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新莞人”子女为何不再为读书“候鸟迁徙”?

作者:邓瑞璇 黄浩苑 詹奕嘉 发布时间:

“新莞人”子女为何不再为读书“候鸟迁徙”?

作者:邓瑞璇 黄浩苑 詹奕嘉 发布时间:

摘要:供需尚未平衡,随迁子女教育面临新考验。

126f9a36fdcd40305ed3303bf4f9aad4.jpg

石龙三中学生在课间跑操。本报记者邓瑞璇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詹奕嘉、黄浩苑、邓瑞璇

3月开学季,跟随父亲来到广东东莞、成为随迁子女一员的张怡清,开始了为参加异地中考、升读本地高中的“最后冲刺”。

过去由于政策不明朗,张怡清无数次担忧过自己户籍不在东莞,会被送回老家上高中,但政策破冰后,“我知道可以在这边高考时,就决定在这里一直读下去”。

制造业发达的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全市800多万常住人口中,非本地户籍占比超过7成。截至2020年底,125.52万在校生中,非户籍学生为83.17万人,占比高达66.26%。人口比例大规模“倒挂”,曾经意味着“入学难升学更难”。

给张怡清信心的是东莞2020年全年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32所,新增公办学位3.7万个。许多一度在城乡间“钟摆式”流动、“候鸟式”迁徙的孩子,如今可以跟张怡清一样,拥有了“留城不返乡”的教育新选择。

b2e43016805c588f38b3ee1c3f233cbe.jpg

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学生慕课课程学习。受访者供图

读书不再“候鸟迁徙”:从流动走向稳定的孩子们

小学三年级时从湖南转学到东莞的刘湘,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将近十年。原本没有想过要学艺术科目的她,因为老师的鼓励决定去学音乐,并在东莞参加高考。

“毕竟是零基础,一开始很紧张很焦虑,但老师们很用心教,帮我想高考的路怎么走,练了一段时间后也有成果,现在是我最有自信的时候。”在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上高二的刘湘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离家务工、子女留守老家”的现象比较普遍,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并不占多数。由于入学门槛和中高考政策限制,许多随迁子女无法在流入地城市稳定就读。“往往上着上着课,就有一些孩子不来了,不得不回老家上学。”一所主要招收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校长对记者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教育扩容提质政策大力推进,像刘湘这样在流入地从小学上到高中的随迁子女越来越多。记者在东莞多所公办和民办中学收集发现,“转学少”“不流动”已成为这些随迁子女就学的新现象。

东莞石龙第三中学校长杨森林介绍,除极少部分因为家庭原因,或迫于升学学位压力转回原籍就读或考试外,大部分非户籍学生,都选择在学校完成初中学业。

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校长杨志坚说,近期三届学生中,只有三人因父母工作变动原因转回家乡就读,多数随迁学生能立足东莞,许多人表示读完大学后还想留莞工作。

民办学校的随迁子女转学数量也在下降。张怡清就读的宏伟中学校长熊信告诉记者,往年开学期,因家庭原因转学的学生在170到250人之间,但今年年初才走了90多人。

“只要入学和考试政策允许,家长多数都想孩子能跟在身边上学。现在外地小孩可以考本地初中、高中,相当于给家长和孩子们都吃了定心丸。”宏伟中学语文教师吴霞说。

2020年,共有2.48万名随迁子女在东莞报名参加中考,其中约2.26万名随迁子女通过了报考普通高中的资格认定。2019年,随迁子女在东莞市报名参加高考5849人,比上年增加1580人,同比增长37%。数据背后是随迁子女长期在莞接受教育的稳定性大幅度提升。

东莞城市包容的气质也体现在这些学校中。“进了五中门就是五中人,既是五中人就是东莞人。”杨志坚说,学校一直都平衡混合分班和分宿舍,不做任何户籍区分。倡导对本地户籍学生和非户籍学生在教学、管理上一视同仁。

事实上,随迁子女会在生活上得到更多关心和照顾。

为解决外来工子女的午休问题,石龙三中上一学年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学校食堂、午休扩容建设工程,推行半封闭管理,为“新莞人”家长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受疫情影响,石龙三中去年4月开始线上授课。“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就寄去平板电脑,网络不好的地方我们去协调电信部门,学校还给所有在外地学生寄教材,最远的寄到了四川凉山。”杨森林说。

疫情发生时,东莞五中的高三学生罗文雯,刚好在湖北老家参加艺术考试,父母则留在东莞工作。她一个人待在湖北,心理压力很大。班主任几乎每晚都会用微信和她聊天,各科任课老师还将网课期间的学习资料发给她,确保她学习和高考“不掉队”。如今罗文雯已经是湖北音乐学院的大一学生,东莞给了她开启新生活的关怀和支持。

政策破冰之后:从希望“有书读”到追求“读好书”

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2008年和2009年,近十多年东莞每年新增人口至少四五万。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许多人来了,许多人留下,许多人出生。

有人粗略统计,东莞每年新增随迁子女人数,与一些内地省份全县学生的总人数相当。

如何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的巨大压力,提高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东莞的应对之策是“降门槛”和“增投入”。

2009年,东莞在广东率先实施积分入学,达到一定分数的随迁子女可在东莞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此后逐年降低申请条件、精简积分项目、简化办理材料。去年的积分入学方案,更是取消对家长的社保要求,扩大了申请范围,让随迁子女拥有更多入读公办学校或领取民办学位补贴的机会。

2017年起,东莞开始以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随迁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受惠面,4年来共向随迁子女发放34.5万人次的民办学位补贴,提供积分入学学位和优惠政策学位超过48万个。

东莞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罗桂森算了几笔“账”:

2017至2019年,东莞地市、镇街两级财政解决入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每年高达119.6亿元,投入13.7亿元给予民办学校随迁子女公用经费和教科书补助减免;

2018至2020年底,两级财政共向随迁子女发放民办学位补贴14.54亿元;

2016年起,在原每年1.25亿元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新增安排6.5亿元作为“十三五”期间民办教育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发展……

“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较为开放、宽松的落户环境,推动了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至流入地生活、就学,较为友好的入学政策更为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教授韩嘉玲说。

在随迁子女“有书读”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的前提下,“读好书”成为从孩子、家长到学校的新追求。

1a85ceaf8cbe777889debb5aed6b41ff.jpg

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学生在校园中上美术课。受访者供图

除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之外,东莞创新方式提质民办教育,致力于随迁子女“上好学”。

一是实施民办学校委托管理,以一对一托管的方式,对受托管民办学校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

艺术特色教育水平突出的东莞五中,不久前与石碣镇四海学校、沙田镇瑞风实验学校建立了联系,帮这两所招收非莞籍学生为主的民办学校,培养初中阶段艺术人才。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东莞每年在民办教育领域遴选培养330名骨干教师、70名骨干校长,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全体专任教师,实施每人每年60个学时的免费远程培训,并按从教年限和学历层次分别给予相应津贴补助。

“这两年,宏伟中学的教师中,每年有近50人享受镇级26万多元的补贴,60多人享受市级超30万元的补贴。”熊信说,学校所在的寮步镇政府,选聘特聘教师到民办学校工作,东莞市教育局还组织民办学校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强化教师队伍质量。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开展和推进“慕课”试点工作。东莞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民办学校建设给予一定资金扶助,同时向民办学校开放全市教学资源库,帮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面积不大的宏伟中学,可以说是“五脏俱全”。一个装配了360度直播设备的大型阶梯式报告厅是学校现在的“网红课室”。这是在市镇两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工程及教学设备等专项奖励扶持下刚建好的,已经为学生们进行过公开课录制。

虽然在收费方面属于中低端水平,但宏伟中学2012年起连续9年获评东莞市初中教育质量奖,去年190多名非户籍学生中,考上本地公立高中的有110多人,上线率接近60%。

供需尚未平衡:随迁子女教育面临新考验

虽然近年东莞不断挖掘公办学位潜力解决随迁子女入学,但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基数大,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仍然偏低。随着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入户政策放宽、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东莞就学人数持续增长,公办教育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师资缺编是几乎所有受访对象“最头疼的问题”。东莞多家公立、民办中学负责人坦言,随迁子女数量增长意味着连年扩招,但教师队伍缺编严重,超负荷运转下必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dca11ad2700e7d002ab2f3998fd7001.jpg

宏伟中学校园。本报记者邓瑞璇摄

东莞市教育局根据全省中小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和东莞2019年学生人数测算,目前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缺口已接近5000个,根据教育扩容千日攻坚行动新建扩建学校的计划测算,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约2.8万个。

一些教育界人士建议,对随迁子女流入地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解决教师编制管理与教育规模扩大不相适应问题,比如将人口流出地的编制适当调剂给人口流入城市、保障人口流入地城市有足够的教育资源、让流入人口接受高素质教育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财政土地资源压力也在与日俱增。目前东莞公办学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含基建)小学达2.3万元/生/学年、初中已达3.5万元/生/学年,提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将直面财政和土地方面的压力。

东莞某镇一位干部说,镇政府每年可支配财政资金30亿元,教育日常开支就要花2亿多元,去年光新建、扩建学校又多花了将近10亿元,长此以往,靠地方财政根本无法兜底。

一些业内专家据此建议,适度提高对人口流入地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补助比例,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两级的成本分担责任,加大对地方政府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支持力度。

此外,民办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年,东莞正在实施推进民办学校规范提质行动计划。东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民办学校的结构,扶持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水平的差距。

“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虽很难一蹴而就,但势在必行。”韩嘉玲说,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多随迁子女可以在流入地充分、平等地享有教育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作者詹奕嘉、黄浩苑、邓瑞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新华每日电讯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新莞人”子女为何不再为读书“候鸟迁徙”?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