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我在北京郊区有160平的房子,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人挤在市中心60平的房子”

作者:暖暖 发布时间:

“我在北京郊区有160平的房子,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人挤在市中心60平的房子”

作者:暖暖 发布时间:

摘要:压垮中产家庭,只需要一套学区房。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26.18.png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阅读第一(ID:Readfirst),作者:暖暖

昨天,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引发网友围观:一个网友表示,自己在北京郊区拥有160平米的房子,但是为了小孩上好学校,只能选择住在市中心60平的房子里,而这个60平的房子就花去了700万,周边都是老小区。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01.24.png

来源于观察网

面对部分网友的质疑,发帖作者表示,这真不是“凡尔赛”,即使自己账面上资产可能是超过99%的国人,但自己和妻子仍然不敢要二胎,因为“要不起”。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01.56.png

由教育环绕的学区房,尤其是大城市的学区房,一直是不少城市中产的热门话题,除了大富大贵,购买一个学区房往往要掏空两个家庭几代人的口袋。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部名叫《学区房72小时》的电影,一位大学教授,为了女儿的教育问题,衍生出一些列荒诞的“鸡飞狗跳”。虽然是电影,但不少人从中看出了纪录片甚至恐怖片之感,而影片所勾勒的现实既魔幻也真实、既扭曲也无奈。

73da95527c32af9aafc1a0c237a592f2.jpg

故事背景发生在魔都,男主人公傅重是一名大学教授,一家三口住在上海一个2室1厅的60平米的房子里。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02.54.png

傅重的5岁女儿在读幼儿园,即将面临幼升小问题。

恰好,傅重是一个“鸡娃”的父亲,为了避免孩子被分配到家门口的对口“菜小”念书,傅重决心要去市中心买一套学区房。

因此就有了电影里开头,中介带傅重看房的一幕。

傅重看中的是一套面积30平米的“老破小”,建立于1924年,看起来又脏又旧,总价360万。

拥有它,女儿就可以进入全国重点小学。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03.55.png

傅重犹豫不决,因为自己最多只能拿出300万。

中介告诉他,这个房子很多人都在排队,你现在不签合同,马上会有其他卖家“入手”

傅重一咬牙,签了合同,交了10万定金,并承诺在一周内会筹到360万。

剩下的60万,怎么办?傅重想到了卖房!越快卖出越好。

傅重的房子位于上海“外环线”,房子挂出去后,来看房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但时间不等人,即使中介告诉傅重这个房子市值250万,傅重急需出手,哪怕压价到200万。

在一筹莫展时,他们家的保姆牛阿姨说自己的儿子恰好需要婚房,可以首付60万现金。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04.31.png

原来,牛阿姨的儿子小宝谈了一个上海本地女朋友晴晴,但是最近正在闹分手,因为丈母娘说如果不在上海买房,就不会把闺女嫁给他。

而傅重的房子虽然偏一点,但刚好满足上海丈母娘对女婿购房要求的“底线”。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09.25.png

在听到牛阿姨说,不仅房产证上要写丈母娘名字,还要让一间房给丈母娘住时,傅重觉得牛阿姨“很傻很天真”。

但是牛阿姨不以为然,因为只要儿子小宝和晴晴结了婚,小宝就有上海户口,这笔“交易”不亏。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09.50.png

既然如此,两人就赶紧签了合同,200万成交。签合同之前,傅重还刻意提醒,“签了合同就有法律效应,不能反悔。”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1.25.png

看样子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哪知“半路杀出了个陈咬金”,那边“老破小”坐地起价,有人愿意出400万。

中介劝傅重“放手”,还可以拿到双倍的违约金赔偿——20万,但傅重不舍。

一边袁主席来家里做客,暗示女儿准备出国读研,希望期末可以把分数打高一点,并邀请傅重来自己公司喝茶。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1.50.png

另外一边,中介告诉傅重一个好消息,有人愿意出250万买下他的房子。

是去跟袁主席“喝茶”,还是跟牛阿姨翻脸,“撕毁”之前签的合同?或者还有其他选择?在此,笔者就不剧透了。

总而言之,在经历层层波折和荒诞的“一地鸡毛”后,傅重最终如愿拿下“老破小”。

但结尾,导演以讽刺结局收尾。

傅重得知一个坏消息:“老破小”马上要拆迁了,不属于华明小学对口的学区房了。

兜兜转转,“一夜回到解放前”。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2.29.png

坦诚讲,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亦匮乏艺术审美价值,但它就是用紧凑的叙事线和直白的台词,将中产困境、复杂性与虚伪性由一个学区房铺展开来。

而不少人从中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认识的人。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2.48.png

先说牛阿姨和小宝,他们代表的是一批“新上海人”,在魔都打拼,掏空两代人的口袋都可能买不起一套“压线房”,而一旦谈了上海女朋友,还要面临上海阿姨的挑剔和“灵魂三连问”:年薪如何、有不有房子、车子?有没有上海户口?

这让笔者想到前段时间,一个年入50万的博主去上海人民广场相亲,结果被上海阿姨们各种“暴击”。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3.11.png

视频里,上海丈母娘们“金句”频出。

“小车不可以,奔驰倒可以,国产的30几万不太行。”

“老家5、6套房子,上海一套阁楼都买不到。”

“北方的不行,北京的倒可以。”

电影里,小宝的工作是在“大公司搞电脑”(猜测是大厂程序员),属于高薪行业,又恰好付得起首付,所以勉强符合上海女婿标准,小宝由此才有机会成为“新上海人”。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3.37.png

虽然剧中小宝的镜头不多,但看得出来导演赋予了这个角色别有深意的讽刺意图。中产婚姻里不仅有爱情,户口和房子是绕不开的话题,而这背后牵扯的是家庭经济能力鄙视链,也是地域鄙视链。

在上海买了房,落了户就万事大吉吗?就可以收获人生幸福和自由了吗?显然不是。男主傅重登场,他是年到中年版小宝,亦是千千万万城市中年男人的缩影。

婚姻焦虑之后,前方还有更高更严峻的山要迈过——育儿焦虑。

为了一套房,剧中的每一个人都精疲力竭。而在层层焦虑背后,似乎有一股神秘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把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心力交瘁,但无法逃离。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4.08.png

这部影片的灵感,源自于电影导演陈晓鸣的一段生活经历。

为了孩子读书,他曾租住到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一幢高层公寓中,写剧本间隙,总是俯瞰周边一片“老破小”。

“这些老房子许多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居住要求了,房间只有不到十平方米大,楼下破旧狭窄,很多还有安全隐患,但它们的价格高达十几万一平,而且依然销售火爆,一房难求。”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4.29.png

图为陈晓鸣

陈晓鸣是在2016年开始萌生做这一主题电影想法,经过两年筹备后,2019年《学区房83弄》改名为《学区房72小时》正式上映。

电影上映时,陈晓鸥对外界表示过担忧,“我觉得这是个热点,当时正是上海房价最高的时候,但我同时也担心这个热点等到电影出来会不会已经过去。”

陈晓鸥显然低估了魔都这座城市中产家庭和学区房的的疯狂,而现实远比电视剧更魔幻。

02

让我们看看现实中发生了什么。

时光来到2021,上海房价没有疯狂,只有更疯狂。

如果你生活在上海,又恰好对上海房价有所关注,相信你一定对这些言论不会陌生。

“上海二手房一天一个价。”

“优质双学区涨幅已超过20%,单价直冲20万元/平方米。”

“10天内房价跳涨超过40%。”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5.55.png

上海房价疯长背后主要得益于2020年“公民同招、民办摇号”新政,新政靴子落地后,“楼市海啸”开始涌动。

在上海,民强公弱的事实,家长们有目共睹。但新政下,此前公办保底,冲刺优质民办之路被堵,为了避免被统筹到“菜小”的风险,买一个对口优质公办学区房成为当下“最优解”。

一时间,庞大的市场需求下,房价交出了最迅速和直接的答案:涨 !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6.24.png

其中,双学区和九年一贯制公办校成了香饽饽。拿复旦二附举例,作为重组的九年制学校,即使其初中部暂没有地段生,但并不妨碍家长对它的“热捧”,相较19年涨幅354%。

而另一所被称为“四大八校”收割机的静教院,其涨幅达132%,位于海防村小户型的单价已经破20万/平,而且“手慢无”。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7.06.png

事实上,这些寸土寸金的“老破小”往往根本没法住人,但没有关系,房子不是重点,学籍才是重点。经济实力好一点的可以再租一个房,经济实力没那么强的,一家几个人挤一挤,熬个几年,等孩子中考或者高考结束后,就即可卖房上岸。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7.26.png

图为北京一套建于1985年,价值1100万的学区房
图片来源于Vista实验室

魔鬼还反映在更多细微末节。

在电影《学区房72小时》里,傅重看中的那套“老破小”,不到72小时里跳价40万,而如今的上海,一晚跳价200万的案例也在魔幻的上演着。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7.54.png

假设傅重舍弃那套“老破小”,他可以“白手套空狼”拿到20万的违约补偿金,而现实生活里,违约金在卖家那里一文不值,因为搭乘上了火箭的学区房,一天一个价,而且不愁买家。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8.12.png

影片结尾,傅重新买的房子因为拆迁,失去了学区房资格,而在现实生活里,房子一旦被幸运划入学区,那就是“不用出门,喜从家中屋顶掉”。

2020年3月,上海浦东私立学校——张江集团学校突然转为公办学校,而这附近的楼盘也摇身一变成为对口学区房,此前在市场“遇冷”的汤臣豪园小区,转身就成为13-14万元/平的枪手香饽饽。

在上海,能不能买得到学区房光有钱还不行,有时候还得拼运气。

千人排队摇号的奇观在这座城市频繁地上演着。拿徐汇的汇成南街里举例,237套房,3000人排队,意味着每1套房背后有13个竞争者。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8.40.png

还有些楼盘光认筹金就收了60亿,赶得上一个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9.04.png

费劲千辛万苦买到学区房,不把孩子“鸡”到名校怎么对得起钱呢?而如何继续让房价上涨,一个诡异的现象开始出现,孩子成绩直接影响房价。

位于闵行最偏远的紫竹半岛,一直备受冷落,但因为有了顶级学区房闵华二,在去年,不到半年时间,房价从7w+飙到了12w+,成交涨幅达到了70.97%。

事实上,孩子成绩与房价的微妙组合,并非上海的独有现象。

在杭州,位于城西的“文鼎院”,业主们建立“文鼎孟母鸡血群”,为了把孩子成绩提上去,也为了把房价搞上去,业主们团结一心,互助“鸡娃”。

在小区举办奥数赛,英语角,每个家长都不敢懈怠,而孩子们像陀螺般在培训班间转动。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9.35.png

共同“鸡娃”的结果是,小区多个孩子被本地知名中学录取,“文鼎院”也由此占据了杭州第一学区房名头,房价蹭蹭往上升。

在北京,原本排名普通的昌平二中,被住在回龙观的程序员子女们,硬生生考成了学区房。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19.56.png

在深圳,业主成立“房价不跌小分队”,大家轮流“鸡娃”,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20.20.png

或许,在外界有些人看来,这些将教育和学区房捆绑在一起的家长是疯狂或者扭曲的。还有人会困惑,花天价买下学区房,孩子不一定考上985、211,为何不送孩子出国读书?

背后的逻辑是,留学可能回不了本,但是学区房的投资价值一直都在。

03

在接受收集时,导演陈晓鸣说,“学区房,这三个字是新千年以后物质高速发展20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标签,它是一现象、一个代号,是我们这段历史的一个标签。”

而这个代号和标签,影响着一代人。

除了部分“投机取巧”的人,大部分家长花千万购买学区房,是因为坚信着这一套逻辑:上最好的小学是为了上最好的中学,上最好的中学是为上最好的高中,上最好的高中是为上最好的大学。

知乎上有一个浏览近20万的话题:为什么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值钱,名校毕业生买不起房,那为什么还要倾家荡产去买学区房?

一个答主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大概十年后这种现象就会消失,因为那时候,买不起学区房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上清华北大。”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21.03.png

为了松绑学区房和教育的关系,或大或小的政策陆续出台着。

前有北京海淀区率先推行公办学校“划片摇号”,后有上海打击“假离婚购房”、住房增值税由2年变5年,前者是为了给学区房降温,后者是为了打压房子流动性。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21.27.png

不过,头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无论政策如何打压,就算学区房价值被消解,还有新的“删选机制”会出现。为了孩子,口袋富足的家长们总会想出新的方法。

电影里有一堵墙反复出现,那是傅重女儿幼儿园门口的外院,墙上写着“自由”二字。


屏幕快照 2021-02-24 下午5.21.53.png

这个反复出现的特写是导演的良苦用心,亦是他对社会现实的反讽和无能为力的叹息,围墙之内,何有自由?

靠做保洁、卖老家房子,辛苦攒下首付的牛阿姨;即便拿着高薪工作,但是因为买不起一套房而被逼分手,在出租屋里闹自杀的小宝;为了把孩子送进顶尖小学,而不惜冒着法律风险的大学教授傅重......每个人都力争上游,想获得自由,但都不自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阅读第一”,作者暖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阅读第一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阅读第一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我在北京郊区有160平的房子,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人挤在市中心60平的房子”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