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发达地区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

作者:朱映 发布时间:

发达地区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

作者:朱映 发布时间:

摘要:建议按经济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对普职比例进行调整。

1611832846188650.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983年,我国开始实行高中阶段普职规模大体相当(以下简称“大体相当”)政策。从此,普职规模大体相当就成了我国高中教育结构改革的一贯追求与始终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发达地区尤为如此。面对上述新形势和新变化,“大体相当”政策执行困境是什么?如何进行政策调整?

一、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奠定了基础,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能。自1985年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至2000年我国“两基”目标基本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专门下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全国和各省份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中西部贫困地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入大众化时代。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1980年的28.1万增加到1998年的108.4万,毛入学率也从2.22%上升到9.76%。1998年12月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我国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159.7万增加到2019年的914.9万名,毛入学率也从10.5%上升到51.6%,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

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远未普及,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化阶段,而如今,九年义务教育早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需要重新审视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人才需求变化

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生产力发展与劳动分工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何种层次的学校,设置什么专业,其数量和比例如何安排,均受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职普比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在人均GNP达到500美元之前,职业教育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而在人均GNP超过500美元之后,两者之间则呈负相关关系。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职普比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

还有学者对“亚洲四小龙”1955—1993年间普职比和人均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下时,政府明显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职普比约为6∶4;当人均GDP在6000~8000美元阶段时,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开始下降,普通教育开始成为主导;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时,高中阶段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更多成为下一阶段(高中后阶段)教育的准备,侧重职业性的学习被更多侧重学术性的学习所替代。根据这一研究结果,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316美元,普职发展上应该更加重视普通教育。经济起飞初期(人均GNP在1000美元以下),教育发展的重心在中等以下教育,但进入第二阶段(人均GNP在1000~5000美元之间)之后教育发展重心开始上移,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职业教育重心上移的倾向也很明显。

亚洲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中职教育发展迅速,但进入80年代后开始放缓、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高中后职业教育开始发展。经济发展,尤其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高新技术、计算机产业、电子通信等新兴专业备受青睐。产业结构优化要求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创造性思维、复合型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转型需求。

1598410589180686.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三)广大人民群众对满意的教育产生更高期待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按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三类:个人对教育的需求、生产单位对教育的需求和国家对教育的需求

从世界各国人们教育需求变化规律来看,一般都要经历享受教育、享受优质教育、享受优质的个性化教育和享受阶段性学校教育、享受终身教育等几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中职教育成了优秀初中毕业生的首选,考上中职学校就意味着公费读书和分配工作。随着“普九”目标的实现,我国城乡家庭教育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我国教育正从人人“有学上”向人人“上好学”和“多上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人民满意是中心,公平与质量是两个支点。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任务要着重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物质需求已经得到较好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上升为主要社会需求,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服务国家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

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更趋多元化,对优质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日益高涨。可见,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一方面表现在希望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加在乎能否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表现在希望享受个性化和多阶段的教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能够进一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甚至是接受高等教育。

二、发达地区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

(一)有违受教育群体的真实教育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取得了很大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省东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

为了解发达地区受教育群体的真实教育需求,我们对广东省东莞市5镇10所初中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结果发现:67.8%的初中毕业生最希望考上普通高中,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仅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3.1%的初中毕业生“想要努力考上重点高中”47.3%的初中毕业生说“如果考不上市重点高中,我也要努力考上普通高中”。由此可见,七成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仍然是普通高中。只有22.3%的初中毕业生认为“就读职业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7.2%的初中毕业生认为“职业学校是我最后的选择”,也就是说,只有迫于无奈的时候才会考虑上中职学校。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反映了初中毕业生的真实想法,客观上说明了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才是初中毕业生的真实意愿。

在不同性别的毕业生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均是选择就读普通高中的比例远远高于愿意就读中职学校的比例。从不同户籍地的毕业生来看,东莞市内和东莞市外广东省内的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的比例很高,即使是非广东籍的学生选择上普通高中的比例也比较高,迫于无奈才会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从不同成绩的学生来看,学业成绩越高的学生越偏好上重点高中,成绩分布中上等的学生偏好上普通高中,成绩表现较差的学生才愿意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也从侧面反映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现状。

(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难以受到公众认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职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策,另一方面遵循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保持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仍是我国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社会稳定的内在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一直强调普职规模大体相当,始终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职普比连年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2009年我国中职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总招生数的51.12%,2010年中职教育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总在校生数的47.78%,但接下来十年间中职教育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19年中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重分别为41.7%和39.46%。虽然初中毕业生能继续升学,进一步接受普高或中职教育,但选择普高的学生比例(71.2%)要远高于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比例(18.8%),我们实地调查结果(67.8%)也与此基本一致。产生这种教育选择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职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学不到扎实的知识和技术,让初中生及其家长形成了“读不读中职无所谓”的判断,25%的初中生认为中职是“混文凭和时间而已”,12.2%的初中生认为中职“学风和纪律都很差”。

有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生源质量、教师素养、课程与教学、教育管理、校园支持等。这些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如教育资源的供给、外部对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以及社会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程度,又有内部因素,如顶层设计、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教学过程、教育过程、管理服务等。可见,如果一味强调普职比例大体相当而过于注重中职教育规模问题,忽视了中职教育的质量与内涵发展,则中职教育未必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就不会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选择。

1587524816679093.png

图片来源:unsplash

(三)普职融通不畅限制中职学生发展通道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倡导把普职两类教育整合起来,他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把职业训练与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可防止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只有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发现个人的能力倾向,并且可以表明在今后生活中应选择何种专门职业。”普职融通是教育行政部门基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习者学习需求提出的育人模式改革。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长期深入的普通教育。

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性,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职教育则是为未来就业作准备,并不能帮助学生良好应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职业岗位更换而产生的风险。

根据当前的招生制度,我国高中阶段的普职分流的重要工具就是“中招红线”。实际上,“中招红线”是我国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政策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初中后教育分流的核心手段,成了学制体系中制约上下贯通的瓶颈。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一些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以及民办高校迫切需要招生却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初中毕业生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却被阻拦在普通高中的大门之外。可见,“中招红线”已经成了“拦路虎”,导致初中毕业生向上流动通道受阻。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虽同属职业教育,但专业目录不统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递进关系。

就招生政策而言,通识教育比较强势,职业教育相对被边缘化。我国每年入读初中但初中未毕业的人数及每年初中毕业但未完成高中及中职教育的人数大约共有400万人,这400万人均是职业教育的刚需群体。但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中职升学招收指标占比不足15%。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每个层次的职业教育间都产生巨大断层,无法对职业人才产生连贯的高技能教育。

三、发达地区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的改进策略

(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普职比例,满足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需求

尽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职业教育列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政府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

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人民对美好教育的真实需求。研究表明,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教育需求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重视和支持,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布局是相适应的。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珠三角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与此同时,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扩招全面开展,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等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在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政策安排与人们对高中教育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按经济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普职比例可调整为7∶3或6∶4,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可保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总体而言,对我国普职比进行适当优化调整,符合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差异化需求,既满足了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的实际需求,也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1614923451786148.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二)不断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政策制定的着力点,各级政府也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却并不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从已有关于高中教育选择意愿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初中毕业生更愿意选择上普通高中而不是中职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职教育质量较差。

20世纪80、90年代,中职教育受到了大多数初中毕业生的追捧,成为他们进入高中阶段教育的首选,与当时中职教育质量高有直接关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也与中职教育的强大保障措施有很大关系,考上中职学校即可公费上学,毕业即可分配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因此,在当时只有优秀初中毕业生才能上中职学校,优秀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高质量的中职教育。

如今刚好相反,由于中招红线政策,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被迫进入中职学校,从生源素质来看提高中职教育质量面临更大的困难。在生源素质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那就只能通过其他努力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首先,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没有行业经历的教师要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和了解企业生产实践;同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中职学校做兼职教师,以此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其次,落实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加大中职教育投入力度。除了满足办学条件以外,中职教育投入应侧重于实验实训场所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将来适应一定的就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加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尤其是强化实习实训管理。之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是混时间混文凭的地方,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业表现不太好的差生,就是因为部分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混乱。故而必须按照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引导中职学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严格实施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通过上述措施,不断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让中职教育成为人们认可和满意的教育,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

(三)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畅通中职学生升学渠道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职学生升学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绝不可忽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多年以来我国的普通高考只允许普通高中学生报考,占高中阶段教育将近一半的中职学生被排除在高校大门之外。对中职生升学限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本质上有违教育公平。当中职学校学生的升学空间被挤压过度时,人们必然会逃离职业教育。不过,中职教育发展最大的利好就是升学渠道不断畅通和向高层次延伸。

《教育规划纲要》早就提出,“鼓励中职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为了落实和完善这一政策,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根据“职教20条”政策安排,“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毫无疑问,“职教高考”制度作为专门针对中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升学渠道,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制度设计,也是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的有效环节。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目的在于畅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学路径,拓宽职业教育体系外部招生渠道,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

目前来看,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有普通高考、三校生高考、自主招生、中高贯通和中本贯通、五年制高职等方式,显而易见,中职学生升学渠道不够畅通。但职教高考应当采取怎样的考试模式,以及如何保障职教高考的标准化实施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作者朱映。文章刊于《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四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教育学刊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发达地区普职规模大体相当政策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