是很微妙的。

较之相对封闭的基础教育,高校、职校甚至商业培训中心也都是爱班网今后可能进入的市场。虽然教学管理系统领域早有以弘成为代表的一些拥有技术和政府资源优势的老牌商家在做,但爱班网与之并不属于直接竞争对手,二者间本质的区别在于在搭建和运营上,爱班网是以“班”为核心,而传统教学管理平台都是以“校”为统领。

这并不简单是层级的差别,而是性质的不同。“班”是对应于“家”的具体社区概念,同班所有人之间通常都是认识的;“校”则是含有明显“官方”意味的抽象组织概念,通常同校大部分人都只认识群体中的一小部分。“爱班”能像“爱家”一样在脑海中形成现实的情景,而“爱校”则像“爱国”一样是以荣誉感和种种信条为表征的心理意识。

也正因此,如果爱班网的产品理念传达成功的话,在这里能找到应该是一种真正的社区感觉,而当今各地由校方统一推行的交互性官网纵使功能再完备,用户在上面也只能像登录gov站点上的“便民服务平台”、“学籍管理系统”那样,仅仅作为一个冷冰冰的工具来用而已。

虽然当前的体制下,前者要取代后者几乎不可能,但共存并占稳一块市场还是有希望的。

(十五)语言学习产品

前面说的,多是不涉及具体科目属性的创新应用。最后这部分,将语言学习产品单划一类做个综述。语言教育是最为特殊的分支之一,互联网产品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具革命性的。由于其中涉及的各种创新产品错综复杂,此处限于篇幅,只粗略素描它们的体系脉络,以后的文章中再重点将一些代表性产品分拆开来进行评述。

语言(注意是“语言”,不是“语言学”)学习不同于任何的“学科”学习,或说语言根本就不是“学科”。任何学科都是用语言来描述知识,表达思维,而不是用语言来呈现语言本身。与其将语言课程与历史、数学等文理学科归为一类,不如说它更像游泳、驾驶等某项技能。除了知识体系的搭建与掌握,逻辑思维的塑造与锻炼,更重要的是语言习惯的培育和养成。教学这个在常规学科中贯穿始终的环节,在语言学习的历程中不断被淡化。随着计算机辅助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语境缺失这个对一般人而言最大的阻碍,越来越有望得以被排除。

二十年前,始创于巴黎的欧佳龙(Auralog)经过五年的漫长研发,推出了第一款内建语音识别技术的外语学习软件。而它日后最强大的对手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前身Fairfield也在同年成立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小城哈里森堡(Harrisonburg)。两家同是源自语音实验室的公司巅峰对决的序幕从此拉开。语音识别技术应用的突破性进展使高精度的人机互动成为可能。这预示着像我们今天很多书本附带的那种只是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多媒体化”的所谓“学习软件”将不再是主流,真正的革命性学习产品呼之欲出。

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原应大有可为的国产软件业,从很早就开始陷于困境。九十年代中期,外语学习方面的背单词软件便已出现,但直到新近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重赋生机前,近二十年的升级迭代都是小步挪动。国内受教育体制和市场机制双重束缚的教育软件产业,与国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随后的互联网初兴之际,传统语言教育出版商家英孚推出了第一套网络英语课程English Town,并开始与苹果公司合作,共同研发运行于Mac系统上的互动教学软件。

1998年,欧佳龙发布了著名语言学习产品Tell me more,并全力投入美国市场,拉开战局。Fairfield则凭借自主发明的沉浸式强化训练法(Dynamic Immersion Method)独树一帜。Tell me more、Rosetta Stone之所以能像唱盘时代的Linguaphone、Pimsleur一样享誉世界,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远不仅仅是一套软件,而更是一个学习流派、一类学习模式、一种学习理念的代表。课程固然存在极高的可复制性,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本身却无法抄袭。事实上在互联网世界,尤其在一个版权意识匮乏的互联网世界里,一切都可能被盗版。来自声同网的统计资料分别列出过国内外的经典多语系列教材和软件各自包含的语种版本,其中国外最著名的品牌课程都能在网盘或BT上找到免费的破解分享(当然通常不是最新版)。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发者就无法生存了,因为他们传播的实际上是技术包装的创新学习理念,铺天盖地的拙劣仿效从反面昭示着市场对这理念的接纳和对这些伟大产品领军地位的默认。

同一时期的国内,网络已开始掀起第一波热潮。线下教学中,逆向法、疯狂英语、新东方的各大品牌流派也都蓬勃兴起。但当时极低的电脑网络普及率,以及教学和技术交集内的人才空白,决定了在两条道路上各自飞速前行的IT和教育行业虽然彼此都看到了结合的前景,相互间却很难有借力的机会。

2000年,挥师南下入驻上海广州的新东方,马不停蹄地进军软件领域,成立北京明日东方科技有限公司。随后IT和教育行业最令世人瞩目的两大巨头,联想和新东方合作成立北京联东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旧版的新东方在线,并在线下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推动下,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但起初的做法仅是将线下课程搬到网上,缺乏互动,也没有社区基础。相比于业绩急速攀升的实体分校,这种在线模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直陷在发展的瓶颈期。

与此同时,欧佳龙和Fairfield在改进语音纠错技术、优化视觉互动体验的基础上,也通过各自的方式相继跨入互联网时代。Tell me more在线版通过更及时更完善的用户行为记录分析,为学习者量身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在对历史的复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外顶级教育系统基因的差异,那时已清晰显现出来了。

一句话:那时我们搬到网上去的还是现实中的课堂,而他们搬上去的是已经会互动的软件了。

无论Tell me more的魔鬼语音还是Rosetta Stone的全程沉浸,最初都是立足于技术驱动下的人机互动研究,是在先改变学习理念的前提下,探索与线下授课形式迥异的全新教法。

历史没有对错,国内的环境下,大多人学外语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当时只能选择我们那条路。

尝试过Rosetta Stone的同胞都会知道,这套产品虽然模式新颖,但级别定得较浅,以V3版本为例,别说大多语种只发布了三个级别,即使将全部五级都学完,从语法语汇的涵盖上,从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也还算不上多高的水平。Rosetta Stone的意义,不在于能帮你通过雅思托福GRE,而在于你如果真正按照它的要求沉浸强化训练足够的时间,就可以培育起在传统的外语“教”与“学”中也许永远无法养成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可能会让你受益终生。

可国人要中考、要高考、要考级、要考研、要出国、要面试,没时间,也没那个闲情逸致去养成什么习惯。

不是没有变革者想换个思路做过,而是此情此景下,以别的方式还没有谁能做到相当的规模。

不同模式在不同国家发展的强弱之势不同,但开放市场没有绝对的壁垒,迟早总会出现碰撞。

2005年,欧佳龙在北京成立分公司,统领大中华区的市场运营。英孚在上海建立旗舰中心,力推以iLab为支撑,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Efekta系统。同年3月,新东方在线全面重组,建立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站改为现用域名,开始大刀阔斧地调整,将产品、技术和运营团队的注意力往提高交互性的方向上集中。之后的三年里,在“运营平台化,体验互动化,产品模块化”的思路引导下,新东方在线的产品开始逐渐做出感觉,语音识别、问题检索、考试引擎等一系列功能的开发成功,使人机交互的灵活性得到加强,但在与社区运营的结合方面,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人人互动属性还没得以显著的体现。

2006年,新东方上市的同期,Fairfield最终将公司名称定为罗塞塔石碑,开始新一轮扩张。2007年,罗塞塔石碑通过授权北京智科通为国内的软件总代理,以音意兼译的“如师通”作为产品中文名,向国内市场引入互动式和沉浸式学习的概念,可恰逢盗版满天飞的BT电骡极盛时代,营销也没能很好地对接国人需求,此次进军基本无功而返。这并未影响罗塞塔石碑的全球化进程,在美洲和欧洲市场它的优势地位依然巩固,并于2009年4月成功上市。

在这个时期,web2.0互动平台开始爆发。与国内以新东方在线为代表的网站将“英语角”搬到线上不同,西方人显然更青睐与以自己所学语种为母语的人互助学习(Language Exchange)的模式。爱拓奇(italki)、Lang-8、Learn10、SharedTalk、Palabea等众多语言学习社交网络在这个时期相继涌现,卷入到新的一波以互联网力量拉平世界的浪潮中。

互助形式更适用于已有基础的学习者之间进行练习。若是初学者,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完全依赖一个不会我们母语,又没受过相关训练的人,从开始就用他的母语去讲述他的母语。而如果网站在入门阶段能提供像如师通软件那样经过科学编制的课程,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再相应增多与学友的交流,这样就等于将人机互动的软件和人人互动的社区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一个兼有标准化专业课程和个性化自由会话两方面功能的新型平台。

这便是摩卡语言社区(Livemocha)的设计思路。虽然因课程“太像”如师通而屡受非议,但这种结合的创新意义却无可否定。

教学的障碍能得以解决,可互助学习在供求关系上还存在问题。各国政治经济地位不同造成语言地位实际不平等,各国网民对其它语言的学习需求很难在量级上形成平衡。为解决这个问题,爱拓奇、摩卡等网站引入了由认证讲师开设收费课程的商业模式,以赚钱来吸引更多“热门语种”的母语者加入到“远程外教”的行列中。

这种C2C商业模式被证明是可行的,但在中国市场很难受到广泛认可,多数学生虽对与老外进行交流感兴趣,可一说到付费上课,还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声称有“专业认证”的正牌机构讲师。用户消费取向的差别,国外机构本土化营销的乏力,再加上网络和支付系统对接的不畅,给国际性互联网外教平台进入国内造成了天然障碍,从而给51Talk、121Speak等国内的B2C纯商业性外教平台留出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不同于YY、沪江CCTalk那样依托客户端运营的语音社区,这些外教平台,无论C2C还是B2C,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语音软件,通常是借助Skype这类点对点语聊工具进行教学与沟通。这比较适合一对一的“纯课堂”商业模式,但通用工具和自己的网站没有相通的帐号系统,也就意味着基于语音的同步互动与网络社区的异步互动是割裂开的,不会真正形成将学习和交流融为一体的开放语音社区。

2010年iPad的发布,强力推动了语言学习产品研发向移动端的扩展。随着利用碎片时间“微学习”风潮的兴起,专攻背词查词这类简单实用功能的轻型产品有了比PC时代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源于单机软件的金山词霸、生于互联网的网易有道、海词、英来网、教育机构旗下的新东方在线、老牌外语门户中的沪江、可可网等都已在这片新兴市场积极布局,专为移动应用而生的云词、拓词、课堂外词场等创业团队更是全力打磨自己的产品,以求从这个同质化竞争激烈、用户体验重要性空前提升的时代变局中杀出重围。

一度在互联网领域落后于欧佳龙和摩卡的罗塞塔石碑现也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寻求新的支点,一方面通过推出Totale Companion、Totale Studio HD辅助应用以延伸产品线,一方面通过收购Gogolingo等创新网站以切入更广泛的市场,特别是最能让沉浸式学习发挥功效的儿童和青少年语言教育市场。而在中国,沉浸式儿童语言教育的“线下版”——瑞思、贝乐首倡的学科英语正逐渐与传统的泡泡少儿系列产品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种原本在国内应试教育土壤下不被看好的模式随着“培优国际化”和“留学低龄化”的社会观念演变焕发出新的生机。最近,新东方宣布携手之前曾与贝乐、中视希望进行过课程授权合作的麦格希 (McGraw-Hill)集团,合作完成迈格森新产品的研发,在青少年市场上与泡泡、优能系列的传统教学产品双管齐下。双方还准备同步推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无缝对接,并使家长也可以访问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情况。

在线上线下学习结合方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移动社区成为今年互联网教育界热议的焦点。已上线的项目中,上海的酷伴网、新东方的倍学口语等很多产品都在进行着创新尝试。

回顾二十年历程,当今最令人振奋的是,无论创业者还是大公司所做的,都比从前任何时候更重视产品本身。而“重教学,轻产品”是长期以来我们和欧美同类行业相比最大的差别。

也许我们不愿承认,但多数人过去确实曾误认为,培养出一流的老师、一流的程序员、一流的营销……将他们聚在一起,就应该能在这个交叉行业中成就一流的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最后,借用孙畅去年年底就新东方在线与剑桥合作开发混合式教学产品一事接受i美股访谈时说过的话来作总结,“技术对于网络教育公司来说是个问题,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工程师和设备,而是如何将技术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真正按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技术方面的人不难找,老师也不难找,难找的是既懂课程设计又能做产品的人。如果能把产品规划好了,老师是可以标准化培养的。懂教学的老师不懂互联网,做互联网的又不懂教材,培训行业缺少跨界的课程设计人才。”这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必须要面对的现状。

所幸,我们已经看到了变革的曙光。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互联网语言学习产品(一)互联网教育产品散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