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跨越系列之四:简单的C2C抄袭模式不会成为未来

  发布时间:

跨越系列之四:简单的C2C抄袭模式不会成为未来

  发布时间:

摘要:教育是有国别的,简单的C2C不会成为未来。

教育行业的copy to china现象似乎并不像互联网行业一样猖獗,毕竟教育本身带有相当的政治属性,和各国体制休戚相关。但还是有一些体制内外的从业者将国外成熟的教育模式搬到国内来试水,其中还不乏成功者。

学而思网校的基因来自于韩国megastudy,笔者已经在《跨越系列一:谁阻碍了线下向线上的突破》中有所论述。虽然年营收已经过亿,学而思网校在整个好未来产品体系中还谈不上成功。但学而思网校的很多探索值得尊重,比如坚持用纯线上的做法,不做线下代理渠道,坚持用体系化的课程牵引学生,即便是线上线下打架也要赌一个线上的未来。

但作为在线教育探索的领军者,不得不说学而思网校也把这个行业带进了一个深渊,这个深渊也许只有他自己能爬出来,跟随者都将面临万劫不复的境地。网校需要强大的教研支撑,据说好未来做教研的老师有数百人,这是一般的创业者不能承受之重,那些倒下的和正在苦苦支撑的网校们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了。

不过megastudy自己在中国的尝试并不算成功,分别在广州和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成立华附在线,在湖北和武汉外国语学校成立武外在线,在上海和江苏和昂立教育分别成立新课程和江苏在线。其实megastudy一开始就抓住了中国教育的地域化本质,所以分别在不同地方建站,也许韩国人觉得即便是拿下一个广东省也比首尔+京畿道的总体目标市场还要大,但现实往往与美好的想象大相径庭。如此mega不得不一次次的改变模式,目前的探索模式是个性化测评和个性化推荐,这是否又是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又一个大坑呢?

翻转课堂兴起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所山区高中,大家看清楚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翻转课堂进入中国后也是从体制内开始尝试的,尝试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刀切的让所有的学科翻转起来。

这首先带来的是老师的不适应,不仅仅是有别于之前的教学习惯,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课程体系改变的挑战,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是课程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其次是学生不适应,翻转课堂后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回归辅助者的角色,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水平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一切似乎很完美。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节奏和水平呢?假设这一切的前提成立,那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答疑,请问这样是否比翻转之前工作量要大很多呢?

阿帕图的尝试是绕开绕开体制内,在自己的线下培训班来实践,其实这跟大家经常说的教育O2O比较相似,一个线上的ERP系统+一些线上线下的答疑和课程。我的理解O2O应该是offline to online的顺序,因为这样你至少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生态环境和一个相对封闭的压力系统,online和offline互为补充又不相互重叠和取代,自己做对方做不了的事情。

走班制起源于美国,但并不是美国所有的高中都实行走班制。在中国实践走班制做的最好的当属十一学校。走班制在中国的探索其实也有近十年的历史,但为什么十年当中我们所知道的只有十一学校呢?规模化复制存在什么问题呢?走班制所倡导的理念是要把兴趣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更多的责任也付出更多的努力。包括十一学校的做法也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不同的兴趣组织和社团中去,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出来。可是你百花齐放了,学生们总是要面对最终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机制不变注定走班制的尝试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

就像很多人学习小米的零库存、毛利率为零依然赚钱等“互联网思维”,学到最后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毛我整不动这些呢?其实真正学不到的是雷军的证明自己一把的男人情怀以及敢于虚拟一个简单的可预期未来的能力。还比如当年李书福说造汽车不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吗?雷军和李书福的聪明在于他们敢于事情简单化,如此简单而已。可是中国的教育并没有让你简单化假设的空间,所以走班制缺少的不是尝试的勇气,是顶层设计。

教育是有国别的,简单的C2C不会成为未来。

【推荐阅读】

跨越系列一:谁阻碍了线下向线上的突破?

跨越系列二:在线时代,校讯通们如何求变攻克K12?

跨越系列三:教辅出版向在线教育的跨越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来自于互联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互联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跨越系列之四:简单的C2C抄袭模式不会成为未来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