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如何看待视频课件的价值

作者:尚俊杰 发布时间:

如何看待视频课件的价值

作者:尚俊杰 发布时间:

摘要:MOOC确实可以给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屏幕快照 2020-03-07 下午6.19.44.png

上一篇文章《如何有效开展在线教育》中提到,在线教育可以有直播课堂、录播课堂、在线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视频教学都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视频类课件(包括MOOC、微课、直播、录播等)到底行不行呢?

之前讲培训课的时候,有老师说:光看视频、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效果真的不行啊?我回答说:我也知道效果可能有问题,但是你能告诉我在您的课堂中,究竟有多少学生,有多少时间在和您面对面的交流和活动,又有多少学生多少时间在看着您讲课,看着您和别人互动吗?他不说话了。大家想一想:“对于一位病人,如果有条件,他是否希望请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病呢?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于一位学习者,如果有条件,他是否希望跟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教师学习呢?”那么现在视频课件是否算是“有条件”了呢?

我之所以一直为视频课件说话,主要是我发自肺腑的认为:要想快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最可能的依靠就是视频类课件了。下面就结合我的切身体会和一些学术研究成果来谈谈视频课件的价值。

一、屏幕的力量:切身体会

2018年底,“成都七中那块屏”真的刷屏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个事非常好!”。

其实,我对成都七中的视频直播教学是比较熟悉的,2007年,我跟从导师李芳乐教授参加了汪基德博士(现任河南大学教授)、王陆博士(现任首都师大教授)等人倡议组织的“两岸三地教育技术博士西部行”活动,我被分在西南组,跟随我们教育技术界前辈西北师大杨改学教授等人去云南考察教育技术,就在某地级市第一中学看到两个班,每天一上课就打开大电视,说是和成都七中同步上课,我当时还是非常惊讶的,就问校长教学效果到底怎么样?校长当时说: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不清楚,但是成绩方面这两个班和其他班没有差异。我当时有点儿疑惑,后来才知道,2002年开始成都七中就与企业合作,利用卫星传输技术,将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课程直播到其他学校。

不过,当时我对直播课程的价值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它会像某些教育技术创新一样,过几年就不了了之,没想到他们居然坚持到了现在,而且越做越大,辐射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江西、青海等省的 200多所高中学校,每天7 000多名教师、7万余名学生与成都七中异地同堂上课。这件事情自2018年底刷屏以后,网上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而且很多当年亲身参与学习的同学也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人认为那块屏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有人认为对自己有负面影响,但是总体上大家觉得确实有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010年,中央电教馆组织评估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我和郭文革老师、当时的硕士生蒋宇(现任电教馆副研究员)跟从中央电教馆陈庆贵主任和轩兴平处长等人到新疆考察教育信息化发展,在一个乡村小学看到孩子们正在看着电视,跟着东部地区老师的课堂录像上音乐课,似乎孩子们学的也很开心。不过我当时还是有疑问,这样上课效果真的好吗?但是陪同的校长说:你们不要说这样上课的效果不好,如果不用这种方式上课,我们学校就开不出或者开不好音乐和英语课程。我当时马上就意识到,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好”与“不好”是一回事,“有”与“没有”是另一回事,这种视频类课程似乎至少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关于“有没有”的问题,在我后来做《游戏化教学法》 MOOC的时候有了更多体会,因为我自从2004年起,就跟从香港中文大学李芳乐、李浩文、林智中教授研究教育游戏和游戏化学习,算是这个领域比较早的研究者之一吧。

承蒙大家厚爱,经常有地区和学校希望邀请我去讲一讲,但是我自己的教学研究服务工作压力极大,很难满足所有地区和学校的要求。大约在2015年,在我们系汪琼教授和高教社的高瑜珊等领导的支持下,我在中国大学MOOC上建设了《游戏化教学法》MOOC,从2016年开始,迄今已经开完了7轮,大约有66568人人选修过,还被评为了首届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开这个课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视频课程的力量,虽然最后拿到证书的学员是少数,但是有什么课堂能够让几万人都能快速了解一下游戏化学习呢,如果要我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讲过去,得讲到哪一年呢?

而且,我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朱云老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曲茜美老师等人基于后台数据进行过研究,可以看到MOOC确实可以给那些真正想学习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还是在2015年,我受联合国儿基会教育处官员李涛女士和中央电教馆郑大伟处长等领导邀请下,参加了联合国儿基会的SMILE项目,并在其中负责游戏化学习部分。有一次我们在四川某地举行了两期面向小学数学教师的游戏化教学培训项目,每期两天。

在这个为期两天的培训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观课。以往一般是请一位教师上示范课,参训老师现场观课。不过在这次培训中,因为示范课教师赵艳辉因事不能全程参加,参加了一期,所以我们只好一期实地上示范课,一期就观看录制好的视频课件。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忐忑不安,非常担心视频观课的效果。不过,后来发现效果出奇地好。当老师们用心去观看视频的时候,大家会发现甚至比现场观课还好,因为没有机器故障,没有口误,而且师生的操作细节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大家观看时由当时的研究生肖海明(现任教育游戏专委会秘书长)带领大家看,适当穿插讲解。这次我逐渐感觉到视频课程不仅可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似乎也可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自2013年左右,我开始参与北大张海霞教授牵头的《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张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她自己本身的微纳米研究做得非常好,同时又非常鼓励同学们创新,而且从来不怕困难,勇于尝试。于是,在2016年,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勇敢地在智慧树平台推出了《创新工程实践》MOOC。为什么说“勇敢”呢?因为这门课程是每周三晚上同一时间,全国高校同步上课3小时,在第一期推出时,就有来自172所高校的4万余名学生选修,2019年春季学期则有219所高校的将近6万名学生选修。我第一次上直播课的时候,尽管是教育技术系的老师,尽管有前面项目的铺垫,但是心里也有一些忐忑,这样的课程效果真的好吗?但是当屏幕里传来其他大学课堂画面的时候,我突然感觉似乎比传统线下课程的互动感还要好。而且后来课程分析效果也不错,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期都有将近200所高校,几万学生参加。所以,我再次感觉视频课程似乎也可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大约2017年开始,我给女儿报了VIPKID在线英语课程,自此就更加关注这一类在线课程的发展。其实,在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创办91外教网的时候,我就体验过,感觉这类课程一定有前途,不过,当时的91外教主要给成人学习用的,信息化条件也还没有这么好,所以没有太风靡。后来VIPKID等在线课程给了我更深刻的感受,因为不止一位家长给我讲过,每次上课之前,孩子们就早早地搬凳子坐在电脑前,跟爸爸妈妈说要等着上课,而这是孩子们上别的传统培训班的时候比较少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把孩子们这样的学习动机一直保持到大学,“好不好”还是问题吗?(顺便插句话,我是真心觉得,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像世纪佳缘龚海燕、VIPKID米雯娟等优秀的创业者一样,勇于创新,勇于创业,中国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因为我们更勤奋、更节俭、更努力,再加上更创新,不快速发展还有道理吗?)而且,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我回到老家县城的时候,我发现县城一些孩子也在利用在线课程跟着外国老师学英语。我们天天在讲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现实中却很困难,你可以看看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招聘的师资水平就知道难度了,靠什么方法才能快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有尽可能一样的学习环境呢?这类课程难道不就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吗?

在2017年跟我们学院举行首届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时,我当时想做一个小实验,所以就和几位校长商量,请他们组织教师们坐在大报告厅统一收看高清直播。我的高中母校元付宏校长认真组织了一批教师在会议室集体收看,事后校长们反映效果挺好。还有一个学校的校长跟我说,甚至有老师看完了都不知道是直播,因为他们也是在学校的报告厅用大屏幕直播的,从后面远远看过去就像真的一样。

其实,除了上面自己经历过的几个案例外,这些年在研究中还了解到“双师课堂”、“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多种形式的视频课程,确实切身感受到视频课件的力量。

不过,可能还是有老师会说:尚老师,不能光是切身体会,得有严谨的学术证据,其实这些年有很多各领域的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我们接着看:

二、屏幕的价值:研究证据  

就视频类课程来说,之前有不少学者分别从MO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多种角度做过研究。比如Jiang和Williams等人2014年发表的研究中,针对准备进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简称UCI)的学生做过研究,他们开发了一门生物学入门MOOC,帮助那些已经被UCI录取但是准备不足的学生获得技能和知识,以便增加他们在大一生物学主干课程中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MOOC可以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学习到相关知识,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当然,MOOC确实具有高辍学率、完成率低等问题,Joseph发表于2015年的文章中,也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在传统课堂上整合MOOC的有效性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将MOOC纳入传统课堂教学,对学习效果几乎没有影响,或者仅有轻微积极影响。不过,也没有研究证据显示MOOC对学生学习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我们系贾积有老师等人曾经针对北京大学6门MOOC课程的 82352位注册学员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取得了期末成绩的学员的学业成绩与在线时间、观看视频次数、观看网页次数、浏览和下载讲义次数、平时测验成绩之和、论坛参与程度(发帖、 回帖)呈正相关关系。

关于翻转课堂,克林顿戴尔( Clintondale)高中在2010 年对140 名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各课程的不及格率( 原先一直在50% 以上) 分别降低为: 英语语言艺术33%、数学31%、科学22%、社会研究19%; 两年后,校长格雷格·格林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翻转教学模式。在中国,也有翻转课堂做的非常好的学校,比如山东昌乐一中,因为这个学校翻转课堂做的好,听说居然带动了这个县的宾馆饭店业的发展,因为来参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或许这也可以算作证据吧。

Ghadiri等人发表于2013年文献报告,他们曾经结合MIT的电路MOOC课程在大学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结果表明,混合使用高质量的MOOC内容和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成效,2012年秋季混合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跃升至91%,而2011年传统的面对面授课的通过率为59%。

兰州大学柳春艳老师等人在2019年,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检索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18年7月ERIC、Teacher Reference Center、Education Research Complet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以及Cochrane Collaboration Library、Campbell Collaboration Library、EPPI、WWC、System for Information on Grey Literature in Europe ( OpenSIGLE) 等在线研究平台中关于SPOC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比较的量化研究。

结果显示,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堂) 翻转课堂的考试成绩、知识理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动机均高于传统课堂;SPOC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及格率、优秀率、协作能力均无显著差异;学生对SPOC 翻转课堂的学习兴趣、认真程度、学习参与度、满意度均较高。

著名的乔治·西蒙斯教授曾经联合世界各地的七位著名学者团队,开展了“MOOC研究计划”,并与2015年发布了题为《迎接数字大学:纵论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研究者基于系统的文献综述对在线教育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西蒙斯在报告中指出,大多数研究都证明了在线学习至少跟面对面学习一样有效。

好了,我不再继续列了,一定会有人说,尚老师,这都是你们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做的吧?是否还有一些不利的证据你没有列出来啊。说实话,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在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目前关于视频课件的研究还不是足够多,研究证据还不是足够有力,还有待于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去开展更多更大范围更严谨的研究。

三、如何提升视频课件的质量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视频课件确实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提高质量才行?那么,究竟怎样提升视频课件的质量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加大投入

大家想一想,其实人是喜欢看视频的。人们天天的看的电影和电视剧不是视频吗?人们不是也可以一连看几小时吗?只是人们不喜欢看录制的不好的视频(包括拍的不好的电影)。而过去的一些视频课件之所以不太吸引人,其实很容易理解的,吴京拍摄2小时的电影花了多少钱,我们拍摄2课时的视频课件又花了多少钱?导演和演员为了揣摩如何吸引观众花了多少精力,教师为了揣摩如何吸引学生又花了多少精力呢?电影为了效果基本上是以帧和秒为单位考虑的,视频是以什么时间为单位考虑呢?视频课件没有花费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怎么能期望它能够像电影大片一样吸引人呢?

其实,就我自己看法来说,三分屏的课件不一定最好,课堂直播也不一定最好,PPT配声音更不一定最好。最好的视频课件确实应该是像电影一样,学生想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该出教师就出教师,该出PPT就出PPT,该给细节就看细节。总之像拍大片一样拍课件。当然,大家会说,课件怎么可能像电影一样投入呢?确实是的,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可以让几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人来观看同一个视频课件,这样就可以投入巨资去拍摄优质的精品课件,是否就可以达到大片的效果了呢?这样,人们是否就有条件且愿意跟着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学习了呢?至少在某些课程的某些环节上是否可以呢?

几年前在讲课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地说,对于中小学那些知识比较固化的内容,如果请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摄制团队,每学期每门课花上1千万(甚至1个亿)精心拍出来,之后作为“国家基本资源”,任何人都可以无门槛无条件使用。我估计中小学的主要课程都拍下来需要20-30亿。如果当年的玩笑成真了,今天疫情期的在线教育还是问题吗?(当然,这是马后炮。另外,不是说小投入的视频课件就没有价值。这就像大片有人看,抖音也有人看一样,都有需要。)

(二)采用新技术

随着视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虚拟、仿真、游戏、测试等融入到视频课件中,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还可以即时动手操作,完成作业。比如教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打开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线体验一会儿,然后再继续讲。另外,还可以辅之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后面的授课内容和作业。这样是否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是否比真的老师讲课还要好呢?

当然,如果随后VR/AR技术再发展一下,学生是否可以戴上眼镜,就好像真的站在老师面前一样,那样又会怎样呢?

(三)创新应用

这主要指的是应用方式,比如把视频分成小节,10多分钟一节。或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在家里或宿舍看,老师到课堂上再和同学们讨论,做作业。

对于翻转课堂,其实中小学是好办的,因为经常考试吗,用考试可以来测量他们是否看了?对于大学生研究生怎么办呢?我在上学期和缪蓉老师合讲的《学习科学》课程中也采用了翻转课堂,让大家回去看视频,到教室来后我先给他们简单测试10道题,这10道题倒不是很难,主要是测试一下学生是否认真看了?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学习多多少少还是需要一些压力的。

(四)加强研究

研究真的很重要,华为现在如日中天,但是大家可以看看华为每年投在研发上的费用是多少?对于在线教育来说,也是如此,需要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技术、应用、评估、政策等多个角度对在线教育开展更多更严谨的研究。

我自己近年来对在线教育课件的设计和心理机制研究也很感兴趣,究竟PPT设计更吸引人?大家常说,看视频真的不如听真人讲,用电话说就是和面对面说不一样,这一点我也承认的。那么我们能否采用脑科学等方法做一系列基础的研究,告诉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有没有办法弥补?在这一方面,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教授团队近年来基于眼动技术等做了不少基础研究,很有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要提升视频课件质量还包括上次讲的注重教师呈现、注重在线活动、注重情感交互等等,这几天全国各地的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们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比如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在“信息化教学创新”公众号上发布的一系列文章就很好,大家可以自己参考。

最后还是祝愿疫情早日结束!

后记

写了两篇之后,我是真觉得有压力了,但是有杂志主编跟我说:尚老师,你们在学术期刊中发表文章很有意义,但是在微信中发表这样的文章对推动教育教学实践也很有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他这么一说,我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所以下定决心再写几篇。

作者:尚俊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俊杰在线”,作者尚俊杰。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俊杰在线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俊杰在线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如何看待视频课件的价值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