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高校分类、财务来源及信息化的特点

作者:强仔的日常 发布时间:

高校分类、财务来源及信息化的特点

作者:强仔的日常 发布时间:

摘要:来源多元化、各高校水平差异巨大。

屏幕快照 2020-06-08 下午9.01.10.png

图源:unsplash

*来源:强仔的日常(Boy_behappy),作者:小强仔

这是强仔的第七篇教育信息化文章。

在上篇文章当中,从高校、渠道、产品三方面简要说明了整个高校市场的概况。而高校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市场的主体,他的分类、经费及决策链也就决定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面。在这篇文章中,我会梳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来源、内部决策机制和部分运作特点。

一、高校的分类:类型多样、相对独立

高校本身分类包含学层次、办学水平、隶属关系、办学体制、科研规模等。在这里就先讨论下高校的隶属划分,这个是高校最根本的特点。

(一)按照隶属权划分

从总体上看,全国高校共2940所,分为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大专),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等职业院校1418所,成人高等学校277所。在归属权上分中央部属高校(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两类。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体制。

部属高校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直接指出了其特点:“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国家对部署高校的重视可见一斑。并且对于部署高校而言,也不是全部归属于教育部.。部署高校中,75所(含分校)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其余划归中央其他部委直属管理。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都是教育部直属的。另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大连海事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外交学院、中国民航大学等,分别直属卫生部、交通部、公安部、外交部、民航总局等其他部委。

而相较而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完全都归属于教育部,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定位比于基础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别。

地方高校占目前高校中的绝大部分,超过2400所。其中大致分为省部共建高校、省属高校、市属高校,他们隶属权不同,也就导致了财政来源不同。在之前的文件中对于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管理也有细则:”地方政府在统筹辖区内高校的同时,也需要完成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职能转变“,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决策的独立性,这也是中国高校的普遍特点。

在地方高校的三种模式中,这里只介绍一下“省部共建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其中很多原就是中央部委所属行业院校,后因教育体制改革转为省属院校。还有很多省份为了做强地方高等教育,大力支持省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也形成了“省部共建高校”。如:河南农业大学是省与农业部共建;大连交通大学是省与铁道部共建;南京审计学院是省与国家审计署共建高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三峡大学是省与水利部共建等等。

(二)按科研规模划分

高校除了本身的教学任务外,很大程度上也承担了相当规模的国家科研任务,而科研的经费也是很多高校的预算来源之一,按照科研规模有学者将高校大体分为四类:

  • 研究性大学:强调学术性、综合性、前沿性,一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领袖型人才为宗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 研究教学型:优势学科科研水平高,学校综合性较强,培养博士、硕士人才数量仅次于研究型大学,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

  • 教学研究型:一般设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硕士学位位点,但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多数为省属级别的高校;

  • 教学型大学:以省属、市属高校为主,人才培养着眼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目标多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实用性;

学校的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国际地位,成果越多、能获得的预算越多,而且很多工科类的成果可以很好地向产业端转化,也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这也是很多高校不惜花费大量资源来引入顶端的科研人员的原因。

除了上述两种分类方式,还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就不在一一阐述了。高校属性、隶属关系、办学目的、培养目标、科研规模等差异也就导致了本身每个高校都相对独立并且各有特点,这是高校生态很重要的一点。

二、高校财政来源:来源多元化、各高校水平差异巨大

高等院校的财政来源相对多元化,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和上年转结等8个方面。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收入是指中央财政当年通过部门预算拨入学校的财政资金,而地方高校这部分由地方财政支出。其中主要分为 “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

  • 基本支出预算:也就是我们常谈的 “生均经费” ,主要是为了保障高校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大体是按照学生数量核算(也包括教职工、离退休人员等),在教育部2015年的文件中明确了,这部分基础支出预算以“2-3年为一个周期”,保持周期内经费总额基本稳定,这也就是市场上盛传的高校财政以3年为一个周期的来源。

  • 项目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则是高校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在基础支出预算之外的项目支出计划,其中教育信息化项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4月,75所部署高校公布了2019年的财政预算(2020年数据受到疫情影响,所以用的2019年数据),教育部财政拨款的收入可以反映教育部对各个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各个高校的其他收入构成也可以反映高校本身的实力。

屏幕快照 2020-06-08 下午8.40.07.png屏幕快照 2020-06-08 下午8.40.19.png屏幕快照 2020-06-08 下午8.44.21.png屏幕快照 2020-06-08 下午8.44.56.png

2019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经费(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青塔)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财政拨款收入均在50亿元以上,位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第1名和第2名;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教育部财政拨款收入均在30亿元以上,其中浙江大学财政拨款收入达到40.09亿元,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其他高校中,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16所高校,教育部财政拨款收入在20亿元以上;东北大学等31所高校,教育部财政拨款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剩余18所高校的财政拨款收入在10亿元以下;教育部财政拨款收入位于前列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原来985工程大学,现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在其余收入上,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教育部财政拨款收入占各个高校预算总经费比例低于20%;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4所高校财政拨款收入比例在20%-30%之间,表明这些高校拥有更多的收入来源,也就有更多的经费支出。而如外国语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财经类大学财政拨款收入占比达到50%左右,相对更依赖于教育部的财政拨款。

从经费数据可以看出预算经费最高的清华大学(297.20亿)是最后一位(4.86亿)的61倍,高校之间预算经费差异巨大,在教育信息化上的经费投入也会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因为承担的科研任务较少、并且没有很好地产业资源及其他收入,财务预算超过70%来自于财政经费和学杂费,并且在考虑到了地方财政、学生支付能力等,高职学校的经费在省际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所以总的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与学校之间经费差异巨大,相应的,对于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也会有明显差异。

三、高校信息化的特点

从上面的高校分类和财政差异可以看出,高具备很强的自主性,并且高校之间差异巨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高校信息化的相关内容。

(一)高校信息化的经费来源

高校信息化经费是高校每年预算经费的一部分,其主要来源大体分为四类:学校经费、国库专项经费、横向课题、校企共建,下面做一一介绍。

  • 学校经费:就是学校每年会有的固定预算,在学校每年整体预算中划分到教育信息化里,这一部分经费不多,并且学校和学校之间有明显差异。在部分教育信息应用在各个高校内已经相对成熟时,学校经费的主要用途是对原有的信息化系统、硬件、以及计算资源等进行采购和维护,有些时候也会承担部分的小额采购,一般不高于十万。

  • 国库专项:这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增长点,毕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力引导的,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国库专项经费需要各个高校做申报,有相应的审核制度,一方面是考核项目的必要性,符合国家当前引导的项目会相对容易过审(如AI、大数据、区块链等),所以高校在申报这部分经费时或多或少需要做一些包装。另一方面是会在项目执行落地之后,对高校的项目进行抽查,考核预算执行率,执行率高的学校会更容易申报。国库专项经费需要高校提前一年审批,一般经费数量在数百万到千万级不等,每年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建设情况去申报。

  • 横向课题:企业为了自身的产品研发,选择和学校进行合作,由高校出部分人员来进行产品的需求调研、产品设计和部分研发,企业支付参与者的薪资,这样产品产出后可以给高校进行使用,而产品方也会获得了符合高校的产品进行市场推广,本质上是企业的产品研发的外包,最终产品对该高校可以免费也可以收费。也有部分高校会成立自身的校办企业来承接类似的项目,这样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主要还是看各个高校风格。

  • 校企共建:其中典型的合作对象是银行,学校每年会有大量的资金托管到银行,相应的银行也会以各种方式对学校的建设提供扶持,信息化就是重点投入部分。以及高校会和部分大型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所以对于这些高校来说,可以提前使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后续再用经费进行补足。当然校友捐赠也是一种方式。

从上面可以看出,高校的信息化经费来源相对多样,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国库专项,需要提前一年进行申报,这也和市场上的企业经常提到的今年确定的预算额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年的营收,不谋而合。

(二)高校信息化的建设特点

从高校的组织特点来看,高教和普教在推广信息化时有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性、人员素养和管理集中度3个层面。

  • 高校自主性更强:拥有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部门,定位是建设和管理部门。所有的信息化项目都在这个部门内进行需求调研、试用、采购、维护等。而在普教阶段还有很多地区该职能是由当地的电教馆所决定的。

  • 人员素质相对更高:学校的教职工除了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他们中很多人还是国家科研的中间力量,并且很多院校的教授们也是相应领域的国际专家,学生素质也会相对更高。所以整个高校生态中对于教育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接受度会更高。

  • 管理集中度偏低:因为高校内部本身各个院校因为其院系特点、科研能力等区别,所以学校对教职工管理相对松散,信息化部门工作的时候也更偏向于引导和服务。

并且在高校与高校之间也会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工科类院校在做信息化建设是更偏向于在某一部分做的更深,他们自己就具备研发能力,在有配套的资金支持之下,更乐意自己去解决,因为高校的人本身更了解需求、自己去研发效果更好。而对于文科类院校来说,自身不具有研发能力,所有的产品都是通过采购或者课题的方式来解决,并且在文科类院校中会更倾向于实用性,所以在采购商更倾向于应用层而不是底层。

从高校的采购流程来看,高校的采购一般由信息化部门主导或者是二级院校进行项目申报,信息化部门审核,但是逻辑上来说,因为多数二级院校用的都是自己的经费,信息化部门也不会拒绝。

对于大型的项目的预算,都会在前一年申请国库专项,用于第二年的采购。当项目上报通过,专项经费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工作了。

高校的采购是省级采购,一般是高校先出需求,找到代理公司进行运营,之后就是招投标环节:招标文件、专家评审、中标、验收等。但是在这里专家其实也很难去评估哪个厂商的产品更符合需求,典型按照流程走的项目后面很难保证最终的成果。所以多数情况下来看,都是前期高校就已经找到了满足需求的厂商,然后根据产品的特性来进行进行相应的招标流程,这样能够最大化的保证高校能买到自己想买到的东西,毕竟之后国库专项经费的项目是可能被抽查的。所以市场上也一直流传着 “冲标”、以及“当标发出来后就没有机会了” 的说法。这是高校、厂商和招投标部门在现有体制下为了最大程度上满足需求而采取的措施。

与一些其他的政府采购相比,高校在最终产品采购环节结束、完成落地实施,产品验收后会更加及时的交付相应的账款,一个方面是大型项目申请的是国库专项,这些钱不能挪作他用。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更加注重自身的名誉,所以更倾向于及时交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市场上也就出现了很多软件公司产品先给高校用起来一段时间,等到国库专项下来了再走流程的情况,这是高校和产品企业互相信任的体现。

从高校采购特点来看,之前高校信息化的采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 基础阶段:在进行信息化的初期,很多时候要建设网络及搭配相应的服务器硬件等,这时提供的厂商绝大部分为大型的设备提供商,如华为、锐捷和三大运营商等。

  • 软件阶段:在网络基础设施完备后,软件就成为了采购的重点,这个阶段的核心是无纸化办公,建立学校的平台和门户网站,一卡通等产品也是在这时候建立起来的。

  • 智慧教育阶段:当办公软件基本解决,学校就会考虑做数据中台,整体数据打通来做基于数据的决策分析,以及让之前的系统更加的智能,包括智慧校园、物联网+终端等。希沃的智能白板也是在这个阶段才入局的。

在当前的智慧教育阶段,院校因为本身人员编制和资源问题,会更倾向于采购服务。软件上云,并且厂商要配备好足够的服务人员,这样一方面能保证产品的使用度、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高校本身信息化部门的服务压力,所以高校会更倾向于采购有本地化服务团队的公司,这也是市场上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原因之一。

在智慧教育的智慧教学阶段,因为高校对教师的松散管理以及高校信息化部门的服务定位,老师具有更强的自主性,这时信息化部门多数是承担着产品的采购和推荐的职能,可能对于某一个场景上会选择多个产品让老师去自主决策,在这种延伸到教学端的产品上,产品公司的产品力就越发重要了。基于高校的松散管理的特性,钉钉这类型的强管理软件在高校内适用性会比较低,这也是和基教完全不同的一点。

高校信息化部门的组织构造、采购流程、采购特点也就构成了高校信息化市场的部分底层逻辑,整个市场的业态也都是基于上述逻辑进行延伸的。

写在最后:之前的规划是想写写高校信息化产品的发展路径及市场演变的,现在准备换换写法,之后会写一下行业的渠道生态及各个渠道属性的讨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强仔的日常”,作者小强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强仔的日常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强仔的日常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高校分类、财务来源及信息化的特点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