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那些在疫情下硬撑的机构,现在都怎么样了?

作者:阿真 发布时间:

那些在疫情下硬撑的机构,现在都怎么样了?

作者:阿真 发布时间:

摘要:“最黑暗的时刻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都不是什么事儿。”

微信图片_20200930074202.jpg*来源:教培校长参考(ID:jiaopeixiaozhang),作者阿真

有些机构,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永远倒下了。有些机构,选择硬撑着坚持着。困难程度,超过了行业大多人的想象。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场淬炼和修行。最近,我跟几位教培参考会员校长聊了聊。

那些在疫情下硬撑的机构,现在都怎么样了?

 “最黑暗的时刻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都不是什么事儿。”

和我聊天的校长中,有一位很特殊。他的机构在武汉,老家在孝感,距离武汉一小时车程。

封城的第一天,是他刚回到老家的第三天。

“三个星期没有吃肉。”回忆起疫情大爆发的日子,他说:“难以忘记。屯在家里的菜吃完了,最后只能靠救援物资补给。”

他的一位同事,整个疫情期间被困武汉出租屋里,一直吃泡面。

“最黑暗的时刻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看,都不是什么事儿。”

他说,有两段时间最为刻骨铭心。

“一二月份还好,那时候大家是带着盼头,有期待的。到三、四月份,最绝望,看着每日增长的数字,让人看不见尽头。这个很可怕。”

还有一段是刚复课的时候。武汉是7月份开始复课的,这个时间也是传统上暑招的黄金时间。但今年招生格外艰难。

“刚开始的招生最难,怎么也招不到学生。家长们一直处于摇摆的阶段,疫情还不确定啊,家长担心孩子的健康。”

我问他九月份的情况,他说的很实在。

“现在回头看,有得有失。疫情让我们停止了增长和扩张的速度。招生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和之前没法儿比,只不过是拉低了自己的期望值。换句话说,疫情一下子把大家拉到了统一水平线。”

“但历经了疫情,筛选出了留下来的人,这些人无论是从做事还是情感纽带这块儿,都没有太大问题。而且,经过这一遭,整个团队的韧性上去了。”

人,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物种。

在这场不确定性的博弈中,人们学会了和这个“看不见”的敌人和平自处,多了一种坦然。现在的武汉,在慢慢复苏。街上的人多了,娱乐休闲场所,也在逐渐恢复往日的常态。当然,家长也慢慢放下警惕,消费信心在回归。

“怕不怕疫情的第二次反弹?”我问。

“最难的时刻已经扛过去了,现在慢慢都有了起色。无论是我们,还是家长。大家都已经有了适应的过程。再差也不会比第一次差。把该准备的准备好,没什么好担心的,该来的也会来。”

这次疫情是对机构的一次检验,在健康程度、应对危机、业务能力及信心等方面的综合检验。在这场检验之下,有些黯淡退场,或跑路,或倒闭。有些选择了硬撑,所有硬撑活下来的机构和个人,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一场蜕变。

 “短期悲观,长期了乐观,在赔钱的状态下坚持,还是希望越来越好。”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是河南一家本土老品牌的新负责人。

因为疫情,从1月份到6月份,她经历了转线上、招生、续费、管理和学生、家长沟通等全过程。也是第一次,完完整整经历了和所有机构运营组成因子的碰撞。对于行业原有的认知,借由这次机会,被推翻重塑。

“我以前是以技术为第一目标的。以为建立一套系统,借用技术手段,人什么的都不是问题。经过这次疫情,让我回归到认识人的重要性。教育行业就是一个服务人的行业。也是一个需要走心的行业,家长和学生是读得懂人性的。他们不认机器、系统多牛,他们是认人的。”

从技术崇拜,到对人更加尊敬。这是她最直观的感受。

柴静在《看见》说,“他人经历的,我必将经历。”

所有同行经历的,她也经历了。

半年下来,遭遇最严重的是团队力量被削弱。两位重要老师的出走,造成了近几十万的损失。目前的招生,恢复到了之前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机构在慢慢恢复元气。对于今年的营收预期,和很多机构一样,求稳,存活。

不过,还是那句话,有失必有得。

十多年的老品牌,自然有应对危机的底气和能力。对于她,收获更多的除了管理,还有对人性的认识。从原来的数据、结果导向,到现在,多了一份柔软和韧性。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行业的艰辛,不是普通服务业能比的。所有教培行业的人,都挺不容易。以前觉得这个行业很low,现在觉得值得敬畏。”

“很多人觉得,星空中最耀眼的是太阳和月亮,实际上真正照片天空的,是一颗一颗不起眼的星星。生活中最有力量的,往往是日常的涓涓细流,绝不是大浪和台风。各行各业,最伟大的是那些在平凡岗位,无论如何都能坚守下去的人。”

这话,很温柔,但很有力量。

约她聊得那一天,是教师节刚过的第一天。可能是有感而发。

“昨天是教师节,我带着所有团队复盘经历疫情半年后的感受。尽管在最艰难的时候,有人选择了离开,但当留下来的那批人,当他们站在台上表达了对我们的认可、融入以及想走下去的决心。那种发自内心的表达,让我觉得真实、踏实。也让我觉得,只要有这些人在,机构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对于未来,我问她什么打算?

“短期悲观,长期乐观,要不然为什么会在赔钱的状态下不关门,还是希望会越来越好的。”

度过了十多年的平稳期,这次的疫情,对她和机构来说,是不小的考验。虽活下来了,但过程异常艰辛。现在的她,也会常常陷入自我纠结中。“要不要教学标准化?”“步子应该怎么走?”......

但,那份初心还在。“刚接手校区的时候,我给所有老师说了一句话,我希望多年以后,我们机构能成为一家百年老店,不一定全国开花,但可以一直活下去。”

 “熬过去了一切都好,下半年营收预期增长30%”

“今年下半年营收预期是,增长30%。”

聊了那么多负责人,唯独来自河北的一位负责人是属于极度乐观的。

当然,这种乐观也有一定的理由。94年出生的他,整个初创团队的年纪比较小,普遍是97,96年的出生,自带狼性基因,也有一股拼劲儿。

短短2年的时间,3个校区,300人左右的规模,营收做到了1000W。

在校区还为0的阶段,他把石家庄市/县/乡近2000多家机构挨家挨户做了调研。

“通过这种方式,我想加强对行业的深度学习,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年轻人的内驱力有一种骨子里的野性。

疫情初期,武汉确诊有两百左右的时候,他便带领团队迅速做了线上的转移,整体还算顺利。当然,对于部分网课有质疑的家长,他采用了费用下沿的策略。

官方宣布河北可以复课的时间是在九月份,属于全国复课最晚的梯队之一。

复课时间太晚,已经错过了七月,八月,暑期招生明显受到了影响。好在,应对方案还算正确。

“我们今年做了一个关于暑假班‘低正连报’的策略。即一个五天的低价+一个十天的正价+一个秋季的优惠。以这种方式,降低七月份、八月份招生的影响。最后,基本的续班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多。”

最难的就是不能复课。熬过去了,一切都好。

“今年定的目标是,营收增加30%。属于正常的扩增过程,现在这个阶段,面对的问题基本不是特别大了。”

和他聊得过程中,听他谈的最多的是下一步的打算。从组织文化的1.0到2.0的建设,从人员架构到合伙人机制的建立,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打法......“总想着做大,很容易迷失自我。在当下品牌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我们最终能落实下来的就是产品和内容。只要内容好了,才能有真正的说服力,消费者才会买账。”

现在,他正在和团队专心做培优的产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培校长参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培校长参考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培校长参考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那些在疫情下硬撑的机构,现在都怎么样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