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韩嘉玲:人少,是村小的优势

作者:李梓毅 发布时间:

韩嘉玲:人少,是村小的优势

作者:李梓毅 发布时间:

摘要:发展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校长仍大有可为。

1627976589810019.jpeg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韩嘉玲分享《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治理探索与蝶变》

“各位都是一线的校长、老师,比我们更了解情况,这些发现也是通过对你们的调研得来的。今天还要讲的原因想是让你们了解,这些困境其实不是你一个人的困境,而是你们共同面临的。”

8月2日,在情系远山首期远山小学校长培训营开营仪式上,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韩嘉玲以《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治理探索与蝶变》为题向来自各地的农村学校校长作了分享。

从1991年开始,韩嘉玲就从事农村弱势人群的社会发展与支持网络的工作与研究,参与贫困弱势人群教育与社会发展等实践项目和研究工作,曾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科研奖”,出版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故事》《中国流动儿童蓝皮书》等著作。

韩嘉玲认为,很多村小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包括资源不平衡的困境、质量的困境、恶性循环的发展困境,但与此同时,村小也因其种种特殊性而具备各方面优势,诸如学校规模小,老师能兼顾到每位学生、乡村独有的地理人文环境也能给提供更多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她看来,发展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校长仍大有可为。

以下为韩嘉玲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小规模学校的困境是共同的

农村小学普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资源不平衡的困境,这里又包括经费分配困境、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以及城乡资源的困境。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经费是按人头算的生均经费,小规模学校基本少于100人,不满100人按100人拨款。小规模学校不具备法人资格,经费一般是二次分配,学校校长很难自主管理自己的经费,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和校长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我上个礼拜去甘肃,那所学校只有七八十个学生,一年大概有6万块钱的生均经费,但我们发现,你以为6万块对应几十个学生应该是很够用的,可事实上,6万块钱刨除水电、日常、午餐安排等等就大约4万块钱,剩下只有2万块能用在教育教学上,所以其实学校很难开展我们想象中的一些活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乡村教师普遍面临下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其实不是说农村老师不好,事实上这里面有很多结构性问题。

我碰到过一名老师要去县里接新老师。我问他今年缺什么老师,他说接回来什么老师都不知道,是上面派来的,而且不接到学校的都不算,因为老师从县里往下走会觉得怎么越走越偏,然后中途回去了。这就面临着分都分不下来的状况。

即使老师被分下来了,也面临另一种状况。以前农村老师都住在农村,现在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因素,农村老师基本上放学就开车回到县城。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在农村教书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很多校长也说,不敢让优秀的教师去做公开课,因为怕被上面的中心校或县城挑走了。

所以农村老师基本上就形成两种趋势。快退休的老教师得过且过,但这是有很多结构性的因素,并不是他本人想如此,而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规定,必须在农村任教3、5年。这就形成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和相对来说年纪比较大的教师的组合,年轻教师缺乏经验,老教师带小学生存在差距,村小在这方面都形成了困境。

另一个不平衡的问题是城乡资源的差距。30年前,5块钱的粉笔费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经费。这几年我们国家在农村教育投入很大,基本上硬件方面没有特别大的困难。但在城乡差距上,无论在学校设备还是教师问题上,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困境。

留下来的学生是需要老师更多关注的孩子

正因为存在困境,所以很多家长最后选择了所谓的优质教育,农村小学也就越来越没有能力。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村小越来越没人念。

其实浙江的村小相对来说师资条件还可以,那里一位校长跟我说,今年他们学校一年级本来有4个学生要来,结果家长一看只有4个学生,其中2个就立马把孩子转到县城或乡镇里,所以学校今年只剩两名学生。

校长说,再这样下去,我的学校可能就要关门了,当时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失去斗志一样。

学生进城,生源不断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质量的困境。

留在村小的学生基本上是受限于家庭条件而没法转出去的学生,我和村小的老师说,留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你就别挑了,他们既然会留下来,大部分要么是学困生,要么是家庭经济困难,或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往往是站稳脚跟才把孩子带出去。带走的就是流动儿童,带不走的就是留守儿童。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有困难的学生,我们的老师要面对的困难也比其他老师多。因为上述的困境,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资源上就不如其他孩子,所以还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

我常常跟老师说,其实最好的老师不是教最好学生的那批人,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老师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更多还是他们的家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村小的老师其实是能更好发挥你们的作用的,你们的自豪感应该是来自于,你们教的是最难啃的学生,是更需要老师关注的学生。所以我认为,老师们应该更多认识学生的困境以及自己在学校里的作用。

这都是我们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而我们怎样才能把学校办好,我觉得还是大有可为的。

从“孤岛”变“群岛”

刚开始做调研时,我很担心看到学校老师丧失斗志、不认真教学,生源萎缩的情况,但实际走访中,我很开心地看到,其实在深山里,我们仍有很多孜孜不倦的老师,他们面临着困境,但也在不断探索、尝试。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他们的尝试、经验,希望能启发你们。

第一个是共同体的建设。一个学校就是共同体,有老师、学生,和家长。我们常常把家长放到学校之外,其实他们也应该在这个共同体里,还有是学校所在的社区。在一个学校之外,村小与村小之间也要形成网络,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共同成长,这就是孤岛变群岛,建成区域联盟体。

四川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和周边14所学校,原本互不知道自己和其他学校面临同样的问题,后来这些学校形成联盟,共同备课、共同教研、资源分享。他们和教育集团化、以大带小还不一样,教育集团化中,名校校长有绝对的发言权,小规模学校之间反而是平等的,而且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

这是共同体的建设理念。面临相同困境的学校,我们自己互相形成一股力量,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关键是共同进步。

和孩子一起建设校园

再一个是营造儿童友好校园。我去到很多“友好校园”,学校看起来都是很干净,但只有干净。

但我也通过很多学校发现,一个友好校园,应该是学生可以跟学校共同建设校园。很多学校基础设施建好后都很漂亮,可是空荡荡的没有学生,走廊里什么都没有。有一所湖北的学校,学生人不多,老师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校园,学生说希望学校是一个像花一样的海洋。老师说那我们一起动手来做,学生就把农村的草木、各种花草,用瓶子、轮胎各种东西布置了自己的班级、学校,形成一个特别适合学生的环境。

贵州的一所学校是友好校园,也是书香校园。他们在教室、走廊里设读书角,书随便放。很多学校担心这样会损坏书本,但他们校长说,与其把书锁在那,我情愿学生拿去看坏了。

这就是一个对学生特别友好的学校。你信任学生的话,其实书最后基本上是不会掉不会坏,因为学生跟学生之间也会互相监督,谁拿走一本书,学生也是很清楚的。

人少,是村小的优势

第三个是形成一种紧密的师生关系。在小规模学校里,学生会一下子扑到老师怀里,老师可以去触摸学生的脸庞。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少,学生跟老师接触的机会多,学生叫得出每位老师的名字,老师也叫得出每个学生的名字。我常在这样的学校里看到,老师跟学生打篮球、跳橡皮筋、踢键子。

只有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学生上课时才敢于回答。如果师生之间是上下关系、很严肃的关系,学生就会担心“我说错了是不是会骂我?”。

营造一种紧密的师生关系不只是营造好的氛围,更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敢于把遇到的问题在老师面前呈现。

我们没有别的优势,但是“小”就是我们的优势,所以不要放掉。

如何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是村小校长重要的一课

其实小规模学校里,最难的是怎么样建设一个好的教师队伍。

很多学校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老教师常常被污名化,被说不肯好好教。其实不是所有老教师都不愿意发挥余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用老教师。

老教师确在运用电脑设备,互动式、游戏式的教学方面不如年轻教师。但老校教师有经验,我们要发挥老教师的能动性。很多农村老教师要么被调到厨房,要么当生活教师,要么当门卫。如果你这么用老教师,他当然不好好教。

村小的老师本来就不多,所以,如何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我认为是校长管理非常重要的一课。

再有就是如何让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互相学习。山西一所学校让教龄比较长的老师和刚进校没经验的年轻教师通过师徒制的方式,上课听课、评课磨课、共同备课,形成互帮互助互学关系,把学校老师的专业发展做好。

只有这样,小规模学校的老师才不会觉得,我被放到村小里就像被放弃了,我的专业没办法得到发展。其实,越是小学校,越能磨练教师,因为老师少,所以基本上是按一专多能培养,我认为这是特别锻炼人的。

在同学关系方面,在县城或者中心校,校园霸凌是很突出的现象,但小规模学校基本没有,甚至有大孩子带小孩子的情况,这也是村小的优势。把大带小或者同伴教育发挥好,也是学习共同体非常重要的发展。

开门办学

另一个是家校关系。“家长不配合”一般都是校长和老师说的,其实家长也有自己的一把尺,他们为什么辛辛苦苦把孩子带到乡镇、带到县城?因为村小办学质量存在问题,所以我们也要检讨。我们要办好村小,要跟家长建立一定的关系,绝对不要说家长没文化、没知识,就完全不理会他们的想法。

在田园课程、乡土教育方面,其实很多老师并不专业,学校可以请家长来担任孩子的老师,教授乡土文化课,像贵州的刺绣、跳芦笙。我之前走访的一个村子有非常悠久的中医传统,当地学校就请村里的老师傅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辨认各种中药。

所以,我们要开门办学,才有可能让家长更好认识、支持学校,如果学校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就会不断萎缩。

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对于小规模学校而言,人少是劣势,但也是优势。

浙江一所学校在校门口贴着“面向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我很受感动,因为他们真地做到了,特别是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发展。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们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里很难做到给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最后只能统一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而小规模学校很难拿考试成绩去和城里学校比,这样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我之前拜访了一所学校,老师也觉得天天逼着学生学习没意思,于是发展出属于自己学校的评价体系。那所学校的特色是吹葫芦丝,他们就做了一套“七彩葫芦娃”的币,确定评价内容是诚信、文明、好学等等,成绩不好没关系,只要认真好学,或者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或者多才多艺,都能得分获得葫芦娃币,葫芦娃币又能换取书籍、文具等奖励,所以学生很开心,也愿意在这些方面努力。通过这些方式激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转而提升学习成绩。我们得先建立它,不能天天打击。

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能关注到每位学生,针对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进度,而且备课到人,在每个学生的名字后备注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学生不同关注、不同作业。

坐落在有丰富乡土资源的农村,是村小的优势

最后一个是乡土文化。我认为村小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坐落在农村,坐落在有着丰富的大自然的乡土文化和乡土资源的环境中。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通过乡土文化、乡土资源,让学生学习、认识课本的知识?很多农村的学生学不会课本的内容,因为他们完全不熟悉。老师如何将课本中城市化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否则学生和课本知识会有距离感。

让学生通过养成教育、生活教育认识乡土历史文化,他才会爱家乡,不会抛弃家乡、离开家乡。我们乡村教育是要教那种走得出去大山,也愿意回到大山的孩子,我认为这才是乡村教育,而不是教走出大山却永远不想回到大山的孩子,这不是乡村教育的内容。

我们必须在课程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乡土文化,增强认同感。他们如果不了解地方历史文化,跟这片土地没有联结,又怎么会热爱这片土地?

建设共同体,关注每一个,教授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我认为这都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做好这些方面,我们的小规模学校是能有所发展的。

最后,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农村学校的一些路径。谢谢。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韩嘉玲:人少,是村小的优势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