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30万大学生,如何跨省修学分?

作者:俞杨 发布时间:

30万大学生,如何跨省修学分?

作者:俞杨 发布时间:

摘要:相比跨校修读学分,跨省修读学分操作更复杂,碰到的问题会更多。


640.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已获授权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俞杨

30万名大学生可跨省修读1000门精品课程,500名高水平教师可跨省互聘。

日前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发文,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构建三省一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

以往跨校修学分还比较常见,比如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跨地域修学分意味着什么?这其中会碰到哪些问题?下一步又该如何让操作落地?

尝试

辽吉黑蒙30万名大学生跨省跨校,不只是穿梭于多所大学上课。

这些学子可以通过修读另一学校的相关课程来获得大学毕业所需学分,在获得足够课程学分的情况下取得辅修学位、双学位也将变得可能。

教学打破藩篱,学生的潜能也由此激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曾对国内77所高校的辅修大学生进行过一份调查,发现七成以上学生希望为未来深造和求职增加筹码。

辅修与双学位制最早在武大开展。1994年武大联合武汉地区其他四所重点大学进行办学,允许学生跨校修读双学位,开创了跨校辅修的先河。

清华、南大、浙大等重点大学也相继出台。在北京,有以16所学院路高校为主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以及人大、北理工、北外等12所高校为主的中关村教学共同体。

这一制度渐渐普及到全国各地院校。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成立“长安联盟”,5所高校的10万多名大学生可自由前往任意一所大学跨校选修学分,攻读辅修专业。2019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河南省率先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

辽吉黑蒙三省一区中,辽宁省早在10年前就试水跨校修读学分。2011年辽宁省试水建立“高校大学生跨校修学分”校际协同育人新模式,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组建省内首个大学联盟——沈北高校教学联盟。

此次辽吉黑蒙联合,资源共建共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表示,此前跨地跨校修读学分多在地域位置临近的高校间、高校联盟体等小范围内进行,跨省市的大范围尝试比较少见。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率先跨出这一大步,30万名大学生将是最先一批受益者,将有更多机会接受心仪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樊秀娣指出,理论上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的发展方向,在国家经济、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必然趋势。

难题

跨校选课修学分已在多地探索,但要有效开展起来需面对复杂问题。

跨校修读学分自然以学分制为基础。要实现高校间的学生交流成为常态,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分转换机制。

不过这一改革,涉及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的课程设置、学分认定以及学生管理,再加上统一招聘、统一答辩、统一颁发学位和学历等多重因素,转换没那么简单。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普通院校认可重点院校的学分,而重点高校却不认可普通院校的学分,两者的共享课程资源、学分价值不“等值”,势必局限跨校修读学分的推进。

相比跨校修读学分,跨省修读学分操作更复杂,碰到的问题会更多。

地理距离首当其冲,由于学生选择的辅修专业不在本地上课,势必要考虑到交通、安全、住宿等问题。而辽吉黑蒙四地,幅员辽阔,面积接近200万平方公里。

樊秀娣指出,跨省修读学分考验三省一区整个高校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能力和水平。不过,只要三省一区教育系统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依靠现代通讯技术,应能克服跨省修读学分中的困难。

樊秀娣认为,三省一区从1000门精品课程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精品课程质量最有保障,国家和地方对其都有大量投入,本来就应该让高校学生甚至全体公民学习与享用。

当然要跨省修读,以什么方法来实现最为便捷、经济和高效很重要,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教师选聘、后勤保障以及学校学籍学分管理角度等,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落地

推进跨省修读学分,下一步的关键是让更多细致的操作落地,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卢晓东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跨省跨校修读学分以学分制为基础。为此,首先要在区域各高校深入落实完全学分制。目前很多高校推行的“学分制”,主要仍以学年为排课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增加,与完全学分制紧密联系的“弹性学习年限”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弹性学习年限”下,学生不再按照固定学制齐步走,而是根据兴趣和学习能力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学生自由成长,院系、校际、地域、年限的藩篱将逐渐淡化。

其次,要落实学分收费。学分制的本质是将整体的学年教育划分为课程学分。如果我们也将整体学年学费细化到每一个学分学费,分析学生不同学习过程的成本分担细节,会发现以整体学年学费确定成本分担的考虑显得粗放。如果仍是按照学年收费,跨省跨校选课的愿望几乎无法实现。

再者,卢晓东建议各高校普遍建设开放的“暑期学校”。暑期学校以开放性和办学的灵活性,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请进来”和“走出去”提供适宜的机会和平台,是跨省跨校选课最适宜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在暑期以学术为目标自由流动,能有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传播。

暑期学校脱胎于三学期制。三学期制最早由钱伟长于1985年从欧美引进实施,随着推进学分制改革,会有更多学校采取三学期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采用“两长一短”的设置,在传统的春秋学期之间设计较短的暑假学期。

樊秀娣认为,要把跨省修读学分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最为关键的要点是要建立起高校间课程学分互认系统。这需要三省一区教育厅及高校相关人员共同协商,制定相关计划、方案、制度和政策等,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一旦课程学分互认得以真正推进实施,学生修读其他高校课程以及获得其他高校双学位、第二学位都变得可能,高教优质资源将被极大盘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作者俞杨,值班编辑王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中国新闻周刊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30万大学生,如何跨省修学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