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家庭教育中的PUA现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杨东 周文 发布时间:

家庭教育中的PUA现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杨东 周文 发布时间:

摘要:讥讽、蔑视或贬低是直接导致孩子低自尊的“元凶”。

屏幕快照 2021-01-29 下午5.32.16.png

*来源:中国德育(ID:zhongguodeyu),作者:周文,杨东

PUA是“Pick-up Artist”的缩写,直译过来为“搭讪艺术家、撩妹达人”,最初是指受过系统化训练,深谙两性相处之道的男性,后来泛指精通吸引异性方法的男女。[1]目前PUA已经成了精神操控的代名词。家庭PUA主要是指父母通过打压式教育、引发负罪感以及道德绑架对子女实行精神操控和心理控制,其目的是要孩子无条件服从。当前家庭教育中的PUA现象非常普遍,但并没有引起父母和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殊不知,这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严重地遏制了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危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年来青少年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和而导致的自杀事件逐年增多。因此,本文将展开对家庭教育中PUA现象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能够引起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中PUA现象的重点关注,为青少年营造平等、关爱、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01家庭教育中的PUA现象

(一)打压式教育,摧毁自尊心 

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庭的父母都对孩子进行打压式教育,理由是怕孩子骄傲。于是,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不但不会及时鼓励,还会反过来打压孩子:“别取得了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你看看别人家的×××,成绩比你好那么多也没见人家这样”。相反,当孩子犯错、成绩下降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现得不好的时候,家长却会严厉批评:“成绩怎么还是没有提升,我平时是怎么教育你的!真是个不争气的东西!”大多中国家长都有同样的误解,总觉得孩子是不能夸的,否则他们就会沾沾自喜,即便是考了98分,父母也会让孩子反思为什么丢了2分。施行打压式教育的父母,在一次次家庭教育中用过度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漠视他们的努力,将严厉、斥责、批评视为家庭教育的精华。诸如此类的嘲讽、谩骂已经让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灵不堪重负。约翰·戈德曼的研究表明,讥讽、蔑视或贬低是直接导致孩子低自尊的“元凶”。

事实上,在父母的心里孩子也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糟糕,但是父母就是想要通过这种打压式的教育激励孩子继续进步,但事实上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也会从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得出一个结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永远都得不到父母的夸奖和认可,父母始终都不会满意。”心理学的暗示效应表明,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由于长期受到打压式的教育,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二)以爱之名,过度控制 

PUA中打压式的教育通常都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施行,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无力反抗,以便让孩子无条件服从,让他们成为大人眼中听话的乖孩子。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去干涉孩子的选择,帮孩子报他们根本不喜欢的兴趣班,干涉孩子的同伴交往,干涉孩子大学专业的选择,从来没有考虑孩子真实的兴趣和想法,只一味地把他们认为对的选择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你是个女孩子,就应该报考师范专业,学什么金融;男生就应该学计算机;等等。如果孩子不服从大人的选择,就会被贴上“不听话”,甚至是“不孝顺”的标签,这常常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于是被迫接受父母的选择。

屏幕快照 2021-01-29 下午5.36.41.png

家长们一味地塞给孩子自认为最好的,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内心,不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父母看来,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必须听我的安排,而我的安排都是为了你好。说到底,这实质上是家长的一种自我满足而已。家长的这种单方面施与其实就是非爱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爱的名义对自己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地掠夺,即违背他人主观意愿,在精神与行为方面强制控制,迫使对方按照施控者的意愿去行为做事。[2]

当青少年听到“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时,其实孩子内心会特别纠结,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但又会不想辜负父母而不敢公然表达反抗。此时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就是:毕竟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公然反抗岂不是大逆不道。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下,乖乖听话和忍受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一味地忍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一种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严重的甚至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3]这种症状具体体现为孩子虽然对父母的控制和打压感到很愤怒,但是也会通过为父母辩护“他们都是为了我好”来降低自己的愤怒和心理不适感。

(三)夸大付出,道德绑架 

在我国的家庭环境下,PUA式教育通常会对孩子实施苦情绑架。如,我这么辛苦为了什么呀,还不都是为了你;我每天早起,给你做早餐,送你上学,我容易吗;等等。这些话无疑都会让孩子因为内疚而无条件服从家长的安排。内疚是一种腐蚀性的情感,它会很快转化为自责,变成埋在孩子心里的一根刺,它非常磨人,直到孩子忽略自己的价值。最后,孩子的一生都会变成是在为父母的自我牺牲和不幸负责。这实上就是父母通过夸大自己的付出而对孩子实施的道德绑架,这是一种典型的苦情教育。

苦情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控制欲,这类家长通常有专制型的教育理念,他们想要控制孩子,想要孩子按照他们设置的预定轨道发展,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家长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听话、顺从、便于管理,不允许他们走出自己画好的轨道。这一种PUA的惯用套路:父母过分向孩子倾诉自己的不易,引发孩子的负罪感,希望他们可以感同身受养育的艰辛。但这种表达,投射在子女身上却成了一种负担。他们往往会害怕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恐惧、内疚、自责。家长们常用道德绑架来激发孩子的负罪感,从而让孩子屈服和顺从,最终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这样的情感绑架,比“为你好”更难挣脱。青少年长期处于这种道德绑架下,无法挣脱,极易形成内疚、自卑的心理,甚至很多青少年在成年后,只要是一丁点事情做得让父母不满意,都会心生愧疚。

总之,父母会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有意无意地通过打压式教育、模糊行为对错和引发负罪感来对孩子进行精神操控和心理控制。已有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行为已经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Barber的研究表明较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会引发青少年高水平的内化问题(抑郁)和外化问题(违法犯罪)。[4]此外,当前的社会化研究也表明父母心理控制是儿童青少年内化问题较强的和特定的预测因素。[5]打压式教育还会深深打击青少年的自尊心。而自尊心是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是青少年积极进取的源泉。[6]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高自尊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反之,当青少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下就很容易不求上进、自暴自弃。尤其是受到来自最可信赖的父母亲对孩子自尊心的损害产生的打击是巨大的。

02建议措施

从表面上来看,家庭教育中的PUA现象应该是父母的责任,当然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父母所持有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同样也会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的影响。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避免家庭教育中PUA现象的发生。

(一)家庭层面 

父母要通过自我反思做出一些思维和行动上的转变。

第一,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事实证明,打压式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出上进、乖乖听话的“完美小孩”,还会筑起父母与孩子情感沟通的高墙。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也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因此,家长应该摒弃自己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其中民主型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种典范民主型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用鼓励和欣赏代替指责和批评。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发现,家长将民主理念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孩子的个性则表现为独立、爽直、协作、亲切、社交性强等类型的特征点。[7]

第二,父母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价值。青少年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父母对孩子过分控制,且干涉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不利于青少年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因此,父母要给孩子适度的空间,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作出决定并为自己的行为主动担责。

第三,把孩子当“外人”。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曾经说过: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孩子人格的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从来都是一场得体而不失温暖的退出。

第四,父母要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父母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经济条件为孩子制定适合的教育目标,不盲目攀比,应尊重并认可孩子付出的努力,用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二)学校层面 

学校不仅起着教育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应为家长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指导。首先是从青少年角度入手。

第一,要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重点在于教育和鼓励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一定的思考,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的安排。特别是当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父母出现分歧的时候,要主动与父母沟通。

第二,要培养青少年的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必要条件。自尊自信可以让青少年在面对父母的质疑和打压式教育时勇敢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也会做出相应的努力向父母证明,从而来维持青少年内心和行为的平衡。

第三,教育青少年认可自我价值。教师要向青少年传递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引导青少年从多个维度认识自己并充分认可自己的价值。

其次是从父母角度入手。

  • 第一,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让父母了解PUA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

  • 第二,学校可以多开展以学生和家长为主题的互动式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互相诉说心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三)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主要落脚点是在社区。家庭是社区的最小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紧密结合。

  • 第一,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中可能会出现的PUA现象,让家长们以此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已经对孩子造成PUA。

  • 第二,请心理健康专家到小区开展讲座,让家长们多了解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 第三,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比如一个月)召开家长们的互动式交流会,让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 第四,印发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手册或刊登心理健康专栏。


参考文献:
[1]陈琦.规训、惩戒与救赎:PUA情感传播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9):52-59.
[2]陈晶.“非爱行为”管理辨析[J].领导科学,2013(16):54-56.[3]陈渝.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山西青年,2019(11):73-74+126.
[4][5]Barber B K.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J].Child Development, 1996(67):3296-3319.
[6]陈铁.自尊心是孩子积极进取的源泉[J].家教博览,2001(10):39.
[7]冯立伟,张新立.不当家庭教育理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探索,2020(6):79-81.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德育”,原载《中国德育》2020年第24期,作者周文,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杨东,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德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德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家庭教育中的PUA现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