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问教丨神模仿老师的“钟美美”被约谈,呼吁教育局宽容的舆论宽容吗?

作者:熊丙奇 发布时间:

问教丨神模仿老师的“钟美美”被约谈,呼吁教育局宽容的舆论宽容吗?

作者:熊丙奇 发布时间:

摘要:展现艺术创造力和素质教育,为何就不是“正能量”?

346.jpg

近日,来自黑龙江鹤岗的男孩“钟美美”,因为神模仿老师一度引发关注,但不久后相关模仿视频便被删除。据新京报报道,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表示是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拍一些正能量作品。
虽然此前“钟美美”曾就下架视频作出回应称,不想再发模仿老师的视频了,网友会看腻,想发其他视频。但可能这并非“钟美美”的真实想法。很多网友认为,“钟美美”下架模仿教师的视频,与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约谈”有关。

对此,有评论称,“孩子是面镜子,没有完整的判断和认知,只能本能地学习身边的所见所闻。因此,约谈一面镜子有何用?何不去约谈一下镜中人。这个孩子的表演天赋不错,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用抽象的方式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与共情,这是极其难得的”。这听上去很有道理,当地教育部门“约谈”孩子的做法确实值得商榷,但是,评论本身,也是当前教育生态的一部分。舆论不分艺术创造和现实问题,“对号入座”对教育部门、学校进行批评,让表达只剩下没有争议的“正能量选择”。

如果要说“正能量”,这个中学生的表演,可以说很具“正能量”。很多看过视频的网友,都称其有表演的天赋,“表情拿捏到位、惟妙惟肖、演技出众、全程高能”,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这是难能可贵,因而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网,快手粉丝数已达39万,抖音粉丝65万。那么,这不是反映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非只是“唯分数论”,而是也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吗?谁说孩子只是“死读书”?

然而,由于其模仿的是教师,很多网友,在赞叹其“演技”的同时,开始批判教育、教师。认为从孩子的模仿中,看到当前教育的严重问题,甚至直指这名孩子每天面对的教师,就肯定是这幅模样。这就是根据艺术作品“对号入座”。于是,在学生视频“火了”的同时,这名学生所在学校、当地教育部门,也就“压力山大”。孩子的模仿表演,也就被“逼进了”死胡同。

我在多个教育工作者群里,都看到有教育工作者在转发“钟美美”视频时点评“教育的悲哀”。这就是要让这些视频“下架”的节奏。这些教育工作者,显然指向的视频模仿的教师形象,但他们真的混淆了艺术创造和现实,学生的表演和学生的现实。如果真如他们所希望的,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培养,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那应该以欣喜地眼光看待“钟美美”视频,要追问学校有什么经验,培养出这么有演技的孩子,或者学校给了孩子怎样的成长平台?然而,却遗憾地演变为根据表演视频展示的教师形象问题去追责。

从教育角度看,前面转引的评论,也是充满矛盾的。既说“用抽象的方式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与共情,这是极其难得的”,又说“孩子是面镜子”,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在表演中对某些事物进行批判、质疑,就要去找原型呢?并把表演的内容就作为现实的问题呢?是不是当地教育部门约谈“钟美美”所在学校教师,就令网友很开心呢?按照这种思路,凡是带有批判、质疑的内容,就很难出现在孩子的表演中了。

当地教育部门、学校“约谈”学生的做法,与舆情的反应,是互动的。从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治理看,应该更多地感受到“负面”舆论的压力,而让学生下架视频。而这么好的模仿表演视频,怎么会产生这么多的“负面”舆论,也是值得舆论反思的。

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舆论也是很重要的力量。如果说个性化、多元是健康教育生态的重要特征,那么,舆论就应该多给个性、多元的教育以支持,就如“钟美美”视频,要从视频看到表演者的表演才能、创作才能,而不是针对其表演的内容、创作的内容,加以“演绎”。诚然,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经常遭遇诟病和质疑,这些都是可以公开而正常讨论的,而不应该把一个中学生的表演作品,也用来“嘲讽”教师,作为指责教育问题的“材料”。舆论呼吁教育部门、学校要宽容对待学生创作,可舆论自身并不宽容对待学生创作。

试想,如果这名学生在本校的舞台上做这样的表演,得到老师的支持,可表演后,大家是赞美学生的演技、老师的引导有方(给予表演的舞台和空间),还是会对教师指指点点,说老师就是孩子表演的德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腾讯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腾讯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问教丨神模仿老师的“钟美美”被约谈,呼吁教育局宽容的舆论宽容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