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当疫情带来了恐慌和歧视,孩子可以从中学会什么?

作者:陆以沁 发布时间:

当疫情带来了恐慌和歧视,孩子可以从中学会什么?

作者:陆以沁 发布时间:

摘要:“我对现在黄祸这类话迅速复燃感到警惕又担忧。”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46.24.png

* 来源:外滩教育,作者:陆以沁,编辑:Tina

距离立春,已经过去了5天。

春天代表着温暖与希望,但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似乎还未从2019年的寒冬中走出。 

仍处于危急关头的疫情,魔幻现实般的新闻报道,让公众们在接近一个多月的恐惧、感动、悲愤、欣慰、焦虑中翻来覆去、身心俱疲。 

与此同时,随着海外病例的增多以及流言的甚嚣尘上,部分人对病毒的恐惧,逐渐转移为对中国人、亚洲人的排挤,甚至公开发表歧视华人的言论。 

而身处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亚裔,更是直接面对着路人的侧目、侮辱,甚至面临人身攻击的风险。 

一名外籍教师最近和家人从中国回到了澳洲,他在推特上写道: 

“我太太是中国人。我的孩子长得像妈妈。我对现在黄祸这类话迅速复燃感到警惕又担忧。” 

他还在接受报刊收集时表示,很难想象他才一岁、四岁的孩子如何面对网络上的这些偏见。

回头看看还在国内的孩子,他们或许会因为口罩的不适而哭闹,会因为取消了新年出行计划而懊丧,会抱怨作业的增加,也会和刚刚开启的网课“斗智斗勇”。 

“种族主义”这个词对他们而言似乎没那么近,又太过沉重。但是外滩君认为,孩子在了解防疫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那些和他们一样黄皮肤黑头发的小伙伴们,在其他国家会遇到的不友善,也会遇到的温暖。

对这些不同状况的了解,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面对身边可能存在的类似情况,都会有所助益。

而无论发现哪种情况,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希望孩子们都能坚定有力地说:“我长着亚洲面孔,这没有什么问题。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0.23.png

歧视、排斥、攻击,只因长着亚洲面孔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1月26日,一名13岁的中国小球员在春季联赛中受到对手辱骂,哭着离开了球场。 

这名小球员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了他的遭遇:

“在这之前我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种族歧视。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但依然有人在歧视黑人,歧视中国人。

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他们走过来对我说‘我希望你像在中国市场上一样感染病毒’。听到这句话后我哭了,我把队友丢在了场上自己走出了球场,我要向我的队友们表达深深的歉意。” 

虽然意大利有关方面给出了后续补救措施,但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伤痕已经产生。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2.16.png

居住在伦敦附近城市米尔顿凯恩斯的一位华人父亲,近日接受当地报纸收集时表示,他的孩子应该照常上学,而不是被要求在家自行隔离14天。 

据报道,他6岁的女儿上周和母亲一起去北京看望一位因癌症住院的亲戚,她们所在的病房处于无菌环境,并没有人感染肺炎,而10岁的儿子更是自2019年夏天以来就没有回国。 

这位父亲反复阅读了英国公共卫生部门的疫情指南后认为,学校都反应过度了,违反了官方的建议。目前,这位父亲已经向两所学校的负责人呼吁,要求他们改变主意,但学校拒绝让步。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2.59.png

2月3日,《时代周刊》发布的文章中描述了10岁男孩康纳与他朋友在加拿大最近的遭遇。康纳拥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他的朋友是中国人。 

起初,康纳和朋友一起玩,但是后来另外几名男孩围了上来,想要与他们玩一个游戏:测试他们是否有冠状病毒。这让康纳和朋友感到很不舒服,但是那些男孩们并未停下。 

“说实话,我不认为针对我儿子的孩子们是恶意的。”康纳的母亲在给《时代周刊》的邮件中写道:“他们只是表现出了对现实情况的恐惧和无知。我儿子很生气,但他没事,那些孩子们也很后悔。”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3.48.png

与此同时,一些法国公民也因自己的亚洲面孔,遭遇了被排斥的切身经历: 

超市里有父母告知小孩远离“中国人”;小学生咒骂“中国”同学并让他带着“中国病毒”回家;大学生担心“中国”同学咳嗽会感染全班人...... 

可笑又可悲的是,这些“中国人”更多的其实是越南裔、华裔、韩裔、老挝裔或菲律宾裔等。他们在法国出生或长大,却因为本次疫情,成为了众矢之的。 

如果这些偏见是由于恐惧产生,那么媒体其实就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客观信息、减缓民众焦虑。

然而,有些媒体不仅没这么做,还将“中国病毒”、“东亚病夫”等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的用词或有着影射意味的图片,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版面。

2月5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报》在头版新闻标题中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5.06.png

澳大利亚报刊《每日电讯报》的封面上,大标题“中国小孩留在家”占据了几乎半个版面。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5.35.png

直接的言语或肢体攻击是少数极端事例,身处其他国家的中国人、东亚、亚裔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其实是无声的排挤。

比如路人的侧目、公交车上其他乘客的远离甚至拉起衣领挡住口鼻、商店门口贴着“禁止中国顾客入内”的标识......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6.02.png

这些歧视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更让他们被迫蒙上了道德羞辱的黑纱,甚至担忧自己在外是否会受到袭击。

疫情不是种族歧视的借口

虽然能够理解很多人因为对病毒感到格外恐惧,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从而对中国人、华人产生抗拒和排斥,但是当自保变成了人格羞辱,就构成了歧视。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站出来发声。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2020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人们有时很容易用一种有歧视倾向的视角看待问题,并怀有一种侵犯人权的倾向。仅仅因为种族或其他原因,无辜的人往往会受到羞辱,避免这一点非常重要。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7.35.png

联合国秘书长 古特雷斯

当地时间2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情况通报会上,谴责与新冠病毒疫情相关的歧视行为。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瑞恩称:“那些对个人不必要的、毫无益处的描述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并呼吁成员国采取行动,确保对对疾病没有歧视。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8.28.png

迈克·瑞恩

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于当地时间2月1日,赴多伦多华人社区,向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族群拜年。他呼吁加拿大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制由于害怕新冠病毒的传播而产生的歧视行为。“加拿大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容忍由于恐惧和错误信息而产生的(对于华人的)歧视!”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9.06.png

贾斯廷·特鲁多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春晚宴上就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致辞,他表示,这不是一个国籍或种族的问题,而是一个公共卫生的问题。并且有信心,中国与世界各国能够携手克服这场挑战。“因为你看起来是华人,(就判断)你可能带着这个新的病毒,这是愚昧、不合逻辑的,一个很冲动的心态。”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29.57.png

李显龙

在推特上,数千名亚洲人在“我不是病毒”的关键词下,对自己因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而受到的敌视进行反击。法语国家的用户在#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的关键词下,发布评论和照片,对种族主义和排斥提出批评。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30.42.png

以色列小伙高佑思和他的朋友一起,历经了航班取消、寻找合作机构接收物资、打了无数个沟通电话、办理各项手续等重重困难,终于将十万个口罩从海外送上了前往黄冈的路途。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31.17.png

近日,一段华人小哥在意大利街头呼吁不要歧视华人的视频在海内外社交网络上刷屏了。他叫姜啸,是一个在意大利长大的华裔男孩, 视频中,他戴着口罩、蒙住眼睛、默默地站在街头。

有人无视地在他面前走过,有人驻足观看并拍照,也有一些人选择走上前去拥抱了他。 

据《欧洲时报》报道,视频的发起者之一夏宏望说:“有时候姜啸在一个地方站上5分钟,就会有人上来拥抱他;有些地方就要等上半个小时。但每次看到有人上去拥抱他的时候,我们又会重新感动一次。” 

学会面对歧视,对每个孩子都有必要

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三个产生“偏见”与“歧视”的原因。

 1. 第一印象与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深深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短时间的了解往往是片面的,极易产生偏差和误解。而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依据于间接资料,这些资料多与事实不符,但当事人通常深信不疑。

 2. 个体持有偏见有利于维持自我优越感 

有些人需要通过贬低其他群体中的人来补偿自己的失败,需要通过偏见来相信自己所在的群体文化更优等,并依靠它提供的认同感获得生活的意义。

 3. 社会群体间的利益摩擦冲突导致了偏见 

当一个群体的成员没有他自认为的那样成功,他会在另一个群体成员身上发泄他们的挫败感。比如过去在美国南部,棉花价格较低的年份里,黑人被奴隶主处以私刑的次数会变多。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34.42.png

而本次疫情导致的歧视行为,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病毒的恐惧。

恐惧的本能是难以抑制的,当疫情刚开始从武汉开始向全国蔓延时,武汉人、湖北人一度遭受了一部分民众的排挤。而如今华人在海外受到的歧视,一部分也是因为他人对疾病的恐惧。 

无论是由于恐惧还是刻板印象,其实都可以通过了解更多客观信息来缓解,但是通过贬低来获取优越感、发泄挫败感,则需要个人从内心深处认可彼此的平等才能改变。

孩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歧视行为都是不允许发生的。 

与此同时,孩子也要意识到个人不能代表群体,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能做出错误的事,犯了错的人,以后也可能会做正确的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像动画片那样会有从第一集坏到最后一集的超级大反派。

正如网络上有人这么写道:

“如果区分清楚群体和个体,承认群体中个体的多样性,知道个体不代表群体;避免两极化情绪,不打两极化标签,不由单个事件定性一个个人或者群体,这样会发现,其实谁也不好也不坏,自始自终都在合作和摩擦中在这个脆弱的地球上生活着。”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36.25.png

欣慰的是,在这次疫情中,不少国家、学校、父母都在向孩子们传递着理智又温暖的信念。让孩子们、甚至更多成年人知道,抵御病毒,中国在战斗,更需要所有国家团结起来,携手战胜这次挑战。

英国北爱尔兰的老师和学生们纷纷声援中国,用中文合唱《让世界充满爱》。

日本学校给家长发的通知,呼吁人们注意言行,培养孩子正确的人权意识。

屏幕快照 2020-02-10 下午11.39.21.png

当真的遇到歧视类事件发生时,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留下证据,并勇敢地站出来。 

在这次疫情中,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更多,也看清了更多。而各国孩子们也能从父母的言行中、学校发布的公告、组织的活动中、媒体的宣传中获取新的认知。

外滩君觉得,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人人平等的信念。不歧视他人,被歧视时要勇敢反击,当别人遇到不友善的情况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

不仅是这次华人遭遇的歧视行为,生活中的歧视或偏见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对性别、样貌、口音、地域的歧视。

而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们聊一聊,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在这样的对话中,家长也许会发现孩子眼中闪耀的智慧之光。

此外,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歧视或欺凌,家长可以这样做:

1. 告诉孩子,勇敢对歧视和欺凌说不。
2. 当孩子诉说遭遇歧视和欺凌的情况时,信任他。
3. 冷静处理,帮助低龄的孩子解决问题;高中生、大学生可以尝试联系学校、当地机构来解决。

疫情还未过去,如今的世界有很多无奈,这些阴暗面未来一定还会存在,但是教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或许就是可以提醒孩子不要去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让孩子看到温暖可以传递;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但是依然相信,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一束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陆以沁,编辑Tina。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当疫情带来了恐慌和歧视,孩子可以从中学会什么?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