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八年探索“创生型课堂”,成都七中初中校教改的坎坷路

作者:大卫 发布时间:

八年探索“创生型课堂”,成都七中初中校教改的坎坷路

作者:大卫 发布时间:

摘要: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不能缺乏“人”这一核心要素。

1551661207456751 上午10.23.05.jpg

如果你观摩过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课堂,会发现在语文老师的课上,师生可以通过平板互动平台共同阅读所有学生的作品并实时修改,数学老师则会运用几何画板浏览器等进行动态几何教学,地理老师则通过“地理拼图”APP搞起了游戏竞赛。

这是2012年成都七中开始试点以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后,经过七年的探索,才实现由点到面推进数字化学习班级、全学科推进数字化学习实践的结果,而这些结果背后,是老师基于数字化学习方式所做的日复一日的课例研究,才打造出的“创生型课堂”。

“为了体现技术发展的前沿性与‘高大上’ 而设计或建设学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只会造成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间的鸿沟”,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李笑非校长在谈到目前国内不少中小学建设“未来课堂”时面临的普遍问题时表示,只有将 “人”的未来发展作为焦点和纽带,打通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未来课堂”两者的关节点,才能形成系统谋划与有效实践的格局。

用平板撬动数字化学习变革

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对几何文件进行拖曳,直接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所搭载的软件平台进行共学互助。学习效率和效果也能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得到及时反馈。

李笑非介绍,通过互动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完成视频、音频、照片、文稿、 课件、HTML 等资源的课前上传,实现提前在线备课,设置学习重点及检测,方便学生课前学习。

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实现对本节课资源的整理和记录。教师通过即时调控,让全班学生的平板电脑与教师的当前页面同步,便于聚焦问题研究。同时课堂检测能立刻得到分析结果,观察到相应的分析图,教师根据需求点击分析图,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

WX20210129-121751.png

各学科基于平板电脑的学习场景

老师也可以发起群对话,获取并记录学生课堂上的观点及意见,方便做统计分析。在课后,教师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教学。

事实上,成都七中现在课堂上用到的比较成熟的观察量表是李笑非在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接触到的。那是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用到的多元交互式的课堂观察平台,它是指引教师与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反思评估的一个服务系统,“可以将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的专门化的观察量表嵌入到我们的数字的平台中,采用行为编码的思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了教和学的这种行为数据,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过后,为我们老师们在评课中分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提供了客观的量化的一些证据,来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

自第一个班级开展数字化学习以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各学科都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实践。到2017 年,学校具备开展数字化学习条件的班级从 1 个变成31个。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并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前期实践探索,李笑非认为,课堂应该体现“创生的价值追求,培育具有创生能力的师生,而创生能力要在以创生为特点的课堂上发展”,李笑非解释,创生即创造与生成,“在创造中生成,在生成中创造,以此获得自己的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提高适应未来的素质。它是以发展学生的创生性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整合新知识、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观点、提升新能力等为主要任务,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敢于质疑、乐于创生为重要追求的课堂形态”。

教改推进的忧虑和决心

事实上,这些成果都在一步步地探索中实现的。在2012年开始于学校试点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之前,刚成立四年的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老师们尽管接受了改革的理念,但难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同时老师们承担着教学任务、面对着中考的压力,对于采用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心中存疑。

且在推行过程中,老师们会不会配合?学生在技术的使用上会不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家长会否担心学生的成绩受到影响?长期使用平板电脑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视力?这些问题全摆在李笑非的面前。但李笑非认为,有些事情耽误不得,“技术的问题等想琢磨透了再上马可能会耽误最好的时机,边做边摸索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证明,上述这些疑虑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都被逐渐打消。李笑非介绍,作为一所2008年成立的新学校,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老师们虽然存在疑惑但是对于技术的培训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学校经过多方考虑选择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一是苹果系统比较稳定,二是所提供的教育APP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学校组织教师自学,在假期开学前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引导教师在实践应用中再学习”。 而学生几乎不用专门培训,就能熟练使用平板,他们对技术的使用及掌控已远远超过教师的水平。

另外,学校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一方面完善和改进学生平板电脑使用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走进课堂,体验和感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成长。通过学校耐心细致的工作,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课堂变革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欢迎。

课例研究帮助落实数字化学习效果

在构建创生型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也非常关键,这要求老师们需要做课例研究。李笑非表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分析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授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的这样的一个活动,确实是可以促进我们通过科学的研究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在2011年-2012年,该校开展了第一个阶段的规范性的课例研究。围绕创生型课堂的构建,在聚焦问题的深度研究中,各学科的老师们经历思维激烈碰撞,在一次次的研讨和改进中,各学科创生型课堂的模式也初步形成。

WX20210129-121847.png

成都七中锦城校区全体教研组长参与数学组观课议课

据李笑非介绍,两天的课例研究形成了58篇研修日志,文字记录从课堂实录到研修日日志加起来总共有10万余字,“在课例研修的过程中,老师们看到科学的记录与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改进教育教学”。2012年,课例研修的第二个阶段,各教研组在所有学科中深入开展课例研究。三天的课例研究中,又形成了84篇研修日志、30个观察报告与近13万字的文字记录。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不要谈模式,但其实有的时候在教育教学中,不谈模式一切都是浮云,有的时候是需要有模式的,但是我们不能僵化固定模式,不能说这就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需要与时俱进的,需要不断发展丰富的。”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已有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该校提炼出了“136”的课例研究模式。李笑非介绍,具体是一个课例研究聚焦一个创生点,三次课堂观察分析创生过程,六次会议凝聚集体智慧。并一次一次的迭代轮回下去。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规范性的课例研究,规范性的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需要确定固定的研讨时间,实施起来很辛苦”。

为了使课例研究常态化开展,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也改进了研修方式,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形成了常态化的课例研究四步骤,一是确定主题,二是试讲磨课,三是共同观课,四是课后研讨。在疫情期间,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老师们也坚持课例研究的步伐,将试讲磨课替换成提前录像,将共同观课替换为直播观课,并对真实的课堂进行具体、有针对性、客观科学的观察。

李校表示,在对智慧校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国内不少中小学在建设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 “未来课堂”时,出现了“人”“机”分离、低质低效的“病态”现象,没有能够根据未来课堂的发展需要,确定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标准。归根结底是数字化学习环境 的建设缺乏“人”这一核心要素,只看到“物化”的设备,看不到“人化”的要求。

“未来课堂”是以“人”为核 心要素的课堂,它以“人”的现实发展为起点, 如果数字化学习环境不能触摸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发展需求,不能以自己的先进技术帮助每个学生恰到好处地走在自己的轨道上,并赢得未来的成功,数字化学习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李笑非表示,目前,数字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该校课堂教与学的常态。下一步,学校将探索5G背景下的智慧教育,在智慧教育之路上继续探索前进。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八年探索“创生型课堂”,成都七中初中校教改的坎坷路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