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美国怎么选“神童”?

作者:黄全愈 发布时间:

美国怎么选“神童”?

作者:黄全愈 发布时间:

摘要:何为天赋?依据是什么?谁能享受天赋教育?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049.png

*来源:外滩教育(TBEducation),作者:黄全愈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神童,也有对“神童教育”的推崇。

美国也不例外。

据《聪明的男孩们》(2001年版)一书统计:美国约有900万人被认为具有天赋,IQ指数高过145的不到100万人,高于160的约为7100人,高于180的不到120人。

虽然,我不太相信这个统计,认为数据偏低,但不管怎么说,美国聪明的孩子数不胜数。

所谓“无方圆,不成规矩”。无论哪种文化的天赋教育,对于“神童”或有天赋的孩子,都应该上有法律,下有规章。

美国对“神童”的定义

如果说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使得美国人对天赋教育的支持达到历史的顶峰;那么,美国人开始理性地思考和认识“天赋”,应该说源于70年代的三个极具影响的报告。

第一个是教育部长马兰特于1972年给国会的报告《天赋教育》,提出要为3%到5%的孩子提供特殊的天赋教育,否则这些天赋极强的孩子将被一般的教育折磨得痛苦不堪。于是,作为法律立项,联邦政府拨款支持该计划。

美国这个法治的国家,屁大的事,都得有法律条文,就更不用说全国大张旗鼓搞的天赋教育了。既然要办天赋教育,就必须名正言顺。

何为天赋?依据是什么?谁能享受天赋教育?都必须有法律效力的定义。

于是,终于在《公共法》中有了关于天赋儿童的著名的“马兰特定义”:

具有天赋及才能的儿童指的是那些经合格的专业人士识别的具有突出能力和杰出表现的孩子。这些孩子需要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计划,即给他们提供超出一般常规教学的服务,以便于他们的自我实现及对社会作出贡献。

孩子杰出的能力包括已获得的成功或以下任何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潜在能力:

  1. 总体的智力

  2. 具体的学术才能

  3. 创或造的思维 (注:英文原文把“创”和“造”分开,非常值得注意)

  4. 领导能力

  5. 视觉艺术(作者注:泛指美术)和表演艺术

  6. 心理(运动)能力

“马兰特定义”强调孩子的“潜在能力”,这就为那些IQ测试或统考尚未达标者——隐性的、特殊的、有不同背景的天赋孩子,开了绿灯。

后来,国会在审定这个定义时,数度作出修改,例如,1988年缩短了该定义,成为“佳维茨定义”。

“天赋儿童”指这些孩子:

  1. 有证据显示在如下方面表现出优异的能力:智力的、创造的、艺术的、领导的能力,或在具体的学术领域里的才能。

  2. 需提供超出学校一般课程的服务以求进一步发展上述能力。

小科普:佳维茨先生是慈善家,捐巨款建天赋教育办公室,研究全国的天赋儿童的教育问题。1988年的修改,特别强调要重视那些由于经济、社会、家庭背景(包括非母语障碍)、残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没有通过传统测试的天赋孩子。

1993年,《无声的危机》的报告删除了“马兰特定义”中的“心理(运动)能力”,理由是,其他能力也可涵盖“心理(运动)能力”。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美国派出555名运动员;其中,417位是或将是全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成员。换言之,大学生是获得奥运奖牌最多的群体。

再加一条花边新闻:在我任教的大学,拿最高工资的是橄榄球教练,第二才是校长,第三又是教练(冰球)……

就连哈佛为首的一流大学,都为有运动才能的孩子开方便之门。可见,天赋包括体育运动才能。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258.png

除了联邦法,各州还有自己五花八门的法律,对“天赋”所包含的具体范围,各州也有不同的侧重。

这是因为,很多关于天赋的定义,尽管非常好,但却难以操作。比如,“创造性”是美国人的钟爱,问题在于,你怎么界定A的创造性比B高?

美国也有测试创造性的考试,但我深不以为然。有答案的创造性、能够量化的创造性,能算“创造性”吗?同样,批判性思维也是美国人钟爱的选项, 可是谁的批判性思维更强?强多少?怎么衡量?都是问题。

所以,越难以操作的选项,接受的州越少;越容易量化的,承认的州越多。

马兰特定义也好,佳维茨定义也罢,定义总归是纸上谈兵。把定义化作可操作的条条,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标准。

丹佛天赋开发中心的斯尔弗耳曼博士概括了天赋儿童的特征:

善于推理思考

学习敏捷

词汇量丰富

记忆力强

对感兴趣的东西,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敏感(感情容易被伤害)

赋有同情心

追求完美

有激情

有道德感

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自己的兴趣百折不挠

精力充沛

宁愿与比自己大的孩子甚至成人交往

兴趣广泛

赋有幽默感

幼年就喜欢读书 (在未具备阅读能力时,很喜欢听别人读)

赋有正义感

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判断能力

是敏锐的观察者

有活跃、丰富的想象力

极具创造性

有质疑权威的倾向

对数字有轻车熟路的驾驭能力

善于玩拼图游戏

美国超常儿童理事会也描述了早慧儿童的一些迹象:

有好奇心

语言能力发育早

很小时对别人的关照就有反应(如对人微笑等)

喜欢学习,学习速度快

卓越的幽默感

超群的记忆力

动能力强

对声音、疼痛、挫折等反应敏锐

婴儿期不需太多睡眠

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敏感并有同情心

追求完美

在婴儿期就具有不寻常的警觉性

有丰富的想象力

俄亥俄州的AGATE(非盈利性的民间天赋教育研究机构),对“天赋儿童”的描述很精彩:

具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他们常常不是课堂里最聪明、最听话的孩子。有时,他们会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取笑老师,哗众取宠。有时,他们又会坐在教室的角落闷不吭声。

与具有一般智商的孩子一样,天赋儿童也有着千变万化的个性和爱好。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们可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能很快地解决难题

喜欢有计划、有条理

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喜欢跟成年人或年纪比自己大的孩子交朋友

喜欢质疑权威

喜欢开轻松的玩笑

经常“白日做梦”

想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容易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看得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具有幽默感

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早熟

投入比别人少的努力,得到比别人多的成功

智商在130以上

天赋儿童会有不同一般的好奇心

……

这三个描述,各有特点。但我对其中的某些描述,有不同看法。

比如,第一个描述中提到“有道德感”、“富有正义感”等,第二个描述提到“有同情心”等。我觉得,这些都属于情商和道德的范畴,不属于智商。

所谓“正义”,是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行为作出的判断。例如,“杀富济贫”在“水泊梁山”的文化中是正义的,但在现今恐怕不能这样认为。况且,它也与高智商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519.png

至于“有同情心”也难成立,神童由于IQ超常,往往自以为是,甚至是有意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对弱者的同情。高IQ与“同情心”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另外,“宁愿与比自己大的孩子甚至成人交往”这条需要说明。

在中国,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玩耍的机会不多。放学后又被“关”到高层建筑上,父母和祖父母整天围着独生子女打转转。

由于缺乏在同龄人中“摸爬滚打”的社会化经历,可能常常更愿意与百依百顺、一呼百应的父母和祖父母打交道,反而不太愿去给同龄人“欺负”。这与神童“宁愿与成人交往”有本质区别。

再有,三个描述都提到“幽默感”,而我们的教育不重视这一条,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孩子的“幽默感”。

美国人在选总统时,特别青睐有幽默感的候选人。小布什看似傻乎乎的,在记者招待会上被人扔鞋袭击,他歪头看看说:“10号鞋!”让许多美国人觉得“可爱”。

“幽默感”是一种天赋,排斥“幽默感”,就是抑制孩子的聪明才智。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546.png

尽管这些描述很具体,但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不那么容易。

做家长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看到这里,可能一些读者已经一条一条地为邻居、朋友、亲戚和自己的孩子对号入坐了。

美国怎么选“神童”?

美国的天赋教育(俗称“神童”教育),仅面向2%到5%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深思。

更发人深省的是:美国人怎么选神童?美国学校到底是根据什么标准和程序,为“天赋班”挑选学生呢?

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指标是,全国或州统考成绩在98%以上,或IQ指数130以上。(一般不强求IQ,以免造成IQ崇拜,忽略后天努力。)

为什么是98%而不是98分?这是为避免各次考题的难易不一而出现分数的不可参照性,所以采用百分比。

历年统考98%以上,把天赋教育的规模限制在学生总数的2%-5%。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619.png

筛选“神童”,既要服众,又要讲科学。有几条原则:

 第一, 用多种衡量手段(不能只讲成绩和IQ),寻找不同才能、不同年龄的孩子;

我儿子刚上四年级,任课老师推荐他去天赋班。虽然他的数学满分,但英语是97%,还差一个百分点。后来IQ测试超标,进了天赋班。

 第二,摈弃偏见去寻找具有各种背景的人才;

 第三,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成熟的过程中兴趣的变化和发展;

天赋孩子不搞“终身制”。表现得晚的,可随时识别;跟不上趟的,“适者生存”自然淘汰。

儿子有两个印度裔同学,一个从小学就坚持不懈地参加IQ测试,到初二才进天赋班。另一个则是到了初二,马上毕业了,跟不上队伍,离开了天赋班。

 第四,从发展的角度去发现孩子尚未显露的潜能;

这条强调“潜能”,而不是目前看得见的表现。

 第五,除了先天的智力外,还重视内动力这个驱使孩子;

不断努力的要素(因为IQ高并不等于内动力强)。

几条原则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因此,要求家长和老师填调查表,帮助“识别委员”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这些推荐表,反映了美国天赋教育的选材方式、标准、特点和培养目标。选些有意思的,以飨读者。

第一个表格,是家长推荐表。“内举不避亲”,家长可以推荐自己的孩子。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654.png

在这20个选项中,“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好”,“ 独立性强”等,与成绩无直接关系,而且需要家长去“量化”。

美国家长一般还是较实事求是的。如“自理能力强”这项,若孩子的自理能力一塌糊涂,却打了5分,在学校和老师的眼里,该家长的信用就贬值了。

还有一份同龄人推荐表,也非常有意思: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723.png这份同龄人推荐表含金量很高。15个选项大多与成绩无关,但与孩子将来的发展关系极大。

最后,还有一份优秀学生行为特点评分表。

微信截图_20200603082754.png微信截图_20200603082814.png

我想说明一下:以上图表,有些地方,翻译时稍作编辑。

这些推荐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美国天赋教育的选材方式、选材标准、选材特点和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建议有兴趣的中国家长,可以这么用:

  1. 父母各填一份《家长推荐表》。然后,对照异同。

  2. 请几个同学给自己的孩子填一份《同龄人推荐表》,对照异同。

  3. 请老师或学校给孩子填一份《优秀学生行为特点评分表》。

都说“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如果孩子成绩不太好,但推荐的选项评价都很高,还需要担心孩子的前途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黄全愈。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相关专辑:
  • 美国怎么选“神童”?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