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斯坦福的穷孩子们

作者:瓜子儿 发布时间:

斯坦福的穷孩子们

作者:瓜子儿 发布时间:

摘要:因为没钱,他们成了斯坦福最“狠”的人。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06.jpg

*来源:爸爸真棒(babazhenbang),作者瓜子儿

在多数人的心目里,能够在美国读名校的孩子,出身一定是非富即贵。

毕竟美国大学的学费那么昂贵,而申请名校的过程,无论是做活动还是请老师,都是一条用人民币铺就的“黄金大道”。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03.png

△还记得那篇“46%的哈佛新生是超级富二代”的刷屏文吗?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刻板印象”,但是这样的猜想,在我来到斯坦福就读的半年里,就被彻底打碎了。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亲眼见过了太多的穷孩子,也亲耳听过他们讲述了太多传奇的录取故事。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06.jpg

△在斯坦福的上课生活

故事一 名校毕业的父母,也没能给我100%稳定的生活

同学Amy,是一个来自美国加州的热情女孩。她每天脸上都挂着甜甜的微笑,见到我就喜欢先来一个大大的热情的拥抱。

不过,其他美国孩子相比,Amy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分数有一种执着的在乎。

比如,如果哪次考试得了个B或者C,换了其他美国孩子,也就耸耸肩抱怨一句“运气差”,或者甚至根本无所谓。Amy却会闷闷不乐好几天。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08.gif

虽然我的同学们其实暗地里都会发奋学习,但大家多数在情绪上还是比较放松的。

所以有一次,在只有两个人在场的情况下,我忍不住问Amy:“你为什么对分数有些过分在意呢?”

一小段沉默过后,Amy低声说:“这和我爸妈的经历有关。”

原来,Amy的爸妈分别毕业于哈佛和宾大,都是博士生,也当过大学教授。

没想到在Amy只有几岁的时候,因为遭遇家庭变故,名校博士的父母仍然失去了稳定的工作,被迫卖掉了住房,生活的质量急剧下降。

“父母生我的时候岁数都不小,我还在上大学,他们就已经过了年富力强的阶段。现在,他们不光要为自己的生计奔波,还要担心我的生活和学习开销……父母的经历让我切实知道,再耀眼的名校光环也不代表百分之百的后顾无忧。”

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学到尽量多的知识,Amy把自己的大学四年规划得满满当当。她在入学前已经修完了一整年的大学学分,不仅有望在四年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位,而且致力于为社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做出贡献。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10.gif

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她每一个学期修的学分都远超平均值,也就意味着比平常同学们花更多的时间在课业上,如果要保持和其他同学们一样的社交睡眠时间,挑战可就更大了。

我也就只有在Amy搞完作业困得不行的深夜里,给她一个拥抱几句闲聊,一起度过充满挑战的一天又一天。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12.jpg

△学科宣讲活动

故事二 他是“坏孩子”,还是“好孩子”?

我时常猜想:如果来自美国东部的男同学Bob,是出生长大在一个中国家庭里,那么他究竟会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坏孩子,还是一个好孩子?

Bob不走寻常路,喜欢打游戏和摩托车;

不到18岁,就因为飙车被警察处理过;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14.gif

他还“不务正业”,并没有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他在业余时间里一个人打三份兼职……赚到的钱也不是去上补习班,而是买来一辆没人要的破摩托车,又发奋图强学习机械知识,自己一个螺丝钉一个螺丝钉地对摩托车进行了全套改装。

改装车需要非常专业的机械知识,可一开始,Bob对摩托车是一窍不通的。怎么办?他找到一家修车铺,死缠硬磨求着经理让他在铺子里打下手。

经理怕麻烦,原本不肯同意,Bob就跑去给人家当免费小助手,自来熟地和正式员工套近乎,从递扳手到洗车再到独立上手拧螺丝钉,一步步成为群体中被看见,被接纳的一分子。没过多久,修车铺的老师傅终于心甘情愿地开始手把手教他学技术……

Bob还有无比强大的求知欲。

在斯坦福,他在完成繁重的专业课程之外,还选修了“非洲历史讨论课”。

我好奇地问:“你怎么想到要上这门课呢?”

他笑眯眯地回答:“投资啊。”

我被这个答案惊呆了:“你现在就打算投资吗?”(心里在想:可是投资的钱在哪里呢?)

Bob说:“现在暂时没有钱,但是我有预感,非洲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提前了解一下,免得到时候有钱投资了却啥都不懂。”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16.gif

紧接着,Bob给我讲述了他学习的投资理论以及实践经历,我一路上靠“哇”撑下了全场。

讲到这里,你可能都会觉得,Bob一定出身优渥才能这么喜欢折腾。

事实上,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穷孩子——幼年跟随单身母亲移民到美国。母亲不会说英语,家里也没什么钱。Bob上学之后,吃力地一边努力学习英语,一边帮母亲打理着小吃摊。

但是,不,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规规矩矩发奋图强,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除了学习之外,Bob一切都要——兴趣爱好、体育运动。

Bob对自己有一股咬牙切齿的狠劲,无论做什么,他都要做到极致——

为了凑学费生活费和支付业余爱好的费用,Bob去中档餐厅兼职。小小一个兼职,他却能一路做到领班;

一连串儿的白天工作,直接导致时间不够用,Bob就在晚上熬夜学习;

熬夜学习,缺少睡眠让他个子矮小,可是他又参加了运动队。在运动队里,其他队员都比他高半个多头,体型也比他剽悍不少,为了争得头筹,他主动给自己加训,怎么狠怎么来,付出了比常人多百倍的汗水。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18.gif

后来,Bob发现,拼蛮力,自己拼不过其他运动员,但是可以发挥自己身体灵敏的优势……最后,尽管他是全运动队身高最矮的孩子,却仍然把自己炼成了全市排名前三的选手。

听了Bob的故事,我不由衷心地感叹:这样一个人,聪明、勤奋、有眼界、有野心,那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什么,能够难倒他呢?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20.jpg

△斯坦福的体育场比赛

故事三 “半个父亲”

美国有许多积极服务于社区的志愿者。斯坦福的学生也会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活动。

有一次,志愿者社团活动告一段落,我和同学们在外露营。傍晚,我们团团挤着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串着纯白棉花糖的竹签,勾搭着黑暗中零星的火光。

闲聊中,大家慢慢地把话题集中在“你为什么想投身于社会服务”这个问题上。

“社会服务”这个话题可大了。要想随便乱说的话,虚话能讲一箩筐,什么热爱人类,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令我感动的是,大家虽然相识不久,却都愿意分享真诚的故事,让泪点低的我偷偷抹了好几次眼角。

坐我旁边的男生Calvin,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

Calvin也是一个穷孩子。

小时候,他跟着爸妈来到美国,语言不通。家里孩子又多,许多张嘴嗷嗷待哺。作为长子,Calvin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家里一半的重担,从小学开始,他就和父母一起共同奋斗,白手起家。

和很多一代移民一样,Calvin家也开了个小小的餐馆,但是全家只有Calvin一人会说英语(因为去免费的公立学校上了几年学)。

那么,餐馆里一切需要英语的地方——开菜单,填税单,打印发票,招待顾客等等……都需要Calvin想办法去解决。

不认识的英语单词就自己查,不懂的知识就想办法自己学,没法解决的问题就向同行的叔叔阿姨去请教……一个小学生,操着磕磕巴巴的英语,应付着连很多大人也应付不过来的餐厅经营大事。

一桩桩一件件的繁杂事务被他解决的同时,日子也慢慢过去。渐渐地,Calvin为家里做的事情,也从填税单,进化成宣传策划打广告。很快,他就能为店里带来更多的顾客,和经济收益了。

不光是经营餐厅,作为家里的长子,Calvin还是弟弟妹妹们的半个父亲。他白天上学管餐厅,晚上和休息日还要帮妈妈带孩子,教弟妹们学英语学数学……

正是因为深谙新移民种种辛苦,Calvin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社区内,义务帮助更多新移民家庭。

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免费辅导移民儿童学习英语,给移民家庭普及法律维权意识……把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帮助他人的力量,一路走到现在。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22.jpg

△给医疗工作者募捐

在苦难中逆风而行的未来力量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孩子,但我也并不贫穷。

在中国,我的父母能够给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心无旁骛地好好学习;在美国,因为父母的资助,我也不需要吃太多生活上的苦。

来到斯坦福,常常听同学们讲述各种各样的经历,我常常怀疑自己的人生不够丰富;但跟随他们人生故事情节起伏,我渐渐忘记了这种怀疑,仿佛自己也过了遭别样的人生。

写到这儿,只恨自己笔触不够,写不出一半他们生活的真实……比如,对新移民/低收入家庭而言,“语言不通”短短四个字写起来简单,可落到现实中,却是每分每秒接触生人的尴尬,因为无知受到的委屈,有苦说不出的憋屈,缺少归属感的不安……

更别提像“收入微薄”这样,“一分钱难倒英雄”的局促和困难了。

在这些同学面前,除了满怀的敬佩和未来可期的欣赏,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他们的顽强,他们“在苦难中逆风而行,逆势成长的力量”,大概才是斯坦福招生官眼里“吹风机都吹不走的金子”吧。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24.jpg

△宿舍出游

斯坦福里的穷孩子,在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往往对曾经的经历充满自豪和感恩,他们吃过很多苦,但他们战胜了更多的苦,他们的人生,自始至终,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无论是穷孩子,还是富孩子,还是不穷也不富的普通孩子。来到斯坦福,是大家感到做梦一般不真实的时刻。不真实之下,所有人却有那么多的共同点——

我们都有拖延症犯懒的时候,有打游戏忘我的晚上,有调皮上房揭瓦的瞬间,有拽着朋友傻笑不停的时刻……这些时刻像夜空里无数个星辰一样,黯淡着也发亮着。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26.jpg

△同学们自制的吉祥物

仿照罗曼罗兰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来形容我这群可爱的同学们:“世界上只有一种我最爱的你们,就是明白我们生而平凡还执着于创造不凡”。

诚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哪怕“穷孩子”们经历过的大多数障碍,都可以用“不幸”一词概括,然而每一个与不幸的碰撞所产生的经历,都时时刻刻提醒着我的幸运,也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不断前行。

「 青睐“弱势学生”」或许会成为美国名校未来趋势

《纽约时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名为《哪4种学生最容易进哈佛》。文中提到的两类“优势申请人”特别引人瞩目——

来自“匮乏乡村”(sparse county)的学生;

克服了某些障碍的人。

实际上,美国其他不少名校,虽然面上不一定明说,但也都遵循了类似的录取标准。

再加上去年广受中产父母特别是华裔父母们诟病的SAT“逆境分”(adversity score)的推行——当然最后因为争议被取消了——但美国名校在录取的过程中,肯定是会考虑申请人的家庭背景是不是艰苦,社区环境是不是糟糕,以及人种是否属于黑人和西裔等群体……所谓“越弱势,越加分”。

美国名校为什么会特别喜欢“弱势群体”呢?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29.jpg

大概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不可否认,从艰苦环境下走出来的孩子,确实有更加坚毅的品质。

就好比两个孩子,一个衣食无忧,天天让父母开车送去课后补习班;另一个生活在贫困社区,由少女妈妈带大,身边全是半文盲,没事还打架斗殴……如果他俩考试都得了80分,那么后面一个孩子,无论是学习热情,还是个性的坚毅程度,肯定都要远远超过前一个孩子。

另外,美国名校每年都能得到大笔捐款,享受免税待遇,联邦政府也会向学生提供助学金。这笔资金如果不用来帮助弱势群体,校方会饱受批评,被认为“应该感到羞愧”。

瓦萨学院、阿默斯特学院以及埃默里大学,差不多每年有将近20%左右的本科生能拿到联邦佩尔助学金,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均低于3万美元。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31.jpg

△联邦政府为学生提供的一些助学金

哈佛、耶鲁大学,受佩尔助学金资助的新生比例接近全国Top50大学的平均水平,约为15%。

而不少名校还要向公众解释,说贫困生之所以占比“那么低”,是因为有些学生同时收到了好几所名校的录取,选择去了别的学校。

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学家纷纷批评,认为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正在下降。而教育家们也在不断追问——顶尖大学在阻碍社会流动性上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所以,可以预见,为了“政治正确”,美国名校录取更多“穷孩子”的趋势,肯定是会越来越明显的。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爸爸真棒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爸爸真棒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斯坦福的穷孩子们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