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北大教授:AI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

作者:岳昌君 发布时间:

北大教授:AI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

作者:岳昌君 发布时间:

摘要:每一次技术革命在消灭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都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微信截图_20200923120410.png

*来源:教育经济评论,作者:岳昌君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总体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

人工智能是2017年社会最流行、最热议的关键词之一,我国政府计划只用13年的时间就将我国人工智能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见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非常之迫切。

那么,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各自的特点对此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我国涉及人口最多的行业,包括数以亿计的在校学生。但是,何谓“教育”,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有人说“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有人说“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自然智能得到提高的动态系统,而人类的自然智能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语言能力”。

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学者隆•米勒(Ron Miller)、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勒(John Miller)和日本学者小原国芳为代表的教育专家倡导“全人教育”理念,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有关“全人”的内涵早在三千年前大卫的诗篇中就有:“我心欢喜,我的灵快乐,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他把人分为“身、心、灵”三部分。

我国台湾省中原大学黄孝光教授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阐释,发现小说中的猪八戒、孙悟空和唐三藏就是“身、心、灵”的表征,认为他们师徒三人赴西天取经,既是“身、心、灵”的取经,也是全人的取经。

“身”是外面的部分,包括四肢五官,以猪八戒为代表,他所在乎、追求的是身体感官世界的需求。“心”是里面的部分,又可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知”是指知识和才能,人之所以会思想是因为心的功能。

“情”是指情感,赵传的流行歌曲“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表明内在的柔情蜜意比外在的身体更有可贵之处。在创新创业时代,人们普遍认为EQ(情商)常常比IQ(智商)更重要。

“意”是指意志,使人能够做出选择和决定,并有毅力去完成目标。“灵”是更内在的部分,功能之一是“良知”。“致良知”是我国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人们有时说错话、做错事、见到需要的人没有给出力所能及的帮助,常常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这都是良知的表现。

我国教育中常常用“三好学生”称号奖励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其“德、智、体”分别对应着“灵、心、身”,并且强调优先序,认为立德树人是最重要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也与“身、心、灵”一一对应。

从全人教育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学校就不复存在。从“身”的角度看,学生身体的成长是有自然规律的,不可拔苗助长。

强身壮体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人工智能在此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现在的智能健身器材已在校园内普遍存在,比如智能发球机、捡球机器人,跑步机随时报告速度、里程、时间、消耗的热能以及跑步者的心率等信息;智能手表可通过蓝牙同步手机打电话、收发短信,还具有监测心率、监测睡眠、久坐提醒、跑步记步、远程拍照、指南针等功能。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一些技巧性低的工作将被智能产品替代。但是,像艺术体操、跳水等技巧性强、动作难度大的体育项目还需要教练指导。

从“心”的角度看,在“知、情、意”三方面,人工智能都有显著影响。从“心”之“知”而言,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一切与记忆性知识有关的教师岗位很容易被教育机器人取代。

在类似语文、英语等学科,教育机器人辅助学习(Robot-Assisted Learning)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机器人不仅存储量大、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可以进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不同的学生设计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从“心”之“情”而言,教育机器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竞争时代,好奇心商和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没有人比一个拥有好奇心的孩子学习更努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强调,力争在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儿童教育等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音模拟、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用到教育领域,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从“心”之“意”而言,人工智能也有用武之地。

人们常常在进行选择时左右为难,这是因为缺少抉择所需的信息。比如,高考志愿填报一直以来是让学生和家长很苦恼的事情。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机器人可以利用历年的考生志愿填报数据,结合考生的高考分数(或高考估分)、专业兴趣、特长爱好、职业偏好、地理偏好等信息,为考生做出最佳选择。

从“灵”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尚难有大的作为。以“良知”为例,正如王阳明所言,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教育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学习“致良知”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但知识本身与“安不安”无关。在德育方面,人工智能能做的主要是辅助教学,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地位难以取代。

总之,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自然的规律。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是非判断、优劣选择等方面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人工智能会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改变教室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改变学校的师生规模和比例。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天生需要“有人相伴”。

师生之间的交往、同学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同事之间的合作,这些关系本身就是人生幸福快乐的要素之一,是物质产品(即使是超高级的机器人)无法撼动的。

真情的“人际交流”需要人们有聚集的场所,学校作为“师生交流和同学交流”的场所是可以长存的。在校园生活中,最宝贵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而且要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爱。爱的教育方式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去传播爱。有关爱的教育也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政府十分注重就业问题。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人担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产生大量的失业现象。

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2017年6月在《纽约时报》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的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人类大规模失业和贫富差距。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17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估计,目前人类的工作职责中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

未来就业状况果真如此耸人听闻吗?其实不必过于担心。首先,一国的就业结构与该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对许多国家而言,服务业已经成为就业占比最大的行业。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2017年服务业在就业中比例的世界平均值为49.7%,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为74.8%,中等收入国家为46.9%,低收入国家为23.6%,我国为49.1%。

事实上,人工智能容易取代的工作多数属于制造业和农业,但目前还远远不能取代大多数服务工作,因为机械手还远不如人手灵活。

另外,服务业中靠体力、重复性强的工作如保洁、保安、保姆、出纳等容易被取代,但一些与创意、创新、创造、与情感交流有关的工作如艺术家、科学家、心理师等不容易被取代。

讲述人工智能的三本重要著作《失控》《必然》《技术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关于机器与人的劳动分工说得很有道理:“追求效率的工作归于机器,不追求效率的工作归于人类”。

其次,每一次技术革命在消灭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都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革命,大批机器代替了众多手工。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革命,大规模生产流水线显著提高了机器的生产效率。但是,从长期来看,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减少就业人员总量。

以我国为例,现今的采煤、采矿主要靠的是机械化生产;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地铁等也都是靠机械化生产。经济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明显改变,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大幅度增加。

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趋势看,可以把人力资源变化分为三个时代。人力资源1.0时代的特点是:“人多力量大”,劳动力的差异性小。从时间上来说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处在满足基本生存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人力资源2.0时代的特点是:“知识改变命运”,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凸显,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水平上。

从时间上来说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开始进入经济起飞、满足物资生活阶段,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是技术熟练型的劳动者。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劳动生产率更高,个人教育回报率也更高。人力资源3.0时代的特点是:“少数决定多数”,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变大,变得更加复杂,同样受教育年限的人组内差异变大。

少数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对科技和经济的贡献更大。从时间上来说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新出现的行业为主。

“二八定律”在管理学上的表现是: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在经济学上的表现是: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在心理学上的表现是: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

在人工智能时代,“二八定律”很有可能将进一步分化为“一九定律”或者“百分之一定律”,绝大多数人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而极少数人却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知识积累速度加快,年轻人的时代到来。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产品和行业大批消亡,而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

美国互联网企业的旗帜是脸书、领英、亚马逊、谷歌(FLAG,即由Facebook、LinkedIn、Amazon和Google四家公司名字的首字母组成),到2018年这些企业的平均年龄才18岁。

这些企业不仅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品牌,重点是创始人创业时都很年轻。马克·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2004)时只有20岁。乔布斯创办苹果公司(1976)时只有21岁,iPhone手机2007年才出现。

斯坦福大学攻读理工博士的佩奇和布卢姆共同创建创办Google(1998)时都不到25岁。未来将是有智慧的年轻人的天下。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更多的是财富,而非灾难。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的开发与使用受着人类智慧的限制。人类大脑是最复杂的结构之一,科学家仍需揭晓更多关于大脑的谜团。

人类生命是最奇妙的生命体,科学家对生命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对生命奥秘的深入发现路还在远方。从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就知道人类的智慧有无限的潜能。

其次,人工智能的开发需要的相关算法越来越复杂,人工智能行业的人力资源还不充裕。人工智能的使用,需要与应用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开发。比如,教育机器人的开发不仅需要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也需要教育专家参与。

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受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水平的限制,人工智能的应用都是以产品形式存在,既然是产品,就会受到产品材料的限制。只有技术没有工程,就不会有好的智能产品。

第四,人工智能产品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将海量信息放在“云端”,移动互联网的支持必不可少,一旦断网机器人就会出现“智障”。

第五,人工智能产品的使用需要消耗能量,机器能耗效率远远低于人类身体的效率。如何开发新能源及材料,使得移动机器人“精力无限”,这也是一个难题。

本文转载自《教育经济评论》2018年3月第3卷第2期,作者岳昌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育经济评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育经济评论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北大教授:AI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