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高校薪酬的这些坑,你知道吗?

作者:青塔 发布时间:

高校薪酬的这些坑,你知道吗?

作者:青塔 发布时间:

摘要:模糊不清、美化夸大、文字游戏……

微信图片_20200831072540.gif

*来源:青塔(cingta-com)

又是一年秋招季。又到了一边为毕业论文焦虑头秃、一边为招聘职位独自消愁的路口。当然,每年比职位本身更容易引发热议的,往往是直击灵魂的“薪酬”。

对于早早确定去企业工作的斗士来说,“薪酬”是滑动鼠标、肉眼可见的数字,没有你想不到,只有你够不到;而对于那些苦读十数载、一心留高校的硕博应届生,“薪酬”仿佛成了无限神秘的未解之谜,你用尽力气旁敲侧击,最后也只能在拿到工资条后,长叹一声:唉,原来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模糊不清、美化夸大、文字游戏……今天,小编就来陪你一起排排有关高校薪酬的大坑,看看这些隐蔽的套路,我们如何完美规避!

01“按事业单位标准”,是什么标准?

如果你成功通过了一所高校的简历筛选,又过五关斩六将地杀到签订三方的环节,大概就会在前往人事处的路上,偷偷畅想合同上工资一栏的数字,然后盘算着吃顿大餐庆祝一番。但事实是,你会看到涉及薪酬待遇的部分,只有一句“按事业单位统一标准”。

这说了等于没说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微信图片_20200831072550.jpg

一般来说,高校普通教师的薪酬由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两部分构成。工资性收入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补贴奖金,这些收入通常指代“按事业单位统一标准发放”的那部分钱。初入高校工作的“青椒”、辅导员以及行政人员等教职工,拿到手的大都是工资性收入,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学科体系的高校略有差别,但也与当地的消费水平大致成正比。而非工资性收入包括科研收入、评审费、稿费等等,随着年限积累和职称评定,这个类别的收入将逐渐成为决定你薪酬天花板的关键因素。

02“年薪”的奥秘,你思考过吗?

除了“按事业单位标准”的说法,还有一类薪酬说明比较常见——年薪。仔细浏览各大高校官方网站或者青塔人才网的招聘信息,便不难发现,许多院系直接负责或项目制的硕博人才引进,会标注“年薪10万起”“年薪15万”这样尚可接受的条件。看到这儿,“小白”应届生天然地认为,10万、15万,就是实实在在到账的真金白银。但其实,打包宣传的“年薪”,往往囊括了五险一金、各项福利、甚至年终奖;换句话说,凡是能加进去的所有税前收入,组成了传说中的“年薪”。

咱们再折合月薪算一笔账,就知道实际落袋为安的收入缩水几分了。

微信图片_20200831072552.jpg

以年薪10万为例,假如正常除以12个月,倒推平均月薪应该是8000元左右;但实际上,正向思维下的薪酬是:抛除每个月1000-2000元不等的住房公积金,500-1000元不等的“五险”,再按税前收入扣除几百块的个人所得税,最终剩下5000-6000元。这中间的“差价”,不存在欺骗或造假,而是一种文字游戏般的绕圈子。之前传得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教授工资条”事件中,令人咋舌的“应发15335元”和“实发8271元”,便是另一种佐证。此处并没有“黑化”高校待遇的意思,毕竟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也是有益补充。只是想提醒大家,谨慎理解高校的薪酬,若是非常心仪的学校,更加需要多面询问,尽量避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扎心局面。

03 地域之间,薪酬差别有多大?

“每个月拿着4000、5000块的工资,都不好意思和家里人说。”

“你坐标哪里啊,这么低,我大概到手8000元。”

在某学术科研论坛上,输入“全国高校讲师薪酬待遇”进行检索,上万条留言信息使这一话题热度高居不下。对比地域之间的薪酬,也成为众多硕博应届生决定去向的徘徊之处。

微信图片_20200831072555.png

通过论坛留言和私下了解,目前从地域来看,高校新进教师薪酬:一线城市>东南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到手月薪分别在8000元起步、6000-8000元、4000-6000元,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除此之外,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高校薪酬也会略有差异。从高校层次来看,顶尖高校与普通公办学校的薪酬差距不大,反而民办和专科学校比前两者高出一截;从学科分布来看,理工科和医科出身的应届生薪酬明显高于文科。至于这样的薪酬分布是否公平合理,以及怎样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总而言之,全国各高校之间的薪酬会因地域、层次、学科等影响而呈现不同,但这种差别并不失控。无论你进入哪所高校工作,暂时的薪酬也只能决定起点,未来的高度还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04 相对客观的薪酬,去哪里了解?

相比于公司企业的“明码标价”,高校薪酬确实无法准确了解。有人说,在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下,前者需要以“高薪”这张明牌吸引人才来保持向前趋势;而后者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稳定自由的“铁饭碗”标签能天然吸引高学历人才,即使模糊薪酬也无妨。我们暂且不去评价它的正误,而尝试把视线拉回到求职者身上。

也许硕博毕业进高校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也许教书育人是从小到大的梦想,但能拿到多少工资、实现经济独立一定也是占较大权重的去留因素。

那么,应该通过哪些渠道去了解相对客观真实的薪酬呢?

首先,争取“官方回应”。前面提到,一般情况下,硕博应届生的引进都是由高校人事处组织考核,基本都是“按事业单位标准”发放工资;但也有一些学校是院系直接负责,这时询问和谈判薪酬的空间比较充分,完全可以大胆提问,在双向选择原则的引导下为自己争取利益。

其次,求教于同校或同行前辈。在前来面试或者拿到offer时,先控制住自己的激动情绪,及时发动身边的人脉资源进行求证。同校前辈无疑是对薪酬具有发言权和可信度的不二人选,同行前辈则会凭借经验给出相对实际的参考建议。

微信图片_20200831072600.jpg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青塔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青塔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高校薪酬的这些坑,你知道吗?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