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基于人”的在线授课产品为什么不行?

作者:李行武 发布时间:

“基于人”的在线授课产品为什么不行?

作者:李行武 发布时间:

摘要:教学过程重度依赖于教师。这种依赖带来一个核心矛盾——“一对多和一对少的矛盾”

【芥末堆注】本篇为门外汉看在线教育系列专题之三,戳链接查看一和二:

门外汉看在线教育之一:所有K12产品的核心价值都是提分

门外汉看在线教育之二:题库产品真的能实现个性化吗?

数据颗粒度这件事情很重要。

前面我们用俄罗斯方块作比喻是从需求角度看,从技术角度看同样很关键,这就要从“数据分析”这件事说起。数据分析这事发展到今天,连Andrew Ng大师都说了,“It’s not who has the best algorithm that wins, It’s who has the most data.”。或者换一种说法是,各家在数据侧的差异远大于分析侧的差异,而“细化”就是在数据层面获得优势的一种有效手段。给大家举个“细化”的例子感受下。

假设我们有一个讲解某道数学题的教学小视频,时长五分钟。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产生的行为数据无非就是暂停、前进、后退。以暂停为例,它通常表示学生对暂停前的一小段内容没太理解(或者是嘘嘘去了)。如果这段视频是一个整体,那么学生在10秒处暂停和在3分10秒处暂停,对你来说没差。但是如果你把这段视频分为五段,每段对应该题的一个解题步骤。那么上面两种暂停对你来说就不同了,因为你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一步了。

所以,内容以及知识点细了之后,你会发现,学生同样学习五分钟,你收集的信息远大于以往。而且不仅是数据的数量增加,在数据维度上也丰富起来。可能有朋友会担忧说,这样做的话工作量会增加很多,我的回答很简单,你可以少做一点。想象一下,别人用10万张猫的图片来训练一个模型识别猫,而你只有1万张甚至更少,似乎你的劣势很明显。但是,别人的10万张都是打马赛克的……

内容颗粒度这事,其实和近年流行的微课的道理有相似的地方,只是我们更进一步强调碎片的程度。我们认为如果不能突破题的颗粒度而进入到步骤级的话,有效性很难保证。其实呢,不管切得多细,我们的目的都是要做个性化。而要替每个学生做针对性的选择,就要有学生的信息,信息双向流动才可能有个性化,所以就要有交互。

“交互”这东西和“个性化”一样,全世界都说我在做。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两点。第一点,看交互的数量时应该看“人均”。谈这个主要是看到现在很多直播(大课,非一对一),说自己互动非常多。可是仔细想一下,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一节课40分钟2400秒,这种直播都是很多人连进来看,1000人的话,每人平均提问时间2.4秒,还得一个接一个。其实不要说1000个人,有30个人在提问,很多直播的提问区看起来就跟刷屏似的了。所以我觉得有点偷换概念,用“总量”代替“人均”。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做直播的朋友不同意,确实,我们看到一些变形,但感觉都没有突破困局。困局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第二点想谈的。我们搞了个公式。

人均交互量 = 参与回答的人数*能够回答的时间段/每次回答的平均时间/用户数

困局就是,“人均交互量和参与交互的教师数成正比”。原因就是这个交互是有人来完成的。“人人交互”决定了有多少老师服务多少学生,想不降低质量而服务两倍的人,就得两倍的老师。由此,引出了我们认为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人。具体来讲,就是教学过程重度依赖于教师。这种依赖带来一个核心矛盾——“一对多和一对少的矛盾”。所谓“一对多”是因为师资不足,中国基础教育单科师生比大约是1比100。“一对少”说的是如果一个老师真的是个性化的教学,极限是覆盖10到15个孩子。培训行业有个词叫做“课时费”,它反映了行业的本质是在售卖“人的时间片”。这也是今天行业超高度分散的主要原因(2014年前10大K12教育机构市场份额占比总和仅5%)。企业规模永远和教师数成线性关系,而人,却是不可复制的。

如果你认同上面这段描述,那么我们去看今天的视频授课类产品就有点悲观了。传统录播就先不提,二十年没有突破。现在流行直播,有两种:大规模,一对一。前者如上文提到的,只是让“一对多”对的更多了,个性化却下降了。我们认为“超级名师模式”在K12可以起步,但长远并不work,不过在成人教育领域也许可以。主要原因来自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教学方面的差异,篇幅问题不展开。Megastudy在韩国成功实在是国情特殊。

一对一直播的问题比较好描述。首先,它只是让一个北京的老师可以去教一个广州的孩子了,但是这个老师还是只能教15个学生。其次,从微观看,部分学生个体可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部分教师个体可能得到更好的收入。但是从宏观来看,不仅“供不应求”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在“均衡化”方面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因为可以让全国的土豪来竞价了。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在“寡”的问题解决以前,信息越透明,越市场化,分配越“不均”。其实回头看我们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提到的C2C平台也有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信息透明与市场化的结果是,如果一个老师在平台上以500一节课的价格可以轻松招满学生,那必然会往600、700一节课发展。一种资源如果稀缺但是却应该平等享有的话,市场化就很危险。教育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就在这里。教育从业者作为“供方”去思考社会责任时,会发现可能和自己的利益是冲突的。确实蛮难的,不过我相信,同时也看到,有很多同行者。

所以,所有“基于人”的在线授课产品我们都很悲观。不过,在这些产品中有一家公司我们觉得有点儿不一样——51talk(声明:鄙人不认识黄佳佳)。我们将它与其他在线一对一的区别归纳为“从体系外批量引入供方从而改善矛盾”。大批菲律宾外教,让全世界的老师来教中国的孩子。不过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恰好看到VIPABC和51talk的所谓卧底新闻。如果属实,实在让人心寒。我们是搞教育的,身教重于言传。

好,门外汉这个系列写到这里,平台、题库、视频授课,拍了一圈,已经把人得罪光了。下一节要讲讲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了,各位一定很期待吧……准备接受最猛烈的炮火啦!

文章来自学吧课堂李行武,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基于人”的在线授课产品为什么不行?分享二维码