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专访 | 既忙课改又做远程帮扶,长江路小学走出长江路

作者:张聚 发布时间:

专访 | 既忙课改又做远程帮扶,长江路小学走出长江路

作者:张聚 发布时间:

摘要:“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技术之于教学的作用是什么,不要为用技术而用技术,而要适时适当、有意义的使用”。

WX20200901-191917.png

学生腿部骨折,学校为其开通在线课堂

“一条长江路,半部南京史”,如果说这句话是对南京城内最富文化底蕴的长江路的概括,那坐落其上的长江路小学对于技术的探索所辐射的影响范围或大大超出了南京城。

从21世纪初将计算机课程提到一年级,到探索计算机技术与美术课程的融合,再到围绕课堂布局未来教室,课程教材、结构应时而变,孩子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老师减负。

校内基于技术和课程等方面的摸索经验,使得在学校支援西部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又创造出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带动了183名西部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四年间开展的16次较大规模的网络远程协作教学和教研活动,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涵盖东北、西北等偏远地区近万名师生。

悬挂在长江路小学的技术“头衔”很多,但校长宋红斌拒绝“为用而用”的形式化技术运用。“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技术之于教学的作用是什么,不要为用技术而用技术,而要适时适当、有意义的使用”。

从一年级开始的计算机课,到对美术的融合探索

自2011年成为全国数字美术首批基地学校后,长江路小学要经常接待来自各地同行的观摩教学,这种将美术与电脑技术融汇的课程,早在2003年该校便开始探索。但在此之前,让学生在入学时便接受和感知信息技术却至关重要。

这就不得不提关键人物宋红斌,他在2000年担任长江路小学校长时,也兼任着计算机老师。无论是简单的打字操作还是复杂的dos命令,宋红斌想的是如何让计算机课真正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进而帮助到同学们。

WX20200901-192008.png

对技术的感知需要从娃娃抓起,宋红斌开始尝试计算机课程的探索。彼时很多学校从三四年级开始开展计算机课程,国家也未对在更早学段设置该课程做出规定,但宋红斌还是决定提早到一年级开设计算机课。不过,一年级学生还在识拼音认字的阶段,上来直接操作看来不太现实。宋红斌先对学生进行科技等相关资讯的介绍,“让他们熟悉计算机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真正上机操作是从第二学期开始的。

但课程真正要对学生产生影响,顶层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不可缺少。同年,该校制定了《长江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全校每个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为期六年的计算机校本课程的学习,总计300课时。同时组织编写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随着孩子逐渐适应计算机课程内容,宋红斌想到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将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别的学科呢?事实上,将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在长江路小学的历史中早已有之。该校的信息技术研究最早可以追述到上世纪70年代,1976年该校著名的教育家王兰老师就开始运用自制投影片进行拼音教学,创造性已经成为该校基因的重要组成之一。

从美术课入手,将信息技术与美术交叉融合成为新的突破口。宋红斌介绍,彼时,国家规定一个星期两节美术课,长江路小学将其中一节放在电脑房让学生学电脑美术。

电脑美术课,可以让创意通过软件的帮助更形象地呈现出来。“原来他们在纸上画圆很难画成理想的样子,在技术帮助下创意绘画变得更有特色,且即时性强,画完立刻呈现,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果十分开心。”不过,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此前从未在电脑上绘画,用鼠标操纵画笔的方向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孩子们多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我们很多毕业生到了中学以后没有这样的课,他们都觉得好遗憾,说要是继续学下去多好。”宋红斌说到。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手段的更新,2010年该课程率先引进压感笔的数位板课堂教学,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数字美术首批基地学校。时常接待来自全国的同行观摩教学。

以生为本的课堂探索:老师减负,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

不独计算机与美术的创造性结合,围绕课堂,长江路小学也开启了未来教室的建设,为全部教室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购置了一定数量的平板电脑,同时开发了多种资源网站,支持学生借助移动终端随时访问资源。传统课堂单线灌输、低互动、低效的桎梏在新的条件和资源下正在被打破。

课堂探索最初选择以三年级的科学学科作为试点,宋红斌介绍,探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实验和观察的任务前置,学习小组在自由选择课题的基础上,在过程性学习、课堂的资料信息整理中充分利用移动终端。

第二阶段中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学习的选择权,同时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给予帮助,搭建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相对自由并拓展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的辅助下让时间和空间上不再有界限,贯通线上、课后与生活。在小组合作中,成员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拍摄、记录、汇报、资料调用、实验等等,同时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将本组的成果充分向其余的小组展示。宋红斌表示,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移动终端的介入增强了孩子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阶段将试点扩展到四年级,进行数字课程优化,对现有教材进行新的设计,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呈现方式,开展电子作业网络互评互改,关注课程学习的评价,实现课堂即时练习、即时纠错分析、即时评估绩效。这使得教师负担大大减轻,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分层次个别化学习指导。

科学课积累的经验为其他学科拓宽了视野和空间,其他学科也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展开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宋红斌与学校老师发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技术赋能的落脚点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固有的优势,针对学生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长江路小学曾为一位腿部骨折的毕业班学生专门开通了在线课堂,借助QQ和pad为学生进行现场直播,下课后教室里的孩子会和她谈心,消除她的孤独感。三个月的居家直播学习,孩子的成绩没有受到影响,获得了家长的称赞。此后学校再遇到生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居家学习的情况,老师们都会采用此方式,“技术不只是工具,还应该传递温暖。”

让普通老师成长为骨干老师的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

这种温暖还通过技术传递到偏远地区的网络远程协作教学中去。2011年,中央电教馆在四川绵竹举办的年度会议指出,三年时间已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然而当地学校的硬件虽已具备,但软件却跟不上,老师的观念、教学能力还很滞后。

长江路小学和四川省绵竹市天河小学是姐妹校,长江路小学的一位体育老师在汶川大地震后被南京市政府派到四川省绵竹市天河小学支教,并与该校师生结下深厚友谊,在结成姐妹校后,天河小学也陆续派了很多老师到长江路小学跟岗实习。

WX20200901-192420.png

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通过空中课堂的方式加强两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时,网络条件尚不成熟,借助卫星技术两校的课堂被联系起来,同时也开启了网络协作教研的初步探索。但卫星技术的不稳定导致的声音卡顿、声画不同步等问题也给两校的课堂联系与沟通带来了麻烦。2014年,在市教育局和市电化教育馆的大力支持下,长江路小学年完成校园网带宽升级,购置了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保障视频、音频信号畅通。

底层技术具备后,怎样的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更适合当地?宋红斌认为,“要充分考虑援助地区教师的接受度,教研要考虑适切性”。对此,长江路小学在几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确定了通过“精品课堂展示,用常态化手段深入日常教学”的方针。通过优秀教师个人课例的改造,教研团队经过研究后,基于互动交流需求组织网络示范课堂。而通过技术环节设施的不断优化,跨区域学校可实现点对点转播、多点转播,到双向和多向交流,教师可实时互动研讨,师生异地远程学习交流,多平台同时在线互动。

这促进了西部教师的专业成长,绵竹天河小学的李琴老师,在多次参加与长小的视频高清互动教学研讨后,深受启发,并主动和长小的李勤老师结为对子。通过网络同课异构、网络同课同构,网络课堂实践等方式,逐步成长为四川省骨干教师。而李勤老师也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学校已开展16次较大规模的网络远程协作教学和教研活动,辐射范围涵盖整个长三角地区,并且包括了西部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区,福建、广东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已有近万名师生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学校组织的网络课堂教学与教研活动,通过网络协作教研,学校已对口援助2所西部学校(四川省绵竹市天河小学、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带动了183名西部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不过,随着对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的深入实践,其可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大。宋红斌表示,“不宜将网络协作活动局限在教研活动这一种形式上,可以拓展到家校互动与学生辅导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也是跨地域远程协作应当探索的内容,这一点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探索的方向。”

经验共享和技术使用,需回归到以人为本

从以上的诸多探索,可以管窥长江路小学在技术运用上的先人一步,如今挂在该校的“头衔”不少,长江路小学既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又是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这些荣誉与学校师生的努力不可分割,这其中包括如何营造教师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对技术的清醒认知。

在关于计算机的培训方面,长江路小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门要求老师们拿的所有计算机的证书(根据年龄段分批次获得),该校的老师必须在第一批全部完成。“所有老师都要在同一起点起跑,老教师通过年轻老师的帮助,他成长的会很快,并且很有学习的氛围。” 宋红斌介绍,培训的形式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会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老师之间也会形成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

宋红斌认识到在教师间营造分享和促进教研的氛围至关重要。该校所有的资源在校内都是共享的。据宋红斌介绍,学校每年会举办很多课件等比赛,获奖的作品都会有相应奖励,“学校老师们花了很多精力制作出的课件、网课,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知识产权”。

老师的课件一旦被学校评奖后,可给全校老师共享。别的老师上到同样课程内容时也可以拿去使用,但要求是不能重复使用,必须在此课件上有所修改、进行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集体的智慧被凝聚,课件不断地迭代升级,校内优质资源被充分的利用与分享。如果课件已经在市级或以上层次获奖,知识产权被承认,有学校水印的课件可以与其他学校共享。

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对于技术理念的认知一样,最终都要回归到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上。

宋红斌拒绝“为用而用”的形式化技术运用。“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技术之于教学的作用是什么,不要为用技术而用技术,而要适时适当、有意义的使用”,他强调,“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是情感上的疏通,技术这一块要涉及一点,但是切忌太多。特别是网上学习的东西,孩子们主要以查资料和互动为主,不要有更多大量的网上学习要求,否则会造成与社会脱节,进而造成心理的不健全,心智的偏差,后续上会有比较大心理问题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一定要适时适量的使用技术。”

宋红斌认为,教育的价值观要突破对功利价值的过度追求, 回归到以人为本, 关注育人本身的价值。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专访 | 既忙课改又做远程帮扶,长江路小学走出长江路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