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七):记与忆的研究应用

作者:虾子摸象 欧阳骁 发布时间: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七):记与忆的研究应用

作者:虾子摸象 欧阳骁 发布时间:

摘要:“记”不等于“忆”,有效的回忆需要系统化的思维方法。专长模式的知识结构方式有2大好处:1、面向问题的解决时,他们能更快地发现问题的本质不同,迅速找出解决方案。2、对于记忆而言,他们只要记住“问题的类型”和“对应的知识类别”即可。

先直切主题:记与忆!请注意:记与忆是两回事。我们的讨论,从这里开始。

心理学认为:人脑的功能存在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的:一个人从“记事”开始,经历过的事情,就像摄像机一样,会被一直记录在大脑中。因此,大脑像是一个巨大的硬盘,记录了我们一生的经验,而且这些记录,基本上我们“终生不忘”…

有部分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知识的童鞋,可能会不相信这一事实,TA会说:“明明我不是忘记了吗?你又说我“终生不忘”?实际上,此“忘”非彼“忘”,此“记”非彼“记”。

首先,解释一下大家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忘记”是什么意思,它的基本意思是“我想不起来了”。按照这个语义,我们比较一下,日常我们所讲的“记”和“忆”两个字,其语义应该是通过“忆”字来的对应的,即:“想不起来了”。所以我们把“向大脑存入信息”称为“记”,与此相对,我们把“从大脑中提取信息”的过程称为“回忆”;中国古人造字,其实向来就是微言大义,用程序的话来讲是“面向对象”的,而且一个“字”就是一个“对象”。后来经过千年的变化,成了今天的“简体字”。许多原本可以“望文生义”的字词,早已不知所谓。这些我们暂且不论,但是“记忆”确实是两件事情,而不是一件事情。

这一点,跟教育特别是在线教育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希望能记住大量信息,特别是一些有效的信息;并且要求这种“记”,是能够被“回忆”起来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怎样的信息特点,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时,能被“有效回忆”?或者说如果我们发现记忆完全是个体差异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改善空间?那我们也好死心。根据我们的探索以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看,这方面改善空间其实是很大的。甚至早已有了许多声称能改善记忆功能的学校或培训班也出现了;不同机构的有效性效果如何,暂且不议,但是原理上来说是可行的。

下面我们分别就“记”、“忆”与学习有关的几个问题做一下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记”的,因为刚才说了“信息进入大脑后”是“终生不忘”的。可是现实生活中“过目不忘”的情况比较少见,它是否存在的?我们能否通过方法改善,做到这样的程度?

我们中的大部分中国童鞋,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应该都是在《射雕》。当时《射雕英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传奇女子:

黄蓉的母亲冯蘅具过目不忘之能。一次华山论剑后,她与黄药师巧遇周伯通,从周伯通手中看了两遍《九阴真经》,便能背诵如流,之后为黄药师默写《九阴真经》但被陈玄风和梅超风(即后来的黑风双煞)偷走了,所以她又重新默写,以至心力交瘁,诞下黄蓉后就去世了。

但是冯蘅的故事呢,毕竟是小说。

而据另外一个报道:英国斯蒂芬·威尔夏是一位著名的记忆画家。在乘坐直升机巡航于伦敦、纽约等城市上空后,他能够完全凭借记忆画出此类国际大都市完整、详细的鸟瞰图。

这事在许多心理学著作中,都有报道,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威尔夏应当是真具有此“过目不忘”之能,但大家先别急着羡慕他。因为他是一个病人!一个“遗忘功能缺失者”,也就是说他根本不具有“遗忘”的能力。心理学认为许多“自闭症患者”都伴随有“遗忘功能缺失”。

虽未有证据表明“过目不忘”和“自闭”间有必然关系,但试想,我们每天要接触多少人事物,如果这些凡是我们“听过”“看过”都被我们记住了,挥之不去,那我们的大脑也将不再安宁,并且许多痛苦的经历将永远跟随我们。

因此,应当说是存在“过目不忘”之人;但是,绝大部分“正常人”却是因为“具有遗忘能力”才变得“正常”的。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合理看待“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去追求什么“过目不忘”。

进而有第二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

其实心理学家们已然证实正常人是难以“过目不忘”的。

人类记忆通常下图所示:我们接触的信息要想在头脑中得到长期保存,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外界信息先在感觉记忆登记,在注意力的作用下,进入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就是我们日常称为“记的过程”)。然后通过编码(指:以自己的理解)、复述(例如:默读)才得以在长时记忆中存储,而这些过程中,每个环节,只要稍微分心,我们都可能产生“遗忘”。(这里说的“遗忘”是指,信息进入大脑后,很难被回忆起来。但是这种“遗忘”不一定是绝对的。也可能不经意的时候“想起来”了。

而“遗忘”虽然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但是造物的神奇就在于“存在即是合理”。当人们研究为什么有时我们难以“回忆”时,发现了两个主导因素:第一个是人脑具有“遗忘”机制。这一机制,能帮助我们摆脱过去的痛苦经验,如果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将永远痛苦。第二个则是人脑的回忆需要“通过线索进行信息提取的”。(比如:“再认”比“回忆”容易)。所谓“再认”,是指我们再次看到某对象,能“认得”该物;“回忆”则比如是“默写”某文。“再认”就提供了大量的线索。而改善记忆效果的方法则主要在于使用这一规律。例如:我们会编口诀、歌诀来改善记忆效果。这些口诀和歌诀就提供了回忆的“线索”。我们也把这种方法称为“记忆术”。

记忆术就其典型的形式而言,有以下几大类别:

详细的说明,就不赘述了。资讯发达的今天,大家都能找到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也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大家可以仔细去体味。但是今天要突出介绍一点对学习而言非常有意义的记忆规律。也就是我们接下去要讲解的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利用哪些内容设计的系统方法来改善记忆效果,除了上述记忆术?

请大家记住:我们在第4篇文章《传统的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4):知识的分类学习》一文中曾介绍过知识分类学,而在第9篇文章《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9):为迁移而教》一文中讲介绍知识结构与知识迁移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在第10篇文章《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10):是否存在支架式教学的系统解决方案》中探索基于知识结构的高效知识学习之道。请注意,它们都有助于改善回忆的效果。因为知识结构图提供了大量的供回忆的线索信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知识的结构图,并基于它们构建高效学习的解决之道,累计的成效将会是巨大的;并且我们更进一步,去深刻地理解知识分类学习以及由分类学习带来的单一知识学习效率的成效改善。那么,我们到了第19篇《追求极致的有效学习——基于脑特性的学习原则:(2)构建认知的地图》、第20篇《追求极致的有效学习——基于脑特性的学习原则:(3)专家模式与认知地图》第21篇《追求极致的有效学习——基于脑特性的学习原则:(4)重拾“知识的分类学习”,知识掌握的芯片化》3篇文章时,才能真正体会到“追求极致的学习效率”并非不可能。甚至虾子夸张地称其为“就像安装一个芯片进入大脑中”一样轻易。

而不太认同虾子和欧阳观点的童鞋呢,则可能会说:互联网是讲“轻应用”的,我们不能“构建一个复杂系统”,而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点”。此类观点,我们也不去辩论。等到了第14篇文章,《互联网七字决系列(1)专注:点线面的方法论与U盘化生存》和第15篇《互联网七字决系列(2)极致:解决顾客的什么问题?到怎样的程度?》两篇文章时,虾子和欧阳也会做一些阐述相关观点。

但是,虾子还是觉得如果真要解决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在线教育的问题,这些课题应该都是难以回避的。虽然已经有许多“战队”败下阵来,但我想这些不过是滚滚大潮中的一个小小前奏。

虽然我们也认同所做的东西要“简单”,但却不能因此而“简陋”。以百度的首页为例。就是一个“简单”而又“极其复杂”,“微信”这款软件亦然。你会发现它们都是“许多场景的入口”。也就是说它们被发明的时候,可能已经考虑过了许多“复杂场景”。“简单”和“复杂”是一个产品的两面,“简单面”是给顾客看的,“复杂面”则是产品研发人员要解决的。

至此,我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念,但是我们还没有深入地去解决记忆的问题。但虾子的老师告诉虾子应该坚信“正确的问题”比“正确的答案”重要得多。所以这些系列的文章都采用了这样的风格,去提出了“重要的问题”(且不说是“正确”),同时也去指出“重要的方向”(且不说是“正确”)。

而解决之道,则需要实践中自己去实践。老子说的对:“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一共4句,最后一句有需求的自己百度,就算增加大家印象吧。

这40篇的系列文章,都是写给“在线教育”真正的有缘人、用心人的;希望他们在一路险滩中,能有所助。百年树人,着实不易,且行且珍惜而已。

但是,作为技术贴,还是得出些干货,想特别说明一下与“专家或专长模式”有关的内容,一来为后续的文章做个铺垫,二来进一步增强一下这些内容对“记忆成效”改进的影响。

在解释何谓“专家或专长模式”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段心理学研究的结论:

“专家似乎能有效地利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专家似乎有更强的记忆力,但也许只是更会利用他们的记忆力。”显然这里蕴含了某些与记忆有关的规律。

我们来看一个小案例,探讨一下“对记忆内容进行分组是否可以改善记忆效果?”因此所谓“专家”就是一类慎重对问题进行界定的人群(“砖家”除外)。这些我们在讲到专家模式的时候,再深入去讲。这里先点到为止。

有一个案例有如下内容:

以其中老婆个人物品和装修部分物品为例,我们来体验一下下述过程: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第一张图的分组信息。第二张图则是在第一张图上的进一步改善。

对于“记忆效率”的提升有没有提升,大家各自体会。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然后再简单介绍一下“专家或专长模式”。

我们假定假如你周末要帮老婆或老妈买食品,东西很多很杂,难免不丢三落四。为此你一定会列张清单。下面是两位童鞋列的清单,你觉得哪个更好?

请注意,这里虽然看起来比较的是结构图,实际上比较的是我们大脑对不同形式信息的加工效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像B这样把要买的东东分类组织起来,这些东西就变得有意义多了,要买的时候不仅不容易忘记而且还方便购买,大大提高采购效率。”

许多童鞋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对知识信息汇编整理的习惯,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惯。像这样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都非常有好处。

所谓“系统化”指的知识的结构得到了合理的处理。我们通常用“结构化”一词来表述。那么什么是“结构化”呢?“结构”一词在英文中可以对应两个单词:structure、fabric,它们的基本语义分别是:

1、[structure]∶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结构包括人体结构,植物结构,原子结构,语言结构,建筑结构,经济结构等等。

2. [fabric]∶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

从上述来看,结构一词语义中关键的要点涉及:部分组成、层次关系、次序安排、重要性等;

最重要的,结构化能使“信息”变得“简约”,使得大脑处理它们更加顺畅,促进理解的同时,还改善记忆效果。

所以,我们差不多可以引出何谓“专家或专长模式”了。我觉得“专长模式”这个词,翻译的会准确点,英文原文者是“experts”。

“知识的内在特征组织知识”的人,我们成为“专家”或是“有专长的人”。

齐(Chi,1988)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实验中的专家是8名物理学博士,新手是入学6个月的物理学本科生,被试的任务是把24个物理学问题根据解题方法进行归类。实验结果发现,专家和新手对每个问题平均用时约40秒,都将问题划分为8-9类,而且分类结果差异非常大。请根据以下信息猜测它们分别是如何分类的:

A、新手把有些斜面和弹簧问题归为同一类;专家把所有的斜面问题归为一类,所有的弹簧问题归为一类。

B、新手把所有的斜面问题归为一类,所有的弹簧问题归为一类;专家把有些斜面和弹簧问题归为同一类。

参考答案:B。新手把所有的斜面问题归为一类,所有的弹簧问题归为一类;专家把有些斜面和弹簧问题归为同一类。这样的结果说明,专家和新手是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新手根据问题描述的表面特征归类。例如,斜面、摩擦系数和斜面上的木块等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专家则不同,其分类原则是解决这些问题时是否可以使用相同的物理学原理和定律。例如,将只有使用能量守恒定律才能解决的斜面问题和弹簧问题归为一类,这些是问题的深层结构特征。齐认为,分类方法上的差异所反映的正是专家和新手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不同。

并且这些知识结构在专家大脑中的存储是非常讲究的,太粗不行,太细也不行。其结构必须合理,合乎“认知经济性”。

心理学家研究后认为,专长模式的知识结构方式有2大好处:1、面向问题的解决时,他们能更快地发现问题的本质不同,迅速找出解决方案。2、对于记忆而言,他们只要记住“问题的类型”和“对应的知识类别”即可。而其他的分类则需要对“看起来相似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显得没有记忆规律可言。因为太粗或太细的方案并不是以知识为组织线索的。

至此,干货已足,可供参考。此外,附带说一句,基于知识结构化的相关工作,不仅对人的学习效率改善很有帮助,实际上对机器学习效率的改善效率亦是很大。计算机是逻辑的机器,而逻辑的核心除了运算便是结构!这是与IT技术的核心相契的!

【推荐阅读】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一)关于“有趣心理”的研究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二)关于动机的各种流派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三)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操作细化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四):知识的分类学习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六):技能的培养问题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传统有效学习的在线应用(七):记与忆的研究应用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