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崔保师:充分发挥大学在教育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

作者:崔保师 发布时间:

崔保师:充分发挥大学在教育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

作者:崔保师 发布时间:

摘要: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图虫创意-427904714195206388.jpg

*来源:大学与学科(ID:DaXueYuXueKe),作者:崔保师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大学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主力军作用。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科研工作;二要立足基本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三要强化方法创新,推动研究范式转型;四要强化使命担当,打造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教育科研队伍;五要加强协同创新,切实提升大学教育科研质量。

关键词:教育科研;大学;主力军作用;新时代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教育部印发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对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从教育科研系统来看,大学在教育科研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充分认识、尊重并发挥大学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大学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一、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历经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创新和总结探索,教育科研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要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契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在变革中认识大挑战,在变局中迎接新机遇,以此来明确方向和任务。

(一)从国际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对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亟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研体系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教育生态和学习方式产生深层影响,对教育科研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人工智能与网络契合,深度介入教育和学习领域,正在重塑教育形态,教育生态、学习方式将面临重大调整。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是追赶与超越、借鉴与自主、跟跑与领跑交织融合。很多领域,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等,已经开始具备领先优势和社会条件。教育科研工作要充分认识这一动向和潮流,切实加强新技术、新理念、新课程、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二是教育在世界不同文明互学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亟须教育科研提供有力支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文明互学互鉴、共同进步。教育应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积极培养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者,形成文明互学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文化观,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教育科研要顺应大势,加强研究、深化交流、推动对话、贡献智慧,为推进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切实可行方案。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亟须教育科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意味着中国教育必然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论、经验、道路、模式,为解决世界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这就需要依靠教育科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以此作为理论支撑。

(二)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交汇期,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更加艰巨,亟须教育科研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教育要践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对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光荣、责任艰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期通过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来引领国家现代化。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教育科研必须要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作为、潜心研究,不断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是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着力提高教育科研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总体上来看,许多好改的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比如,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如何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条件下实现自身重塑,如何服务大国外交和中外人文交流,如何深化评价改革等,这些问题亟须教育科研深化研究,提供破解方案。

三是教育科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不断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陈宝生部长在第七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当前教育科学的理论供给还严重不足,往往是实践跑到前边,群众的需求跑到前面,现实的问题跑到前面,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发展。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科研自身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原创性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缺乏;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不足;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薄弱;科研评价制度和成果转化机制亟待完善;协同高效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和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努力谱写教育科研新篇章。

二、大学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主力军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大学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实践者,在推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切实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一)大学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实践者

一是大学作为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科学研究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自诞生伊始,大学就是一群学者自由研究学问的地方,在学问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人才。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开启了现代大学的新纪元。与传统的中世纪大学相比,现代大学提出在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之外,发展知识和科学研究也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自此,科学研究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统一成为现代大学的本质所在。到20世纪初,大学职能有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使得大学走出象牙塔,社会服务成为大学新的重要职能。大学承担社会服务职能,也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没有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难以真正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必须要有教育科研的强力支撑。 

二是中国现代大学始终秉持科学研究这一宗旨。中国现代大学发祥于19世纪末,从一开始就注重科学研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成为广泛共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积极开展现代大学的实践和理论探索,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以法律的形式把科学研究这一职能固定下来。由此可见,开展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科学研究,不仅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

三是大学改革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大学是承担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层次高、体量大、结构复杂,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龙头地位。大学要很好地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创新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大学办学的先进经验做法,兼顾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历史、现实和未来。每个方面工作都构成一个复杂的发展子系统,都需要综合运用历史方法、比较方法、实证方法、跨学科等多种方法加以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可以说,大学的办学过程体现着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

(二)大学教育科研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

一是大学健全的学科体系为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大学是在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是大学的功能单元,是大学实现其功能的核心载体。我国大学设定了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13个学科门类,各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有清晰的界限,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之间不能相互交叉融合,事实上,跨学科、多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多门类学科体系为教育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通过摄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元素,充分运用认知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与创新。

二是大学优秀的科研队伍为教育科研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地方,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在于精英荟萃。近年来,我国大学通过人才招聘选拔制度,为大学遴选优秀的教育科研人员;通过完善的培训制度,发掘科研人员的研究潜力,提升教育科研队伍素质;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推动优秀教育科研人员到其他机构任职,拓展教育科研人员发展空间;通过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育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科研动力,为教育科研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三是大学完善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为教育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撑。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建立了全面系统、分工协作、职责明晰的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科研服务体系。大学完善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将教育科研人员、科研团队联系起来,通过组织、协调等方式,为教育科研提供重要的条件支撑,推动教育科研体系不断运转产生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科研管理服务部门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大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大学科研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科研提供更加优化的外部环境。

(三)大学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创造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国内大学拥有强大的教育科研力量,是教育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学教育科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大学教育科研服务政府决策咨询和指导教育实践能力,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为例,“十三五”期间大学立项的国家级课题,2016年188项(占比81%),2017年255项(占比91%),2018年252项(占比90%),2019年260项(占比93%)。总体来看,近年来大学教育科研理论研究更加严谨,实证研究不断增多,跨学科研究和比较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撑。

二是学科建设日益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科体系。新中国教育学已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创建之初,积极学习国外经验,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区域、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教育经验,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和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化探索。作为13个学科门类之一,教育学门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10多个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阶段,横跨哲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学等不同领域,逐步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

三是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科研专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求,落实先进教育理念,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规划学科建设路径和关键举措,掀起“课堂革命”,增加课程难度、深度,着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了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近两年来,大学深化教育学人才培养,每年教育学毕业硕士研究生超过3万人、博士研究生1000多人,为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量教育科研专门人才。

三、切实提高大学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大学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对大学寄予厚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大学在教育科研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创新科研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意见》指明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提出教育科研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早在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整个社会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高度,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新时代大学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自觉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马克思指出,教育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还具有阶级性。大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大学教育科研一定要立足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开展研究,既要充分学习借鉴世界一切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经验,将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又要防止全盘西化、照搬照抄,脱离我国实际。

三是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立场所在。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民立场在教育研究中的内涵要求,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研究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愿望;进而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教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立足基本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

《意见》指出,教育科研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以重大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支撑教育改革发展。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也是我们推动教育问题解决的制胜法宝。大学教育科研一定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直面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教育科研之“根”深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

二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大学教育科研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大学培育高端专门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聚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持续深化研究,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三要推动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水平居于世界中上行列,逐步走近世界教育舞台中央。大学教育科研要认真总结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基、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增强中国教育自信。

(三)强化方法创新,推动研究范式转型

新时代教育科研亟须研究范式转型和研究方法创新。《意见》要求,教育科研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吸收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一要加强学理研究。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学理逻辑和理论思辨,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大学教育科研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问题深层次的机理,加强理论建构和学理分析,提出原创性的理论见解,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体系建构。

二要加强实证研究。这就要求坚持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对重大问题持续跟踪,注重长期性、系统性研究。大学教育科研要综合运用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访谈研究、文本分析、模型推演等有效手段,强化用科学的方法获得科学的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积极推动我国教育研究范式转型。

三要加强比较研究。这就要求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经验,注重借鉴国外教育研究范式、方法,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大学教育科研要坚持融通中外,既要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经验,从历史维度把握教育当前的方位和任务;又要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把握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以便更好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四要加强跨学科研究。这就要求促进教育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充分运用认知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研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方法局限,充分吸收借鉴新兴学科、新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宽教育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四)强化使命担当,打造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教育科研队伍

教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促进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

一要更加重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大学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育科研人员,搭建教育科研人才成长平台,完善人才成长机制;要加大科研人员薪酬激励力度,适当提高项目间接经费比例;要加强科研队伍梯队建设,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探究性研究,鼓励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创新团队。

二要切实增强教育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大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崇尚真理。要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潜心研究,脚踏实地,遵循科研规律,加强学术自律,真正做到信念坚定、学识广博、敢于创新和求真笃行。

三要促进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大学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学相关学科建设,重视培养教育科研后备力量,通过学科发展、专业培训等方式促进科研人员成长。要鼓励教育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增强专业本领。要完善管理制度,灵活运用编制配额,建立持久良性的“旋转门”机制。要探索建立并积极落实学术休假和学术进修制度。

(五)注重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科研质量

协同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特征。《意见》指出,重视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科研战线协同攻关能力。

一是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加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学教育科研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通过科研理念、思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成果的借鉴,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大学教育科研工作的成效。

二是加强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协同。加强与政府、社会的合作是大学外部治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教育科研要创新机制,加强与政府、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协同,以课题研究、咨询服务、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大学教育科研的创新发展。

三是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协同。开放办学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促进现代大学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大学教育科研既要主动加强和国外知名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世界教育的先进经验做法;又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文章原刊于《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一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学与学科”,作者崔保师。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大学与学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大学与学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崔保师:充分发挥大学在教育科研中的主力军作用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