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大学生,离开北京、留在上海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大学生,离开北京、留在上海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摘要:高考时的选择,毕业后是否还坚持?

微信截图_20210219082523.png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软科(ID:zuihaodaxue)

北京和上海,均位于中国大城市的顶端,一个政治中心一个经济中心,中国人心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城市也是中国好大学最多的城市,驻扎着不少顶尖名校,因此毕业生对去向的选择备受关注。

近期,恰逢各校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公布中,我们一起看看两大城市的毕业生流动情况如何。

还愿意“北漂”“沪漂”吗?

人往高处走,大城市是年轻人的梦想之地,那里高楼林立、交通发达,那里物质繁荣、娱乐丰富,那里聚集名声和传奇,那里有着最好的资源和最多的机遇。

高考时的选择,毕业后是否还坚持

对于城市而言,要想吸引人才,先把“家门口的人”留住是第一步。对北京、上海来说,“家门口的人”很大程度上包含这些在京、在沪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他们高考时的选择,如今还坚持吗?

我们对北京和上海的部分高校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率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从已有数据的情况来看,上海毕业生的留沪率要远高于北京毕业生的留京率

微信图片_20210219080828.png

北京毕业生平均留京率在52%左右,而上海本地就业率则在72%左右。

北京高校间留京的差距较大: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毕业生留京就业率在7成以上,其中首师大更是高达80.71%;但不少高校留京率却连4成都不到。

相比之下,上海高校的留沪率则均衡很多,基本都在7成以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小,都在77%、78%左右。

若从两地顶尖高校的情况来看,清北的留京率也远不敌复交的留沪率。

微信图片_20210219080934.png

清华大学近四年本科毕业生留京率均在2成左右,北大更是由17年的3成逐渐下降到不足2成;清华的硕士留京率维持在4成左右,博士维持在5成左右,北大也差不多。

但是上海这边,交大的本科毕业生留沪率一直在5成以上,2020年更是突破70%!硕士维持在7成左右,博士留沪率总体来看是增长的,目前近7成愿意留沪。复旦大学缺失2017年的数据,2020年的数据暂未公布,不过从2018年和2019年的数据来看,毕业生留沪率也是很高的。

周边城市的毕业生,愿意来吗?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一般来说,特大城市不光吸收本地高校毕业生,对周边城市的毕业生也有明显的虹吸效应,周边高校毕业生也倾向于选择邻近的大城市。京沪两地,近几年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又如何呢?

先看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三地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天津的“双一流”毕业生除了留在天津,第二选项就都是北京。

微信截图_20210219081110.png

截图自天津大学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

微信截图_20210219081135.png

截图自南开大学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

地处河北省的河北大学除了留在本地,也将北京作为不二选项。

微信截图_20210219081159.png

截图自河北大学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

只是津、冀两地的高校数量样本毕竟有限,若将人才吸引半径稍微放大,看看离京不远的东北三省。因为对于东三省来说,距离最近的一线城市无疑是北京。

但东北的不少“双一流”高校似乎更愿意长途跋涉南下到广东去,首都的吸引力并不明显。2019年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生17.93%去广东,居于首位;其次才是去北京,占比17.13%。2019年延边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中,去广东的占比11.59%,去北京的仅7.54%。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256.jpg

截图自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318.jpg

北京的优势并不明显,截图自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

再看上海。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其他省份吸引力是足够的强,人才“虹吸效应”十分显著。江苏和浙江的高校毕业生除了本省外,几乎都将上海作为他们就业的第二选项。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331.jpg

从北京和上海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来看,北京作为首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上海的魅力似乎不减。

“漂”不难,但“留”不易

大城市固然令人向往。但同时,高额的房价、生活成本、困难重重的落户政策等也让年轻人们望而却步——

北京落户最难,上海有所松动

能否落户,是决定毕业生去留的一大因素,同为最难落户的两个城市,北京近年来一直严控人口,收窄落户政策;相反上海则在政策上有了松动。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行批复,明确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同年,北京在引进毕业生的工作中强调: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严控北京禁限产业引进毕业生。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间,每年的引进名额都控制在1万名以内,2017年提出的“总量封顶”则更为严格,人数是在万名的基础上有大幅缩减。

2018年,北京市人社局又公布《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工作管理办法》,明确采取指标数量的方式控制引进毕业生总量,引进毕业生原则上应具有研究生学历。办法规定,毕业生作为创业企业主要创始人可以申请落户。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444.jpg

非常明显,北京的人口发展是极其限制的。但上海却与此相反。

早在2018年,上海放话将以“北大、清华应届生可落户”为试点,出台政策指明清北两所高校本科毕业生符合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然而上海深知,流失的人才并非北大清华两所高校能补足。

也正因此,2020年9月23日,《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明确,“博士、研究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因此,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和华东师大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符合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上海。

从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留在上海的占比均在70%左右,而往年(2017-2019年)本科生留沪率仅53%-55%左右。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507.jpg

截图自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

十分明显,上海新政的出台起作用了,这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留住高水平人才的契机。

选择奋斗还是生活?

想要留住人,一个好的人才发展软环境更加重要。这里的软环境包括工作机会、生存压力、居住幸福感等方面,北京和上海的软环境存在着不小的区别。有人总结为“奋斗”是北京的代名词,而“热爱生活”是上海的精神内核。

先从工作机会说起,从互联网、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来看,北京的机会要高于上海。根据DT财经数据:北京的中国 500 强企业数量是上海的 3 倍,新经济上市公司(包含TMT、互联网、医疗技术等高科技行业)数量比上海多三成,独角兽公司数量和创业能级比上海翻倍。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534.jpg

截图自DT财经数据

而上海则在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上更胜一筹。

根据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北京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已经达到11.1公里,为全国之最,上海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1公里。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551.jpg

压垮一个成年人,只需要让他去挤一挤上下班高峰的地铁。在北京,日常出远门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与此同时,还有那为打工人提供“保姆级”服务的便利店的发展水平,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便利度和生活舒适度。据DT财经数据:上海有22959家便利店,北京仅19800家;且上海不仅在千人拥有便利店数量上胜过北京,在每平方公里数量上更甚。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603.jpg

截图自DT财经数据

在上海,随处可见的全家、罗森等便利店,为城市构建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微信图片_20210219081617.jpg

网友对于北漂和沪漂的不同看法

总的来说,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在生活压力、居住成本等方面肯定是要高于其他城市,留在北京还是上海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对于事业型狂人来说,北京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同时追求舒适生活的人来说,上海可能是不二选择。不同想法的毕业生,对于自己所青睐的城市也有着不同的定义。

北京和上海绝对是大多数优秀学子们的梦想之地,高校多,名校多,毕业生多。但高教资源的丰富与否还与人才的多少直接挂钩吗?

目前,各大城市之间快速发展的角力愈演愈烈,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北京和上海也许不能再高枕无忧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软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软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大学生,离开北京、留在上海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